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2 页/共 479 页
广德湖府西十二里。旧溉田四百顷。唐贞元中,刺史任侗因故迹增修之。曾巩曰:湖之大五十里,源出四明山,北为漕渠,东北入江兴。自齐、梁之间,东七乡之田有钱湖溉之,西七乡之田则此湖溉之。凡舟之达越者皆由此,所产有鱼、凫、蒲、莼、莲、芡之属,名曰莺ㄕ湖。唐大历八年,令储仙舟更今名,后浸废。宋至道元年,郡守丘崇元修复。天禧二年,李夷庚正湖界,起堤十八里限之。康定中,县主簿曾公望亦尝治湖。熙宁元年,张以湖久不治,岁旱,营度兴筑,为堤一千一百三十四丈,契九,埭二十,大为民利,迄政和八年,郡人楼异知郡事,复奏罢为田,后遂堙废。又雁湖,在府东北四里,其南为桃花渡,其北为颜公渠,今亦堙废。
东钱湖府东三十五里。一名万金湖。唐时亦曰西湖,时县治未徙也。天宝三载,令陆南金尝开浚,四面环山,受七十二溪之水,周八百顷。湖岸叠石为塘,亘八十里,又于其旁各为石契,水溢则分泄之,使注于江。宋天禧元年,郡守李夷庚复修治。庆历以后,修堤浚湖,相继不绝,中有四闸、七堰,溉田五十四万亩。绍兴十八年,复诏有司修浚。淳熙以至淳,亦再经浚治。元大德中,势家请湖ヂ为田,不许。旋侵占日滋。前朝洪武二十四年及宣德嘉靖间,皆禁侵啮,复旧制,而茭葑沙土,滋蔓淤塞,豪民得藉为奸利,其弊未革也。湖中有霞屿、大慈诸山,去郡城皆数十里,鄞县、定海、奉化三境之田,亦俱被灌溉之利。说者谓郡境农事之修废,系东钱之开塞云。
小江湖府西南五十里它山下,即它山堰也。今曰南塘河。会稽、上虞以东,高山深谷,络绎环绕,层次引流,皆汇于此。唐长庆中,舒《引水记》云:它山者,四明众山水所萃,一作雨,则涧壑交会为漫流,即岁旱,溪流亦未尝绝也。但岁久水堙,用引水法为之,即可复旧。开元中,王元纬为令,相地势,谓大江夹诸山直上接平水,而溪所从来者高,至它山,始两岐之,水稍散漫,江北惟此山四无附丽,故谓之它。它山麓皆石,趾插江底,可藉为堰,乃治堰跨两山麓,南北阔皆四十二丈,石级三十有六,冶铁灌之,渠与江截为二,堰高下甚中。涝则什七入江,什三入溪。旱则什七入溪,什三入江。邑西七乡之田,俱恃以灌溉。《唐志》贸阝县南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顷。《宋志》:小江湖专溉民田,其利甚溥,后渐淤塞,上流浅少。嘉定十四年,有司请发卒开淘沙觜及浚汊港,又于堰上垒叠沙石,逼溪流尽入上河。其县西南十五里曰行春契,一名南石,西南三十五里曰积渎契,西南三十八里曰乌金契,一名上水,皆初作堰时,虑暴流难泄,建此三契。涝则决暴流注江,旱则引淡潮入河,今皆积久损坏,至县东又有道士堰,至白鹤桥一带,皆苦堙塞。又有朱赖堰,与行春等契相连,堰下江流,通彻大海,今皆塌顿,以致咸潮透入,望及时修治,从之。王应麟曰:它山距四明山百余里,而四明之水咸趋其下,先是山水直注于鄞江,与海潮接,咸不可食,田不可溉,其水自南沿流皆山也。惟它山在水北,元纬因于两山间叠石为堰,使渠流分入城市,缭绕乡村,以溉以灌,为利甚博。自广德湖废,而它山所系尤重。今考湖名小江者,郡西南有惠光院,俗号小江塔院,旁有千丈镜,支港尤多,小江之名盖本于此。又仲夏堰,南去它山堰十里。唐元和六年,刺史于季友所开,亦引四明山水入渠,后因元纬别置它山堰,始废而不用。今有桥,名仲夏桥。《郡志》:它山堰之源,凡有数派,大要出于四明,汇于平水潭,潭在它山西三里。又东一里曰中潭,抵它山堰,则折而西北,过回沙闸,闸去它山仅百步,由此折而西北,纡回九曲,历乌金、积渎等契,至百丈堰。又历风棚、行春等契,至府西南十里之段塘,散入诸乡,由城南甬水门入城,潴为日月湖,其下流仍入于鄞江,郡境水利,以它山堰为最要。
