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9 页/共 479 页
汉越郡地。晋宋因之。后周置邛部郡。隋废郡,属州。唐因之。南诏为邛部川,属建昌府。元中统五年,立邛部川安抚招讨司隶成都元帅府。至元十年,改属罗罗斯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改为邛部州,隶建昌路。明初因之。洪武二十二年,改为邛部军民州。二十七年,废州置卫编户三里有半,隶行都司,领长官司一、千户所一。今亦置越卫。
卫东望岷峨,西连吐蕃,控黎雅之咽喉,当南蛮之冲要,邛有事,卫其必争之所也。
○废阑县在卫治东。汉县,属越郡。阑同,或作阐,误也。后汉仍属越郡。晋省。宋复置县,属沉黎郡。萧齐以后废。后周置邛部县,并置邛部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州。唐因之。后没于南诏,谓之邛部川。《元志》:邛部川,在宋时岁贡名马土物,封其酋为邛部王,治乌弄城。初,么些蛮居之,后乌蛮仲由蒙之裔夺其地。元时内附,寻置邛部州。是也。今卫城,明洪武中筑。永乐初,石为固,有四门,周四里有奇。
卑水废城在卫东南,近马湖江。汉置县,属越郡。孟康曰:卑读曰斑。晋以后因之。萧齐时废。《志》云:卫东有平乐城,晋永嘉以后,宁州刺史王逊表置平乐郡及平乐县治于此。建兴三年,平乐太守董霸以逊为治严猛,惮之,叛降于成,即此。郡旋废。后周于邛部县兼置平乐郡。隋开皇初废。○奴诺城,在卫北十七里。《寰宇记》:诸葛武侯征蛮所筑憩军之所,以奴诺川为名。《志》云:今卫北二十五里有旧城堡,亦武侯所筑。
○孤山卫西五里。又卫南二十里亦有孤山,高出众山之表。《志》云:卫南十五里有金马山。○阿露山,在卫西五十里,即大雪山也,东南与小相公岭相接。
小相公岭卫南五十里。山势高耸,石磴崎岖,自麓至顶十五里,武侯所开也。《志》云:岭四时有雪,往来骑者徒步下山,易履再穿,险峻不可名状。又石岩洞,在卫北三十里,中可容数十人。
○大渡河在卫北,与黎州所接境,东流入嘉定州界,水势浩大,烟瘴极盛,与金沙江相似。详见大川大渡河。
鱼洞河卫北二十里。源出吐蕃,合罗罗河入大渡河,中产大鱼,因名。○罗罗河,在卫南二十三里。有三源,皆出吐蕃界,合为一,东流入境,又东北合鱼洞河而入大渡河。又温泉,在卫东二十里,亦曰温水,引流可以溉田。
○清溪关在卫北大渡河之南。唐太和中,李德裕徙关于中城,或曰城在卫东北也。《新唐书》:自清溪关南经大定城,百十里至达仕城,西南经菁口,百二十里至永安城,城当滇、﹂要冲。又南经水口,西南达木瓜岭,二百二十里至台登城。是也。今详见前重险清溪关。
晒经关卫东北三百里有晒经山,山岭高峻,置关其上,关旁有广石,相传唐僧三藏晒经处也。又东北七里有李子坪。又东五里为火烧营。又五里为镇蛮堡,亦名大树堡,在两山峡口,北临大渡河,与河北羊脑山相望,为大小冲番往来之所。又东十里曰临河堡,在大渡河南岸,河北有羊肆崖、汉水口与此相对,堡之上通大小冲山及海脑坝、夷村,堡之下通鬼皮罗、黑麻溪、片马敞诸蛮,山径峻绝。通望山在其处。《寰宇记》:黎州通望军在大渡河南三十里。唐至德元年置,在通望山下,山自河南与众山相连,入州界。一云,晒经关在卫北百八十里。
