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60 页/共 479 页
邢浦在府东北。《晋纪》云:邢浦去山阴北三十五里。隆安四年,海贼孙恩破上虞,进及刑浦,会稽太守谢琰遣参军刘宣之击破之,恩退走。未几,复寇邢浦,官军失利,恩乘胜径进,至会稽,琰战败,为下所杀。今府东北四十五里有蛏浦,隔岸对海宁县石墩山,为戍守要地。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经府东北六十里之西汇渚入犯,官军却之于此。或以为蛏浦即邢浦之讹也。○黄山浦,在府西五十五里。刘宋泰始二年,遣吴喜等击孔觊于会稽,喜至钱塘,遣任农夫引兵向黄山浦,东军据岸结寨,农夫击破之。或曰今萧山之临浦,旧名黄山浦,与山阴接界,亦曰黄山里。
纪家汇府西南百里。浦阳江自诸暨县合东西诸江经此为钱清江之上源。宋乾道中,朝议欲浚纪家汇,导萧山新江达诸暨,萧山令谢晖言,小江本以导诸暨之水,萧山地最下,若复浚纪家汇上流,冲突萧山之桃源等七乡,必成巨浸,议遂格。
防海塘府东北四十里。自府东北八十里上虞江口,抵萧山县界,几二百里,以蓄水溉田。唐开元十年,山阴令李俊之增修。大历十年,观察使皇甫温。太和六年,令李左次复修筑。宋隆兴、嘉定中,相继修治。明朝弘治、正德、嘉靖间及万历二年,屡经修治,为民利。又运道塘,在府西北十里,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所开。又府东五十里有炼塘,《越绝书》勾践烹炭于此,一云铸剑处。○白米堰,在府东北。嘉靖中,倭贼由此沿海塘突寇萧山县。又应宿闸,在三江所城西门外。嘉靖十六年,郡守汤绍恩建,凡二十八洞,亘堤百余丈,蓄会稽、山阴、萧山之水。万历十二年增修,改近岸四洞为长平闸,用泄涨水。
越王山堰府北三十里。唐贞元二年,观察使皇甫政凿山以蓄泄水利。又府东北二十里有朱储斗门,北五里有新河,皆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所开。西北四十六里有新径斗门,则太和七年观察使陆亘所置也。○曹娥堰,在府东九十里。水流湍急,两岸逼江。其地有曹娥渡及曹娥埭。又西岸为东关驿,驿南有曹娥场,旧设寨于此;东岸又有曹娥堰营,皆设险处也。胡氏曰:浦阳江有南津埭,今上虞县梁湖堰是;有北津埭,今曹娥堰是。又抱姑堰,在府西五十里,上连镜湖,下接小江。又有石堰,在府西三里,诸水合流,地险可据。
蒿坝府东南八十里。以近蒿山而名,为台、绍二府必经之道,北去上虞县四十里。○三江闸,在府北二十八里,会稽、萧山、山阴之水赖以停蓄,其外即三江口也。
○钱清镇府西五十里。旧尝设关于此。宋建炎三年,车驾自越州次钱清镇,将如浙西迎敌,金人百司有至曹娥江者,有至钱清镇者,不果而还。《志》云:钱清镇西抵杭州八十里。○纂风镇,在府东北八十里,当会稽上虞之界,黄家堰巡司置于此,筑城戍守。《志》云:黄家堰本在府东北六十里,有西汇渚,为防御要地,因置巡司戍之。洪武中,徙沥海所西,为海潮所啮。弘治中,徙今治。
三江镇在府东北四十里浮山北麓。小江经其前,大海浸其东,与三江所城南北相峙,为东海之门。旧有小城,嘉靖二年增筑,方一里,置兵以御倭。又三江场盐课司,亦置此。《志》云,司在府东北三十里。又白洋巡司,在府西北白洋山上。○三界镇,在府东南百二十里,路出嵊县。明初设税课局,嘉靖十二年废。又府南四十里有离渚市,旧设关于此,以临离渚溪而名。溪亦入于鉴湖。明初置税课局,后废。嘉靖中复置。又沧塘税课局,在府东南四十里,明初置,嘉靖十二年革。《志》云:府城东五云门外有五云河泊所,又昌安门外五里亦有河泊所,今革。又绍兴场盐仓批验所,在府西北六十里白鹭塘。正统中,迁钱清镇。弘治中,复迁于此。○脊山村,在府南四十三里脊山下。刘宋泰始二年,孔觊为上虞令王晏所攻,觊弃郡奔脊山村,被执,即此。