桃花渡府东北三里,即鄞江渡也。渡北有天成高阜,九十有九,独一阜半入于江,谓之江北墩。又北渡在府南二十里鄞江上,以当奉化北界而名,西岸有风硼契。宋熙宁中,令虞大宁所置,以泄它山暴流,旱则引淡潮以入堰。○长塘堰,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一名百丈堰,江河夹流其下。又张家堰,在府东北四十一里,与定海县分界。舆程记,府西四十里有西坝,又西六十里即至余姚县。
○螺峰镇府东二百六十五里,海中旧置三姑巡司。洪武二十八年,改为螺峰巡司。又有岑江、岱山、宝陀三巡司,今皆见定海县。○四明驿,在府治西南。又安远驿,在府治西北。前朝永乐初,置市舶提举司。四年,改为驿。今因之,以待夷贡。驿今革。又厩车驿,在府西六十里,亦接慈溪县境。《志》云:府东五十五里有宁波盐仓批验所。
高桥府西南二十五里。宋建炎三年,金人陷越州,济曹娥江,至明州西门之高桥,张俊拒却之。○林村,在府西南十五里,嘉靖中,倭自稠岭突犯林村,即此。
慈溪县府西北五十里。西至绍兴府余姚县九十里,西南至绍兴府百五十七里。本句章县地。唐为贸阝县地。开元二十六年,析置慈溪县,属明州。宋因之。前朝永乐中,改溪曰。嘉靖三十五年,以倭患始筑城,周不及十里。今编户二百八里。
○句章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城山渡东。春秋时,越句践所筑。《十三州志》:句践之地,南至句无,后并吴,因大城之,章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秦置句章县,汉因之。元鼎中,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击闽越,是也。三国吴永安七年,魏将王雅浮海入句章,掠吏民而去。晋隆安四年,刘牢之击孙恩,东屯上虞,使刘裕戍句章,既而裕改筑城于小溪镇,即今府西南故句章城。自晋以前,句章县皆治此。
○双顶山县西南七里。两峰并峙,屹立平野。又西南八里有城门山,岩峭壁,下临江渚,有广利桥。宋宝中,郡守吴潜建庆丰驿于桥西,今废。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芦山,山东南一峰,曰乌石尖,攒青涌翠,为一方之胜。○戍溪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晋刘牢之讨孙恩,尝戍于此,下有戍溪。又大隐山,在县南三十里,夏侯曾先云,大隐南入天台北峰为四明,东麓下有大隐溪,今曰慈溪,以后汉董黯奉母居此而名。
车厩山县西南四十里,昔越王句践置厩于此,停车秣马,遗迹犹存。今设车厩驿,有车厩渡,去府城六十里,西去余姚县亦六十里。明初吴桢讨方国珍,夜入曹娥江,出不意拔车厩,遂入庆元,盖国珍置戍守于此。又西里许为勾余山,以其在勾章之西,余姚之东也。《山海经》:句余之山,多金锡,少草木。或谓即此山云。○三过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临江,江流湍急,舟人惮之。虽一过如三过,因名。相近者又有石门山,上有峭壁如门。又夜飞山,在县西五十五里,临江。又西十里,即姚江之咸池汇,江行者皆出于此。
