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3 页/共 479 页

大浃江在县城南。有大浃渡,亦曰大浃口。舟师屯泊于此,谓之定海关,汛守要冲也。《邑志》:鄞江会上流诸水入县境,其支流为小浃江,皆东注于海。旧《图经》:自蛟门海洋分派为支江,向西溯流,七十里抵郡城三港口。又分流西南六十里,至它山堰。又西北二百里,抵上虞之通明坝,俱谓之大浃港。东晋时,置浃口戍于此。隆安四年,孙恩寇浃口,入余姚,破上虞。五年,孙恩复出浃口攻句章,不能拔,寻为刘裕所败,自浃口远窜入海。刘宋泰始二年,临海贼帅田流作乱,掠海盐,杀鄞令,命周山图屯浃口讨平之。宋建炎中,女真陷临安而东,车驾出浃口,遁入海。胡氏曰:浃口在虎蹲山外,是也。其小浃江在县南十二里,自县东南十二里竹屿山海口,分流为支江,蜿蜒西流六十里,至鄞县东三十五里之五乡契,合于鄞江,并泻东钱湖之涨。《海防说》:小浃港内通东江,出穿山所,达宁波城,极险要。嘉靖中,倭贼由此内犯,奸民亦由此出入,漫无关禁。三十四年,邑令宋继祖于县南十里东山下江流浅处,设东冈契及堰,以蓄泄之。堰下为江,上为河,自此小浃江之流中断,而县境西南一带,颇被沾溉之利。《志》云:东冈契去五乡契五十五里,五乡契亦曰回江契,东钱湖吐纳要口也。   烈港县西北五十里。东出海,近金塘山。嘉靖三十一年,贼汪直引倭入定海关,官军击却之,遂移泊于此。地形曲折,进剿为难。督臣王竱分遣二哨,一由列表门进当其前,一由西后门进防其逸,别遣将俞大猷径营木岙,与贼仅隔一山,出奇攻之。贼败走,复泊马迹潭,久之始逸去。木岙,盖在烈港之东。   岑港在舟山所西北。有巡司戍守,海口卫要处也。嘉靖中,屡为倭贼所登劫,后遂倚险列栅,据守其地。三十七年,胡宗宪督兵讨之,分军泊其南北,又遣兵分路进剿,中路由小河岭,右路由碇齿,左路田小岭,并趋贼巢,败之。贼恃援力守,复出奇破之,贼遂遁去。   中大河县西三十里。源出慈溪之丈亭渡,由夹田桥,过茅洲、化纸二闸,直达城西,亘五十里。昔时贯串城中,由城东入海。永乐以后,由城西南新闸入浃口江。又有夹江河,在城西二里,自鄞县桃花渡直抵城西,亦谓之颜公渠。宋淳熙间,制帅颜颐仲访故道所凿也。岁久淤塞,嘉靖十五年,邑令王文贡疏浚。今复废。○芦江河,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瑞岩山,亦曰瑞岩溪,东北流二十里,至穿山所之穿山契,入于海,亦曰芦花港。嘉靖三十二年,倭犯定海,守将刘恩至败之于芦花港,是也。又黄崎港,在县东南百十里,穿山所东,自崎头海洋分流为支江,西北流,约半潮至蛟门,出大海。又梅山港,在廓所西十里,亦自崎头海洋西北流,经大嵩所,通于海。港口有梅山隘,为戍守处。   凤浦湖县西北六十里,湖周十八里。又西北有沈窖湖,周亦十八里。又西为白沙湖,周二里。灵绪湖,周二十里。四湖俱西接慈溪县界,引流溉田,由浦通大海。又白泉湖,在故昌国城东北,周三十里,潴水溉田,源泉氵勿涌,旧名富都湖,亦名万金湖。○浦,在县西北六十里,亦名蟹浦。旧有镇,宋置戍于此。又谢浦,在舟山所岱山巡司之南。嘉靖中,官军击倭贼于此,克之。   ○长山寨县南四十里。旧为海内东寨,前朝洪武初,徙长山盐场之右,曰长山巡司。二十七年,徙今所,嘉靖中废。今县东南四十里有长山盐课司。旧《志》:县南十五里有长山,东南七十里有长山冈,寨因以名。又穿山巡司,在县南九十里。宋建炎中,置白峰巡司。绍兴中,渐徙而南。前朝洪武初,徙穿山旁,改穿山巡司。