蓬莱驿在府西迎恩门外。唐曰西亭驿,宋曰仁风驿,前朝改今名。江东岸即旧曹娥驿也。又东关驿,在府东九十里曹娥江西岸,旧名东城驿,明初改今名。又钱清驿,在府西北钱清镇,正德十年革。○柯桥,在府西北三十五里。《志》云:其地水流污漫,陂深堰曲为境内之险,亦曰柯桥市。
萧山县府西北九十三里。西至杭州府四十里,西南至杭州府富阳县百五十里,东南至诸暨县百三十里。汉会稽郡之余暨县。三国吴改曰永兴。晋以后因之。梁陈庆之以入洛功,封永兴侯,即此邑也。隋省入会稽。唐仪凤二年,复置,属越州。天宝初,改曰萧山。后因之。《城邑考》:县旧有城,周不及二里,久废。嘉靖三十二年,重筑。周五里有奇,编户一百四十一里。
○西陵城县西十二里,本曰固陵。《水经注》:浙江东经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固守,因名固陵。勾践入臣于吴,群臣祖之,军陈固陵,即此。后汉建安初,孙策将取会稽,引兵渡浙江,会稽守王朗发兵拒策于固陵,策攻之,不克。六朝时,谓之西陵牛埭,以舟过堰用牛挽之也。宋元嘉末,会稽太守随王诞遣兵向建康,讨元凶劭,诞自顿西陵,为之后继。齐永明六年,西陵戍主杜元懿言。吴兴无秋,会稽丰登,商旅往来,倍多常岁,西陵牛埭税官格日三千五百。如臣所见,日可增倍,并浦阳南北津、柳浦、四埭,乞为官领摄,一年格外可长四百余万。会稽太守顾宪之极言其不可,乃止。盖西陵在平时,为行旅辏集之地,有事则为战争之冲,故是时戍主与税官并设也。陈末,西陵埭亦名奉公埭。隋开皇九年,陈亡,东扬州刺史萧岩据州不下,隋将燕荣以舟师出东海平吴郡,进至奉公埭,岩降。唐复曰西陵。咸通中,裘甫作乱,其党刘劝甫急遣兵守西陵。中和二年,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作乱,谋并浙西,屡遣兵营于西陵,皆为杭州将钱Α所败。三年,汉宏自将十余万众出西陵,将击董昌,Α济江逆战,复大破之,汉宏仅免。又乾宁二年,杨行密遣安仁义以舟师至湖州,欲渡江应董昌,钱Α遣顾全武守西陵,仁义不得渡。胡氏曰,自湖州舟行入柳浦,可渡西陵也。天复三年,杭州牙将徐绾作乱,淮南宝州帅田引兵赴之,急攻杭州,仍具舟将自西陵渡江,钱Α遣将盛造等拒破之。吴越时以陵非吉语,改曰西兴。宋为西兴镇,置寨于此。今有西兴场盐课司在运河北岸,旧有戍兵。西兴驿亦置于此,下临西兴渡,渡浙江而西,至钱塘水驿十八里,公私商旅必经之道也。
○萧山县治西一里。唐以此山名县,一名西山。又城山,在县西九里。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堞,亦谓之越王城。山半有洗马池,产嘉鱼。其前两峰对峙,谓之马门。相传吴王阖闾侵越,勾践保此以拒吴。又冠山,在县西十七里,山形如冠。又西三里为连山,长冈九里。旧《经》:秦始皇欲置石桥渡浙江,今山下有石柱数十,沿列江际。○洛思山,在县东四十三里。下有朱室坞,《水经注》:勾践百里之地,西至朱室,即此地云。
临江山县东南二十里。旧名牛头山,与山阴县分界,钱清江萦其西。又峡山,在县南二十六里,前后有二山相夹,亦谓之前峡、后峡。又有峡山,在县南六十里,钱清江经其下,谓之峡浦。《志》云:县南二十八里有乌石山,钱清江经此,亦曰乌石江。
龛山县东北五十里。吴越钱氏尝屯兵于此,有营寨旧址,下瞰浙江,与海宁县之赭山对峙,旁有小山,曰鳖子山,江出其中,故有鳖子门之名,亦曰海门,为钱塘之锁钥。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大破倭夷于龛山,三十四年,督臣胡宗宪又败倭于此,旧有龛山寨,设兵戍守,今革。寨北曰狮子口,为登涉要地。
