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6 页/共 479 页
南住山县南十五里。祝穆云:其山自闽中迤逦而来,至此截然而住,因名。又南五里曰古城山,高阜中峙,两山环其左右,山脊有城,周二三里,缺处如门。
洞岩山县东二十里。一名灵洞山。高百余丈。灵洞凡六,而著者三,曰白云,曰涌雪,曰紫霞,余为上中下三灵洞,亦曰小山洞。东麓有白坑,西有红坑,长皆五六里。又东北一峰,名小飞来,下有天池泉,流为洞溪,东南注于双溪,山口又有天井岩,高亦百余丈。又紫岩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余人,旁有玲珑岩,其下为鹞窠岩,深广皆数丈,容二三百人,八石溪出焉,流入婺港。○高眉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杰出群峰,石壁凌空,松阴盖地。又东北五里为十二曲山,山腰路有十二曲,飞瀑如练。
盘山县北五十里。顶平如盘,四围累石如城,相传昔人避兵处。又北五里有马岭,接建德县界。《志》云:山北十五里有水山,山多流泉,下有三源,曰鲍源、盛源、缪源,各深十数里。○砚山,在县西五十里,高数百丈,盘亘二十余里。山顶平正,有池如砚。其西为陈岭,石路,千有余丈,接龙游、寿昌二县界。《志》云:县西四十余里有白石山,一名玉华峰,山腰有洞,险不可登,前为道峰山,相对白仁山,山之左又有巨石、飞泉诸胜。县西三十里又有龙门山,状若游龙,夹道如门。二十五里为柱竿山,平地突起,旁有高峰,俗呼将军山。又大慈岩,在县西北五十里,岩洞深广,自麓至巅约十余里,与寿昌县接界。
万松源县西四十里,山绕谷深,源口盘固,可以避乱。又县西有慕坞、见坦、塔弹三峰,诸源皆山溪盘结,中宽平,可田可渔,深或数里,或数十里,居人保固其中,并擅桐漆材木之利。又木沉源,在县北。其西为湛里源,又西为鲁源,皆大山相夹,深三十余里,居民盘布,物产甚饶。
○兰溪在县城西南。《志》曰:兰溪亦曰大溪,其源有二。一自衢州府东北流至县,曰衢港。一自府城西流至县,曰婺港。二水合而汇于兰阴山下,类罗文,又名水。经县北三十里香山下,亦名香溪,有香溪渡。又北五里至金家梁,五里为白雁滩,十里为三河,为望云滩,北至严州城东南,与徽港合,是为浙江之上源。
灵湖县东十九里。长二里,广五十丈,中有泉穴三十六。又泉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广百余亩,中有泉穴十。县北又有长湖,长十余里。《志》云:县境诸湖以二十计,皆潴水灌田处也。
东溪县东二十五里。其上流亦曰双溪,诸山之水所汇也。一名石匣溪,西流入于婺港。○大梅溪,在县北五十里崧山下,源出浦江县之大洪岭。又有小梅溪,出浦江县之乌蜀山,经崧山下而合流,至县西北三十五里金家梁,入于大溪,亦谓之龙门水。
赤溪县西北十五里。源出寿昌县东南二十五里之长岭,流入县界,合于衢港。又有乾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严州府西南二十五里之马目山,谓之芝溪。一出县西北四十五里之塔弹源,谓之社溪。经县西北三十里白露山下而合流,又十余里至湖埠,入于大溪。
○平渡镇县西北十二里大溪北岸。下有女儿渡,溪流至此,东西阔二百余丈,有巡司戍守。洪武六年置。○永昌镇,在县西北四十三里。其地即古三河戍也。《志》云:今县治即孙吴时所置三河戍。似误。唐亦置戍于此,其地与建德县接界,今曰永昌镇。有三河渡,为金、衢、徽、严四郡之要地。嘉靖间,矿盗窃发,设兵驻防于此。
氵水驿在县城南。宋置兰皋驿,在县治西。元为兰江水站,在河东岸,后皆没于水。明朝洪武初,改为兰溪驿,移于城南门外。十四年,改今名。又兰溪递运所,亦置于此。又香溪税课局,在县北三十里香溪镇。○普济桥,在县西北女儿渡上。宋绍圣中,维百艘以梁溪上,名普济桥,后更名望云,今桥废,仍以舟济。又县西门外有悦济浮桥,一跨衢江,一跨婺江。两江相合,有洲渚横亘,如月牙树石,其端系铁以维舟,两浮桥相距不过百余武,为水陆津要。《志》云:悦济桥,旧名中浮桥,宋绍兴中始建,元末废,洪武初复建。其后修废不一,至今为民利。