二十八年,徙县东南百二十里,亦嘉靖中废。今有穿山所及穿山盐课司。又霞屿巡司,在县南百里,旧为海内西寨。宋嘉定间,徙于县南。前朝洪武初,改头巡司。正统十三年,又改今名。嘉靖中,亦废。   管界寨县西北六十里。宋曰水陆管界巡简寨,在县城内。嘉中,迁浦山,改今名。洪武二十年,徙于县西四十里。又上岸太平岙巡司,在县南六十里,正统十三年置,亦曰太平巡司。又甬东巡司,在县东南十五里甬东桥旁。《志》云:旧置于府东五里甬东隅。洪武二十年,徙竹山海口,与招宝山相对。又大嵩巡司,旧置于县东南大嵩港。洪武十七年,移置县南梅山。嘉靖中皆废。《通志》:甬东、大嵩二司,本属鄞县,而地连定海。又清泉场盐课司在县南十里,龙头场盐课司在伏龙山西十里,大嵩场盐课司在大嵩所,与长山、穿山二盐课司,所谓县境五盐场也。○定海驿,在县城西一里,县东南百二十里又有廓驿,俱国朝洪武二十年置,嘉靖中废。   螺峰寨在舟山所城西南十五里,有巡司。又所西北四十里有岑江巡司,所东北二十里有岱山隘巡司,所东南三十里有宝陀巡司,皆隶宁波府。《海防考》:所境四司与县之长山、穿山、霞屿、太平、管界,共为九巡司。旧俱为海防要地,设兵戍守。又有湖头关,在大嵩所西,西南接象山县界,亦要隘处也。嘉靖四十年,倭自大嵩所入犯,官军败之于湖头裘村,或曰村在湖头之西。又有王家团,在县北,嘉靖中,倭夷尝出没于此。   沈家门寨在舟山所东八十里。原系水操之地,番船去来,皆泊于此。内有赵岙、南岙、芦花岙、大岙,去寨不过三五里,以大岭口为阻截要路。嘉靖中,倭贼多由水路或间道而入,官军击却之。《舆程记》:由沈家门经莲花洋、石牛港、盂山,共七十里至补陀山。   碇齿隘在舟山所西五十里。去岑港密迩,与外港相对,倭贼易于登犯。嘉靖中,为戍守要地。三十七年,胡宗宪击岑港贼,分军出此。时贼党有据乌沙悬山者,宗宪策其必与岑港寇合,陆路则设伏于碇齿,水路则设伏于向礁门,贼果由二路奔沈家门寨,合于岑港,官兵讨平之,向礁门亦在所东海中。   象山县府东南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奉化县二百十里,西南至台州府、宁海县二百三十里。汉鄞县地。晋为宁海县地,属临海郡。唐为宁海及贸阝县地。神龙元年,析置今县,属台州。广德二年,改属明州。宋因之。旧无城,嘉靖三十一年,以倭患创筑,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亦名圆峰山。相接者有象潭、凤跃诸山,环峙城郭。又炼丹山,在县治西,峰峦面秀,其顶平坦夷,一名蓬莱山。○鼓吹山,在县东八里,峰峦律,岩壁空虚,天将雨,洞中有声如鼓吹。又瑞龙山,在县东南十里,一名乌龙山,周回蟠曲,状如伏龙。又县东三十里有甸平山,山顶平夷,广数十亩。《志》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屏风山,过山为湖头渡,乃鄞奉之界也。   蒙顶山县西四十五里,与天台分脉。盘郁耸拔,为邑之望。中平衍,可耕稼。又姜屿山,在县北五十里,由此越海登陆,即奉化县境。又西北十里曰横山,相接者曰白石山。又十里曰乌屿山,孤悬海中,皆奉化及鄞县分境处也。○大雷山,在县西二十里,盘踞数十里。又冠盖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顶列五峰,如冠盖相望。又西南十五里有灵岩山,岩石奇秀,瀑布悬流,凡百余丈,其相近者又有五师山,亦称名胜。   韭山县东南百里海中。