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9 页/共 479 页

通济堰府西五十三里。松遂间多山田,岁旱民辄先困。梁天监中,障松阳、遂昌两溪入大溪之口,疏为四十八派,自保定至白桥三十里,灌田二十万亩。又蓄为陂湖,以备旱潦,自宋至元、明皆修葺之。   ○保定镇府西五十里。明初置税课局于此,今废。西南达云和县之石塘隘四十里,西北达松阳县之石佛镇亦四十里,为两县之要隘。○苦竹口隘,在府南二十里,路出青田水口。《闻见录》,由苦竹口至青田水道一百二十里。又括苍驿,在府治西,亦明初置。   青田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南至温州府百二十里。本括苍县地。唐景云二年,析置青田县,属括州,后因之。县无城,今编户百四十六里。   ○青田山县治西北一里。有泉石之胜,故县以名。旧《经》云:唐叶法善修道于此,曰庭青芝。又涌泉山,在县治东二里。其泉四时不竭。○披云山,在县南三里。大溪经其北,县之水口山也。又葱阳山,在县西五十里。山极高峻,宋宣和中,睦寇犯境,土人多避难于此,获免。其西曰芝溪岭,横亘数十里,下临大溪,俗名老鼠梯。昔所云:上冯公岭,下老鼠梯,一人守险,万人莫开。故处州形势,以青田为最云。其流曰芝溪,入于大溪。   石门山县西七十里。两峰壁立,相对如门,石洞幽深,飞瀑泻,上有轩辕丘,《道书》以为第三十洞天。其西南相接者曰石楼山,山高耸,云雾涌之,望若楼台。   连云山县西南九十里。有大小二山,小连云山延袤数十里,中有二洞,东曰龙须,南曰韩山,其高岩曰金水岭,东去县五里。元至元中,始凿石通道,有路西达景宁。迤南为大连云山,亦名石帆山,下临大溪。《纪胜》云:石帆山一名石樯洞,东北去石楼山二十里,高岩屹立如樯,中有三潭,危石耸峙,潭中如张帆然。鹤口岭,县西南百三十里,陟其巅,俯视众山。逾二十里,即南田也。   南田山县西南百五十里。周回二百余里。上有沃土,多稻田,岁旱亦稔。唐广德中,袁晁之乱,邑人多避难于此,明初刘基亦家于山中。   ○大溪县南三里。亦曰南溪,又名青溪,城东有岭溪,城西有顾溪,俱流入焉。《志》云,大溪由丽水县南流入境,远汇府境六邑之水,近合县境石藤、浣沙诸溪,经披云山北东流入温州府界,由水道顺流达温州城下,百里而近耳。○小溪,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县西南有鹤口岭,沐鹤溪之水出焉,即小溪也。下流合于清溪。   尘溪县西百三十里,出景宁县之敕木山,流入大溪。岁旱,乡民筑堰以溉田,潦则决之,为利甚博。   白岸湖县西南四十里。又有下尾湖,在县东南十里。《志》云:县西四十里有师姑湖。又西八里有芳前湖。又西二里有腊溪湖。又西迤北十里曰高湖,当应台山之南麓,山东南去县六十里,由天台绵亘而来,故名。   ○淡洋隘县南二百七十里,接温州府瑞安县界。明初刘基言:温、处之间,有地名淡洋,僻绝岩险,民多负贩私盐,萃逋逃为梗,宜设巡司莅之。是也。今有淡洋巡司,洪武五年建。又黄坛巡司,在县北二百二十里,亦险僻处,洪武五十五年置巡司,今革。○芝田驿,在县南一里大溪滨,亦明初置。   缙云县府东北九十里。东至台州府仙居县百五十里,北至金华府永康县八十里,东北至金华府东阳县百六十五里。本括苍县及永康县地。唐万岁登封初,析置今县,属处州。县无城,今编户一百九十里。   ○括苍山县东南百里,接台州府仙居县及临海县界。亦曰苍岭。详见名山括苍。○大盆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接金华府东阳县及台州府天台县界,好溪之源出焉。   吏隐山县治东北。一名洼尊山,以唐县令李阳冰名。稍西曰翠微山,县治所倚也。又北为云塘山,山下有塘,相传云常出其中。