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7 页/共 479 页
○汶江所西三里,自松潘卫流经此,又南黑水流合焉。《江源记》:岷州自松潘达叠溪,至穆肃堡,黑水从南合之,入深沟,径茂州界。是也。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翼水所南五十里。一为汶江,自松潘界流至此,一为黑水,自生番界流至此,合流如张两翼,故州以为名。或谓之合水,亦谓之合江,唐因置合江守捉云。○七里溪,在所东七里,源出松坪寨,又城东有饮马沟,自云峰山顶悬崖而下,俱流入于汶江。
玉津泉在城南,导流直抵城下,居民取汲甚利。又天涌池,在所治南,正统间开凿,引饮马沟水潴其中,以便居民之汲。
○南桥关所南五里。又有小关在所东五里,叠溪桥关在所西五里。《志》云:所南十五里有中桥关,又南十五里有彻底关,所北四十三里有永镇桥关,九十七里有镇平关,俱洪武十二年置,共为七关。
穆肃堡所南五十里,江水经此,黑水流合焉。《志》所云穆肃为两河之会也。堡南与茂州接界,为控扼之所。今亦见茂州。
新桥堡所北十里,稍南为汉关墩堡。万历十八年,郁即长官啖保者,与黑水、松坪,攻我新桥,明年伏罪。先是汉关墩附近勒骨诸小姓,属于郁即,至是改属叠溪。《志》云:新桥堡北为普安堡。正统十二年,抚臣寇深议讨松潘叛蛮,于叠溪迤北添设普安、静夷、镇番三堡。是也。又普安堡旁有葫芦嘴,弘治中,番贼攻围普安,守将胡澄拒战,追贼至此,死之。
太平堡所北三十里。其附近为杨柳沟,河西强种也。万历十八年,纠合松坪、白泥、黑水三千余番,同陷新桥。十九年,讨降之。又永镇堡,在所北四十余里,有永镇桥关。其相近者又有白石坎。正统中,番贼来犯,官军拒之于此。《志》云:永镇堡附近为牛尾寨。万历八年及十二年,麻搭内犯,十四年,讨降之。又北抵松潘卫界。
马路堡在所南。又南为小关堡,接茂州界之实大关。《志》云:新堡附近为巴猪大寨,众逾千数,性喜黠盗。嘉靖二十三年以来,屡渡河入犯,议者欲于旧关脑搭桥进兵,及马路堡后长宁沙坝潜师绕其后,上下夹攻,可大创也。《四夷考》:叠路生番最恶,而五巴猪为尤甚,牛尾、麻搭、杨柳、麦儿次之,凡四十八寨。其地南连黑若,西通黑水,北接松潘,加兵征之,即逃入黑水。黑水盖广饶之地,莫知纪极云。又叠溪长官郁氏所辖,有河东熟番大姓八寨及马路小关七族,河西小姓六寨云。
麻答嘴寨所北五十余里,本番寨也。路入松潘。正统中,抚臣寇深议讨松潘叛蛮,欲于麻答崖、青岗嘴、画佛崖、海螺洞、万江崖,沿山凿石,架木悬栈。是也。《志》云:堡南为牛尾巴,又南为杨柳沟。弘治十二年,抚臣张文言,松潘南路,国初以来增置墩堡,开设仓<厂敖>,屹为天险。自牛尾巴失利之后,蛮人乘险杀掠,饣襄夫戍卒,号南路为死亡城,是南路必不可不复也。此路一复,其间麻答嘴险要之处,据高设堡,添拨防军,以遏贼冲,亦规恢全蜀之策矣。○双马寨,在所西百二十里。《志》云:亦番寨也。
叠溪长官司所北一里。永乐四年置,领渴卓等五寨。
郁即长官司所西十五里。永乐四年置,领松坪等五寨。又有来远驿,在司治西。
◇酉阳宣抚司东至湖广保靖宣慰司界三百里,南至平茶洞长官司界五十里,西至重庆府彭水县界三百里,东北至湖广大田千户所界四百里。自司治至重庆府九百五十里,至布政司二千里。
古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诸《志》皆以为汉武陵郡之酉阳县,误。三国汉属涪陵郡。晋因之。永嘉以后,没于蛮獠。后周时,为羁縻黔州地。隋属庸州《志》云:隋为清江郡地。唐属思州。五代时,仍没于蛮《寰宇记》:黄巢之乱,酉阳蛮叛,驸马冉人才征之有功,留守其地。五代时,中国无主,冉氏遂据有之。宋政和六年,仍属思州,寻置酉阳州于此。元因之冉氏仍有其地,属怀德府。明玉珍改为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仍为酉阳州冉如彪纳土归附,仍令世守其地。广六百里,袤七百里。七年,升为酉阳宣抚司编户十三里,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六年,改隶重庆府。
司当西南之要冲,接黔楚之边境,山川阻深,蛮獠错杂,抚循未可无策也《四夷考》:酉阳所属有九溪十八蛮,而九江后溪西南一带,近为镇叛苗残破,境土日蹙。
○酉阳废县在司东。胡氏曰:三国汉时分置酉阳县于此,属涪陵郡。晋省。或以为汉武陵郡之酉阳,误也。隋为务川县地,属庸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仍为务川县地,属思州,后废。宋政和中,亦为务川县地。或云,宋尝置酉阳县,属务州。今《宋志》不载也。元始置酉阳州。明因之,寻为宣抚司治,司无城,其民曰犭乞獠、曰冉家、曰南客,分三种云。