东阳县府东百三十里。南至永康县百十里,西至义乌县四十里,北至绍兴府诸暨县百二十里,东至天台县三百五十里。汉乌伤县地。唐为义乌县地。垂拱二年,析置今县。五代梁开平四年,钱Α奏改曰东场。宋咸平二年,复故,仍隶婺州。旧有土城,周十里,中为子城,相传亦吴越时筑,岁久堙废。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突犯。三十七年,始筑石城。隆庆元年,增修,周不及八里。编户二百有二里。
○吴宁废县县东二十七里。汉末,孙氏分诸暨县置,属东阳郡。隋废县盖置于此。其废城周一里,土人犹名其地曰城里。今亦见诸暨县。
○三丘山县南八里。高三百六十丈,周二十里。晋义熙间,殷仲堪为守,尝登此,郡人比之羊叔子,因名岘山,有东西两岘峰。又夏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上有禹庙,因名。高七百丈,周二十里,四面峭绝,山顶有池,曰上湖,冬夏不涸,山之西有西岩岭,西至县三十里。○歌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石室,容百余人,山下有溪,旧通临海,今堙。又松山,在县南七十里,相传唐末有马将军者,立寨于此,以拒黄巢。
东白山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山高七百三十丈,周五十里,峰峦层叠,与会稽、天台诸山相连属,中有水,流入东阳溪。其西南有西白山,高四百五十丈,与东白相峙。《嵊志》云:东阳有北白山,盖即大白山也,随地异名耳。又有嵬山,亦与大白相接,山凡六面,上有三十六井。《志》云:西白山、嵬山皆在县东五十里。○金山,在县北五十里,自此迤逦而北。又二十里至毕岭,接诸暨县界,俗谓毕岭为お钱岭。
大盆山县东南百三十里,接台州府天台县界。其南为画溪水所出,其北则东阳江之源也。《志》云:山高五百丈,周百三十里,形如覆盆。其傍有小盆山,东阳江别源出于此。
南午岭县南十里。温、处、台、闽取途处也。嘉靖三十三年,倭贼自仙居来犯,官军御却之于此。又马げ岭,在县东南二百四十里,岭险峻,延袤三十里,为台、婺之咽吭。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由此窥犯,三十五年,复寇仙居,因筑寨岭上,以为防御。○乌竹岭,在县东北四十里。逶迤数折,与县东北二十里之大小岭,三十五里之蒿岭,北七十里之鸬鹚岭相连亘,为北境之关隘。寇自粤至者,此为拒扼之所。又白峰岭,在县东北七十里,高三百丈,石栈萦纡,东通嵊县。嘉靖三十五年,据险立寨,以防倭寇。
乌舞岩县南七十里。高五百丈,上宽平,可容千人。唐末置寨于此,以拒黄巢。其相近者又有黄藤岩,下临清潭,高三百余丈,鸟道纡回。其顶平旷,可以避乱,旁峙者又有西明、马鞍等岩,皆有洞穴,迂回环互为险。
○东阳溪在县北五里。旧曰吴宁溪。出大盆山,屈曲流二百里殆然此,俗谓之河埠。又西入义乌县界,亦谓之乌伤溪。《水经注》:吴宁溪出吴宁县,下经乌伤县,谓之乌伤溪。胡氏曰:浙江有三源,其发于乌伤者,《水经注》谓之吴宁溪,即今之婺港也。按吴宁县,旧分诸暨县置,在东阳县之东界,大盆山旧盖属之,故《水经注》云然。《志》以吴宁溪为出义乌县南之杳岭者,非也。○画溪,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亦出大小盆山,环绕县南境,合诸溪水而西北出,群山萦回,草木如画,因名。入义乌县境,合于东阳溪。
横溪县南四十二里。亦出大盆山,汇县南境诸溪之水入于画溪。又荆浦溪,在县南四十五里,西流会于横溪。县南六十五里又有柽溪,西流合荆浦溪。县东二十里有定安溪,东北流,入东阳江。《志》云:县境诸溪大抵皆出大盆山,惟柽溪出县东南八十里之杨溪龙湫。