五峰山县西北三十里,山有五峰,亭亭相峙,其下两崖屹立如门。又五磊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五峰磊磊,若聚米所成,南有崖如门,以通出入。○大蓬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二崖,屹然对峙,一名达蓬山,相传秦始皇欲从此航海达蓬莱,故名。其支陇曰香山,西南去定海百里,为两县接界处。
鸣鹤山县西北六十里,下有鹤鸣场盐课司。又西十里则观海卫城也,城内有磨石、浪港二山,稍北为庙山,其相近者为瓜誓、桑屿、箬岙诸山,皆际海中。又十里有大忌、小忌,二山对峙,则海中危石,行舟之所忌也。今已近岸,岸东有向头山,如龙头尾相向状,龙头以东属定海,龙尾以西属余姚,二山捍潮,其中涨涂渐与山相接,为海滨要地。《志》云:向头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旧有海塘闸,今为渔盐之地,禾黍菽麦弥望。西北百里又有泥横山,俗名掘泥,在海中,今亦连大岸。又有东向山、箬岙山、黄牛山,俱在县北六十里大海中。
雁门岭县东北四十里,道出龙山所,与定海县接界。又凤浦岭,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岭东有凤浦湖,接定海县界。《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高岭,跨危峰巅,蛇行以渡。又长溪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溪行可五六里,道出观海卫。
○海县西北六十里。旧有塘三十里,以捍风涛,缘岸海中有黄牛、桑屿诸山,与嘉兴海盐为界,引而东,接定海境。《海防考》:龙山所去县六十余里,所东北有金家岙,与丘家洋相连,东对烈港海洋,北望洋山、三姑大洋。嘉靖三十五年,倭船盘据于此及丘家洋,官兵攻克之,由此突入腹里,历雁门、凤浦岭一带,犯慈溪,直抵宁波,最为险要。其旁曰清溪港,由此可入金家岙,此间道所当备也。又有金墩浦,亦在所东,西接伏龙山,北连丘家洋,倭自东北来,往往由此击泊。嘉靖三十五年,倭自金墩浦入犯,官兵拒却之。又古窑港,在县西北六十里,北对乍浦,东控伏龙山,西连磨石山,县境之咽喉也。嘉靖三十五年,倭舟据此,突犯慈溪,既而松浦口之贼,由此遁入渔山海洋,总兵俞大猷等追败之,又败之于马迹洋,盖县境海防与定海、余姚一带,相唇齿云。
前江县南十五里。源出余姚县太平山,流为姚江,入县境,至丈亭渡分为二:一由车厩渡历县南十五里之赭山渡,又东十余里,即鄞县之西渡也。一由丈亭北折而东,贯县城中,出东郭,抵县东南十五里之茅洲闸。又东南流七里,为化纸闸,而入定海县境。宋宝五年,制使吴潜于县东南五里夹田桥,引流导江,凡十余里,为沾溉之利。一名管山江,合流入鄞县界,亦谓之慈溪江。又有新堰,在县东南十二里,亦宋吴潜所建,堰下之田,不患斥卤,舟楫往来下江者胥利焉。
蓝溪县南六十里。《志》云:余姚县大兰山以东,三十六岙之水及杨溪水,皆流汇于蓝溪,东北注于前江。又有文溪,在县东十五里,汇县境东北诸溪涧水,以泄于前江,俗呼门溪。
普济湖县治东北一里。唐开元中,县令房凿以溉田,广百五十亩,以在阚峰之下,名曰阚湖,寻曰慈湖,俗以其近普济寺,名普济湖,一名德润湖。宋时寺僧筑堤湖中,直贯南北,以便往来。景定五年,令金昌年疏浚筑堤防,置东闸西契以限水。前朝洪武二十八年,遣官修堤塘契闸,启闭以时,民田赖之。又永明湖,在县西南一里,亦房所置以溉田,今废。又县治北有小湖,一名县后湖。○花屿湖,在县东南十里。唐贞元十年,刺史任侗尝修筑之,周十七顷有奇,溉田六千余亩,中有小屿,因筑塘以通往来,湖遂分为东西两湖。宋嘉中修治,元至元末渐废。大德八年,复为湖。明朝永乐七年,废十之八为田。又姜湖,在县东南十里,周一顷,宋邑人姜氏舍田开湖以溉田,乡人赖之。又东南五里有荪湖,溉田甚众。