迁陵城在司东南,接湖广辰州府界。汉县,属武陵郡。三国时,为吴界。魏已亡蜀,遣汉葭长郭纯试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迁陵界,屯于赤沙,诱动诸戎进攻酉阳,吴遣钟离牧讨平之。《志》曰:迁陵、酉阳两县,相去水道可四百许里,赤沙在其间,此汉之酉阳也。
○酉阳山司西北百八十里,接黔江县界。又龙山,在司东一里,旁有龙家寨。司东三十里又有火山,其山高耸,日射返照,其色如火。又司东百二十里有唐店山,司南百里有何家山,山皆高耸,以山旁居民多唐姓何姓者而名。○胡子崖,在司北百里,崖下路通司治,行者过此,有水自崖悬流,可以济渴。
○三江司东北九十里,源出酉阳山,亦曰酉水,有三小溪流合焉。又合平茶水及楠溪东注辰州大江。○楠溪,在司西二百里,其溪清浅,旁多楠木,下流合于酉水。
○通达寨司东南二百五十里。《志》云:元置通达等处五路蛮夷洞长官司于此,明初,废为通达寨。又云:司有浚宁江土人巡司。
石耶洞长官司司南七十里。本酉阳地。宋宣和间,有杨昌安者据守其地。元置石耶军民府。洪武初,其酋杨金隆归附,改立长官司,附庸酉阳。《志》云:司东至石凯子界,西至平茶司界,南至邑梅沙子凹,北至酉阳石闲囤,与镇苗密迩,地势称孤悬。今编户二里。
○巴惯山司治南一里。山崖多板石,土人呼板石为巴惯也。又南一里有石崖,土人呼为密那崖,崖石陡峻,中间空洞,尝有泉流。
○漫溪在司治南,源出邑梅洞漫流,东注入辰州大江。
平茶洞长官司东至石耶长官司界十里,西至贵州乌罗长官司界十里,南至贵州铜仁府界百里,北至酉阳宣抚司界五十里。自司治至重庆府一千一百二十里,至布政司二千一百七十里。
汉、晋以来,为蛮夷地。唐属思州。宋政和中,为羁縻平茶洞,仍隶思州。元改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杨氏世守其地。元时杨大雷有之。明初为平茶洞长官司洪武七年,杨抵刚归附,置司授之。广三十里,袤一百五十里,编户三里,初隶酉阳宣抚司,洪武十七年,改隶四川布政司。
○岑仰山在司治西,巍然秀拔,仰望可爱。又团山,在司治南,山势团耸,特出众山之上。又高秀山,在治北,高立千丈,丹崖翠壁,秀色如画。
白岁山司西三十里。高耸插天,土人以山积雪则有年,故名。○诸葛洞,在司治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数丈。相传武侯征九溪蛮时,留宿于此。
○哨溪司治东南。发源白岁山,山水激石,有声如哨。又有满溪,在司西南十里,亦出白岁山,以水常溢不竭也。合流而东北,曰平茶水,至酉阳东南会于酉水。
龙潭司治西。两旁山崖陡峻,潭中水深莫测。又治北石洞中有龙泉,四时不涸。○济渴井,在司治北,水清甘,夏月行者汲饮之以济渴,因名。
小平茶寨在司南。嘉靖二十七年,大征叛苗,分兵屯平茶、地架二营,剿境内小平茶、地崩、岑沙苗、地龙庭、地龙箐五寨是也。地架堡,见贵州平头著可长官司。
○通蜀桥司治南,跨哨溪上,以路通蜀境而名。又司治东北有迎恩桥,亦跨哨溪上。
邑梅洞长官司东至湖广镇溪千户所界七十里,西至贵州乌罗长官司界二十里,南至贵州平头著可长官司界百里,北至酉阳宣抚司界百三十里。自司治至重庆府一千五十里,至布政司二千一百三十里。
唐思州地。元为佛乡洞长官司。明玉珍时,改为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明洪武五年,改为邑梅洞。八年,改置长官司宋末杨光甫据其地,元置司授之。明初,杨金奉归附,仍令世守其地。广九十里,袤二百三十里,编户五里,隶酉阳宣抚司。永乐初,改隶重庆卫。
○寿山司西南六里。屹立层汉,四时林木郁然。又黄牛山在司东三里,山旁土地膏腴,宜于耕稼。相传昔时土官杨四舟高殿始自贵州乌罗迁此,喜而捶牛相庆,因名。又韭山,在司南八里,昔有人遗韭种于山顶,长丈余,四时茂盛,民皆取以供食。○鼎主山,在司西北五里,三山齐耸,屹如鼎足。又擎团山,在司西北四里,四围峭壁,擎摩云汉。
○凯过河司西北二十里。源自乌罗三洋溪流出,会买赛河,东入辰州大江。旁有凯子寨,行者于此过渡。又地澄溪,在司西南十五里,溪水清澈,可鉴毛发。又司西十五里有遵岫溪,溪水屈曲,缘山西流。
◇石主宣抚司东至重庆府黔江县二百里,西至忠州酆都县百七十里,南至涪州武隆县百七十里,北至忠州百二十里。自司治至夔州府九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二千三百五十里。
