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4 页/共 479 页

○金沙江府西南二百九十里。其上流自会川卫界会泸水,流经东川府界,又东北入府境,复东北出,经马湖府为马湖江。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举兵,乌蒙土官禄余应之,秃坚败禄余,据金沙江自固,寻击平之。今详见大川泸水。   撒由河府西南十里。源出凉山之麓,北流与龙洞河合。○龙洞河,在府东北三十里。源出小山石洞中,灌溉田亩。俗谓石洞为龙洞。《志》云:府北六百里有土獠蛮江,即撒由、龙洞二河下流也。两山夹水五百余里,中多巨石,湍流峻急,如万马之奔。舟行滩石中,甚险侧,经三十余滩而始出峡,至叙州府合于大江。   ○罗佐关府北二百五十五里,下有罗佐桥。又索桥在府西南百三十里,即金沙江渡处。   ◇乌撒军民府东至贵州毕节卫界二百五十里,西至乌蒙军民府百九十里,南至云南沾益州界九十五里,北至镇雄军民府二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三百一十里,至京师九千四百八十里。   《禹贡》梁州荒裔,代为蛮獠所居,后为乌撒部《志》云:故名巴凡兀姑,后为巴的甸,乌蛮居之,唐时乌蛮之裔乌些者居此,至阿蒙始得巴的甸。其东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皆他酋所居。宋时,乌些之后曰析怒者,始并其地,号乌撒部。元初归附。元至元中,置乌撒路招讨司,寻改为军民总管府,又改军民宣抚司,后升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改为乌撒府,隶云南布政司时大酋那者来归,置府授之。今土官安氏,其裔也。地广四百四十里,袤二百五十里。十六年,改乌撒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府介诸蛮之中,据高临险,地形冲要《土夷考》:府有盐池、银矿之饶,其民习奸利,往往侵掠邻境。今自贵州毕节卫而西,凡二百六十里而至乌撒,由乌撒至云南沾益州治不过二百四十里。乌撒惊而滇黔俱不得安矣。天启初,其酋安效良者,党于水西。议者谓欲攻水西,先制乌撒,使滇兵出沾益,遏其应援,而分屯天生桥见下、寻甸云南寻甸军民府等处,以防其飞逸,然后可专意于水西。既而滇兵下乌撒,水西形援益孤,用兵于西南府,岂非必争之地哉!   ○乌撒城今府治。洪武十四年,傅友德平乌撒,筑城,以石,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   ○大隐山府东南三里,林峦高秀。又东山在府城东,下有龙泉。府南九十里又有龙山,蜿蜒起伏,官路经其上。《志》云:府北二里有凤岭,一名高山,山势绝高,可以远。   翠屏山府东北二十里,山峦秀拔。又乌门山,在府东北百四十里,两崖相对如门。○千丈崖,在府西南七十里,下临可渡河。又石洞,在府东南百七十里,有门可入,中容百人。一名华盖洞。又有赤冈,在府东北五十里。   ○盘江府西百五十里。出乱山中,流径府南九十五里,谓之可渡河。明初,傅友德征云南,驻师于此。郑曰:今乌撒南八十里有普德归驿,门对可渡河、Й河之南,沾益境河之北,乌撒境也。询之候吏,云:河源在卫西百里,注壑而出,盘江实导流于此。今其上有可渡桥。详见贵州大川盘江及川渎异同。   七渡河府西三十里。其水萦曲山谷间,人渡者凡七处。府西南百十里又有九十九渡水,南八十里又有桃花溪,皆流合于可渡河。○养马川,在府东百四十里,蛮人牧马于此。一名野马川。又北海子,在府北二里,源出东山之龙泉,蛮人筑二坝以积水,渐成陂泽,恃为城隍。其环城东南而西者,谓之南海子。广袤百里,中可耕。又有龙潭湾,在府东南八里群山中,其深莫测。《元志》云:乌撒山崖险厄,襟带二湖,羊肠小径十倍蜀道。二湖即南北海子也。又乌撒之地多雨少晴,潦泽常溢。《志》谓其上值天井之宿。谚云:乌撒天,常披毡,三日不雨是神仙。皆实录也。   ○七星关府东南百七十里。有七星山,置关其上,有七星关巡司,与贵州毕节卫接界。今详见贵州重险。   老鸦关府东二百里,入毕节卫界,有毕节官军戍守。又石驼关,在府治东,有石如驼立关下,因名。《志》云:府西百里又有分水岭关。○赵班镇,在府西百里,有赵班巡司,府东南二百十里又有可渡河巡司。又黑章递运所,在府东百十九里,与府治东之乌撒递运所俱明初置。   在城驿府东南十五里。《志》云:府西一里有乌撒驿,南一里为乌撒站。又瓦甸站,在府东南六十里,又六十里为黑章站,又六十里接毕节卫之周泥站。元至顺初,川兵击云南叛者,因进击乌蒙酋禄余,分道自永宁、青山并进,陈周泥驿。