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70 页/共 479 页

百丈山县西二十里,悬崖孤峭,下有龙湫。又松源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松源水出焉,流入福建松溪县。○横岭,在县东南百三十里,连亘如云,入于闽界。岭水北流,合于盖竹水。   ○松源水在县西南。南流入闽,为松溪之上源。又有盖竹水,出县西七十里之凤山,有交剑水流合焉。又东经石壁山西,下流入闽之松溪。○芸溪,出县西十二里之董山,南流入闽。《志》云,县治北有涨淤溪,西流合槎溪、芸溪,又南合县南四十里之梓亭溪,而注于闽之松溪。   小梅溪县北七十里,西流入龙泉县界,合于大溪。   ○大泽关县西南五十里,西出龙泉,南达松溪。又县南五十里曰新窑隘,自龙泉及县境南入闽中之通道也。○梓亭寨,在县西九都,宋置梓亭荣庆巡检司,元因之,后废。   云和县府西百十里。东南至景宁县五十里,西南至龙泉县百十里,北至松阳县八十里。本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二乡地。景泰三年,析置今县,兼二乡之名以名焉。县无城,编户五十九里。   ○凤凰山县西北五里。秀拔数百丈,陟其巅,可尽一邑之胜。县之北曰鲤鱼山,东二里曰龟山,曰象山。又东南五里曰白龙山。环拱县治,上有冷泉、浮云溪绕其南。   笔架山县南十五里,有三峰并峙。又东南有安溪岭,路通景宁县,两山丛夹,控御之所也。○娄狗山,在县西十里,下有灵泉,黄溪之源出焉。又大杉源山,在县西七十里,有龙潭二,曰大杉,曰孤梯。下为箬溪,水流入丽水县界,而入大溪。   牛头山县北四十里,以形似名,下为深渊。○羊头岩,在县西十八里,高千余仞。又西二里曰大雄峰。其南曰雾溪岭,雾溪经其下。   ○大溪县南三十里,自龙泉县东流经县境。又东入丽水县界,县境诸溪流皆汇入焉。   黄溪在县南,自娄狗山下,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下流入于大溪。又雾溪,在县西北十七里。雾溪岭下,亦曰武溪。《志》云:武溪自龙泉县流入界,汇于九里滩,又东合双坑口水,潴为规溪潭,流入丽水县,而合于大溪。   七尺渡县西三十里,尺亦作赤,又西至龙泉县之武溪隘十里,两县接境处也。群山四合,溪流横亘其中,叠石架梁,以通行者,有间道达石塘及松阳,至为险要。   ○石塘隘县东三十里,下临溪流,曰石塘河。山溪回合,峻险可恃,为县境之东门。   宣平县府北百二十里。东至缙云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松阳县七十里,西北至遂昌县百四十里,北至金华府武义县百里。本丽水县之宣慈乡,明初置鲍村巡司于此。正统十二年,乡人叶宗留作乱。景泰三年事平,因析置今县,改巡司为县治,以剿平宣寇为名。县无城,今编户六十里。   ○白马山县西五里。有石岩瀑布之胜。又西十里有样山,三峰错峙,四面峻绝,有样岩。正统间寇起,乡民避乱其中。○瓯溪山,在城东五里,下有瓯溪水,相近有墨山,高耸万丈,其色如墨。又岱岩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上有岱石岩。   台山县北二十里。层峦叠嶂,迥出诸山,前有松溪,后有桃溪,山界于中,二水绕而西,下入松阳县境。又砻坑山,在台山西十里,旧产银。○狮子山,在县北四十里,有苦头岭,出武义之便道也。   玉岩山县南六十里。其东为东岩,四面陡绝,惟一径扪萝可入,一名赤石楼,稍西为西岩,两岩对峙,中有清风峡、桃花洞,唐袁晁陷郡,乡民共避于此。黄巢乱,郡人俞强复率乡民避焉。宋方腊乱,郡人梁孚复领义兵屯于此。