山多韭,形势巍峨,岛岙深远。自县东四十里双泉山来,历小睦、大睦、西殊、东殊以至韭山,皆列峙海中。又东南百里有大雑山,卓然孤立,凭据大洋,直望日本,夷船往来,往往视此为准。○三萼山,在县南六十里海中,有三峰,一名三仙山,亦曰三岳山。贼自韭山来,道必经此。嘉靖三十四年,为倭船所盘踞,官军力战,始克之。盖昌国卫及石浦所之襟要也。又面现山,在县南八十里海中,与县治相值,一望无间,因名。   东门山县南百二十里。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一名天门山,高二百丈,周二十五里,明初昌国卫置此。倭寇往往由此南犯温台,为必备之险。又南十里有大门、担子、石坛等山。或曰石坛山即坛头山。有南北壳、菜蓝等岙,可以避风泊船,贼由日本而来,每望此山收泊。嘉靖中,设军哨守,山外又有鸡笼屿,其外一望大洋,别无岛岙,倭从韭山南来,道必经此,亦戍守要地也。   大佛头山县南百五十里海中。其地名南田,海中十洲,此为第一。日本入贡,每望此山为向道。《图说》云,大佛头山有斗底、虾岙、乌头、青后城、壶底等岙,系倭船往来栖泊处。山周百里,中甚平旷,地皆膏腴,宜耕稼,稍西为台明岙,两山对峙,中流为台、明二州分界处,故名。○金齿山,在县南百六十里。《海防说》:山岛岙颇多,有金齿门港,倭船往来,每栖泊于此,亦南路要冲也。又有朱门山,在大佛头山,南贼从南来,每至此栖泊。嘉靖中,设兵戍守。又有林门山,在朱门之东,山为金齿、朱门之喉舌,岛岙亦多。嘉靖中,倭从檀头海洋突入,结巢于此,官军击却之。县南二百里又有秋芦门、杨士屿等山,俱在海中,接东瓯界。又花脑山,亦与大佛头相近,俱倭夷出没处也。   东溪岭县西南四十里。又西南十里曰西溪岭,三十里曰黄枝岭。西溪、黄枝俱接宁海县界。又县西南九十二里,有番头岭,近石浦所。○锯门洞,在县东南三十里,置戍于此,曰锯门隘。其外曰踞门洋,亦为海中要地。   ○海县东二十里。又县南去海三十五里,东北去海四十里。嘉靖中,倭寇屡屡窥犯,县南百九十里为秋芦门海洋,西南百五十里为渔溪海洋,则宁海县分境处也。   鄞港县东北四十里,港口直接大洋,中流与鄞县分界,因名。西入奉化县界,中流有白石山。东南去县六十里,其分界处也。上流诸水悉汇入焉。○北港,在县东北十五里,东达大洋,西距奉化之鲒崎山,其地有陈山渡,自陈山渡一潮至方门,舟潮至乌崎,三潮至府城下。方门,在奉化县南四十里海滨,有方门铺。   八排门港县南百四十里,与佛头山相连。港内多腴田,地下,便于栖泊。倭船据此,剿灭为难。嘉靖中,有兵巡守。又旦门港,在昌国卫东北,系悬海大洋外,有东旦山、与韭山相对,贼由韭山来,必望旦门突入,以往南路,内近何家、仁义、南盘一带老岸。嘉靖中,设何家、仁义二寨戍守,其相近者有马冈,官军尝败倭于此。   三门港县西南百里。港口为石浦巡司及土湾、番头一带居民喉舌。倭从温台突犯,必取道于此。《海防说》三门去石浦稍远,而与朱门海洋邻近,戍守最切。又牛栏基港,在石浦所北,为石浦关之后户,外洋必由之隘也。有山环抱,可避东北飓风,如分哨南北,此为适中之地。又下湾门港,在石浦所东南。《志》云,下湾门外即坛头大洋,内则旧城东门,港阔潮急,且与火炉头山对峙。又四门入路总会于此,此守下湾门要地也。又洞下门港,在石浦所西南。《志》云,洞下门逼近石浦所城,港窄潮急,贼舟进此,必纡回罄折于两岸夹山之下,而石浦左连一山,名打铜坑,与洞下门正相对,此守洞下门要地也。   竿门港在县西北钱仓所南,倭夷来犯,每栖泊于此,南距石浦关百余里。