杜湖县西北五十里。湖南为杜湖岭,旧有湖淤塞,唐刺史任侗复浚筑之,民赖其利。其相近者又有白洋湖。《志》云:鸣鹤一乡方四十里,不通江潮,惟资杜湖、白洋以灌溉。宋庆历初,主簿周常相地高下,筑塘制契,以时蓄泄,为利甚溥,今豪民侵蚀过半矣。
淹浦县西北六十里。浦东即古窑港也。宋庆历间,置古窑、淹浦二闸,以蓄泄鸣鹤一乡之水。元至元中,复修之。今盐丁载卤出入,闸制遂废,内不能障杜湖之水,外无以杜海潮之涌,民甚病焉。○漾浦,在县西北七十里。其上源出余姚县东北四十里之游源山,为游泾水,合诸溪涧水,经县界注于海,因置堰闸,以蓄泄之,与余姚共其利,而闸于鸣鹤一乡尤切。
丈亭渡县西南四十五里,慈溪江分流处也。旧建丈亭于其上,宋绍兴间,改为丈亭馆。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贼于此,今有丈亭关。《志》云:海潮入古窑诸港,流绕丈亭,分入内江,纡回曲折二百余里,直抵定海城下而止,其支流则分入鄞县界。
○长溪关在县西北长溪岭,溪流其下。又杜湖关,在县西北四十里,杜湖岭上。俱路达观海卫。○松浦镇,在县西北五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松浦东。二十六年,汤和移于浦西。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此登犯,为戍守要地。又向头镇,在县西北向头山。宋置向头寨,元改为镇,明初改巡司。洪武二十年,迁于司东之洋浦,三十三年革。正统十四年,复置于旧所。又车厩驿,在县西南四十里,地名石台乡,元置驿,前朝因之,与鄞县相接。
奉化县府南八十里。南至台州府宁海县百二十里,西至绍兴府嵊县百七十里。汉鄞县地。唐为贸阝县地。开元二十六年,析置今县,属明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奉化州。明初复为县。嘉靖三十一年,以倭患始筑城,周六里有奇,编户百四十九里。
○鄞城县东五十里。《志》云: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读若银。《国语》:勾践之地,东至于鄞,此即越之鄞邑矣。秦置鄞县,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沈约曰:前汉会稽东部治此,隋省入句章县。
○奉化山县东南五里,周三十里,有数山相联络。山之东麓有桃花岭,去县十五里。嘉靖中,官军击倭贼于鄞县,倭由桃花岭南遁,即此。《志》云:奉化山四面各异名,亦谓之瑞峰山。○华顶山,在县西五里。自城以西,有数山相接,而华顶为之冠。今县治西有凤山,冈峦秀耸,形如翔凤。相连者曰印山,小而圆秀,皆华顶之支阜矣。又县西十五里有日岭山,路出新昌、嵊县。
大雷山县西四十里,四明支山也。山极高,眺百里外,下瞰鄞江。又西十里为丹小山,岩洞泉石皆奇胜,《道书》以此为四明洞天。又大小晦山,在县西六十里,四明南来二峰也。水流为蕙江,入鄞县界。○雪窦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亦四明之别阜,名胜错列。宋理宗梦游此,赐名应梦山。相近曰桃花坑山,四山环绕,中有平田数百亩。又县西百里有黎洲山,为四明之西峰,接余姚、嵊县界。山有坪,曰响石坪。《志》云:四明山在县西百有五里,大约县境群山,皆四明之冈阜,而最著者,则大雷、雪窦诸山是也。