正统中,叶宗留作乱,乡民蔡义、梁选等率众避入东岩。贼百计不能上,乃守其出入之径以困之。夏旱水竭,不戒于火,延烧草舍,贼乘势而上,焚杀殆尽。盖自昔控扼处也。又有俞高山,与玉岩山并峙,山产银矿,今塞。   曳岭县南四十里。岭峻险,登陟甚艰,上有曳溪洞,相传尝有仙人曳履过岭,因名。为县南守御处。又石门岭,在县南十五里,《志》云:由县趋府,此为登跻之始,冈峦稠叠,竹树蒙笼,泉流石立,虽甚高险,而致亦甚胜。又稿岭,在县南六十里,自曳岭而南,亦往来必经之地,山无草木,因名。○新岭,在县东七十里,接丽水县界,相近有坳塘岭,最为幽旷。   樊岭县北四十里。岭势险仄,可以防御。明初胡大海自金华进军樊岭,与耿再成合攻处州,即此,今为北出武义之径道。又西北有大黄岭,亦路出武义县。《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竹客岭,一名寨头,与松阳县接界,下有竹客铺,亦控扼处也。又茭岭,在县西六十里,在万山中,亦为控扼要地。又西五里为板桥,与松阳县接界。○白云岩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岩高万馀丈,广百丈,有泉,大旱不涸。又有白泄岩,一名云岩,在县西五里;佛厨岩,在县南五里,皆峻险处。正统中,邑人避寇于此。   ○双溪县南一里。源出竹客诸岭,引流而东,至县东二十三里,亦曰坦溪,一名大溪。境内诸溪水多汇入焉,绕流而南,入丽水县之大溪。○虎溪,在县南六十里,有双涧合流,亦南入丽水县之大溪。   桃溪县北三十里。《志》云:县西四里有栗山,二溪环之,南曰午溪,西曰申溪,引流而西,合为一溪,复折而北,入县北十五里之松溪,又北会桃溪而入松阳县之松溪。   通仙渡县南三十里。亦曰三港渡,路出郡城。又有赤淤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路出松阳县。   ○鲍村寨县北四十里。明初于宣慈乡置巡司,即今县治也。景泰初,矿贼叶希八等据云和山中,扰闽中建宁府界。既而以出掠不便,谋曰:今自朱湖进掠府城,而结寨驻鲍村,取货于义乌,掠人于松阳,官军必不能越冯公岭而迫我也。遂突入鲍村,犯处州。贼平,以鲍村置县,而移巡司于后陶,仍曰鲍村巡司。嘉靖中司废。今曰陶村。《闻见录》:自陶村至夏村三十里,又三十里即武义县朱湖,或曰云和县东村名也。○寨头隘,在县北,亦道出武义,又县西北有河头隘,道出汤溪。   景宁县府南百四十里。西北至云和县五十里,东南至温州府泰顺县二百十里。本青田县之柔远乡沐鹤溪也。明初,置沐溪巡司于此。景泰三年,改置今县。县无城,编户六十六里。   ○敕木山县南八里。山高数千仞,积雪经旬不消,水流为尘溪。又石耳山,在县南二十里,岩高百余丈,顶出泉,大旱不竭。山之南即沐鹤溪,流入青田县界。○印山,在县治北,本名桂山,有石方正如印,因改今名。又北里许有狮山,绵延五里,一名笔架山。   洪岭县北十五里。岭高峻,北趋府城,为必由之道。又北三十五里为岭坳坑,又北十里为水渡,皆往来所经。○乌铁岩,在县东二里。其第二峰尤陡峻,元末居民多避乱于此。又县东二十里有螺黛岩,高十余里,其相近者曰矿坑岭。又县西三十里有石,状如屋,名曰石屋。外有瀑泉飞下,中可藏数十人。   ○彪溪县西五十里。《志》云:县境之水,自庆元界来,又自龙泉县大溪诸水分流入境,回环曲折,合县境诸溪,流经县北,东注青田之大溪,汇瓯江入海。○尘溪,在县南五里,出敕木山。岁旱,居民多沿溪置堰以溉田,潦则决之,流入青田县界。   卢栖溪县东六十里。溪上岩洞奇胜,昔有道士卢遨栖其中,旁多笋,亦曰卢栖笋,溪下流至青田界,入大溪。○大汇滩,在县东北。《志》云:县北有玉泉山,玉泉出焉。又北汇众水,为邑巨浸,东下五里为大汇滩,巨石错立,形如犬牙,水行峡中,声震如雷,其下流亦注于青田之大溪。   ○龙首关在县东二十里,地名黄木坑。悬崖绝壑,最为险要。《志》云:关即龙脑桥,水流峡中,两岸陡绝,架桥其上。嘉靖中,以倭乱设关于此以备之。○沐溪口,在县南五十里,有巡司戍此。《志》云:司旧置于今县治北。景泰三年,移于今所。又有卢山巡司,在县西百里,正统五年置。   绿铜隘县东五十里,与青田八都相接。正统间,黄坛盗起,守此拒之,寇不能入。《志》云:隘东去青田县二百五十里。又卢栖隘在县东南八十里,与泰顺县小堰相接。蜂桶隘亦在县东南八十里。又南十里为石佛隘,与泰顺之平寮相接,嘉靖间,倭陷泰顺、莒冈,守此三隘以却之。   青草隘县南百十里,接福建寿宁县界。又县南百二十里有分水隘。又黄亥隘,在县西百五十里,与庆元县接界。又西二十里为青草梧桐隘,石径险仄,仅容置足,虽地属庆元,而实本县之要口也。《志》云:县西至庆元二百五十里,道皆阻隘。○下场坑银冶,在县西十里。《志》云:县境银冶凡六处。又云和县有银坑四,铅坑二;庆元县有银坑五,铅坑一;龙泉县有银坑二十五,铅坑二:皆永乐宣德间开采处。弘治中,言者以费广利微,殃民召衅,因封闭,垂为永制。   附见:   处州卫在府治南,洪武元年,建守御千户所,八年升为卫。置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焉。   ◇温州府东至海岸九十里,南至福建福宁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台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七百三十里,至京师四千三百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并属越。秦属闽中郡。汉初为东瓯国惠帝三年,封越东海王摇于东瓯,是也,后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临海郡。东晋太宁元年,析置永嘉郡治永宁县。宋、齐以后因之。隋初郡废改县曰永嘉,属处州。炀帝初,复置永嘉郡治括苍,今处州治。唐武德五年,置嘉州《新唐书》作东嘉州,贞观初,州废以县属括州。上元元年,始置温州以州地恒燠而名。天宝初,曰永嘉郡。乾元初,复曰温州祝穆云:唐末尝置靖安军于此。五代初,属于吴越晋天福八年,吴越升为静海军节度。宋仍曰温州亦曰永嘉郡,仍为靖海军。政和七年,改曰应道军。建炎三年罢军额。咸淳初,升瑞安府以度宗潜邸也。元曰温州路。明初改为温州府,领县五。今仍曰温州府。   府东界巨海,西际重山,利兼水陆,推为沃壤。且与闽为邻郊,扬帆振辔,分道南下,是扼八闽之吭,而拊其背也。若其凭依岛屿,间阻溪山,东瓯虽小,亦足以王。况指顾明、台,驰骤婺、越,因利乘便,必能有为。就浙言之,亦东南之形胜矣。《海防考》曰:温州与闽接壤,寇舶犯境,必首撄其锋,惟先严莆门镇、下官奥、南台之险,庶足以扼其来,于此不戒,而入内地,温殆岌岌矣哉。夫舍其险而求一日之安,必不可得。为温计者,岂惟海道为然乎?   永嘉县附郭。汉回浦县地,后汉为章安县地。永建四年,析置永宁县。刘昭曰:永和三年所置也,仍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属临海郡。晋初因之。太宁元年,为永嘉郡治。宋、齐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永嘉,属处州。唐初为嘉州治,州寻废,属括州。上元初,始为温州治。今编户二百八十里。   ○永嘉城即今郡城。《志》云:晋太宁初置郡,议筑城于江北岸,去今城六里,今犹谓其地曰新城。寻迁江南岸,东西附山,北临江,南环会昌湖,用石砌,跨山为险,名曰斗城,谓城内有山错立如北斗也。