是也。又普德归站,在府南九十里。《会典》作昔德归驿。○傥唐驿,在府南百二十里。又沾益站,在府南百八十里,南至云南沾益州六十里,滇蜀通道也。   天生桥府东北百里,石梁横截,拱架如桥。而府东八十里众山中,亦有桥曰天生桥,俱为府境控扼之处。   附见:   乌撒卫在府治南。洪武十五年置,属云南都司。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都司。   守御七星关后千户所在府东南。洪武二十一年置于七星关,属乌撒卫。永乐十二年,改隶贵州毕节卫。   ◇东川军民府东至乌撒军民府界百二十里,西至建昌行都司会川卫界二百五十里,南至云南寻甸军民府界百十里,北至乌蒙军民府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三十四里,至京师九千七百九十里。   《禹贡》梁州南裔,代为蛮獠所据。唐时属于南诏,伪置东川郡。既而蛮复据其地,曰畔部《志》云:故名东川甸,乌蛮仲牟由之裔骂弹得之,改曰那札那夷,属于南诏蒙世隆,置东川郡。后乌蛮畔强盛,自号畔部。元初置万户府。至元中,改畔部军民总管,寻为东川府,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仍为东川府乌蛮禄设姑归附,令世守其地。东西广四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隶云南布政司。十六年,改为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   府山川环峙,道路险,介滇、黔之间,分川、贵之险,部族富强,甲于他种。   ○东川城即府治。《志》云:府旧无城,洪武初,建治于马鞍山,后寻移治于万额山南,伐木为栅,以卫府治云。   ○万额山府治北二里。其形上阔而下锐,如猪首然。又府治东有石鼓山。山有大石,如卧牛状,叩之有声,蛮人呼为石鼓。又府治南有白婆山。山顶有泉,四时无盈缩。又有马鞍山,在府西南十里,旧府治在其北。   绛云弄山府西南二百里,接云南禄劝州界。一名乌蒙山,讹曰乌龙山,亦名云屏山。高峻百里,有十二峰,北临金沙江,南诏封为东岳者也。今详见云南。○七雄山,在府东北百二十里,石崖陡峻。又纳雄山,在府西五十里,亦高广。   ○金沙江府西百五十里。其地有金沙渡,蛮人凿大木为槽以济,即金沙江津口也。一名纳夷江,又名黑水。自会川卫流入界,入济虑部,又东北历乌蒙府,至马湖府境,而为马湖江。今详见大川泸水及云南大川金沙江。   牛栏江府东南百二十里。源出云南故寻甸军民府,至府北境而合于金沙江。江之下流,江阔水急,夷人用藤索横江,贯以木筒,过者缚于筒上,用游索往来相牵以渡,谓之索桥。今在府北百二十里。○壁谷川,在府西南百三十里,源出寻甸界白泽河,西流入金沙江。   喟齿化溪府东南百里。西流至绛云弄山,北入金沙江。又府西南有麦则夷溪,源出南山涧中,西北流入托渠溪。又惠沙溪,在府东北百里,流入东川甸中,汇而为泽,亦流入托渠溪,俱注于金沙江。○海子,在府治南,长二十里。又龙泉,在府东,出石鼓山下,有溉田之利。府西南三十里又有汤池,自石窦中出,热如沸汤。   ◇永宁宣抚司东至遵义府界二百五十里,西至泸州江安县界百五十里,南至镇雄府界四百里,北至泸州合江县界百六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千八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十里,至京师八千七百八十里。   《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蜀郡地。汉为犍为郡地。晋以后,没于蛮。唐为羁縻蔺州《志》云:元和初置,宋乾德二年废。今《唐志》不载。宋为泸州南境《志》云:宋为江安、合江二县地。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志》云宋置,误也,寻改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时,增置永宁镇边都元帅府,而宣抚司如故。明初,改为永宁长官司酋长禄照归附,因置司授之,俾世守其地。广四百五十里,袤五百六十里。洪武八年,仍升宣抚司编户七里,隶四川布政司,领长官司二。今设永宁营。   司山川峻险,水陆交通。唐天宝中,由东路伐南诏,起泸州,溯永宁,走赤水,达曲靖,此即今日自川入滇之道矣。元置邮传而道益通利。天启二年,土酋奢崇明作乱,袭据重庆,又陷遵义、泸州诸处,势甚张,官军四集,乃克平之。