又西北三里为雪峰山,上有龙潭瀑布,亦曰岱岭,岭东之水流于好溪,岭西之水流为南溪,婺括之水,自此而分。县西北十五里有大君子山、小君子山。二山相近,秀丽可爱。县治西又有三峰山,以三峰秀出而名。○历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有摧车坑、架鼓峰及龙潭诸胜,又西北二十里为葛竹山,皆与永康县接界。县东二十五里,有天马山。又东五里,为石囤山。又东五里,为灵龟山。又东五里,为银山、为仁寿山。世传人居其下者多寿,因名。   黄龙山县西十二里。四围陡绝,旁有池,甚清冽,相传黄龙潜焉。唐末卢约据处州,有施使君者,结寨山上,以御之。今山上有石如楼台,又有寨门遗址。明初,耿再成规取处州,驻兵黄龙山,山高险,再成树栅于其上,以遏敌冲,是也。○大姥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上有岩,下有石室,可容数百人。《志》云:山有寨塘寨,广容二三万人,中有井七,盖昔人屯营处。又有四六寨在山下,相近者曰三岭山,接丽水县界,高峻人莫能入。明初,耿再成既屯黄龙,复率兵至此,垒石成寨,为攻守之所。   仙都山县东二十三里。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缙云山,唐神龙初,以此名县,又名丹峰山,天宝七载改今名。《道书》以为第二十九洞天。傍有独峰,广三百丈,周回一百六十丈,一名玉柱峰,顶有湖,亦名鼎湖。《唐六典》十道名山之一,曰缙云。又有小仙都山,在县南二十里,亦高秀。○管溪官山,在县东七十里,与台州府接境,薪竹之饶,居民所赖。又有龙潭三处,溉田甚广,以管溪经其下,因名。《志》云:县东五里有万松山,山势盘旋,林峦耸秀。   冯公岭县西南二十里,一名木合岭。崎岖盘曲,长五十里,有桃花隘,为绝险处,郡北之锁钥也。《志》云,桃花隘嵯峨险仄,势接云霄,周回垒石三四里,容百千人,山麓去郡城不过二十里,亦曰桃花岭,即古桃枝岭。陈天嘉三年,留异据东阳,遣侯安都讨之,异以台军必自钱塘上,既而安都步由诸暨出永康,异大惊奔桃枝岭,于岩口树栅以拒之,安都进攻,因其山势迮而为堰,会潦水涨满,安都引船入堰,起楼舰与异城等,拍碎其楼堞,异脱身奔晋安,即此岭也。宋杨亿以比蜀中之剑阁。明初耿再成驻兵黄龙山,处州将石抹宜孙分兵屯桃花岭、葛渡、樊岭及龙泉以拒我,胡大海自金华南出军樊岭,与再成合攻之,再成取间道出桃花岭后,连拔桃花、葛渡二寨,遂薄处州城下,宜孙败去。《防险说》:冯公岭与青田县之老鼠梯,皆一人守险,万人莫开之处。守冯公岭,则寇无从上;守老鼠梯,则寇无从下。冯公岭失,则处不可固矣。樊岭,见宣平县。葛渡,亦在县西南,或曰近松阳县界。又有白云洞,在桃花岭北,石屋深敞,容数百人。   ○好溪在县治南。自大盆山西流而南折,远近诸溪水皆流汇焉,经仙都山下,谓之练溪。历罗侯滩,至县治南,又西南入丽水县界。○管溪,在县东五十里,源出括苍山,经管溪官山下,又西流入于好溪。   南源溪县北二里。源出雪峰山,西北流,县北诸溪水皆流汇焉。入永康县界,亦谓之南溪,即金华南港之上源也。○梅溪,在县西十里。《志》云:县西有客星山,傍有石室,一名石龟岭,龟溪出焉。折而西北为梅山,梅溪出焉。俱汇流于南源溪,入永康县境。   ○苍岭寨在县东,近括苍山。嘉靖四十一年,置寨于此,为防御处。相近有东平寨,古名七十二寮,有石井七十二,容数千人。四面石壁,高百余丈,其旁又有西寨,亦故屯营处也。○万景山寨,在县西北,中容万人。又有云岩寨,山势耸峙,岩石磊块,其状如甑,四围环逼,有小径攀援而上,可容万人,为天造之险。《志》云:县境有黄寮寨,又有越陈寨,皆嘉靖三十九年置。又有老鹰岩寨,在县东北,嘉靖四十年置,县治北又有客山寨,其广亦可容万人。   丹峰驿在县治南。元曰云塘驿,在县北三里,明初迁于县南,改今名。○五云馆,在县北。《闻见录》云:馆去县五十里,本名缙云馆,东通台郡,西北接永康,为县之要隘。   