虎爪山县西南五十里。下临大江,与钱塘、富阳分境。山回环盘礴,踞峙江滨,其南与浦江、诸暨诸山相联络,啸聚之徒,恃为渊薮。《志》云:县西南九十里有大山,盘亘深远,一名长山。其南最高者曰镜台山,一名白石山,岩洞幽胜。滨江而北,有州口、龙门、白峰、马谷诸山,其间相接者为百药山。傍有黄岭,东北去县四十八里,与富阳分境,相传黄巢屯兵之所。虎爪山,即诸山之支阜,而临江突峙,当舟楫必经之会,以地势而言,实杭、严、金、绍四郡之险也。○龙门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上有龙湫,一名大洪山。其南十里为州口山,龙门而北数里,即白峰、马谷诸山也。
壕岭县南六十五里,与诸暨接界。又县西南六十里有党旗岭,元末乡民聚党揭旗以御寇,因名。
○海县东北五十里。胡氏曰:自龛山而东,至兰风、石堰、鸣鹤、松浦、蟹浦、定海皆谓之海浦。晋隆安四年,谢琰为会稽太守,戍海口以备孙恩,是也。今有海塘,自县东北二十里长山闸抵龛山,凡二十里,直至定海,凡五百余里。宋咸淳中,塘为风涛所圮,越帅刘良贵移入田内,筑塘植柳,名万柳塘。明初以来,屡圮屡筑。万历四十年,潮啮西兴,守臣萧良兴役重筑,为石塘三百余丈,患稍弭。又《邑志》:浙江经县北十里,亦谓之北海,有长山渡沿海而东,五十里为丁村渡云。
定山江即浙江也。在县西十里。旧阔可三十里,近潮沙渐积,阔不及二十里,其海口阔处,则几七十里。西兴渡而外,沿江西南五里有黄家渡,又南十五里有上沙渡,稍折而东有渔浦渡,皆东西渡口,而西兴、渔浦最为通道。又西江塘,在县西南三十里,塘亘五十里,江水自富阳一带建瓴而下,藉此塘及西兴塘以捍之。
钱清江县东南十五里,亦曰浦阳江,亦曰东小江。自山阴县流经县南之峡山,曰峡浦。又北经临浦,旧有麻溪,由此注入山阴县界,复引而北出,经乌石山,又东北经县东十五里之渔临关桥,乃北折而东,入山阴县,经钱清镇以入海。后以江口壅塞,建闸以遏之。而于县西南二十余里开碛堰,以通钱清江之上流,而江之故道一变。《邑志》:临浦在县南三十里,旧钱清江经此,东入山阴县界。元末张士诚将吕珍筑城江上,跨江南北,于东西两头作栅,为浮城于江面,以通舟楫,谓之钱清城,寻废。成化中,钱清江口壅塞,江水泛滥,麻溪以东之田,大受其病,于是筑临浦大小坝,为之内障,而江分为二。
运河在县城西。自西兴东至县,又东北入钱清江,凡五十里。《宋国史》:乾道三年,以县境西兴镇通江两闸为江沙壅塞,守臣因募人自西兴至大江,疏沙河二十里,并浚闸里运河十三里,又以通江大堰纲运至多,乃勒为定制,以时修浚,公私皆利焉。
湘湖县西二里。周八十里。本为民田,四面距山,田皆低洼,山水四溢,则荡为一壑,民被其害。宋政和间,县令杨时因而为湖,于山麓缺处凿堤障水,民皆以渔贩为业,遂无恶岁。自宋至今,奸豪往往欲侵据为田,有司以其病民,严为之禁。成化中,邑令朱┉复为修浚,民被其泽。王氏曰:此又越田之变为湖者。又落星湖,在县西二十三里,周二十里,旧尝有星陨此,因名。宋庆元后,渐堙为田。又白马湖,在县西二十二里,周二十五里。《志》云:县境诸湖,皆有溉田之利,自宋以来,多为奸民所侵啮,失利者众。
渔浦县西南三十五里。《志》云:渔浦当西陵之上游,其对岸即钱塘之六和塔,旧为戍守处。○查渎,在县西南九里。《水经注》:浙江东经查塘,谓之查渎,孙策攻固陵,不克,叔父静说策曰,查渎南去此数十里,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策遂分军投查渎,道袭高迁屯,王朗败走。夏侯曾先曰,查渎亦曰查浦,春秋吴伐越,次查浦,即此。
○高迁屯县东北五十里,东南去府城四十里。孙策攻会稽,分兵袭高迁屯,裴松之曰:永兴有高迁桥,是也。亦曰高迁亭,又名柯亭。《南史》:宋会稽太守褚淡之破贼众孙法亮于柯亭,贼走永兴。《志》云:柯亭即高迁亭也,或以为山阴之柯桥市境亦相属。