赤鄞山县东五十里。亦曰鄞城山,古鄞县治其下。相传欧冶子造剑处。《国策》破赤堇而取锡,即此。又新岭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岭狭而长,凡七十二曲,有天然石磴。嘉靖中,更岭道于后陇,芟辟平坦,行人便之,谓之太平岭。又九峰山,在县东九十里,以九峰突兀而名。
鲒崎山县南五十里。《汉志》鄞县有鲒崎亭。颜师古曰:鲒,蚌属,曲岸为崎,即此矣。有鲒崎岭,明初置巡司于此。嘉靖四十年,倭走横岭,阻水奔入鲒崎,寻走大嵩,官军讨败之。横岭,或曰即县南四十里之横山。又三山,在鲒崎南,屹立里港海中,如三台,旁有双屿。○蓬岛山,在县南四十里。其脉亦来自四明,重冈复岭,缭绕雄桀。登陟其巅,俯视数百里。其西南为石楼山,山石如屋,两崖夹涧,飞瀑乱下,《寰宇记》谓之石柱山,东北去县六十里。
天门山县南六十里。《汉志》鄞有天门山。梁陶弘景谓天门在鄞县南、宁海北,是也。一名蜃楼门,滨里港海,两峰对峙,势若插天。《宋志》所谓引头门也。县西南百里又有镇亭山,《汉志》鄞有镇亭,即此。南自天台,西连四明,山势极高,盘亘数十里,中有龙湫。
汉城山县北二十二里,顶平旷,容数千人。无荆棘丛木,居然堡垒之形,土者或得古兵器于此,盖昔时乡民屯聚保会处。相近者曰赤苋山,夏侯曾先云,上有盘石,可坐千人。又北十里为江口山,自四明分支雪窦东衍而来,至此始尽。俯瞰大江,山之阴即鄞县界。《志》云:县北十里有铜山,甚高峻,周三十里,即汉城山来脉也。
毛巅岭县西六十里四明山南,接大小晦山。岩谷崎岖,行者艰阻。宋绍熙初,有毛姓者凿山以便往来,相接者曰住岭,山谷幽深,行人非停午不见日色也。又赤泥岭,在县西四十里,亦往来通道。○六诏岭,在县西百里。《通典》陆昭岭与剡县分界,即此。又县西北百里有唐兴岭,西北百二十里有箬坑岭,俱路出嵊县。
栅虚岭县南六十里,南去宁海县亦六十里。宋建炎中,立栅戍守于此,为海道之冲要。又寨岭,在县东四十五里,东南通海口,亦为要地。县西南五十里,又有杉木岭,接宁海县。《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山隍岭,出西店驿,达宁海县。
○奉化江县北二十里。其上源自嵊县六诏诸岭,引流入界,亦谓之剡溪,亦曰剡源溪。至县西四十里公棠山,数十里间,叠为九曲诸溪,涧水皆附入焉。又东北至县北二十里之江口,县境东南诸溪水悉流汇焉。又北至县北四十里之坊桥,而合鄞江,亦曰北渡江。
广平湖县东北五里。诸溪之水,自县南镇亭、天门诸山发源,汇于县东南五里之大溪引流为万寿湖,又北注于广平湖,至县东北十里,为仁湖。《志》云:万寿湖在县东五里,一名新妇湖,又名放生湖。元至元十三年置,潴水溉田,周三里。延初知州马称德、至正二十年知州李枢俱修浚。其广平湖亦曰寺后湖,与万寿湖同时修浚,而仁湖三面阻山,中环四五里为平地。宋绍兴间,置湖储水,北为塘,复置闸开泄以溉田,皆为民利。
市河县东南五里。亦曰新河,又名新渠。唐陆明允导大溪水由资国堰注市桥河,东折而北出,绕流六十里,至县北三十六里东耆堰,接奉化江,灌田至数十万,又通舟楫,以便商旅,后渐废。元马称德开浚,寻复堙塞。李枢复浚之,今仍废。又范家河,在县北十里,通江潮,居民引以溉田。○赵河,在县北二十五里。唐元和十二年,令赵察开置,引溪流溉田八百余顷。县东三十里又有白杜河,亦唐元和十四年赵察所开,引东境诸溪流以灌民田,凡四百余顷,其下流皆自江口合奉化江。今多堙废。