亦谓之鹿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云。后皆因故址修筑。五代梁开平初,钱氏增筑内外二城。内城亦曰子城,周三里有奇,元至元十三年废。外城亦曰罗城。宋宣和中,方腊围城,教授刘士英悉力拒守,谓城西南低薄,宜增缮,于是营筑二千余丈,贼不能陷。建炎、嘉定间,皆尝营治。元时渐圮。至正十一年,以海寇登犯,因旧址重筑。前朝洪武十七年,增修。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来攻,通判杨岳凭城拒却之。明年,修筑一新。万历二十五年,复营缮。旧有十门,今为门七,城周十八里有奇。   ○华盖山府治东。一名东山,城缘其上,山周九里,下有容成洞,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志》云:郡城有山凡九,形家谓之九斗山。而华盖当其口,今城东南缘积山,东北缘海坛山,西北缘郭公山,西缘松台山,余四山则峙于城南,三面形势最胜。《图经》:松台山一名西岩,巅有浮图,为郡城之表。○孤屿山,在城北江中,与城相对,东西有二峰,上各有塔,山麓有江心寺,唐咸通中建。宋建炎四年,高宗尝驻跸焉,赐两塔院名,曰龙翔、兴庆。德二年,益王、广王走温州,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共会于此,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是也。郡城有事,此为戍守重地。又罗浮山,在江北岸,与孤屿山相望,去府城五里,一名密罗山。其相接者曰永宁山,峰峦连属,绵亘八里,下有冉溪。又府北十里有北山,《志》云:郡之主山也。有石崖悬瀑,高百余丈,潴为二潭,名白水氵祭,一名石门山。   西山府西三里。一名欧浦山。《志》云:山有十二峰,冈峦相属,耸秀奇胜。城西里许曰金丹山,亦有三峰并峙,即西山之东麓也。元末盗起,往往结营寨于西山,以窥府城。○岷冈山,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峰峦峻拔,潭谷深邃,一名铁场岭。宋宣和中,方腊作乱,自处州而东犯白沙隘,议者谓白沙失守,前无阻险;去城三十余里,地名寨下,有铁场岭,遣兵守此,可以扼其来路。不果,贼果逾岭而东,攻城不克,乃去。或讹为天长岭。   破石山府西北二十里。临江壁立,如张帆然,安溪绕其下。又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淼,一名七峰山。又赤水山,在府西北百三十里,时有赤水出岩下,一名石室山,上有石室,容千人,《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亦曰大若岩。其相近者又有小若岩,东西两溪合流其下,汇为龙潭。又天台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山形如甑,旁有十三峰环列。   大罗山府东南四十里,广袤三十余里,一名泉山。祝穆曰:此即朱买臣所云越王居保之泉山也。《永嘉记》:泉山东北枕海,顶有大湖,北有泉,虽旱不竭,山因以名。其东谷之水,引为姚溪,经府东五里入永宁江。其西谷之水,引为杜奥溪,经府南二十里入于慈湖。又吹台山,在府南二十里,顶平正,山麓广袤二十里,接瑞安县界。《志》云,府西南四十余里有岫环山,宋方腊之乱,其党余道安聚众冉溪,陷乐清,逼府城,分兵攻瑞安,乡民守桐岭及帆游山拒之,贼自间道逾岫环山而南,即此,俗讹为诱娘山。   青澳山府东二百里海中,两山对峙如门,亦名青澳门。刘宋永明中,郡守颜延之于此筑亭望海。