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5 页/共 479 页
上白溪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天台华顶峰,东北流八十里,合大溪,由双港渡东流以入于海。又有湖渎溪,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天台石桥,东流至双港溪,又东三十里而入海。○大溪,在县南一里。源出县西南百里之桃花坑、牛头潭诸处,至县东南十五里,合于上白溪。
海游溪县南七十里。源出海游岭,东流五十里入海。《志》云:县南六十里有新市桥,旧为海游渡,长四十丈。又宁和溪,在县南九十里,源出天台诸山中,入县境北流四十里,又东流十里入海。相近又有东溪,源出县南九十里屈母山,中有铁沙,冶之成铁。会宁和溪以入海。○沙溪,在县西北百七十里,汇诸山溪水,流入绍兴府新昌县界,合奉化县之沙溪,而为王宅溪。
○梅岙镇县南百里。旧有铁场,亦戍守处也。嘉靖中,倭贼寇县,由梅岙突入乐清县界。今县南七十里有曼岙巡司,东南八十里有窦岙巡司,县东二十五里有越溪巡司,东百里又有长亭巡司,县北六十里有铁场巡司,俱洪武二十年筑城置戍,为滨海之备。志云,宋元时,县境有铁场数处,今皆废。又长亭盐课司,在长亭巡司东三十里,宋置盐场,在县东十五里港头镇。大观三年,移置此,今因之。又县南海游山下有海游镇,洪武初,置税课局,正统三年废。○临门寨,在县东二百里海头,宋置,元废。又麻岙寨,在县西南七十里,元置巡司,今废。
白峤驿在县治西。宋置于治东,名迎恩驿。元至正二十三年,改今名,徙置治西,明因之。万历二十年,移于桑洲。三十九年,废驿为白峤公馆。又桑洲驿,在县西桑洲岭,洪武二十年,汤和增置。嘉靖四十五年,改隶天台县。又朱家岙驿,在县西南铜岩岭,亦洪武三年置驿于县西九十里朱家岙,因名。二十年,徙置于此。《志》云:宋于县城东置妙相驿,县南七十五里置县渚驿,县北百十里置海口驿。靖康以后,迎恩县渚诸驿皆废。元又废妙相驿,置白峤驿。前朝建朱家岙驿,增桑洲驿,与白峤为三驿云。
太平县府东南百四十里。北至黄岩县八十里,西南至温州府乐清县百三十里。本黄岩县及乐清县地。前朝成化五年,分黄岩南境置县。十二年,又分温州府乐清县之北境益之。嘉靖三十一年筑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六里。
○石盘山县治南二里。峰岩错列,泉石竞胜。《志》云:山从雁荡山发脉,绵亘起伏,至此六十余里,其高数千丈,为县之南屏。《志》云:大雷山在县南十七里。又五龙山,在县东南八里,山有石耸立,一名百丈岩。又有北五龙山,在县东三十五里,新河所城亘其上。
王城山县西北三十五里。本名方城山,绝壁立如城。相传越王失国尝保此。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中峰岩绝胜,顶平旷,约百余亩,居人垦之,号仙人田。山下有溪曰桃溪,相近者曰玉山,两崖对峙,亦曰古塘门。又娄崎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亦曰楼旗山,雄峙霄汉,海舶每视为向道,一名天马山,上有龙湫,山之东五里,曰横屿。屿东有横峰桥,亦曰月河桥,去县二十里。○盘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以山岭盘屈而名。相近者曰大唐岭,山有溪,南流至白箬滩,入温岭江。二山俱接黄岩县界。
松门山县东南五十里海中。亦曰松门岛,松门卫以此名。又桂岩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其南有崎头山,隘顽所置烽堠于其上。又盘马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回旋险仄,有巡司戍守。○石塘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海中,屿岙参错,大山环峙,旧属黄岩县。居民甚众。明初以倭寇犯境,徙居民于内地,此山遂墟。其相近有三女山,二石如柱,潮平则没,舟行畏之。又大陈山,在县东南海中。《志》云:台州之山,惟大陈膏腴,且有淡水,每为倭贼所据,防守最切。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于此。相近者又有南赤焦山、夏公岙,亦海中小山也。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由此犯松门卫。
玉环山县西南七十里楚门港中,今详见乐清县。又有灵山,与玉环山相接,其峡如门,名楚门港,海舶每由此出入。《海防考》:楚门所东北海岸有鸡脐山,倭犯楚门,此为必由之道。