大溪县东南三里。县南北诸山溪水悉汇于此,而为大溪,或谓之镇亭水。自南而北,纡回环绕,凡七十二堰,溉田甚博,接于奉化江。《志》云,大溪有资国堰,在县东南五里。元至治元年,知州马称德以旧堰卑隘,拓地浚之,仍置契闸,以便蓄泄,溉田三万八千余亩。万寿、广平、诸湖,皆导源于此。又双溪,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出鲒崎诸山,分流而北,亦注于大溪。○金溪,在县东五十里,出县东北六十里之金鹅山,西流入白社河。又黄蘖溪,亦出金鹅山,流经县东六十里,又西由天门山注里港海。志云,县西南境有沙溪,西流入新昌县界,为王宅溪之上源。
石盆渡县东七十里,滨海诸支港所经,路达象山县。又县东八十里有东宿渡,百二十里有湖头渡,旧名田下渡,东南八十里有淡港渡,凡数处,皆达象山。○进林契,在县北二十五里,内河之水,由此泄入于外江,上有石桥。《志》云:宁、绍、台、温驿道所经也。又方胜契,在县东二里,大溪之北。刘宋元嘉中,令谢凤置,以备旱潦,后废。宋绍熙中、元至元中,重修。
○鲒崎镇县东六十里。以鲒崎山名。宋置寨,元改为巡司,后废。明初复置。又塔山巡司,在县东百里,宋为田下寨,元曰田下巡司,明初改今名。○连山驿,在县东五里。唐置剡源驿,在大溪东,元改奉川驿。前朝洪武十二年,改今名。嘉靖十二年,徙县学东,一云县西南七十里有连山馆,宋置。又县南七十里有西店驿。《志》云,旧置驿于宁海县境之白峤。洪武十九年,汤和以连山白峤相去百三十里,明年,增置今驿。嘉靖三十五年,毁于倭。改置于栅,虚岭之麓,今革。又忠义乡河泊所,在县东六十里,明初置。嘉靖十年废。又有税课局,在县东五里,宋置税务,元毁。明初曰税课局,正统二年废。○蒋家铺,或云在县东十里蒋家湖旁。嘉靖三十八年,倭犯奉化,官军击之于此,败绩。今铺与湖,《志》皆不载,宜考。
定海县府东北六十二里。西南至奉化县百二十里,西至慈溪县界七十里。本勾章县地。唐为贸阝县之望海镇。五代时,钱氏更名静海镇,寻置望海县,属明州,又改曰定海县。今编户九十六里。
○望海城即今县。《唐书》:元和十四年,浙东观察使薛戎奏,望海镇去明州七十余里,俯临大海,与新罗、日本诸番接界。是也。乾符四年,浙西叛将王郢转掠闽浙间,陷望海镇,进掠明州,既而官军讨平之。五代初,钱氏曰静海镇,寻升为望海县,今县城即钱Α时筑,元废。前朝洪武元年,因旧址列木栅戍守。七年,易以石垣。二十年,汤和建卫,始拓而大之。二十九年,增修。嘉靖十二年,复营缮。今城周九里有奇。
威远城在城东招宝山上,耸峙海口,最为冲要。嘉靖三十九年,帅臣卢镗议曰:招宝俯瞰县城,相隔不过数十武,贼一登据,置火炮其上,县城可不攻而破。即夷船络绎,御尾入关,我军亦无以制之,故守郡非据险不可,据险非成城不可。因请于督臣胡宗宪,筑城山巅,周二百丈,置兵以拒截海口,与县城相唇齿,名威远城,复于山麓西南,展筑靖海营堡,周二百四十丈,以时教阅于大小浃口,分布战舰,以严扃钥,于是形势完固,说者以城为江海之咽喉,郡治之门户云。