海棠关卫北百四十五里。《志》云:南去关十里为镇西泽,又十五里为清水堡,东通戴罗、白石、乾沟,西抵竹麻、洗马姑等番,有兵戍守。又二十里为{}叶堡,在峡内平地,于此饰厨传,以礼使臣。又十五里至梅子堡,路通蜡梅、得那补、虾蟆窝等蛮,焚劫无虚日。又二十里为利济驿,又十五里至青冈关。
青冈关卫东北四十里。《志》云:关北通儿姑,南通广洪、鱼洞诸寨,越之门户也。又南十五里为通济堡,在水西岸。又南即越卫,卫在水西,广平之地,群山环绕,西通羊圈托乌雪山,东通普雄、大小赤口、马湖诸蛮。又刺伯关,在卫西北二十五里,亦昔时戍守处。
小相公岭关卫南五十里。《志》云:相岭关,在小相岭绝顶。又南十里为靖边堡,在小相岭南,通宁番卫界三渡水外生番,东通桐槽、那、沈喳等蛮,过此有新添、九盘、白石、登相四堡,共四十五里。又十里为双桥堡。又十里为犭巢猡关,旧犭巢猡窟穴也。过关五里为湾村。又八里有巡哨堡,地稍宽平。又十里则宁番卫之冕山关矣。
镇雄堡在卫西南,路通普雄两河口等处。又十五里为通相堡,一名小哨。又十五里为长老坪,在小相岭北,西通羊圈托乌,东通普雄黑骨头诸蛮。又十里即相岭关也。
白马堡卫东北二百九十里。又东十里即晒经关也。堡为猡、铁口诸番市易处,十里至河南驿。又八里至八里堡,路通八拍桥、普马等寨。又西十里即平夷堡也,在高山峡内,路通笋坑、红水、黑麻等寨。又十二里至古隘堡,路通那历、洗马姑、乃易集、户水、八拍等寨,其南隘广不盈丈,两岸壁立千仞,峡内水流淙淙,或云,此即韦皋所置清溪关也。李德裕所置琉璃、仗义二城,俱在此处。又西二十里至平坝堡,轩于此设食焉。有古隘口,路通泥水、二十户等寨,与暖歹诸蛮相邻。又十里至镇远堡,东连暖歹、椒园、燕子窝诸蛮,西通洗马姑、赤利、草必落等寨。又十里为镇夷堡,在高山稍平处。又十五里即镇西所。《志》云:越卫所属为青冈堡、叶堡、木瓜堡、镇远堡、平坝堡、苦菜堡、平夷堡、八里堡、河南堡、晒经关堡、白马堡、镇蛮堡、李子坪堡、临河堡、炒米关堡、小哨堡、长老坪堡、水堡、新添堡、黄泥堡、九盘堡,皆分拨卫兵戍守。
龙泉驿卫南十五里。其地有龙泉山,下为龙泉驿。又十五里有炒米关,在高山峡内。《志》以为关即韦皋所筑要冲城。城下有龙泉水。又五里即镇雄堡。《舆程记》:邛部州龙泉驿东北六十五里,为利济驿。又北八十里为镇西驿。又东北百二十里为河南驿。自河南驿至黎州百四十里,由龙泉驿而南,凡百二十里而抵建昌之泸沽驿。○梅子岭桥,在卫南五十里,路出宁番往来通道也。
邛部长官司在卫治东。隋唐时,皆为邛部县地。元为邛部州地。明为越卫地。先是,有土酋岭真伯者,以地来归。永乐初,因分设长官司,以岭氏世守其职,属越卫,编户一里。
○平夷堡在司东,接嘉定州峨眉县界,邛部属夷也。万历十五年,时岭氏微弱,部族黑骨、普雄等酋为乱,邮传不通。大兵诛讨,斩馘千数。其东近峨眉者数百家,相率归附,因置平夷、归化二堡。其猡、铁口、普雄三村,于邛部属夷中,尤为桀骜云。
镇西千户所卫北百五十里。本越卫地。嘉靖中,析置。《志》云:宁越守备驻此。其城背高阜,南临深坎,西通竹麻哨、阿迷罗等寨,东通暖歹、瓜罗、米颇柯、罗回诸夷,屹然一要害。属越卫,编户一里。
○新驿在所东,近嘉定州峨眉县界。隆庆中,越指挥程昱议,将镇西千户所起,至猡犭回地方旧路,开辟直抵峨眉县,至四川城,避出大渡河与相公岭之险,盖自所至省城中间,水则大渡河,每年春秋二季瘴发,行人断绝,虽有紧急,声息莫通,行者又有风涛之害;山则大相公岭,高五六十里,四时多雪,昼日晦冥,非遇哨期群百数十人,则不敢过,哨期一月三次,行者未免迟滞,其顶盘百折层叠之险,多不可名。亦有湍流,人常病涉。过此则南站两旁,皆西番巢穴,中通一线之路,虽有关堡防备,番夷出没无常,未免遭其劫掠。洪武十七年,景川侯曹震言,四川至建昌驿道,有大渡河之险。问诸父老,自眉州峨眉至建昌古有驿道,平易可行,岁久蔽塞,今已开通,以温江至建昌各驿马,移置峨眉新驿为便。今开新驿,即震所请也。且较旧路近二三百里,日日可行,原有旧迹,修葺似易云。