既而水西安邦彦作乱,官军讨之,未克。督臣闵梦得言,贵州抵大方路险,贼惟恃毕节一路外通,用兵宜从永宁始,自永宁而普市,而摩泥,而赤水,百五十里皆坦途,赤水有城郭可凭而守,宜结营于此,渐进渐逼,四十里为白岩,六十里为层台,又六十里为毕节,毕节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贼必并力来御,须以重兵扼之,断其四走之路,然后遵义、贵阳克期并进,贼可平也。既而朱燮元代督五省之兵五省,川、湖、云、贵、广西也,进讨水西,扼各路要害,贼以锐师趋永宁,先犯赤水,燮元使永宁将诱贼深入,而以他道兵捣其虚,贼遂溃坏。盖永宁北接叙、泸,南通云、贵,界壤相错,咽喉所系也。   ○废蔺州司东百八十里。《志》云:唐置州于此,其旁有地名唐朝坝。元置永宁路,在今治西八十里,所谓马口崖镇其北,鱼漕溪横其南者也。寻又迁界首,在今治西。明洪武四年,筑永宁卫城。十五年,土官禄照营司治于蛮夷千户所故址。旧城有门七,周八里有奇。   米利城司北八十里。《志》云:其地有大田,饶米谷,无水旱忧。盖昔时蛮所置城也。   ○海漫山司城北。《志》云:山延袤八十余里,如海水之汗漫。又青龙山,在司南二里,以山形环绕而名。司治西南又有西珠山,以山形圆润而名也。又有土保山,在司治南,相传蛮人土保者昔居于此。○红崖山,在司东北十里,山高耸,多赤石,为北面之胜。《志》云:司西北五十里有乌降山,秀拔霄汉,林木蓊郁。又西北六十里为匹绢山,以山顶飞瀑,下垂如匹绢也。   狮子山在司东南。天启初,永宁逋贼奢崇明借兵水西,安邦彦遣兵过赤水河,到狮子山。山盖在赤水河北也。   青山在司西南,亦曰青山崖。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乌蒙酋禄余附之,四川军进击,一自永宁,一自青山而进。是也。明天启初,奢崇明据永宁为乱,抚臣朱燮元讨之,阳列营于纳溪,而潜自长宁会兵进讨,首攻麻塘坎、观音庵、青山崖、天蓬洞等处,乘雾夺险而入,败崇明之子奢寅于土地坎,追至老君营、凉伞铺,尽烧贼营,复败贼于横山八里青岗坪等处,直抵城下,一鼓拔之。麻塘坎诸处,盖皆贼据险立营,备官军西入处也。箐口岭,在司东六十里,有箐口关。又马口崖,在司西南。华崖,在司西百六十里,又西二十里为梅子坎。   ○永宁河在司城西南。亦曰水东河,亦曰界首河。源出落郎连山涧中,盖司东南蛮境也。有三源北流,经司南合为一,复绕流而东北至江门峡,入泸州纳溪县界,又北入于川江。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开通川贵河道,谓水之险恶者,莫甚于永宁。其滩一百九十有五处,至险有名者八十二,即此水也。《志》云:司南十里有甘溪,西北五十五里有铜鼓溪,皆流入永宁河。   赤水河司东南百里,源出镇雄府界水脑洞,流径赤水卫,又东北合于永宁江。明初,郭英等出永宁,败贼于赤水河,是也。天启初,永宁贼借兵水西,水西将曾仲英驻兵赤水河,谋分兵一自镇雄而东,乘永宁之后,一自普市而北,攻永宁之前,即此。   罗付大河在司东,接遵义府界,其下流东南出,入于乌江。天启初,奢崇明及其子寅作乱,官军克遵义,追败奢寅于罗付大河口。是也。又有陶公滩,在司东南,或曰,即罗付大河所经。天启初,永宁贼党符国祯营于司东之三寨,官军自遵义击之,分军进陶公滩以牵贼,而以精兵夜经三寨抵贼巢,为贼所败。○芝麻塘,在司东南,天启三年,水西贼安邦彦及永宁逋贼奢崇明窥遵义及永宁,官兵合长纳两路击之,败贼于芝麻塘,贼从青山遁去。   天生池司西北六十里,四面山绕,水积于中,不假穿凿,故名。又灵湫泉,在司西五十里,有山洞,深二丈许,泉出其中,四时不竭。   ○鱼涪关司东三里。洪武四年建,有兵戍守。又箐口关,在司东箐口岭上。○镇远关,在司西。又司西三十里有青冈关。又西二十里至贵州普安所之猫儿关。又梯口关,在司北九十里。大斗坎口关,在司北百里。又三块石关,在司西北六十里。西北百里又有江门关,即江门水驿也,道出泸州纳县。又云山关,在司南百二十里。又界首茶课司,在城西北二里,洪武四年建。   永宁驿司城北。又西北乌降山,下有永安水驿。又北五十里,即江门水驿。又三十五里,为峡口水驿,所谓江门峡也。或谓之石夹口,永乐中,少监谢安采木于此,二十年,乃还。《会典》:司有永宁土官驿丞,又有赤水、普市、摩泥、阿永、永安五驿。   九姓长官司宣抚司西南百二十里。元初立夷民罗氏党九人为总把。至元初,改为九姓党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四年,改置是司。编户五里。   ○通江溪司南十五里。源出贵州界,流入境,东北出,会于江门峡。