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1 页/共 479 页
○罗岩山县东北七里。丹崖翠壑,泉石甚胜,其旁数山环列,而罗岩为之冠。又县南五里有伞山,中有石室,巅平衍,良田数十顷,横塘溉之,无水旱,一名太平山。县南十里又有百楼山,高五里,重冈复嶂,若百楼然,其最高者曰大雷尖山。○东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巍然特出,众峰拱抱,登陟幽阻,至其巅,则轩豁呈露,万峰林立,烟海渺然,为绝胜处,即晋谢安所居。又县西南五十里曰坛宴山,有成功峤,以谢玄破苻坚归会稽而名。
夏盖山县西北六十里。南临夏盖湖,北枕大海,西去三江口密迩。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于夏盖山及三江海洋,是也。又佛迹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夏盖湖南,宋时置寨于此。县北五十里又有横山,九峰环列,亦名九峰山,横枕夏盖湖之东。○兰风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与余姚之石堰,俱为海浦要地,一名兰芎山。又西北五里曰龙头山,即龙山也,与兰芎冈峦相属,西瞰曹娥江。
縻家山县东南四十五里。当三县之界,地僻而险,元置巡司于此。○{圭}竹岭,在县东二十里,即余姚县接境处。
○海县西北四十五里。旧有海塘。元大德以后,不时决溃害民田。至正七年,营石塘修塞,二十二年增修。洪武四年至三十二年,皆以溃决补筑,至今以时修治。
上虞江县西三十里,即曹娥江也。自会稽县东,经县西南东山下,曰琵琶圻,亦曰琵琶洲,曹娥庙当其处,西去府城七十五里,乃运河渡口也。又经县西四十里蔡山东麓,曰蔡山渡,相传以蔡邕名,亦曰百官渡。又北至龙山,亦谓之舜江,又西北折入于海。
通明江县东十里,即姚江之上流。以通明坝当其上,因名。其西即运河也,起县西三十里之梁湖堰,经县治前至通明坝,亘三十里,潴溪湖众水,以通舟楫,资灌溉。又为孟宅、清水二闸以杀其流。嘉靖间,邑令杨绍芳复堤塘,浚壅塞,往来者便之。○新河,在县东北十里,志云,旧水道北由百官渡,抵余姚之菁江,南由曹娥渡抵通明江。永乐九年,以通明江七里滩阻塞,因浚新河,道出县北,亦名后新河。经县西二里西黄浦桥,抵郑监山堰,至通明坝。又开十八里河,直抵江口坝,官民船皆由之。嘉靖三年,杨绍芳复导流经城中,而黄浦桥迤东一带新河抵于江口坝,则因而不改,又五夫河,在县东北三十里,纳夏盖、白马、上妃诸湖水东达于余姚之西横河,以注于姚江。
夏盖湖县西北四十里,夏盖山南。唐长庆二年,开以溉田,湖周一百五里,中有镜潭及九墩,十二山,又有三十六沟,为引水灌田之道。宋熙宁中,湖渐废。元四年修复,政和中,复废为田。绍兴二年,还为湖,元元贞中,渐堙为田,至正十二年,县尹林希元定垦田数,余悉为湖,旧灌田十三万亩有奇,至今尚为民利。其南又有白马湖,创自东汉,周四十五里,三面皆壁大山,三十六涧之水会焉,中有三山,曰癸巳山,曰羊山,曰月山,亦名渔浦湖。又自夏盖之南,白马之西,有上妃湖,亦创于东汉,周三十五里,中有弓家、印禄、佛迹等三山,《水经》谓之上陂湖,《唐志》谓之任屿湖,《会稽志》谓之谢陂湖,皆上妃之别名也。夏盖之水,实藉二湖之源,三湖交相灌注,自元以后,豪民颇侵为田,非复故址矣。欧阳氏曰:任屿湖在县西北二十七里,唐宝历二年,县令金尧恭置溉田二百顷,其北二十里又有黎湖,亦尧恭置以溉田。○西溪湖,在城西南。《志》云:县境旧有三十六湖,悉钟于此。唐令戴延兴筑塘七里,亦名七里湖。宋绍兴以后,湖渐废。元至顺中,尽废为田。至正十二年,县尹林希元浚复,寻堙。明朝嘉靖中,屡议兴修,不果。万历十二年,民苦旱,县令朱维藩修复为民利。