渔浦镇在县治西南渔浦上。宋置渔浦寨,前朝改巡司,并设税课局于此。后局废,而司如故。又钱清镇,在县东四十里,与山阴县接界,有钱清场盐课司。元至正中,所置搬运米仓所也,明初改置今司。成化二年,改属山阴县。《志》云:县东南十五里单家堰,有工部分司,嘉靖十二年置。○新林寨,在县东二十里,宋置,与西兴、龛山、渔浦共为四寨,设兵戍守,今俱废。
黄岭镇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之黄岭,亦曰黄岩镇。又有岩下、贞女二镇,俱在黄岭西南,去县百里。唐中和三年,刘汉宏谋兼浙西,分兵屯黄岭、岩下、贞女三镇,董昌遣钱Α击之,Α自富春渡江,破三镇兵,擒其将。胡氏谓三镇在婺、越间,是也。○西兴驿,在西兴镇运河南岸,唐曰庄亭,宋曰日边驿,后改今名。又白鹤铺,在县东三十里,亦曰衙前,又东十里即钱清镇,有钱清塔,往来者必由之道也。旧《志》,县城东北有梦笔驿,渔浦镇有渔浦驿,皆宋置,后废。
诸暨县府南百二十里。西南至金华府义乌县百二十里,西至金华府浦江县百里,西北至杭州府富阳县百十里。本越王允常所都。秦置诸暨县,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属越州。唐仍旧。光启中,改曰暨阳。五代初,吴越复故。宋仍属越州。元元贞初,升为诸暨州。明初,为诸全州。洪武二年,复为诸暨县。今编户一百七十五里。
○新城县西南六十里。明初守诸暨,以抗张士诚、方国珍之兵,既而守将谢舟兴叛降士诚,李文忠在严州闻乱,急遣将胡德济进屯五指山下,亲引兵驰一百六十里,遇贼于义乌,击破之。文忠议以诸暨浙东藩篱也,诸暨不守,则衢处不支矣。乃度地去旧城六十里,并五指山筑城以守之,贼来攻,不能下,乃去。既而士诚复遣兵水陆齐进,逾浦江,围新城,守将胡德济遣兵败之于斗岩下。文忠驰救,抵龙潭,去敌二十里,据险为营,敌来攻,败去。于是新城之守固,而婺、衢诸州皆无恙。后复取诸暨,乃还旧治。《图经》:诸暨旧城周仅二里有奇,唐开元中创筑,天宝中增修。天二年,淮南兵拔婺州,进攻暨阳,两浙将方习拒却之。五代初,吴越王Α遣其臣王永修改筑左浣江、右长山,周九里三十步,明初胡大海取诸暨而守之,亦尝营筑。嘉靖三十三年,以倭患,旧城废,乃复兴修,周四里有奇。
吴宁城在县西南。沈约曰: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吴宁县,属东阳郡。《水经注》:吴宁溪出吴宁县,经乌伤县,为乌伤溪。是也。自晋、宋及陈皆因之,隋废。○义安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宋乾道二年,置县于此,淳熙元年废。今为枫桥镇。
○长山县治西一里,南北长十余里,高千余丈,其顶平博,有石室可坐百人,北有戚家岭,亦曰七冈,相传范蠡居此。亦名陶朱山,吴越筑诸暨城,右倚长山,是也。又萝,山在县南五里,下临浣江,相传西施所居,一名罗山。
五泄山县西五十里。泄,亦作氵曳。山中有泉,沿历回绕,分为五潭,即五泄也。《水经注》:浦阳江东径诸暨,与泄溪合。《图经》:山泉沿历五级,下注溪壑,土人谓瀑布为泄也,山连亘深远,有十六峰,二十五岩,洞谷溪涧之属,不可胜纪。俗名小雁荡,西接浦江、富阳二县界。○五指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丰江绕其东北。明初依此山筑诸全州新城,寇不能陷,其北有龙潭,去新城十里许,即李文忠败敌处。
句乘山县南五十里。《国语》: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韦昭曰:诸暨有句无亭,《括地志》以为句乘山也。山有九层,亦名九乘山。又白岩山,在县南六十五里,山与义乌县接界,一名巢勾山。《志》云:县南六十里有金涧山,下有坑,宋、元间,尝产金如糠比,命官陶采熔炼,无成,乃罢。永乐四年,遣行人验视,无冶铸迹,亦罢。又县北三十里有银冶山,相传山有银矿。永乐、景泰间,或言其事,遣官勘验无实,抵罪。○五岫山,在县东六十里,峰峦秀出者五,与会稽云门相连。又杭乌山,在县北五十里,叠嶂七十有二,其中一峰特高,曰鼓吹峰。