古蛮夷地。宋景定中,置石主安抚司蛮酋马什用败蒙古兵,继又平九溪洞,夷因置司授之。元改石主军民府,寻升军民安抚使司。明玉珍窃据,亦授其酋石主安抚司。明洪武七年,得其地。八年,仍为石主宣抚司土酋马克用归降,使世守其地,广三百七十里,袤二百九十里,编户三里,隶重庆府。嘉靖四十二年,改隶夔州。
○大峰门山司南百五十里。两崖壁立,中通人行,有故垒在焉。又鼓楼山,在司东南二百里,山高耸,其巅旧有鼓楼。又斑布山,在司西南二百二十里,色斑如布。
石凉伞山司东北百四十里。形如张盖,或谓之石幢山。《汉志》郡有柱蒲关。《华阳国志》郡有石潼关,石主之名盖本此云。又万聚山,在司北百里,众山环聚回合,因名。又司西北二百四十里有马黄山,又十里为凤凰山,皆高耸。
○三江溪司东北二十里。有三水合流,北注大江。《志》云:司西北二十里有清水潭,四时澄澈。又司西四百里有龙潭,深杳无际。
○支罗寨在司西南。嘉靖中,石主宣抚司人黄俊据支罗寨,假龙潭土舍名色,霸占民田,寻以叛诛,子中复据寨叛。四十四年,诏川湖会兵夹攻,川兵进攻牛栏坪,湖兵自施州卫进,中由思南逃去,为楚军所获,川军捣其巢穴,支罗平。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四
卷七十四
◎四川九
◇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乌蒙府四百九十里,西至常郎堡生吐蕃界五十里,南至云南武定府七百八十里,北至黎州所界五百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五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五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后为西南夷所据。汉初邛都国地。元鼎六年,置越郡,音髓。治邛都县。后汉因之。晋仍曰越郡治会无县。宋仍旧仍治邛都。齐为越獠郡獠一作犭巢。后周置西宁州天和五年,郑洛平,越置,寻曰严州。隋开皇六年,复为西宁州。十八年,又改为州。大业初,曰越郡。唐武德初,复曰州治越县。三年,置总管府,寻改为中都督府,督羁縻一十六州。天宝初,亦曰越郡。乾元初,复为州《唐纪》:至德初,没于南诏,寻入于吐蕃。贞元四年收复。太和六年,州徙治台登县。咸通三年,为蒙诏所据,改为建昌府以乌、白二蛮实之。宋时羁属于大理《元史》:南诏衰,建昌诸蛮争强不相下,分地为四,推段兴为长,其裔浸强,遂并诸酋,自为府主,大理不能制。元宪宗时降附。元得其地,置建昌路,又立罗罗斯宣慰司以统之至元十二年置,隶四川行省,寻隶云南。明洪武中,罢宣慰司,置建昌卫,隶四川都司,又改建昌路为府,隶四川布政司。府寻废,而改建昌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置行都司是年,克元将月鲁帖木儿贾哈剌,因设行都司于建昌,领卫六。今亦置都司,各卫所隶焉。
司连接滇蜀,隔阂番戎,为边陲形胜之地。汉武开西南夷,欲通身毒道,北方闭氐、﹂,南方闭、昆明。盖自以西南,道阻险,群蛮纠结,易于抵拒也。其后诸葛武侯定南中,道出越,蛮皆顺命。宋元嘉二十七年,吐谷浑王慕利延为魏所逼,上表求入保越胡氏曰:此即唐时吐蕃与云南窥蜀之路。盖自汉武开昆明之后,后人遂通此路,许之,不至。《梁史》:大同三年,武陵王纪都督益州,先是蜀乱,建宁、越之地,累朝不能有,及纪开越,通建宁,于是贡献踵至。唐武德七年,以韦仁寿为简较南宁州都督,寄治越时仁寿兼领州。贞观二十二年,州都督刘伯英请讨松外诸蛮,以通西洱、天竺之道,敕将军梁建方发巴蜀诸州兵击败之,诸蛮部皆来归附,遂通西洱河,招降其部帅,此即汉所欲通道也《新唐书》:西洱河蛮道,由郎州走三千里,由州千五百里。韦皋尝言,州为西南往来通道,捍蔽数州。贞元四年,收复州,屡破吐番。太和中,李德裕复经营于此,以扼南诏。《志》云:司山川清秀,土田膏腴,盖西南之雄镇也。
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附郭。汉越郡邛都县地。晋以后因之。后周置越县,西宁州治焉。刘句曰:隋分邛都所置也。大业初,为越郡治。唐亦为州治。太和五年,州徙治台登,县属焉。咸通以后,没于蛮。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卫,领千户所四,长官司三,寻置行都司治焉,编户四里。今亦置建昌卫,有中、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