○乌竹岭寨在乌竹岭上。嘉靖三十七年置,其北接鹭鹚岭,达诸暨县界之乌岩,其南接嵩岭诸山,实为要隘。又县东北有白峰岭寨,在白峰岭上,一名长乐寨,亦嘉靖中置。又马げ岭寨在马げ岭上,亦嘉靖中置。又夹溪寨,在县东百里,有夹溪桥。群山中断,两崖壁立,其水悬流而下,汇为十八涡,桥亘其间,如缀绝绠。嘉靖三十四年设寨于此,居然天险。
永宁镇县东五十里,本宋之茶场,绍兴十年,改为永宁巡司。元及明朝因之。今亦曰茶场市。又废宁宾驿,在县城南,宋置,元改画溪驿,明初废。又清潭埠,在县东五十五里,皆往来要道也。
义乌县府东百十里。南至永康县百五十二里,北至浦江县六十里。汉为会稽郡之乌伤县,以秦时孝子颜乌伤其父而名。后汉移会稽西部都尉治此。孙吴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置绸州,七年州废,改县曰义乌,仍属婺州。旧有城,周三里有奇,久废。嘉靖三十四年,石为门,城不果筑。今编户百四十五里。
○废绸州在县治北。《新唐书》:州以绸岩名。今县北二十里黄蘖山下有绸岩。或云州盖置于岩下,误。又华川废县,在县西南三十里。唐武德四年,分义乌置华川县,属绸州,寻与州俱废。《类要》云:县西南有绣川城,即华川矣。《郡志》:唐初分乌伤置乌孝县,与华川并属绸州。七年,并入华川县。今正史不载,恐未可据。
○鸡鸣山县东五里。前瞰县郭,傍临大溪。又东四里有石门山,连山中断,两石对峙如门。○南山,在县东十五里,蟠折萦纡,广袤数里,上有平土可耕,人多居之。鲇溪之水出焉,西流至县东南二里,入于大溪。又青岩山,在县南十里。其中高者曰齐山,下有双涧,南曰前溪,北曰梅溪,俱西流,经县西南三十五里之吴溪渡,合吴溪以注于大溪。
铁岩山县东南二十里,俗名郭公山。极高峻,山半有水帘,下垂数十丈,顶有旷土百亩,三坞一潭。又东南六里曰龙门山。山峭拔,有平冈横亘其上,傍皆平壤,民多耕桑其间。绝顶两峰对峙,曰双玉峰,俗呼双尖。又南有茧岭,俯瞰深谷,一名平山涧,水经其中,西入画溪。又云黄山,在县南二十五里,亦曰云横山。一名松山,周二十里,高百四十丈,俯临画溪。○石楼山,在县东二十八里,一名白岩山。四面孤绝,东西两岩相峙,远望若浮图,层级高下,类重楼复阁。县东三十五里又有武岩山,高数百丈,周十余里。其东为滴水岩,北为祝公岩,一名竺阳洞,华溪萦绕,四顾轩豁。又蜀山,在县南四十里,高百丈,下临蜀墅塘。又南十里有葛仙山,其巅为雪峰岭,高八百丈。又南五里曰挂纸岭,高九百余丈。《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八宝山,本名八保山,以里名八保也,俗误为宝。嘉靖三十七年,讹传山有矿,永康、处州矿徒聚扰于此,令赵大河督民兵讨平之。
黄山县北二十里。本名黄栌尖,后改今名。其北五里曰绸山,峰峦绸叠,即绸岩矣。稍南曰东山,崇岩曲涧,竹木森郁,称为幽胜。《志》云,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又清潭山,在县北四十里,下有清潭,山顶有鹰嘴岩。方腊乱时,居民多避于此。山之东曰箭山,上多竹箭。县西北四十五里又有黄山,甚高广。山下有断坑,路险峭。相传邑人拒黄巢于此。宋元丰中,改曰黄山洞。○五云山,在县西四十里。五云溪出焉,东南流入于大溪。又西二十里有覆釜岩,四隅孤绝,石芒峭发,上有平壤,土美可耕,高迥幽僻,杳非尘境。
杳岭县南九十里。又西南五十里即永康县。一名丰岭,石路崎岖,此为径道。又八岭,在县南十三里,东南接石壁坑,入东阳县界,或谓之八风岭。○枫坑,在县南七十里,坑深二十里,入永康县界。又善坑在县北五十里,坑深五里,北入诸暨县界。
○东江县南五里,即东阳溪也。自东阳县流入境,县境诸山溪之水悉流合焉。至县东三里始有东江之名,稍折而南,经县西南九里,亦有九里江之名。又西南四十五里经金山之麓。其山屹立江中,又西入金华县境,而曰东港。其在县境者,亦谓之江水,亦谓之大溪。而出于杳岭者,则谓之吴溪,亦西北流,合于大溪。或遂以为吴宁溪,谬矣。