○青门港,在县西爵溪所东南,有山回抱,可以避风泊船,内接公屿,外冲四礁,与韭山相对,极为冲要。又茅湾,在钱仓所东南,亦与韭山相对。嘉靖中,倭船栖泊处,所北又有白沙湾。嘉靖中,倭贼由此突犯奉化。   中大河在县城南。会县境三十六涧之水,灌上洋田六万余亩,至县西南十五里灵长契,入于海。又县西南二里有西大河,东南九里有东大河,皆汇诸溪涧水,萦绕境内,引流溉田。于沿海置契,以蓄泄之。又瑞龙河,在县东南二十里,出瑞龙山,相近又有千丈等河,皆宋淳熙五年,令许知新引以溉田,下流入海,今多堙废。又三港口河,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出县西二十里之大来山,会西大河以入海。○淡港渡,在县西北四十里,与奉化县接界。《舆程志》:自淡港渡西北八十里,即奉化县城。恐误。   ○陈山寨县东十三里,有巡司。《通志》:司旧置于县北陈山。正统十二年,徙今所。又赵岙巡司,在县东南七里,旧在宁海县境。正统八年,改置于此。又爵溪巡司,在县西五十五里,旧置于爵溪。洪武二十年,改建千户所,移司于此。又石浦巡司,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本置于石浦,亦洪武二十年改徙。○湖头渡寨,在县东北三十里。《名胜志》:大嵩所有湖头关,后移此,并移奉化县塔山巡司戍守。《舆程记》:自湖头渡而西,百二十里而达奉化县,渡盖为三邑要口。又南堡寨,在县南三十里。   游仙寨在爵溪所南。嘉靖三十一年,倭贼寇游仙寨。爵溪百户秦彪曰:游仙与爵溪唇齿,无游仙是无爵溪也。直前赴救,战死。○玉泉场盐课司,在县东南十五里。又象山河泊所,在县东南二百七十一里,今革。   附见:   宁波卫在府治西。即宋庆元府治故址。洪武初,建明州卫。十六年,改曰宁波卫。   观海卫在慈溪县西北七十里,东南去宁波府百五十里。西南去余姚县八十里。洪武二十年,汤和置卫于此,筑城周三里有奇。永乐十六年,增修今领所一。   龙山守御千户所府北七十里。西南至余姚县百二十里,东至定海县七十余里。洪武二十年建,隶观海卫,筑城周三里,永乐十六年增筑。嘉靖三十四年、五年,倭贼往往登犯。《海防考》:所北对金山、苏州大洋,东对烈港、伏龙山,控临海氵祭,相去仅十里许,为贼鶯往来必由之道,又临、观二卫之门户也。   定海卫在定海县治东北。洪武二十五年建,领所五。   穿山后千户所定海县东南九十里,西北去府城百五十里。洪武二十七年建,城周四里,明年修完。永乐十二年、十六年,皆营葺。东南接廓所,南接大嵩所,所北一里有契头烽堠,东临黄奇港。永乐初,有流倭由此入犯。嘉靖中,倭由奇头海洋突入黄奇港,犯穿山所,因设军戍守,最为要地。   舟山中中千户所治昌国故县城中,城周七里。洪武十二年重筑,明年城成,设昌国守御千户所。十七年改置昌国卫。二十年,县废,移卫于象山县境,改建今所。永乐十六年,增葺所城。所南二里曰翁山关,详见前翁山城。   舟山中左千户所亦治昌国县故城中,建置同上。   廓守御千户所定海县东南百二十里。西去府城百八十里。洪武二十一年建,城周三里,所滨海孤悬,其东南为梅山港,东至奇头大洋,南至双屿港,俱约五十里。西至大嵩港,约百里。北五里为三塔峰,最险要。嘉靖十九年,倭党李光头巢于双屿港,二十七年,捣平之,因筑塞港口,以空渊薮。   大嵩守御千户所定海县东南百三十里。西北去府城九十里,西去奉化县百里,南至象山县七十里。洪武二十一年建,城周四里,永乐十五年增修。