梁湖堰县西三十里。王氏云,浦阳江有南津埭、梁湖堰,是也。六朝时,置税官于此。亦曰梁胡坝,坝之西即曹娥江东岸,为往来必由之道。风潮冲啮,移置不常,元浚。至元中,以溃圮重建。前朝嘉靖间江潮西徙,涨沙约七里,令郑芸浚为河,移坝江边,仍旧名,有曹娥场盐课司。○通明堰,在县东三里,宋嘉泰元年置,亦曰通明坝,其东有七里滩,以去城七里而名。《舆程考》:自浙抵鄞凡七坝,通明其第五坝也,又中坝在县东十里,宋置,一名通明北堰,明初改建,曰郑监山堰,以其地有郑监山也。又东十八里即余姚之下坝。
○梁湖镇在县西梁湖堰。元置百官驿于此,明初置巡司,旁有曹娥驿。《志》云:驿旧在兰芎山下,曹娥江滨,元大德中,圮于怒涛,徙县西。前朝洪武初,复徙今所。万历初裁驿,以梁湖坝官兼领。朱维藩曰:曹娥驿与东关驿止隔一江,似可议革,然自蓬莱以至东关、西路止矣。自曹娥以达姚江,东路始焉,酌往来之所必由,为驿路之所起止,未可废也。矧东关夫马,例不越江,曹娥废,而往来支应,必移之县,以县代驿,所费何异?此古人所以病纷更也。又税课局,在梁湖司侧,河泊所亦置于此,今所革。《通志》:百官桥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一名舜桥。○黄家堰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亦明初置,今详见会稽县篡风镇。又智果店,在县东北十五里,嘉靖中,倭尝犯此,官军却之。旧《志》:县城东有金驿,西南五十里有池湖驿,宋置,后废。
嵊县府东南百八十里。东至宁波府奉化县百七十里,东北至上虞县百五十里,西南至金华府东阳县百二十里,西北至诸暨县八十里。汉置剡县,属会稽郡。晋以后因之。唐武德四年,增置嵊州。八年,州废,县仍属越州。五代时,吴越尝改为赡县。宋初复旧。宣和八年,始改为嵊县,仍属越州。《城邑考》:县城相传三国吴贺齐所筑。《会稽记》:县治在江东,贺齐为令,移今治,后废。宋宣和三年,县遭睦寇,既平,增修城壁,周十二里。庆元初,溪流湍暴,城圮,令叶范垒石为堤百余丈,城赖以全。既而屡为水圮,相继修筑。明初,汤和徙故城砖石城临山卫,〔城〕废,堤亦坏。弘治七年,令灭凤筑堤二百四十五丈以御水。十一年,水溢堤溃,复修筑护堤,堤赖以全。嘉靖三十四年,以倭患营筑石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九十九里。
○剡城废县县西南十五里,本剡县地,唐武德四年,置嵊州,兼置剡城县属焉。八年,与州俱废。《元和志》剡城在县南十二里,即此城也。或以为汉剡县治,或以为嵊州城,俱误。又《说文》四山为嵊。县东有簟山,南有黄山,西有西白山,北有嵊山,故唐初取名嵊州。宋复以名县。胡氏曰:今县城东南临溪,西北负山,城中凿井引泉,居民逸于樵汲。浙东县多无城,剡最为完固。
○剡山县治西北。山巅为星子峰,稍下曰白塔冈,支陇环十数里。秦始皇尝此山以泄王气,今山南剡坑是也。水流山下,为剡溪。县城盖跨山临溪云。○簟山,在县东三十里,以山势平如簟席而名。又黄榜山,在县南十里,一名方山,又南五里曰姥山,林木蓊郁苍翠,县之南望也,山南路出新昌县。
嵊山县东北四十五里,当剡溪之口,雩浦之东。山南有嵊溪,其源自东北覆卮诸山,合群溪流至此,出县东三十里花山下,横入剡溪。嵊溪以北临水诸山,皆与嵊山相接也。○雩山,在县北四十里。《舆地志》: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从溪口溯江上数十里,两岸峭壁,势极险阻,下为剡溪口,水深而清,谓之雩浦。雩浦之水,皆源自会稽,经山峡中,由此入剡,故有水口之名,江潮亦至此而返。雩、嵊二山,参差相对,为绝胜处。又余粮山,在县北十五里,以山产禹余粮石而名。一名了山,下为了溪。旧《经》:禹凿了溪,人方宅土,言禹功终于此也。
大白山县西七十里。绝高者为大白,次为小白,面东者为西白,面西者为东白,入东阳县界者为北白。《剡录》云:山峻极崔嵬,吐云纳景,瀑布悬流,清被岩谷,仙茗生焉,一名白石山。