画溪县南十五里。自东阳县西流至此,为洋滩渡,又西合东江入金华县境。《志》云:画溪与东阳江合流处,为培磊市,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市盖与金山相近。又根溪,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覆釜岩,流合黄山江,亦谓之小双溪。西流为航慈溪,入金华县界合东溪。○深溪,在县北五十里,出县北四十八里之龙祈山。又有酥溪,在县北三十里,出清潭山,流合于深溪,又西北流入于浦阳江。
绣川湖在县治西。周九里有奇,灌民田百余顷。群峰环列,灿如组绣,因名。自宋至今,筑堤修闸,为游览之胜。
○龙祈镇县北三十里。宋置巡司于此。《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智者同义乡巡司,南四十里有双林明义乡巡司,皆元置,今皆废。又双柏驿,在县治东,唐置,宋曰义乌驿。熙宁五年,徙置于县治西,曰绣川驿。元并置绣川站,明初废。又待贤驿,在县北三十里,唐置,宋废。又北二十五里有龙祈驿,元置,并置龙祈站,明初废。○芦寨,在县东北四十五里,旧为戍守处。又县南八十里有赤岸隘,又二十里达永康之柴岭,最为关要。
兴济桥县东三里,跨东江上。旧有浮梁。宋庆历三年,县令薛扬祖更造石桥,号薛公桥,自是以后屡圮屡建。成化十八年重建,改今名。弘治以后,屡经修治,长四十有二丈。又广益桥,在县南三里,地名下埠,万历七年始造浮桥,为往来要地。
永康县府东南一百十里。东至台州府仙居县二百八十里,西至武义县五十五里,北至义乌县百五十二里,南至处州府缙云县八十里。汉乌伤县之上浦地。三国吴赤乌八年,分置永康县,属会稽郡。宝鼎初,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置丽州。八年,州废,仍属婺州。宋因之。旧有城,相传三国吴筑,周一里有奇,后废。宋绍兴中,重筑,周三里有奇。元废。至正十三年,环以土墙,寻复圮。今编户百二十三里。
○石城山县南十四里。四围含岈,如雉堞然。《地记》云:昔黄帝曾游此,所谓三天子都,此其一也,俗名天马山。又南里许为白云山,危峰百丈,延袤数里。○绝尘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以山势出尘而名,一名东溪山。又县东南三十里有石室山,缘崖而上,南北二穴相通,可容数百人。又釜历山,在县南三十五里,高峰圆耸,状如覆釜,一名历山。《志》云:山周四十余里,其巅有田、有井、有潭,皆以舜名,以其名同于冀州之历山也。县东南四十里又有灵岩山,周五里,四面壁立,架石梁曲折而上,至里许,中有洞,甚高广,谓之灵岩。
方岩山县东二十里。高二百丈,四面如削,驾飞桥石梯而登绝顶,二岩相峙为关,上有亭,曰透关亭。自亭而入,地皆平衍,约数百亩,中有池,池侧又有井,岩石泉涧,争奇竞胜。又寿山,在县东五十里,中有石洞,高广五六丈,旁有小石洞瀑布泉诸胜。相近又有龙窟山,山之阳为小空同洞,宋陈亮读书处也。又铜山,亦在县东五十五里,宋元中,尝置场采铜于此,宣和以后废。
桃岩山县东北五十里。山有洞,可容千人。稍北为华釜山,周二十余里,上平旷,四围颇高,状如釜,因名。《志》云:县东五十里有方山,最高,升其巅,缙云、武义、东阳、义乌诸县山川,皆在目前。○横山,在县北十里,一曰山,自此夷为坡坨,起伏相因,南傅华溪而止,即县治也。又霞里山,在县西三里,一名龙虎山,盘旋环顾,为县治水口之镇。
八盘岭县东八十五里。岭高险,路通天台。《见闻录》云:县东北四十五里有紫岭,与义乌县接界,颇险峻。又有枫坑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当紫岭之西,路出义乌,险峻倍于紫岭,盖即丰岭矣。亦谓之杳岭,见义乌县。○牛筋岭,在县东南十五里,两崖石壁,如犬牙错峙,中间一罅,仅通溪流。又冈谷岭,在县南二十五里,上平坦有泉。正统十四年,括寇窃发,土人设寨于此以御之。县南三十里又有紫凤岭,路出缙云县。
白窖岭县西北三十里。又三十里至茭道口,北至府城五十里,为往来之径道。《见闻录》云:自县抵茭道,路皆仄隘。茭道以北皆坦平,利于驰突。茭道虽属武义县,而实永康、金华之要隘也。又挂纸岭,在县西北四十里,接义乌县界。《志》云:县东北四十里有白眉岩,岩中容数百人,相近曰石仓岩,亦有石室玲珑,今皆为佛刹。又东北五里曰五指岩,远望插天,状如探云。