所东援廓,南连钱仓,其东南为大嵩港,对峙韭山,直冲大海。嘉靖中,倭船往往由此犯所城,所东即慈岙山,亦是时倭贼冲突处也。   昌国卫象山县西南八十里。北去府城三百五十里。洪武十七年,置卫于昌国县城内。二十年,徙卫于县南之东门山。二十七年,以东门悬海,薪水艰阻,徙后门山,跨山为城,周七里,即今卫也。永乐十五年修葺,成化间重修。嘉靖三十二年,复营缮以御倭,城控临海洋,屹为保障,领所四。   石浦守御前千户所象山县西南百里。北去府城三百七十里。旧置于县南十里石浦山,洪武二十年,改建于此。阻青山为城,周不及五里。永乐十五年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复完葺。前临石浦关口,切近坛头、韭山,乃倭夷出没咽喉要路,翼蔽昌国,此为门户。   石浦守御后千户所同上。《志》云:石浦去昌国十余里,城下一带水涯,可以栖泊战船。对面有山,即石浦旧城,今谓之石浦关。关外大洋,有山曰坛头,倭盗出没处也。宁郡之冲,以石浦、昌国为最。寇自南来,必由三门、林门、下湾门、东门四路而入,寇自东来,必由牛栏基洞下门而入,备御切矣。   钱仓守御千户所象山县西北三十里。北去府城二百六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四面阻山,城周三里。永乐十四年,重修。嘉靖三十二年,增葺。城东临大海,至大嵩港约一百里,南为涂次烽堠,外接竿门、蒲门等处,西北至湖头渡海,为大嵩所界,乃昌国之藩篱,与大嵩相为犄角者也。   爵溪守御千户所象山县西五十五里。北去府城二百七十里。洪武三十一年建,永乐十五年重修,成化中增葺,嘉靖三十二年又缮治。西北阻山,东南负海,城周三里,孤悬海口,直冲韭山,东逼大海,西并钱仓,南以游仙寨为外户,北以象山县为喉舌,亦称要地。   ◇台州府东至海岸百八十里,南至温州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西北至金华府五百七十二里,北至绍兴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四十里,至南京一千三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七十八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两汉因之汉初,为东瓯之境。武帝建元中,闽越围东瓯,东瓯徙国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置回浦县,南部都尉治此。三国吴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治临海县,寻徙治章安。晋后因之。隋平陈,废入处州。大业中,属永嘉郡。唐武德四年,置海州始治临海,五年改台州因天台山为名。天宝初,曰临海郡。乾元初,复曰台州光启二年,升为德化军。五代时,属于吴越。宋仍为台州亦曰临海郡。元曰台州路。明初,改台州府,领县六。今仍曰台州府。   府山海环峙,川泽沃饶,陆走绍兴,则明州中断而临安震。水向定海,则钱塘可袭而京口可塞也。刘宋泰始中,贼帅田流起临海,掠海盐,杀鄞令。东土大震。唐季裘甫之乱,明、越皆被其毒。元末,方国珍发难于此,东南遂有沸腾之势。岂非以台之为境,倚山傍海,可为旅拒之资,而出奇制胜,正不当局于数百里间哉?或者曰:台之最切者,海道也。