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都司城西北三百里。东至宁番卫界百三十里,西至云南丽江府界五百里,西北至云南永宁府界三百里。
汉越郡地。晋、宋因之。萧齐以后,没于蛮獠。后周属严州。隋属州。南诏置香城郡。宋时,蛮名贺头甸,属大理国。元初,为落阑部。至元十四年,立盐井管民千户。十七年,改为闰盐州。二十七年,立柏兴府隶罗罗斯宣慰司。明初因之,寻改为柏兴州。洪武二十五年,改为柏兴千户所。二十七年,改置盐井卫编户二十四里,属行都司,领千户所一、长官司一。今亦置盐井卫。
卫迫临边陲,通道滇蜀,地饶给,多盐利,西陲之屏翰,而建昌之根底也。
○定废县在卫治南。汉县,属越郡,郡都尉治焉。文颖曰:古夷所居也。《华阳国志》云:摩沙夷所居。后汉仍属越郡。晋因之。刘宋亦为定县。萧齐以后废。后周置定镇。隋因之。唐武德二年,改置昆明县,仍属州。天宝末,没于吐蕃。贞元中,收复,后又没于南诏,置香城郡。大理时,曰贺头甸。后附于元,寻置闰盐州,以州西鹿蛮部为普乐州,俱隶德平路。至元二十七年,并普乐、闰盐二州为闰盐县,以境内有盐井也,置柏兴府治焉。明洪武中,蓝玉讨建昌叛帅月鲁帖木儿,遁入柏兴府,玉破平之。《城邑考》:今卫城,洪武中筑。二十九年,以石。有门四,周四里。
昆明城在卫西南。本汉定县地,以南接昆明夷而名。颜师古曰:昆明,在州西南。汉武求身毒道,南方闭昆明。元封六年,复欲通大夏,遣使十余辈,皆闭昆明,乃命将郭昌击之,斩首数十万。后复遣使,竟不得通。后周为定镇地。唐置昆明县,盖以汉昆明地而名。天宝中,置昆明军。后吐蕃亦置城于此。贞元十一年,南诏攻吐蕃昆明城,取之,寻复没于吐蕃。十五年,吐蕃谋袭南诏,屯于昆明,又遣兵屯西贡川。十七年,韦皋遣军攻昆明城,不下。胡氏曰:昆明,在西爨西北,有盐池之利。似误。又盐城,亦在卫西南。《志》云:昆明县有盐有铁,筑城以卫之,因名。唐开元十七年,州都督张审素破西南蛮,拔昆明及盐城。其相近者又有诺济城,亦唐所置戍守处也。天宝末,没于吐蕃。贞元十五年,吐蕃分兵自诺济城攻州。十七年,韦皋使州将陈孝阳等,及么些蛮、东蛮三部落主苴那时等,攻吐蕃昆明、诺济城,是也。后没于南诏。
废金县在卫北。汉定县地。唐为昆明县地。后没于南诏,蛮名利窦揭勒。元至元十五年,置金州,后降为县,属柏兴府,以县境斛和山出金而名。明初因之,寻废。○宁远城,杜佑曰:在越郡西,昆明县南。唐开元中,置宁远军,属剑南节度。
○柏林山卫南十里。多松柏,翠色参天,柏兴府之名以此。○斛和山,在卫西三十里,产金。又卫西北七十里有铁石山,山有石,烧之成铁,为剑戟甚刚利。又白耳山,在卫西二百里,山下有白耳村。
○打冲河卫东北百八十里。自吐蕃界流经打冲河,中左所,南流经此,下流至会川卫境,合金沙江。《志》云:打冲河两山壁立,水势汹涌,狼牙相拒,舟楫不通。有索桥横亘四十二丈,边陲之天险也。自旧泸州一带驼运入卫,必由索桥之险,往往患粮运难通。又有土蛮,时相仇杀,卫境军民转徙逃散,不能免矣。