丹池山县东七十二里。旧名桐柏山,亦名金庭山。《道书》以为第二十七洞天,高万五千丈,周四十里,天台华顶之东门也。夏侯曾先曰:越有金庭、桐柏与四明、天台相连。裴通曰: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天宝六载,改名丹池。相接者曰覆卮山,北接上虞县界,地名乌坑,相传谢灵运尝覆卮于此,绝顶四望,东大海,西会稽,仿佛可见。上有石窍,泉流不竭。《志》云,山在县东北七十里。○锦山,在县东七十五里。《邑志》:县东三十里即四明山麓,锦山即四明支山也。又有石鼓山,在县东五十里,秀异与金庭并称。
清风岭县北四十里。旧多枫木,本名清枫岭,后易枫曰风。岩石峻险,下瞰剡溪,楼钥云,剡溪过峡处,东嵊山、西清风岭,相向壁立,甚近。而雩山自西来,若护若遮,舟行距二三里外望之,恍然不知水从何出。旧《志》所云绝壁东流是也。嘉靖三十四年,官军歼倭贼于此。又陈公岭,在县东七十里,本名城固岭,宋时县令陈著者代去,民攀送至此,因名。岭陡峻难行,宣德初,凿石修砌,凡二十余里,渐为坦道。其相近者又有东林岭,壁立数百丈,登者战忄栗。○大昆山岭,在县西八十里,高数百丈。山峡险逼,下临深坑,砟木为栈,宛如蜀道。又白峰岭,在县西南九十里,与东阳县接界。
○剡溪在县治南,即曹娥江之上源也。宋楼钥曰:剡溪山水俱秀,邑之四乡,山围平野,溪行其中。其源有四,一自天台山,一自东阳之玉山,一自奉化,一自宁海,兼四大流。又境内万壑争流之水,四面咸凑,曲折迂回,过雩浦而北出,是为曹娥江。《志》云:剡溪昔自南而西,又环城东北出,经县东五里艇湖山北,后溪水暴涨南徙,不由故道。隆庆六年,邑令朱一柏自东门外引流迤北,达于旧渎。亦谓之新河。
三溪县西六十五里。诸暨县境诸溪水分引而南,汇流于此,谓之三溪。东流合于剡溪。唐懿宗初,官军讨浙东贼裘甫于剡西,贼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壅溪上流使可涉。既战佯败,官军追之,半涉,决壅水大至,官军大败。即此溪矣。○朱溪,在县西六十里,源出东阳县境,经大白山下者,曰深溪,旁又有西溪、昆溪,三溪合为朱溪。又东会三溪水,引而东,俗谓之南大溪,为剡溪之上游。
了溪在县北余粮山下。《志》云:县东十里有浦口溪,其上源出奉化、宁海间,经县东三十里者,曰黄泽溪。出金庭三峰,经县东五十里者,曰前王溪。出四明山,亦经县东五十里者,曰晋溪,至县东三十里,曰鱼溪,并流入县东二十里之杜潭。又东流十里,曰棠溪,俱出浦口,北绕余粮山而入剡,曰了溪,一名雨溪。○宝溪,在县西南三十里,志云,源自天台行百二十里,为宝溪,又北流十里,曰上碧溪,至县南十里,合于新昌溪,又西北会于剡溪,新昌溪以来自新昌县而名。
○长乐寨在白峰岭。宋宣和三年置。元设巡司。《志》云:寨在县西南六十里。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有管解寨,宋绍兴二十年置。元改置巡司,明初皆废。○三界市,在县北六十里,即会稽之三界镇也。弘治中,设税课局于此,隆庆间,改设公馆。《志》云,宋有访戴驿,在县治西,嘉定六年,移置于城东,元移于三界镇,明初废。《舆程记》:自县北三十余里而至仙岩,又北至三界,又七十里而至蒿坝,自蒿坝至府城,凡八十里,水道迂回,凡二百二十里,此往来通道也。
新昌县府东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嵊县三十里,南至台州府天台县百二十里。本剡县地。五代梁开平初,吴越始析置今县,治石牛镇。宋因之。《城邑考》:县旧有土城,周十里,五代时筑,后废。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始筑城以御倭,南面倚山,三面环池。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里。