其地僻处海滨,四塞为固,南有桃岙、金竹,北有桑洲、桐岩,西有关山卫墅,叠嶂层冈,重关鸟道,庶几可恃。惟是南去松门,不过百里。东至海门,仅八十里。海门者,固台之门户也。三面阻水,无险可凭,敌自海门而上,则一潮直达。若弃舟登陆,亦径至城下。仓卒将何以御之?《图经》云:台三面阻山,一面濒海,形险如此,而患战守无策,得乎?   临海县附郭。汉回浦县地,属会稽郡,后汉为章安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分置临海县,为临海郡治,晋以后皆属临海郡,隋属处州,唐为台州治,今编户百八十里。   ○临海城今郡治,隋唐以来故址也。旧有子城,周四里,相传唐末筑,今废。其罗城相传唐初所筑,吴越时增修。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归附,诏毁其城,寻又修筑。庆历五年,海溢城毁,复修完。明年,以砖石。至和元年,又以水患修筑。嘉二年,亦以水圮营缮。熙宁四年,守臣钱暄增修,缩城东里许以避水。淳熙二年,复葺治。明年,淫潦水溢,守臣尤袤,悉力堤护,事竟修筑,城始完固。元至正十八年,方国珍窃据,亦经营治。前朝洪武初,复营筑。永乐五年增葺。嘉靖三十二年,以倭患修治。有门七,城周十八里有奇。   章安废县县东一百十五里。即汉之回浦县。后汉建武中,改曰章安县,或曰章帝章和元年所改,亦为东部都尉治。三国吴为临海郡治。建兴二年,孙峻废齐王奋为庶人,徙章安,即此。晋宋以后,皆为临海郡治。隋废郡,并县入临海,自唐至宋,皆为章安镇。宋建炎初,金人陷明州,帝自昌国移次台州之章安镇,金人乘胜破昌国,来追帝,又如温州,泊港口,是也。元置税场于此,今亦为章安镇。   ○大固山府治西北,高八十丈,周五里,蜿蜒磅礴,如屏障之状。旧《经》:晋孙恩作乱,刺史辛景休于此掘堑守之,恩不能犯,因名。一名龙顾山,旧子城盖在山上。又小固山,在府治东南,高七十丈,周四里,与大固山相望,仅悬二里,亦以辛景休御寇得名。城东南又有巾子山,与小固相连,两峰如合帻,顶有双塔,下瞰城郭,郊薮山水,尽在目前。《东征记》:城东二里有小梁山,下临澄江,江南岸又有伏龙山,去城里许,即巾子山之支陇矣。○日山,在城西五里,面东朝日,视诸山独高。又靖江山,在城东七里,旧传辛景休败孙恩于此。《志》云:府南二十里有古塘门山,两峰对峙,中空十余丈,旧传海门在焉。又亭山,在府南百里,旧有寨,由郡泛舟入黄岩者,多候潮于此。   真隐山府西南四十里,即括苍山也。与仙居、缙云诸山相接。详见名山括苍。   宜山府西六十里。其巅平衍,良畴可千顷,有潭瀑沾溉,旱不能灾。又石塘山,在府西三十里,石峡飞瀑,下注塘中。并峙者曰新罗山,与城西二十三里之八叠岭相望,鸟道Лヴ,登陟艰阻。又青潭山,在府西二十五里,旧有陂,广十余里。   白鹤山府东南二十里,上有展旗峰、剑崖诸胜。《寰宇记》:白鹤山上有深湖,中有盘石。又盖竹山,在府南三十里,上有石室、香炉、天门三峰,一名竹业山,《道书》以为第十九洞天,第二福地。《图经》:山周百八十里,起于临海之长石,绵亘黄岩之西,以至婺之东阳,温之乐清,盖郡境大山矣。○九盘山,在府东南七十五里,山路萦回九转,绝顶可眺大海。又东刊山,在府东九十里海中,相传禹随刊至此,山极高远,亦名天柱山。县东百里又有兵山,旧《志》云,唐末屯兵处也。又有石鼓山,在县东百有五里,旧有栅城,唐贞观初,刺史李元奏置城,设兵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