松阳县府西北百二十里。东北至宣平县七十里,西至遂昌县七十里,南至云和县八十里。本汉章安县地。建安四年,孙氏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改属临海郡。晋初因之。大宁初,分属永嘉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处州。唐武德四年,置松州,八年州废,县属括州。五代梁开平三年,吴越改为长松县。石晋天福四年,又改白龙县。宋咸平二年,复曰松阳县,仍属处州。县无城,今编户一百六里。   ○百仞山县西南五里。有峰独立,傍无依倚,高二百余丈,旧名独山。唐天宝中,改今名。山麓有白龙津,吴越因以名县。又西屏山在县西一里,上有凌霄台,有泉虽旱不竭。其相近者为云岩山。又西四里为紫金山、石笋山,以山泥紫赤、石峰如笋也。   横山县南十里。高三百余丈,如云横空中,山顶宽平,可五百亩。○大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亦曰留明山。高绝千仞,群峰罗列,涧水环绕,石磴萦纡,称为峻险。又西五里曰长松山,吴越时,以此山名县,俗名牛头山。○马鞍山,在县西四十八里,横绝松溪之口。唐时山产银,采以充贡,寻罢。元末赵普胜尝立水寨于山下,山接遂昌县界。又卯山,在县西三十里,与县西南三十里之酉山相对。山以卯酉名者,以旧市言之,正在东西。今县治既徙于东,则卯山亦在西矣。   竹客岭县北十五里,东至宣平县五十里。岭高四千馀丈,泉出山顶,下注为潭,溉田百余顷,行旅出其间,路最险仄,为县之要隘。今岭下有东西坑,潴为龙潭,竹客桥跨其上。○石佛岭,在县东南四十里,岭峻险,下临松溪。又东南至府城七十馀里,往来通道也。《志》云:县西北又有龙虎幻,亦守御要地。   ○松溪县西南二十里。源出遂昌县,东南流入境,经卯、酉二山之下,曰合湖溪。又东南至丽水县,入大溪。明初胡大海取兰溪,进攻婺州,处州守将石抹宜孙遣其将胡深率车师为援,自帅众出缙云以应之,深至松溪,观望不敢进。明祖曰:婺恃处州之援,故未即下,闻彼以车战出松溪,松溪山多路狭,车不可行,以精兵破走之,婺城且不劳而下矣。   竹溪县南七里。源出竹客岭,南流经横山下,又东南注于松溪。又县东十五里有塘溪、赤溪诸水。又东十余里有武溪、裕溪诸水,俱南流合于大溪。   通济堰县东六十里,与丽水县接界。《志》云:萧梁时,詹南二司马始创此堰。宋元以后,不时修筑。乾道中,州守范成大复加葺治,以溉松、遂二县之硗瘠,以后皆因故址增修。今县境以堰名者凡数十处,皆本通济之意,蓄水溉田云。   ○旧市县西二十里,路出遂昌。《志》云:县治故址也。又净居市,在县西南三十里,亦与遂昌接界。洪武二十八年,置净居巡司于二十四都。今废。   遂昌县府西北百九十里。东至松阳县七十里,东北至金华府汤溪县百二十里,北至衢州府龙游县百里,西北至衢州府二百里。汉会稽郡大末县地。吴赤乌二年,分置平昌县,属东阳郡。晋太康元年,改今名。宋、齐因之。隋属处州。唐武德八年,省入松阳县。景云二年,复置。县无城,今编户七十四里。   ○君子山县治西南。《志》云,一名城山,山之麓多士大夫居焉。又屏风山,拱障县治,以形似名也。近西曰妙高山。又西为白马山,天日晴朗,远见衢、婺,邑之镇山也。○瑞山,在县治南。又南为鱼袋山,双溪绕其下,有峻岭盘曲,曰九盘岭。又丁公山,在县西十六里,高千仞,双溪经其下。《通志》云:即白马山也。   西明山县东十里。岩峻绝,下临溪流,其对岸相峙者,曰飞鹤山,当东溪之口,势如翔舞。又有平昌山,在县东十五里,与孟山前后相叠,形如昌字,孙吴以此名县。○尹公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峰峦高耸,相连者曰百丈岩。又东曰覆螺岩,登其巅,则金、衢之境,皆在目前。又东即松阳县之长松山矣。