○南明山县治南二里,本名石城山,吴越时,改今名。嵬岩攒簇,石壁千仞,天台之西门也。又有书案山,一名五山,在县东南二里,有五峰相连,县北二里又有五马山,一名五龙山,俗以为县之主山。○南岩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世传大禹治水东注,积沙成岩,今山岩陡险,俱沙石积成,如筑墙然,瀑布悬流,泉壑殊胜。又穿岩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十九峰,接嵊县界。
沃州山县东三十五里。高五百余丈,周十里,北通四明山,下绕大溪,与天马山对峙,《道书》以为第十五福地,唐懿宗初,裘甫作乱,据此为寨,王式讨之,遣兵拔其沃州寨,又拔其新昌寨,新昌寨即今县也。又山背山,《志》云:在县东三十里,四面相距四十里,旁皆峻岭,环以大溪。其相近又有寒云千叠山,周四十里,高二百余丈,四面层崖如叠,地气高寒,夏多挟纩。
天姥山县东南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周六十里,脉自括苍来,盘亘数百里,至关岭入县界,东接天台,西连沃州,《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山之最高峰,曰拨云尖,西为莲花峰,高二千五百丈,周三十里,西去县四十五里。○雪溪山,在县东八十里,高五百余丈,周二十里,攒峰数重,水缘崖下,飞瀑如雪,有石桥亘其上。《志》云:山中有溪盘绕,谓之雪溪,亦剡溪之上源也。又南山,在县南四十里,脉从天姥来,群峰叠拱如环城,中稍宽,容数百家,县南九十里又有彩烟山,四面峻险,其上宽平,旧置巡司于此,接东阳县界。
黄罕岭县北五十里,亦接宁波府奉化县界。自奉化而西北,路经此,颇深险,度岭则平川,四十里入于剡城,唐王式败裘甫于宁海之南陈馆,甫自黄罕岭遁入剡县,王式就围之,是也。《嵊县志》:岭在嵊县东七十里。又苏木岭,在县东北九十里,五季时,刘万户、董彦光破冯辅卿于此,一名松木岭。○黄柏尖,在县东百里,高二千五百丈,周八十里,登之可见东海,一名望海冈,接宁海县界。
○东溪县东一里。源出天台石桥瀑布水,西北流入县境,汇诸溪涧之水,绕县后,又西北流为三溪,注于剡县之剡溪。○王宅溪,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奉化县境之沙溪,绕流入县界。其一源出宁海县境入县界,至三坑西,经康家洲,绕流为三十六渡,会为王宅溪,入嵊县界,下流注于剡水。《嵊志》谓之黄泽溪。
查浦《志》云:在县北。《水经注》:浦阳江边有查浦,周六十里,东流二百余里,与句章接界。《志》以为即此浦,似误。○三溪渡,在县西二十里,即东溪汇流处也。《志》云,唐裘甫败官兵于此,似误。
孝行砩县南一里。宋邑令林安宅所开。自城东虎队岭导流入东洞门,绕南门而西,以达于三溪,砩长十余里,溉田千余顷,附郭居民,咸仰给焉。前朝正德、嘉靖间,水决虎队岭,砩渐崩圮,万历五年,修筑如故。○东堤,在县城东,延袤三里,宋邑令林安宅以溪水冲决,筑堤捍之,后屡修筑。前朝正统、成化中,皆以水患议修治,不果。弘治间,增筑完固。嘉靖中,水决,复增修。后皆因故址修筑。又后溪堤在县西十里,万历中增筑,以遏洪水。
○关岭山寨县东南七十里。又四十里即天台县。明初朱亮祖讨方国珍,至新昌,克其关岭山寨,至天台,进攻台州。又有会寺岭寨,在县南二十里,今为南入天台之通道。
彩烟镇在县南彩烟山下。宋置巡司,明初因之,后废。县境又有丰乐、善政二巡司,今皆废。○马院驿,旧在县西,今废。旧《志》:城西有南明驿,东南五十里有天姥驿,宋置,后废。又古松桥,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台、宁、绍三郡交冲之地也。
附见:
绍兴卫在府治东。洪武十二年建,领三江所一。
三江守御千户所在府东北三十七里浮山之阳。洪武二十年建城,周三里有奇,有大闸关,下为三江城河,各县粮运往来之道也。所东为三江场,东南即宋家,防维最切。嘉靖三十五年,倭贼攻突,官兵败却之。