斗子岩县南四十里。形高如斗,峻不可上,即胡德济败张士诚兵处。又善坑岭,在县西南六十里,接义乌县界,白水岭在县东南八十里,接东阳县界,皂荚岭在县东七十里,接嵊县界,阳塘岭在县西五十里,接浦江县界。
○浣江在县治南,即浦阳江也。一名丰江,一名青弋江。唐咸通五年,引青弋江为永丰陂以利民,即此。士人以流经苎萝山北,因曰浣浦,亦曰浣渚,绕城东而北出,至山阴县,为钱清江。明初胡大海取诸暨,张士诚将吕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水还灌之,珍大困,即堰浣江之水也。《志》云:浣江上源有二,一曰上东江,东南自东阳县流入,合诸溪涧水,亦名洪浦江,西北注于浣江。一曰上西江,西南自浦江县流入,合诸溪涧水,又东北流,合于东江,并注于浣江。二江既合,浣江之水益盛,经城东,有太平桥跨其上,长三十六丈。又引而北,复分为二流,一曰下东江,绕县东以折于北,凡七十余里,趣三港口。一曰下西江,绕县北而斜趣于东,亦七十余里,至三港口而合于东江,附近诸溪涧之水,悉流入焉,二江既合,亦名大江。又北流数十里,至山阴之纪家汇,而为钱清江。元大历中,尝浚下西江,以泄浣江之涨,浣江之名著,而浦阳之名晦矣。
三湖在城中,近郭。长山以西诸溪涧及浣江之水自城南溢入城中,潴为上、中、下三湖,自城北出,为白水河,流二三里,复东合于浣江。或曰,即唐时大农湖也。天宝中,县令郭密之于县东二里筑湖塘,溉田二千余顷,即此湖矣。又泌浦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旧湖周八十里,今大半为豪民所佃。
○长清关县西南五十里。县西又有阳塘关,在阳塘岭上。二关皆元置。又县南五十里,为湖头铺,路出东阳,元置巡司于此。○枫桥镇,在县东北,即故义安县也。宋为枫桥驿,明初置巡司,寻废。今为枫桥铺,有枫桥公馆。《志》云:自镇而东北三十里,出古博岭,达郡城,为往来之要道。明初胡大海克诸暨,自枫桥趣绍兴。嘉靖三十三年,倭扰山阴,由枫桥趋县境,是也。又管界寨,在县东八十里,县境又有紫岩寨,皆宋置。《郡志》:县城西南有待宾驿,南二十里有亭阔驿,五十里有兴乐驿,皆宋置,寻废。
余姚县府东北百四十七里。东至宁波府慈溪县九十里,东南至宁波府百里,西南至上虞县八十里。舜支庶封此,以舜姓姚而名。秦置县,属会稽郡。隋初,省入勾章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县,兼置姚州。七年,州废,县属越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余姚州。明初,复为县,编户三百里。
○余姚城《志》云:县有新旧二城,旧城筑于孙吴将朱龙,周不及二里,后废。元至正十九年,方国珍重筑,周九里,四面引江为濠,可通舟楫。明朝洪武二十年增筑,嘉靖三十年修葺,以御倭,周广如旧城之制。其新城在姚江南岸,明初邑人吕本建议增筑,后渐圮。嘉靖三十六年,以倭患营葺,与旧城隔江相对,通济桥亘其中,通两城为一。县治在旧城内,而学宫在新城中,城周八里有奇,俗谓之江南城。
○四明山县南百十里。亘县境及上虞、嵊县之界,所谓西四明也,由白水山而入。今白水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壁峭立,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四面不绝,因名。其岭亦名瀑布岭,为四明山之西趾。又有东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是为四明水口。余详见名山四明。