翁山城在县东北海中舟山上。春秋时,越之甬东也。《左传》哀二十二年,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杜预曰:勾章县东海中洲。是也。《国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勾东,即此。唐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翁山县,因翁山为名。大历六年废。宋熙宁六年,改置昌国县。高宗建炎三年,航海幸此。金人来追,县为所陷。元至元十五年,升为州。明初,复为县。洪武二十年,以其悬居海岛,易生寇盗,徙其民于内地,仅存在城五百户,隶定海县。元吴莱云:昌国,古会稽海东洲也。东控三韩、日本,北抵登、莱、海、泗,南抵庆元,四面环海,中多大山,人居篁竹芦苇之间,或散在沙奥,习于舟航,风帆便利。虽田种差少,而附近大山,如秀、岱、兰、剑、金塘五山,每岁垦之,可得数十万石,盖亦形胜之地矣。明初,以外连倭夷,每为边患,信国公乃为清野之策,而墟其地。生聚既久,繁殖如故。嘉靖中,屡为倭酋所据,事平,以官兵戍守之。唐顺之曰:江南控扼在崇明,浙东控扼在舟山,天设此险,以障蔽浙、直门户,诸哨船皆自此分,而南北总会于洋山。明初,信国废昌国县而内徙之,未必非千虑之一失也。《海防说》:舟山为里四,为岙八十有三,五谷鱼盐之饶,可供数万人,不待取给于外也。
○招宝山在县城东北。本名候潮山,以诸番入贡停舶于此,因改今名。南临港口,屹然耸峙,极为要害。旧设台堠于此,今改设城堡,其东南峙一小山,高仅寻丈,名昌国山,潮汐至此分流,舟行可达昌国,因名。与招宝并峙者,为巾子山,山形卓立如巾帻,潮水出入,二山为之障。宋德二年,元兵至临安,宋籍地降元,张世杰去之定海,元遣卞彪说世杰降,世杰磔之于巾子山,是也。○金鸡山,在县东八里,亦与招宝山对峙海口。《志》云:县东南十二里有龙头山,甬东巡司置其下,旁有葫芦峤。嘉靖中,邑令金九成筑塞峤口,以防海夷,其相近者,曰竹屿山。又东南三里有青屿山,旧置青屿隘,为戍守要地。又石门岙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以陈山在东,龙山在西,俨若二门也。《图经》:陈山在县南七里,巅有白龙潭,将雨则云蒙山顶,将晴则岚绕山腰,人以为候。龙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形势如龙。
伏龙山县西北八十里。首尾跨东西两海门,状如卧龙,南去龙山所十里,屹临水氵祭,为番舶必由之道,盖临、观两卫之咽喉也。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于此。一名箬山。又施公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商舶往来,地极险要。元置巡司于此,明初亦置烽堠于山上。其相近者曰泽山,本名栎山,宋改今名。又大蓬山,在县西北百里,今见慈溪县。
蛟门山在县东海中,去岸约十五里。环锁海口,吐纳潮汐。一名嘉门山。出此即大海洋。昔人称蛟门、虎蹲,天设之险,是也。虎蹲山,今在县东五里海中,状如虎蹲。○盘岙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水绕太白山阴而出,凡三十六盘。又瑞岩山,在县东南八十里,有十二峰相峙,其相近即慈岙山也。《志》云:磁岙山在县东南九十里,西去大嵩所二十五里。又有横山隘,在大嵩所西十里。
金塘山在县东南海中约百里,半潮可到。山周环二百里,旧为昌国县之金塘乡。明初徙民入内地。嘉靖中,倭夷窃据,参将卢镗击败之。其山北海洋曰清港洋。又乌崎头山,在县东南百十里,滨大海,其下为崎头海洋。○大谢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海中,其旁为小谢山,山西南二里即穿山所也。南临黄崎港,北繇大猫海洋至金塘、鹿山,最为险要,有兵戍守。