临山卫在余姚县西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汤和奏置卫于庙山上,徙上虞县故嵩城戍守,并海筑城。永乐十六年增修,周五里有奇,领所二,东接三山,西抵沥港,嘉靖间,倭寇屡屡突犯,《海防考》:卫北有临山港,切近卫城,直冲大海。海口曰乌盆隘、化龙隘,为汛守要地。卫东又有四门港,越海而北,即浙西之澉浦也。嘉靖三十二年,倭贼突陷卫城,寻引却。三十五年,倭舶由东北烈表突犯,官军御却之。此二港又卫境之关要也。又观海卫,在县东北八十里,今见慈溪县。
沥海守御千户所府东北七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属临山卫,城周一里,近海岸有施湖隘、四汇隘,为戍守要地。
三山守御千户所在余姚县东北三十五里浒山下,一名浒山所。洪武二十年建,属临山卫。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犯此,守将刘朝恩败却之,又县城内旧有余姚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正统六年废。
◇宁波府东至海岸百有四里,南至台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绍兴府二百二十里,北至海岸六十二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二百八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越地。秦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平陈,属吴州。大业初,属越州,寻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废。开元二十六年,复置明州治贸阝县以四明山而名。天宝初,曰余姚郡。乾元初,复为明州。五代时因之《广记》:朱梁贞明初,吴越升明州为望海军。宋建隆初,吴越又改军名曰奉国军。太平兴国初,诏吴越改军为镇国军。宋仍曰明州亦曰余姚郡。绍兴三年,置沿海制置司于此。庆元二年,升州为庆元府以宁宗潜邸也。元至元中,改为庆元路。明初曰明州府。洪武十四年,改为宁波府,领县五。今因之。
府控海据山,为浙东门户。浙东有难,必先中于明州。说者曰:明州三面皆海,而北面尤为孤悬,吴松、海门,呼吸可接。明州有难,必先中于江淮。往者晋有孙恩之祸,明有倭夷之祸,其大较也。夫明州北望成山,成山,见山东文登县南指岭表,楼船十万,破浪乘风,用以震叠海外,此亦一发之乐也。乃虞自保无策哉。旧《图经》:四明据会稽之东,抱负沧海,枕山蔽江,重阜崇岭,连亘数千里。又为海道辐辏之地,南则闽广,东则倭夷,商舶往来,物货丰衍,东出定海,有蛟门、虎蹲,天设之险,亦东南要会也。《海防说》云:海道之备,在昌国卫。卫坐冲大海,倭夷出没必由之处。设备之所不一,而韭山正对日本。山以外俱辽阔大洋,番船往来,必望此为准,此又昌国之咽喉也。进而定海卫,卫南临港口,极为要害,防御为难。昔人云:定海为宁、绍之门户,昌国为定海之外藩,又进而临山、观海临山卫,见余姚县,翼援东西,防维南北,皆为要区。而枢臣杨溥尝言,鏖战于海上,不如邀击于海中。议者韪其说。总戎俞大猷则云杨溥、俞大猷皆明人:海本辽阔,舟行全藉天风海潮,人力不能与抗。若风顺势重,潮之顺逆,自不能与风争;若风轻潮逆,则良难矣。且我就所短。而彼用所长,邀击海中,未为良策,故不如设备于海上。海上之备多途,而必当厚集其力于明州。以明州地形陡险,控压悬远,且迫近港口,因利乘便,于事为易也。