○南溪在城南。亦曰永康溪。源出缙云山中,北流入县境,绕县东南,合李溪诸水至城下,与华溪合,西折而北,合铜川诸水,入武义县界,即南港之上源也。
华溪在县城东。出县东北五十里密浦山,西南流至城下,县东之乌江、鹤鸣、云溪、酥溪诸水皆流合焉,又南会于南溪。○大铜川,在县西北十七里,或谓之大桐溪,有小铜川流合焉,入于永康溪。
○孝义寨在县东九十里灵山下。山亦名翠峰山,元设孝义巡司于此。前朝洪武七年,改置镇守百户,后废。道出仙居县。又马鬃岭寨,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亦接东阳县界,又东四十里至仙居县。
四路口隘县东北六十里。与东阳县接界。《闻见录》:自永康趋东阳,出四路口长户坑,为往来之径道。又华溪驿,在县治西,元曰延宾驿。前朝洪武三年,改今名。
武义县府南八十里。东至永康县五十五里,东南至缙云县九十里。本永康县地。唐天授二年,分置武义县,属婺州,寻更名武成。天末,复名武义。宋因之。旧有城,周一里有奇,相传吴越时筑,宋废。今编户九十三里。
○八素山县北四十里。山延袤数十里,有八素潭,迤逦而上。又有八潭,相去各一里,亦谓之九井,流为八素溪,一名奈溪,亦曰松溪。西流入金华县之南溪。○竹岩山在县东十四里。《志》云:县之镇山也。又白革山,在县南四十里,曲折险峻,泉石颇胜。
铜釜山县西三十里。群山环列,至为阻险。正统间,括寇起,居民结寨于其上,曰铜釜寨。又燕山岭,在县西南十里,正统间,枢臣石璞剿括寇至此,改名乌龙岭。又西南二十里有大门岩,正统十四年,乡民避乱处也。
稽句岭县南五十五里。一名稽较岭。岭路崎岖,南至处州府九十里,而近为往来之径道。《闻见录》:县南四十里,曰龙门岭,有龙门关。东达永康,东南出缙云,要隘处也。自岭而南十五里,即稽勾岭矣。又大妃岭,在县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小妃岭,接处州府宣平县界。又盛岭,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接缙云县界。○刘岩,在县西三十里,一名金公岩。崖石峻拔,凿石梯至岩顶。前有一山,陡峭若屏幄然,曰招圣峰。后一山廓然石室,深广五十丈,曰仙都坛。正统十四年,避处寇于此者以万计,皆得免。又双岩,在县西四十里。自山下迤逦而上五六里,顶有二石室,今为僧舍。
○永康溪县东二十五里。自永康县流入。县本永康地,因名。东流合熟溪,绕流经县东北五里,又北入金华县界而为南溪。○熟溪,在县南十里,源出处州府遂昌县界,流入县西,又东南合永康溪。一云源出县西南三十里九峰山,流经南郊外,东合永康水,县西境白姥、双坑、苦竹诸溪,悉汇入焉。溪水溉田,岁常倍熟,因名。
八素溪出县北八素山。流入金华县境,为松溪之上源。又梅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县西二十里大家山,北流入金华县境,俱注南溪。
○茭道市县东北三十里。旧置道山驿于此。洪武十四年,改曰茭道驿。弘治十四年,迁于旧驿之东,相去仅数步。隆庆初,改为茭道公馆。《志》云:驿北至府城五十里,亦曰茭道口。又白溪口市,在县北五里,永康溪东岸,南行者由此舍舟登陆,北行者由此舍陆而舟之处也。县西南十五里又有苦竹市,路出宣平、丽水,此其驻顿处。○小坑口隘,在县北四十里,从小径可达府城,其西又有邵家、青塘、马鞍、遥路诸岭隘,山高径僻,盖皆南山东麓出府城之道。
浦江县府东北百十里。东至绍兴府诸暨县百里,北至严州府桐庐县九十里,西至严州府亦九十里。本义乌、兰溪、富阳三县地。唐天宝十三载,分置浦阳县,属东阳郡。五代梁开平四年,钱Α奏改今名。宋因之。旧有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吴越时筑,后圮。明朝嘉靖三十六年重筑,周五里有奇。编户百有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