龙泉山县治西。一名灵绪山,一名屿山。三峰挺秀,南俯姚江,泉虽微而不竭,谓之龙泉。又治北有秘图山,山卑小,本名方丈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旧《经》谓神禹藏秘图于此。○胜归山,在县北三里。相传晋刘牢之败孙恩,还屯于此。又县西北五里有丰山,上有东西二峰,旁多古穴,或以为兵火时,居民逃避处。又点兵山,在县西北十一里,相传高雅之讨孙恩驻兵处也。县东北十五里曰屯山,即孙恩屯兵处。
陈山县东北十里。高千余仞,少石饶草木,远望卓削,至其巅则正平,相传子陵尝居此,一名客星山。又石匮山,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峙烛溪湖中,三面皆水。其脉西自梅岭来,自高山望之,正方如匮,上有烽堠旧址。山之东麓,相接者曰航渡山。又东曰许郎山,一名海郎山,北向开广,登陟仅可及半,其上陡峻,必由东西逶迤乃得上,山巅亦有烽堠旧址。又东曰真武山,盘礴高峻,北面烛溪湖。《志》云:县东北二十八里有孤山,南麓临烛溪湖,四峰高秀,前有墩曰涨沙墩,浮出湖中,水溢不没,与真武山相望。○缪家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甚高,登其巅,北望大海。其西南陡峻不可登,北上则平坦。自山而东,群峰绵延,数里不绝。又东北十里曰游源山,游泾水出焉,山多大谷,称险僻。又悬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其北于大海,俗呼胜山。嘉靖中,屯营于此以备倭。
大兰山县南八十里。其南与四明相接,东有九曲、分水诸岭。唐咸通初,王式讨裘甫,擒之于剡县,余党逸入大兰山,诸将追获之,其相接者曰太平山。《志》云:山东连四明,南接天台,姚江源出于此,东去慈溪县六十里,为接境处,一名日门山。又乌瞻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峰高秀,航海者视为指南。《郡志》:大兰、乌瞻皆四明之支陇也。又有黎洲山,在县南百十里,与嵊县、奉化接界,亦四明之旁阜。○蛾眉山,在县西四十里,山高二百余丈,周七十里。唐天宝六载,改名吴女山。又西十里曰姜山,上有五峰相接。
眉山县北三十五里。海中望之,如修眉然,其北五里有巡司。又浒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其下为三山所。○姥岭,在县东北十五里,东去烛溪湖五里。湖西南岸有梅岭,道出梅溪。又茭湖岭,在县南五十里,山径峭险,亦四明之别岭也。县西南六十里又有{圭}竹岭,与上虞、会稽接界。
○海县北三十五里。有海塘。宋庆历七年,县令谢景初增筑。历庆元以及宝庆屡经修治,间以石堤。元大德中溃溢,至正初,州判叶恒力为营筑,自慈溪西抵上虞百四十里,石坚完,谓之莲花塘。明初以来,居民狃安习利,排海ヂ居之,堤日削。成化七年,正德七年,海溢,民被其患,相继兴修,自是皆因旧址修筑。《郡志》:永乐初,海潮渐,沙ヂ坟起,因于旧海塘北增筑新塘,以卫斥地,既而沙ヂ广十余里,成化中,稍为风涛荡决,复于海口筑塘,曰新御潮塘,以斥地给灶民为盐课。《海防考》:县境临山卫北有临山港,卫东有泗门港,皆汛守要地,而三山所东有胜山港,尤为深阔,倭舶可乘潮以入。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于胜山,又败之于龟鳖洋。今海中之山六,曰西霍山,曰黄山,曰胜山,曰长横山,曰扁樵山,曰球山;礁二,曰杯,曰柴排,皆临观二卫以备之险也。
姚江在县治南。阔四十丈。源出太平山,西至上虞县之通明坝,乃东折而北,五十里中,凡十余曲。东流过城南之江桥,又东过咸池汇,复十余曲,乃东入慈溪县,而为前江。境内曲折流,凡二百里,一名舜江,亦曰蕙江,县境诸水悉流入焉。又菁江,在县西十五里,接上虞县之新河,县境西乡诸水,悉汇入焉,以注于姚江。