温岭县西十里。一名中峤山,亦名温峤岭,亦曰峤岭。《永嘉记》:妖贼孙恩筑城峤岭,高四丈,周六百步,即此处也。相传温州之名以此,有东西两峰,东大西小,亦曰大岭、小岭,宋置温岭驿于此。路出乐清,今驿废。岭北又有路桥,为黄岩县之通道。《志》云:县北五里有虞岙岭,路通温岭,或讹为渔岭。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贼于新河所,贼遁走渔岭,官军复追败之,即此。○湖雾岭,在县西北三十三里,屹立湖侧,西连雁荡,北接唐岭,常有海气升腾如雾,因名。路出乐清县。
藤岭县南二十余里,又东南即隘顽所也,南出温州。又所东北有慢游岭,为松门之阻隘。○南湾岭,在县境楚门所西北,有高山万仞,环列海滨,松林如织,鸟道纡回。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追破倭贼于此。又长屿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又东曰撮屿,上有烽堠。
○海在县东南二十里,曰大闾港,亦曰大闾洋。元至正十一年,方国珍作乱,焚掠沿海州县,命江浙行省孛罗帖木儿击之,至大闾洋,为贼所败。《志》曰:大闾港在长沙海口,南有骊洋,下有骊龙窟,出此则范无畔岸矣。
迂江在县东。源出王城山之桃溪,一名月河,东流合诸山水,为新建河,经县北三十里,为官塘河。河西南达温岭,东南抵县城,北通黄岩,为舟楫交会之冲。又东至新河所城,乃为迂江,阔二里,东入海。迂江盖即黄岩县官河之下流矣。○大溪,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源出乐清县界大安山。又有小溪,源出湖雾岭,合众流为百浆渚,溪下流入于官塘河。
横湖县东南十余里。县境溪流三十有六,皆会于此。又有消湖,在五龙山麓。
山门港县西南十五里。源出温岭诸山,亦曰温岭江,俗称江下,南出山门港及楚门港入海。凡海舰西去温州乐清,北趣台州黄岩,率由此舣泊。又松门港,在县东南五十里甘岙海口,出海即石塘山也。又灵门港,在县东松门卫南,东接海中鸡脐山,与松门港接境,南接楚门洋坑,下接硐樵山,又隘顽所之藩卫也,有兵戍守。又有中洲港,南出海中茅堰山,与蒲岐港接境,北出海中邳山,与灵门港接境,嘉靖中,亦设水军戍守。
○沙角寨县南二十五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设于岐头山下,二十年移置于此。又三山巡司,在县西三十里。蒲岐巡司,在县西四十里。小鹿巡司,在县西南四十里。县东南四十里又有盘马巡司,洪武二十年设。旧皆属黄岩县,成化后改今属。《志》云:县西旧有温岭巡司,洪武元年设,二十七年,移于乐清县之苔山,后废。苔山,今在乐清县东南七十里海中。
斗桥在新河所西北。嘉靖中,戚继光屯此,与倭战,败之。又清港渡,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为三山,楚门往来冲要。
附见:
台州卫府治西,洪武五年建。
海门卫府东九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七里有奇。嘉靖三十二年重修,领所四,卫为浙东门户,三面阻水,倭易登泊,其救援之道,自临海、黄岩而东,有泉井、路桥、三山三道,御之于港口,又当备之于内地,盖水陆俱切也。
前千户所卫城北七里。洪武二十八年建,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中重修。所南临椒江,与卫城仅隔一水,利害相共。所东北有连盘港,港深而长,背山面水,健跳、桃渚二港会于此处,倭寇每恃为巢穴。
桃渚千户所卫东北五十里。洪武三十年建,筑城周四里有奇,卫城及府治之藩翰也。嘉靖中,重修所城。贼屡来犯,官军击却之。《海防考》:所东有桃渚港,外接大海,北达健跳,有盐塘、除卞、仙岩诸海湾,寇每从此突至。由里路至海门,不过四十里,当设舟师,以备御海口。而昌埠港在所城东北十里,有昌埠岭,与桃渚港皆委蛇细曲,虑贼以小舟袭入。所南又有肯埠岭,北有白莲岭,东有安圣寺,诸处皆可设伏以遏贼冲。嘉靖三十九年,倭贼围所城,官军败之,贼遁昌埠,依山为固,官军复攻克之,是也。
健跳千户所卫东北百十里,宁海县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三里。《海防考》:所东去昌国卫,隔大洋,西去桃渚百里,去府城百四十里。三面阻山,皆羊肠鸟道,缓急不能遽达。惟东面山,前距海,倭泊城下江中,陆路之援不可恃,惟应以海门舟师捣之,而邀之于山道,以防其内溃,庶为完策。