舟山县东北二百里海中。一名观山。在昌国故城南,状如覆舟。嘉靖四十二年,降海贼汪直于此。其相接为关山,圆峰耸矗,为昌国城内案上有烽堠。稍北为镇鳌山,山自北来,蜿蜒南走,旧翁山县治据其麓,今舟山所城内山也。又东三十里曰翁洲山,亦曰翁山,相传以葛仙翁隐此而名。又有双髻山,峰峦双耸,俗谓昌国之镇山。《志》云:昌国城东七里有青雷头山,高二里,与城西五里晓峰山对峙,青雷头东南海中又有石门山,数峰崛起,潮汐环流,亦名十六门山,今皆谓之舟山。《防险说》:舟山群山环峙,海港四通,为设险之处。旁有马秦山,又有芙蓉洲,四环皆海,悬若洲岛,官民多植芙蓉,因名。又有鼓吹山,在山之阴,有战洋,相传徐偃王逃至此,其拒战处也。山巅平坦,容数百人。吴莱云,昌国东南海中有桃花山,为绝胜处。又有东霍山,徐市驻舟处也。转而北,为蓬莱山,屹立千丈,旁有紫霞洞。又石门山,亦在昌国东海中,并峙有黄公山,山南为塔岭山。《邑志》:昌国东北海中,曰兰山、秀山、剑山、岱山、玉峰等山,东南海中曰双屿、双塘、六横等山,皆倭寇出没所经也。
补陀落迦山在故昌国县东百五十里海中。一潮可到,为海岸孤绝处。梵名补陀落迦,华言小白华也。一名梅岑山,相传以梅福名。往时日本、高丽、新罗诸国,皆由此取道,以候风信。嘉靖中,倭寇据此,官军击破之,其西有石牛港,西北有巡简岙,皆当时进兵处。○滩山,在昌国故县西北海中,又有册子、长涂、三姑、许山等山,其在昌国东北海中者,有东库、壁下、马迹、陈钱、两头洞、渔山、徐公、东西霍、大小衢、洋山等山,与嘉兴松江海防相参错,倭夷入犯,皆汛守所有事也。
雁门岭县西北六十里。又西北十里曰凤浦岭,又二十里曰桃花岭,皆接慈溪县界。《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排阵岭,南二十里有布阵岭,皆宋建炎中御金人处。○柯梅岭,在海中舟山所东,出浦则为鱼山外洋,乌山门外洋。又乌沙门,亦曰乌沙悬山,亦曰朱家尖山。嘉靖中,倭寇往往据此,官军击却之。又邵岙在所东北,其相近者曰吴家山,亦皆倭贼据守处也。嘉靖三十五年,官兵击平之。
天同岙在舟山之岑江司东南。其相近者有紫皮岙。嘉靖三十七年,胡宗宪遣奇兵出此,捣岑港贼巢。又吊屿,在舟山之岱山司西北,切近海口。嘉靖中,倭屡犯此,为汛守要地。○奇岙,在舟山所西北,本名大沙,嘉靖中,御倭要地也。又沙岙,在岑港之东,今为袁家契,其相近者为马岙。嘉靖中,尝设千户所戍守。三十七年,讨岑港贼,分兵由马岙、张齿而西,是也。其相连者,有山江等烽堠。嘉靖四十年,官军败贼于马岙沙交之上,即袁家契矣。又有郎家契,亦在所西北,东距奇岙,西距沙岙,有西契寨相连,中为小沙,居民殷庶。嘉靖中,倭尝登劫。有契头海塘,为戍守之地。
○海县东北两面皆据海。由北而西,接慈溪县界。由东而南,接象山县界。《志》云:县东北为灌门海,在故昌国县海中,有砥柱,屹峙中流,望之如人拱立,水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必投以物,杀其势,而后过,风雨将作,有声如雷。又自蛟门而外,有霍山、马迹、马墓、钱山、龟鳖、小春等洋。又东南则有分水、礁石、牛港、崎头、孝顺乌沙门、横山、双塘、六横、双屿、乱礁等洋,抵象山县之钱仓所而止,皆嘉靖中控御倭夷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