唐天末,钱Α使其子传攻温州,州将卢佶将水军拒之于青澳,传曰,佶之精兵尽在于此,不可与战,乃自安固舍舟间道袭温州,克之。宋德二年,元兵至临安,宰相陈宜中遁归青澳,即此。又东有东洛、鹿西诸山,皆为海道之冲。○中界山,在青澳东百里。东晋时,居人数百家,为孙恩所破,今湖田犹存。洪武二年,倭贼尝犯此,旧有中界巡司戍守,今迁于永昌堡。又灵昆山,与中界山并峙海中,旧为樵采之地,今垦田数千亩。相近者又有黄大岙,亦多田可耕。   霓岙府东百余里。《海防考》:倭舶南北往来,多泊于此。径达磐石卫城,最为险要。嘉靖三十三年,倭由此登劫,突犯湖头,官军击却之。又南龙山,在霓岙东北,倭贼由北洋来,往往经此,六要地也。   ○海府东九十里。有双昆海口,内控郡城,外联岛屿,为郡境之门户。自海道而南,至福建福州府八百二十里,北至台州府三百三十里。旧时尝有漂溺之患。唐显庆初,括州奏称海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溺四千余家。总章二年,复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溺死者九千余人,是时为括州巡属也。文明初,温州复奏大水,流四千余家,漂溢盖数见云。   永宁江在府城北,一名瓯江,一名蜃江,古名慎江,亦曰永嘉江。源自括苍诸溪,汇流入境,又东合大小溪流,以输于海。由江南岸西上,则自北门历永清迎恩门,过西郭,经吴崎、桑浦、屿头、岩门、竹浦、塔山、临头、吴渡、上戍、浦口、江南、张岩、外村、西洲、峄头、殷溪、桑溪至茭洋渡。由江北岸西上,则自罗浮、河田铺、泥涂、马岙、焦头、梅岙、鸡口屿、小荆、荆溪、江口、白壤、菰溪口、凌福、白沙、茭洋至安溪港,入青田界。由江南岸东下,则自北门历蒲洲、宁村、沙城、梅头抵瑞安界。由江北岸东下,则自罗浮、华岩、冉溪港、强岙、挂彩山、象浦口、馆头、青岙、鹿西抵乐清界。多事时,盖节节皆险也。   会昌湖在府城西南。其上源曰郭溪,出铁场岭。又有雄溪,出城西南四十三里雄溪山。又有瞿溪,出城西南五十里瞿溪山。并东北流,经铁场岭,而东与郭溪会,绕流至城西南,汇而为湖。湖受三溪之水,弥漫城旁。起于汉晋间,至唐会昌四年,太守韦庸重浚治之,因名。其近城西者曰西湖,在城南者曰南湖,实一湖也。湖支港甚多,其自城东南出南塘,直抵瑞安江者,延袤盖七十余里。○慈湖,在县南二十五里吹台山下,合南境之水,入瑞安江。又有沧湖,在府东七十里,下流入海。其地亦谓之湖头。   安溪府西北六十里,上接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水,东流经破石山下,亦名张帆溪,又东南注于瓯江。《永嘉记》:安溪之源,与天台诸山相接。又有冉溪,在府北十里。《志》云:自天台、仙居发源,流入境,合诸山溪之水,南入瓯江。   ○永昌堡府东五十里。嘉靖三十七年创筑,以防倭患,并迁中界巡司于此,城周五里有奇。又永嘉堡,在府东南五十五里,本永嘉盐场,嘉靖三十七年,建堡筑城,周四里。   龙湾寨府东三十里。《志》云:寨东援宁村,西捍府治,坐临深水,颇为险要。嘉靖中,倭屡从黄华港登犯,突入新建、蒲洲等处,径抵府城,防御为切。又沙沟寨,在府东五十余里,稍西即宁村所,逼近海口,贼易登犯,其相近又有沙村寨。○长沙寨,在府东宁村所东南,东临海涂,地势颇险,亦曰长沙湾。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败倭于此。又太平寨,《志》云:在府南六里。   白沙隘府西五十六里白沙山旁。宋置白沙巡司,元因之,后废。道出青田县,此为要隘。○象浦驿,在城北,明初置。又有南溪税课司,在府东北七十三里,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