一名落卜姑溪。又鱼槽溪,在司东五十里马口崖下,西北流,会于通江溪。   金鹅池司西南五十里。成化三年,都掌蛮为乱,议者欲分兵三路,南路从金鹅池进攻大坝,中路从戎县进攻箐前,北路从高县进攻都掌,是也。既而督臣程信分遣别将罗秉忠等由金鹅池进捣都掌云。   太平长官司宣抚司西南二百五十里,地名大坝。北连都掌,南迫芒布,西接乌蒙,东抵永宁,延袤二百余里。元置大坝军民府,授土酋得兰纽等。明初废,后诸夷附于都掌,屡为寇乱。成化初,议于都掌箐前大坝三处设三长官司,不果。四年,讨都掌夷,克之,改大坝为太平川,设太平长官司。编户二里。   附见:   永宁卫司治西南。洪武四年建,属贵州都司。又赤水卫,在司东南百四十里;普市守御千户所,在九姓长官司东百二十里,俱属贵州都司。今见贵州。   黎州守御千户所东北至雅州二百四十里,南至四川行都司越卫二百六十里,西至杂道长官司百五十里,北至雅州荣经县百三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六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九百九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四十里。   古西南夷﹂都地《史记》:秦惠文王后十四年,蜀相壮杀蜀侯,并丹、犁二国来降秦。又武王元年,伐丹、犁。孔氏曰:丹、犁二戎,在姚府管内,唐初置丹州、犁州。或曰,俱在黎州境内。汉武帝元鼎六年,定西南夷,以为沉黎郡。天汉四年,并入蜀郡时置两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汉民,并隶蜀郡。后汉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属汉嘉郡。晋初因之。永嘉以后,李雄据蜀,析置沉黎郡。永和中,蜀平,郡废,寻复置。宋、齐因之《齐志》作沉黎獠郡,荒塞无县邑户口。后周置黎州,寻废。隋初属邛州。仁寿末,置登州于此。大业初州废,属临邛郡。唐武德初,属雅州,寻复置登州。九年,州废,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州。大足二年,析、雅二州地,置黎州。神龙三年,州废。开元四年,复置亦为下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三州,后增至五十四州。天宝初,曰洪源郡时又置洪源军于城内。《志》云:寻又改汉源郡。今《唐志》不载。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黎州亦曰汉源郡,所领羁縻州并如唐旧。元因之,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八年,以州治汉源县省入,改为黎州长官司。十一年,升安抚司土酋马氏世守其地,广二百十里,袤百十里,属四川布政司。万历二十四年,降为千户所《土夷考》:万历十九年,黎州世袭安抚副使马祥卒,无后,部族作乱,参将吴文杰剿平之。二十四年,改为黎州土千户所,仍择马氏后世其职,直隶四川都司。今置黎州守御所。   司南控六诏,西接吐蕃,凭深据险,为蜀西门。李吉甫曰:黎州之地,关沫若而徼,居越、邛、蜀之中,最为冲要。樊柔直曰:全蜀五十余州,恃为噤喉者,沉黎其最也。   ○汉源废县今所治。故沉黎地。《志》云:沉黎故城在所南四十余里,本﹂都国。《茂陵书》:沉黎郡治﹂都。是也。郡旋废,以其地属旄牛县。后汉因之。晋永嘉中,李雄复置沉黎郡。永和中,郡废,寻复置。宋沉黎郡治城阳县。萧齐以后,县废。后周置沉黎县,为黎州治,既而州县俱废。隋开皇初,复置沉黎县。仁寿末,为登州治。大业初,州废,县属临邛郡。唐初,省沉黎入汉源县,属雅州,寻为登州治。武德九年,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州。永徽五年,复属雅州。大足元年,置黎州,治汉源县。神龙三年,州废,仍属雅州。开元三年,复为黎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元和志》:古黎州城在大渡河外,自唐以来,徙治大渡河内,而水源在城外。韦皋始筑今城,东西南三面临绝涧,惟北面稍平,地多井泉,与诸城镇戍烽火相通,为西南之险要。今所治西北隅大渡河千户所城,即韦皋所筑土城也。明初因故址修筑,以砖石。既而土安抚司马芍德复营筑司城。今亦谓之沉黎城,周二里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