又马鞍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横亘而东,与松汤县接界。   唐山县北十八里。山北有二峰相向,如卓笔,又名罗汉峰。五代时,僧贯休所居。又北有金石岩,其巅可容万马。唐乾符中,邑簿张轲尝率义兵驻此,以御黄巢。明朝景泰中,矿贼党陈鉴湖者,破松阳、龙泉,屯金石岩,分劫青田、义乌、东阳诸县,即此处也。又相公岩,在蔡溪前,山麓石壁如削,惟一径可侧足而入。岩中可藏数百人,乡民尝于此避寇。○独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溪流环绕其下,一名天马山,又名赤壁山。旁有石姥岩,上插霄汉,顶有泉池。又大楼岩,在县西北百二十五里,其相对者曰龙安洞,岩高险,飞瀑四时不绝,注为龙湫,凡三十六泓。   马戍岭县北三十里。其相近者为侵云岭,马戍之水,北流而达于婺江。又周公岭,在县西北五十里,其下为周公源口,县西境之水,多汇于此,流入衢州府界,而为定阳溪。○赤津岭,在县北六十里,岭高险,下临溪流,为北达龙游之道。《闻见录》:自岭而北十余里,至长塘口。又十里曰溪口,皆险塞。自溪口而北十里为灵山,从灵山而西七十里,则衢州府,灵山而北四十里,则龙游县也。○隆坑岭,在县东北七十里,东达宣平三十里,北出武义七十里,为县境控扼之处。   ○双溪在县治南,其源一出县西北之大楼岩,引流而东,谓之金溪。一出县西北七十里之湖山,亦谓之湖溪。群山之水,皆汇入焉,萦回荡漾,恍若江湖,经县东南一里碧澜桥,始合为一,亦谓之大溪。又经西明山南,分流为东溪,其正流南入龙泉县界之大溪,○梧桐溪,在县西二十里曾山下,亦曰梧桐川,流合于双溪。   东溪县东十二里。自双溪分流,合县东诸山溪之水,经马鞍山下,流益盛,入松阳县境,谓之松溪。○灵溪,在县北五十里,源出马戍岭,合县北诸溪水,经赤津岭而北,入龙游县境,又北注于氵溪。   胡公堤县南五十步,一名三牛堤。界平邑之南溪间,水潦涨溢,则滨溪居民罹其患。旧有堤以捍御。宋元中,邑令张公加葺之。靖康初,堤浸圮,邑丞胡涓募民力累石修筑,因曰胡公堤。绍兴中,邑令胡仲父又于其外筑堤七百余丈护之。乾道中,邑令李大正复增筑百三十余丈,缜致逾昔,由是邑庐得免冲突奔荡之患,至今民蒙其德云。   ○黄村口县西南六十里。《闻见录》:由黄村口东南达龙泉县百二十五里,北抵龙游县百六十里,西南达福建浦城县二百里。《舆程记》:县西南出大柘、石练、黄村一带,闽浙相通之间道也。○大坪田,在县东北四十里。《闻见录》:大坪田道通汤溪、武义、宣平,为县境要口。又有和尚田,在县东五十里,亦要隘处也。自和尚田而北二十里至章坞,又四十里出武义县之麻阳隘,疾走金华,九十里而近耳。《志》云:县有马埠巡司,在十二都,国初置。   龙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景宁县二百四十里,南至庆元县百四十里,西至福建浦城县百八十里,西北至衢州府江山县二百二十里,北至遂昌县三百三十里。本松阳、遂昌二县地。唐乾元二年,析置今县,治龙泉乡,因名。宋宣和四年,改曰剑川。绍兴初,复故。县无城,今编户百六十五里。   ○九姑山在县治西北。治东有金鳌山,治西二里有天台山,四里有凤凰山。县治以诸山为捍蔽。○豫章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出铜,川流环其下,曰豫章川。又九氵祭山,在县南三十里,岩高百仞,有九龙井,飞瀑九道,自岩顶而下,或分或合,形若垂帘。县南七十里又有琉华山,山顶宽平,有长湖,深不可测。山下即琉田,居民以陶为业。昔有章氏兄弟主琉田窑,其兄所造甚佳,所谓哥窑是也。相近者曰高驿山。《邑志》:山在县南七十余里,台湖山峙其前,琉华山障其后,水流回绕,群山环拱,最为峻拔。台湖山盖在县南九十里。   昂山县西三十里。青壁嵯峨,削入云际。