新河千户所卫南五十里,太平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城周四里有奇。所去松门、隘顽、黄岩各五十里,所谓适中之地也。三面俱有大路,可以进兵应援,惟北至海门皆田塍,雨久潦溢,则泥泞可虞。《海防考》:所东南即新河港,港口浅狭,贼往往由此登陆来犯。所东有藤岭及横山诸处,俱为戍守要地。又有周洋港,亦在所东,嘉靖四十年倭由此登陆入犯。又金清闸,在所北,嘉靖中,官军败倭于此。
松门卫太平县东五十里,西北去府城百八十里。本宋黄岩之松门寨,去县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改置卫,筑城周九里有奇。嘉靖中增修,领所二。《海防考》:卫东即松门港,港东岸为朱门山。又东为积山及下洋、大陈岙诸处,外即大海,直抵日本。北往化岙、龙王堂、鲤港、横门、大潭、深门诸处,与新河、三汊港接。南往鸡脐、钓棚、硐礁、鹿头、片屿、骊洋、邳山诸处,与灵门接。海内小山最多,若倭贼由温州来此,竟抵城下,若自外国来,止过大陈、邳山、大鹿登岸,皆为贼巢,港内迂回屈曲,捍贼尤难也。
隘顽千户所卫西南五十里,太平县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城周五里有奇。《志》云:所北卫太平,南阻楚门,城外四面皆山,高插天表,城垣欹矮不足恃,唇齿之援,惟恃松门水军。嘉靖三十七年,官军败倭于此。
楚门千户所卫西南百二十里,太平县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城周七里有奇。对岸为温州蒲岐所,贼由三山、大荆趣温州,必径度蒲岐所,防守为切。《海防考》:所西北有东门港,由所城至太平温岭江之道也。沿山滨海而行,山林茂密,水港出入。又十五里里为南湾,高山环海,即所谓南湾岭也。又有泥湖雑,在所南。嘉靖三十八年,贼由此入犯所城。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三
卷九十三
◎浙江五
◇金华府东北至绍兴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五百七十二里,南至处州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衢州府一百九十三里,北至严州府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南京一千二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四十八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为会稽西部都尉治乌伤县。三国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治长山县。晋以后因之。梁末,置缙州太平元年,以留异为缙州刺史,领东阳太守。陈废州,改置金华郡天康二年,讨平留异。盖是时改名。《玉台新咏》:金星与婺女争华,故曰金华。隋平陈,改置婺州亦以天文婺女之分而名。大业初,复为东阳郡治金华县。唐复为婺州。天宝初,亦曰东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吴越石晋天福四年,吴越升州为武胜军节度。宋仍为婺州亦曰东阳郡武胜军。淳化初,又改军名曰保宁。元曰婺州路。明初改为宁越府宋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也,寻曰金华府龙凤八年改。领县八。今仍曰金华府。
府控临安之腰膂,当台、绍之上游,西臂信安,南肘括郡,所谓腹心之地也。引兵北出,则敌不知其所备,而钱塘失其险矣。若马首南向,闽岭虽峻,又岂足以自保哉?明初规取浙右,克婺州而固守之,扃钥东陲,鞭棰臣猾。明太祖尝言,宁越为浙东重地,不信然欤?
金华县附郭。汉乌伤县地。后汉初平三年,孙氏析置长山县。吴宝鼎初,为东阳郡治。晋、宋、齐因之。梁改置金华郡,亦治此。隋平陈,郡废,改县为吴宁。开皇十二年,改曰东阳。十八年,改今名,为婺州治。唐初因之。垂拱二年,改为金山县。神龙初,复曰金华。宋因之。今编户二百有五里。
○婺州城《志》云:旧城在今城东四十里。一云:去府西南四十里,今汤溪县境内。唐开元中,始徙今治。旧有子城,周四里,宋废。今城,相传吴越时筑。宋宣和四年,因故址修治。元废,至正十二年重筑。明初亦尝修治,后渐圮。万历三年,缮修完固。旧有十一门,今存七门。城周九里有奇,南临大溪,三面环濠,倚山带水,东西长而南北短,险固可恃也。○长山废县,在府东。唐武德四年,析金华县置,属婺州。八年,省入金华县。
○金华山府北二十里。一名长山,山桥在焉。南去府城三十里,山中诸溪汇流,其下两崖对峙,高数百仞,登其上,则城郭聚落宛在目前。《志》云:府北二十五里有鹿田山,为北出兰溪之间道,即金华山之鹿田峰也。相接者曰白望山、乾封山,而乾封山又为鹿田之门户。余见前名山金华。