鄞县附郭。秦置贸阝县,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平陈,省县入句章。唐复置贸阝县,为鄞州治,州寻废,以县属越州。开元中,复置明州治焉。五代时,吴越改贸阝县为鄞县。今编户四百五十一里。
○贸阝城府东三十里。《志》云:自秦以来,皆置县于此。一名官奴城,相传汉光武曾赏田奴为贸阝令也。唐开元中,为州治。大历六年,袁晁作乱,始移县于今治。长庆初,并移州治焉,吴越改贸阝为鄞,宋因之。《城邑考》:郡城,唐咸通中,刺史黄晟筑,宋元丰初增筑,宝庆二年重修,宝间改拓,开庆二年,又复营缮,元毁。至正二十年,筑城以御方国珍,寻为国珍所据,亦加修治。二十七年,城归于□。前朝洪武六年,因旧址营筑。十四年,增葺。嘉靖三十五年以后,屡经修治。有门六,城周十八里。
句章城府南六十里。《志》云:故城在今慈溪县界,晋隆安四年,孙恩作乱,刘牢之等讨之,改筑句章城于小溪镇,即此城也。自刘宋及隋,勾章县皆治此,唐初省入贸阝县。
○四明山府西南百五十里,亘奉化,慈溪及县境。其最近者,曰杖锡山,前有七峰,又有石楼、松岩诸山,回环相属。县东三十里有龙山,蜿蜒如龙,与定海县陈山接,即四明之垂尽处也。《志》云:府境由西南以达于东,参差竞秀,凡数十山,皆四明之支陇也。今详见名山四明。
贸阝山府东三十六里。旧《志》,昔海商贸易于此。后加邑从贸,因以名县,又东二里为横岙山,又一里为同谷山,以东西两岙同一谷口也,内有三岭,一曰石城,通定海之深岙,一曰鱼山,通定海之大契头。一曰长山,通小浃港。○阿育王山,在府东四十五里同谷山之东,志云,此为贸阝山,晋太康中改今名,山北去定海县三十五里。嘉靖中,倭寇尝犯此,又太白山,在府东六十里,视诸山最为雄峻,又东六里有天童山,高秀与太白相埒。
塔岭山府南四十里,环列二十三峰,引而南,冈岭相接,最为深险,与奉化接界,有塔山巡司。○岐山,在府西三十里,亦曰旗山。宋建炎中,金人犯境,张俊尝屯兵于此。又西五里为杨岙山,峰峦环拱,竹木森然,府西四十六里又有前岙山,峰峦起伏,灵秀盘结。
天井山府西南七十里,下瞰深渊,上有五井,峻险难陟,其相近者,又有灌顶山直上二十里,宋时曾采铁于此,后罢。《志》云:府西南五十里有锡山,葱插天,绵亘纡远,旧产锡。并峙者曰建岙山,矗立二十五峰,状如列戟,郁然深秀。又府西南六十里有木阜山,环列二十四峰,一名木坑,相接者曰清秀山,上有三十六峰,又有银山,旧产银,皆森秀。
稠岭府西三十五里,与慈溪县接界。嘉靖中,设寨于此,以御倭寇。又府东四十里有罗岙,以山围如罗网而名。○菩提岭,在府东南七十里,路通奉化。又府西百里有踌躇岭,以山路险峻而名。
○海府东北二境,皆滨于海。《志》云,府东极海岸百有四里,东南极海岸百十二里,北极海岸六十有二里,东北极海岸七十二里,自海岸溯于大海,东极石马山之洋,可六百里,东南极踞门山洋,可八百里,北极苏州洋,可千五百里,东北泛于大海可千里。
鄞江府东北二里。一名甬江。其上流自四明诸山汇溪涧之水,引流东北,势盛流驶,至它山下,堰而为渠,自它山东折而北,二十五里经长塘堰。又东经府东南三十里之临江堰,复南折而东,至府东南四十里之坊桥,而会于奉化江。奉化江自奉化县北流,经坊桥,合于鄞江,又北出而西折,经府南十里之铜盆浦,又北至府东南五里之林郎坝,历东门外浮桥,至城东北三里之桃花渡,而慈溪江流合焉。慈溪江承上虞、余姚之水,东南流,至府西二十五里西江渡,又经府西北七里王家湾,又东经北门外,至桃花渡,合于鄞江,又东北为定海之大浃江,其地亦谓之三江口,亦曰三港口,府境诸水悉汇入焉。○蕙江,在府南六十里,源出奉化县大晦山,逾江口而抵它山堰。
日湖府治东南一里。一名细湖。周二百五十丈。治西南又有月湖,周七百三十丈。《志》曰,二湖之源,俱出四明山,一从它山堰经仲夏堰,入南门,为日湖,亦名南湖,一从府西南五十里大雷山,经林村十字港,汇望春桥,入西门,为月湖,亦名西湖。宋元间,郡守刘呈尝浚治之,为郡城之胜,其下流自城北三里保丰契泄入于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