《志》云:旧有白马寨,盖置于山上。又孝义山,在县西四十里。《唐书》豫章、孝义二山,皆出铜,是也。今否。○石马山,在县北五十里,峰峦秀耸,为群山冠,旁有洞穴,凡数十处。又石房山,在县东四十里。其状如房,一名独山,东捍水口,旁有独山铺,为驿道所经。   匡山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流入双涧,与大溪汇。元末,章溢筑室于此。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高处南望闽中数百里间,秋毫毕见。刘基曰:匡山四面皆峭壁拔起,建溪之水出焉。又东有西山,西山之东曰山,高胜亚于匡山。又仙山在县西百五十里,与遂昌、浦城接界。○良葛山,在县界,山有银坑。   杨梅岭县东二十五里。其相近者曰梧桐口,路出松阳,此为要隘。又黄鹤岭,在县北八十里,隋、唐间,置黄鹤镇于今县,盖以岭名。又大梅岭,在县南七十里,旁有小梅岭,皆接庆元县界。○白云岩,在县西五里,有白云垒。相传宋德末,幼主过此,暮屯岩上,此其遗垒云。又县东五十里有龙岩山,顶平旷,四面石壁环绕,民多居其中。   ○大溪在县治南。自仙霞以东南及遂昌以西南之水皆汇焉。县西五里有秦溪,又西一里有蒋溪,又西有浆溪,其上源皆一二百里,汇流而东,合于大溪。又东经云和县,入丽水县界。《志》云,县有灵溪,即大溪之上流,经县治前,亦曰留槎溪。中阻一洲,约长一二里,形如槎,溪因分而为二,有济川桥跨其上,亦曰留槎洲,一名仙洲。祝穆云:灵溪在县治东,夹长洲而为两派。是也。   剑池湖县南五里。周三十亩。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渊。唐讳渊,改曰龙泉。宋宣和中,改曰剑池湖,邑名本于此。○梧桐川,在县东十五里,自梧桐口引流而西南,下流入于大溪。   ○佛山寨县南十里佛山上。元末邑人胡深筑内外二寨于此,以保乡邑处也。又县南十五里宏山后有皇庭寨,山顶平旷,四面峻阻。相传宋幼帝入闽道经此,立寨屯驻,今山有皇庭岩,寨因以名。又遥峰寨,在县西五里,与凤凰山相连。县西六十里又有西山寨,相传亦元末置。○北岩寨,在县东十里汰石岭上。县东百余里又有朝阳寨。又麻竹寨,在县北七里,与石马山相接。县北三十里金岱山上有金山寨,山顶平广,容千余人,皆昔人戍守处也。   小梅隘县南小梅岭上。东至庆元县七十里,南至福建松溪县六十里,为入闽之间道。正统中,设隘于此。《舆程记》:县南三十里至潭湖,又五十里至查田,又二十里为小梅,由竹口新窑以达于松溪。今详福建松溪县。自县至小梅,盖百里云。又吴岱隘,在县北七十里吴岱岭上,接松阳、遂昌二县界,旧有隘,正统中重置,并设公馆于此。县西七十里又有供村隘,接浦城、庆元县界,嘉靖中置。又西二十里有鸦舂隘,亦接浦城界,正统中,因旧隘重置。又武溪隘,在县东七十里武溪岭上,亦正统中置,接云和县界。   查田市县南八十里查田岭下。有庆元巡司,明初置。《志》云:城北旧有云水驿,城东有荆言驿,县东南三十里有梧桐驿,六十里有大石驿,俱宋元时置,今废。○东口,在县北七十五里,为松阳、遂昌两县之要口,行旅往来,必取途于此。   庆元县府西南三百七十里,北至龙泉县百四十里,南至福建松溪县八十里。本龙泉县地。宋庆元三年,析置庆元县,治松源乡,以纪年为名,仍属处州。明初省入龙泉县,以其地为巡检司。洪武十四年复置。县旧无城,隆庆二年创筑,周三里有奇。今编户五十九里。   ○石龙山县治西,蜿蜒如龙。又县治南有霞披山,色如渥丹。治西北又有象山,环夹县治。○石壁山,在县东十里,石笋凌空,为邑关阻。又拿云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椒夹拥,嵌石披云,下有洞,容数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