铜山府南二十里,下临南溪。一名白沙山,旧产铜,下有铜山泉。又有铜山寺,景泰中,张楷讨处州矿贼,驻师铜山寺,贼来战,败之,因招降其余党。又西南五里曰石门山,山高三百丈,有石对峙如门,水乘高而下者三级,俗谓之龙门。
南山府南四十里。高数千仞,周四百余里。脉自括苍山来,南则遂昌、松阳、宣平,东则永康、武义,西则龙游、汤溪诸山,皆相联络。深邃幽远,千峰层矗,高入云表,阴崖积雪,经春不消。其最高之,曰箬阳,去郡城百里,上有龙湫,名三断水。三断之东,有大溪、小溪,流出为上干、下干,南合于梅溪。又白原山,在府南五十里,《志》云,高千余仞,罗列二百余峰,盖亦南山之别阜矣。
东山府东五十里。高千余丈,周三百里。东接东阳县之大盆山,南为武义县之八素山,山之高,曰齐云冈。又有葛公山,五峰卓立,高千余仞,东北入义乌县界。《志》云:山在府东七十五里。○至道山,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一名覆釜山,亦名积道山,连峰拥翠,石磴萦纡,山顶平旷,可列屯营。
太阳岭府东北五十五里。高峻若与太阳齐,逾岭即浦江县界。○黄姑岭,在府东北五十里,宋宣和中,方腊寇婺,邀败官军于此。又樟柏岭,在府西二十里,为陆走兰溪之道。
○东阳江在府城南,即婺港也。亦曰双溪。双溪者,一为东溪,亦名东港;一为南溪,亦名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县,西流入境,有航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皆汇流入焉。经府东三里之石崎岩,又西与南港会。南港源出处州府缙云县雪峰山,经永康县、武义县流入境,有松溪、梅溪、白沙溪皆汇流入焉,绕府南五里之屏山,西北流,与东港会于城下,故曰双溪。诸水汇流,波纹如,谓之氵溪,亦曰氵水,西流受白沙溪、桐溪、盘溪诸水,入兰溪县界,又名为兰溪,此即浙江东南别出之源也。《唐·五行志》:咸亨四年,婺州大雨,山水暴溢,溺死五千余人,即群山之水,奔注溪,溪不能容也。《郡志》云:双溪经府西五里,中有五百滩,盘亘甚大,舟行牵挽,须五百人,然后可渡,故名。
通玄溪府北十五里。源出金华山巅徐公湖,经山桥下,又南经府北十五里之东紫岩,环郡城后,至城东南之弘济桥,入于南溪。又回溪,亦出徐公湖,分流西南出,绕城北诸山,至城西南,入于双溪。又赤松溪,亦自金华山发源,东南流,至府东十二里,入于东溪。
梅溪府南十五里。源出武义县大家山,东北流,合南山之箬阳、上干、下干及下坂之水,又北会于南溪。又松溪,在府南四十里,源出武义县,入素溪,合诸溪之水,又北会积道山之水,西流入南溪。○航慈溪,在府东四十里。其上源即义乌县界小双溪也。西南流,入于东溪。又黄湮溪,在府西二十里,源亦出徐公湖,西南流,入兰溪县界。又有潜溪,出府西北三十里之九龙洞,南流合黄堙溪,注于大溪。《志》云:境内诸溪皆出山涧中,盘纡缭绕,群滩栉比,皆合双溪,为婺港,而会于衢港。
○双溪驿在府治北。五代时,钱氏置金华驿,宋元因之。明朝改为双溪马驿。又有双溪水驿,在府城西南。元置通波驿。明初,改今名。○孝顺驿,在府东五十五里,元置。为东出义乌之通道。今驿废,亦曰孝顺镇。又有竹马馆市,在府西二十里,驿道所经也。
通济桥在府城西南。长七十余丈,临双溪,与问津桥相望。元至正间,甓为梁,复就圮坏,乃比舟贯以渡行者,曰上下浮桥。今府东南三里有弘济桥,长三十余丈,盖即故问津桥矣。又松溪桥,在府南二十五里,长二十五丈,路出永康。
兰溪县府西北五十里。南至汤溪县五十里,北至严州府九十里,西北至严州府寿昌县七十里。隋为金华县地。唐咸亨五年,析置兰溪县,属婺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兰溪州。明初复为县。《城邑考》:县旧有子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唐末筑,久废,其邑城周二里有奇。元至正十八年,城归于明,因旧址修筑。越七年,城圮于水,复修筑,后屡圮于水。正统九年,列栅为守,以备括寇。万历中改筑,以砖石。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百六十九里。
○大云山在县治东南。俗名大寺山,以下有佛刹也。山不甚高,而延袤数里,名亦不一。西南临大溪,其东南曰费陇山,两崖夹峙,中通逵道,山口为五里牌。正统中,括苍盗起于此,设木寨以御之。又天福山,在县治右,今城址环其麓。又兰阴山,在县西南七里,一名横山,横截大溪,周十二里,山顶有塔,下有龙潭,亦名横山潭,即兰溪所汇也。县东十里又有铜山,接金华山西麓,旧产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