烛溪湖县东北十八里。三面界山,东为湖塘,有东西水门。湖中又有明塘溪,一名明塘湖,又名淡水海,周二十余里,溉境内十三都之田。湖西南一曲,又名梅澳湖,亦曰湖洼,俗谓之西湖。成化中,以乡民争水盗决,乃筑塘分湖为二。○牟山湖,一名新湖,在县西三十五里,三面距山,北面为塘,周五百顷。又汝仇湖,在县西北四十里,南距山,西距孟家塘,北距海堤,周九百七十一顷,今皆半为豪右所侵。县西五十里又有余支湖,周五百顷,北距孟家塘,与汝仇湖接界。又有上林湖,在县西北六十里,周五十八顷有奇。旧皆潴水溉田为民利。
东横河县东北二十五里。引烛溪湖之水,合县境东北诸溪河,北至观海卫,西过石堰,南注姚江。《宋·谢灵运传》求始宁丕□洞为田,《志》曰:今在上虞县十二都□□。又西横河,在县西三十里,引牟山湖之水,西入上虞县,北至临山卫。《志》云: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长泠河,源出上虞县之长坝,亦出牟山湖,东至菁江,北至海塘。又制河,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会游源、银塘诸溪水,北流为游泾,东北溢于双河,西北会于东横河。双河,在今溪西北七十里,北流入海。
咸池汇县东南八里,即姚江所汇也。江流至此,纡回数曲,每曲约十余里,数曲间,陆行不过十余里,而舟行则数十里。○下坝,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新坝。石西去中坝十八里,左江右河,河高于江丈有五尺,为舟楫所必经之道,亦谓之江口坝。又李家闸,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兰诸山之水,汇为杨溪,慈溪县石门山之水,亦流合焉,北入姚江,东达慈溪县,为蓝溪上游。宋建隆三年,吴越置闸于杨溪西北以节水,元置巡司于此,为四明之门户。今废。又石堰,在县东北二十里,有石堰场盐课司。
○眉山镇县西北四十里,地名湖海头。《志》云:元置眉山巡司,在县北四十里,司南五里即眉山也。前朝洪武二十年,改置今所,仍以眉山为名。又梁寿镇,在县西南四十里。《志》云:镇居四明上游,最为要口。又庙山镇,今临山卫也,旧置庙山巡司于此。洪武二十年,改置卫城,因徙巡司于上虞县之中堰,东南去县六十里,仍曰庙山巡司,筑城戍守。又三山镇,在县东北五十里金山上,以蔡山、金山、破山并峙而名。旧置巡司,洪武二十年,移于破山西南,去县六十里,有小城戍守,仍曰三山巡司。
姚江驿县治东一里江北岸。宋置宁波驿,在城西,明初改置。又东六十里达宁波府之车厩驿,西九十里达上虞县之曹娥驿。○江桥,在城南,长二十四丈。嘉靖三十四年,督臣胡宗宪击倭于此,复追破之于后梅。今县东北二十里有梅溪山,后梅盖在其地。又战场桥,在县南四里。宋宣和二年,睦寇犯境,里民御破之于此,因名。
上虞县府东百二十里。东北至余姚县八十里,西南至嵊县百五十里。秦置县,亦因舜后所封而名,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废入会稽县。唐贞元初,复置属越州。宋以后因之。《城邑考》:县旧置于江西岸,晋中兴初,移治江北岸,今县西北四十里地名后郭,即故址也。唐永贞中,移县于此,旧无城。元至正二十四年,方国珍创筑。明初,汤和徙县城石,筑临山卫城,仅存土阜。嘉靖十七年,因旧址复以石,周十三里有奇。编户百四十八里。
○始宁城县西南五十里。后汉永建四年,分上虞南乡置县,吴晋以后皆因之,隋废。又嵩城,在县西北六十里。其城横亘数里,相传晋袁山松所筑,以御孙恩。旧置戍守于此,明初汤和改置临山卫,城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