双桥河卫西五里。源出卫东三十里之凉山,绕流径此,又东北流入打冲河。又越溪河,在卫东百里,亦出凉山,会打冲河而入金沙江。又卫北五里有龙潭水,从地涌出,方圆四丈,极清洁,四时不竭。
琵琶川在卫南。唐贞元七年,韦皋遣兵至琵琶川,讨勿邓酋长苴梦冲,大破之,遂通云南之路。时勿邓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也,继又以东蛮风琶鬼主贰于吐蕃,召斩之于琵琶川,东蛮慑服。一云,川在越卫北,误。
盐井在卫治东,有黑白二井。《汉志》:定出盐,元因以闰盐名县。今黑盐井盐课司置于此。又有盐井递运所,在卫东百里。
○双桥关卫东八十里,亦曰双桥堡。又东十里为杭州堡。又五里为平川驿。又五里为绍兴堡。又十里为禄马堡。又十里为梅子堡,通禄马、禄曹诸寨。又东二十里即打冲河也。○土功堡,在双桥西十里。又西十里为马蝗堡。又十里为新添堡。又十里为鸳鸯堡。又十里为凉山堡。又十里为高山堡。又十里为箐口堡。又十里则卫治也。《志》云:卫西二百八十里,旧有古得关,为戍守处。
德力堡卫东二百十里,与建昌卫接境。西去打冲河十余里,通禄马、禄曹诸蛮。又东十里曰沙坪堡,通麻科、七村、牙矿诸蛮。又二十里亦曰高山堡,通马者、马罗诸蛮。《志》云:盐井卫所属,有箐口、双桥、凉山、鸳鸯、新添、马蝗、土功、杭州、绍兴、六马、镇南、定远、镇西、新化、明远、济平、康宁等堡,皆分拨卫军戍守。
盐井驿在卫治东。又东百里为平川驿,平川递运所亦置于此。又东六十里为河口驿,有河口递运所。《志》云:驿西去打冲河三里,以在打冲河口而名。又东六十里为沙河驿。又有沙平递运所,在卫东三百二十二里。《舆程记》:自沙平驿至建昌卫不过五十里。是也。
打冲河守御中左千户所卫东北百六十里,元建昌路泸州地也。洪武中,置一所,今分为五,俱属建昌卫。《土夷考》:左所土千户剌氏世其职。洪武二十五年,征月鲁帖木儿贾哈剌,土人剌他效顺,其子剌马非复入贡,授中左副千户。永乐十一年,升为正,以别于四所,地与丽江、永宁二府接。丽江土官木氏每来侵之,土地人民几失其半。又有右所土千户八氏,中所土千户剌氏,前所土千户阿氏,后所土千户卜氏,皆以明初土人归附授官。今悉为丽江所蚕食云。
○打冲河所治东。自番境流入,又南入盐井卫界。《志》云:中左所在河西,中前所在河东。盖滨河为守御也。
马剌长官司卫南五百里。本定县地。元属柏兴府。永乐初,分盐井卫,置今司,仍属盐井卫。《土夷考》:马剌,一名瓦剌,土官阿氏以明初归附,世其职。其地接攘云南北胜州,称宽饶庶富,人亦驯扰。今编户一里。
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都司东南五百里。东至东川府界二百五十里,南至云南武定府界四百五十里,西南至云南姚安府界四百里。
汉越郡地。晋、宋因之。萧齐以后废。隋属州。唐因之。南诏置会川都督府,又号清宁郡。大理时,仍曰会川府。元至元十四年,置会川路治武安州,隶罗罗斯宣慰司。明洪武中,复曰会川府,隶四川布政司,寻降为守御千户所,隶建昌卫。二十七年,改置会川卫编户十八里,属行都司,领千户所一。今仍之。
卫西控泸水,南环金沙,据两川之间,为冲要之地。云南扰动,北窥川蜀,卫其必争之所也。
○会无废县卫治西。汉置县,属越郡。后汉因之。晋为越郡治。宋仍属越郡,后废。唐置会川镇,以川原并会而名。上元二年,移邛都县于会川镇,城内自是改名曰会川县。天宝中,没于南诏。贞元四年,吐蕃发云南兵寇西川,屯于泸北,既而疑云南附唐,遣兵屯会川,以塞云南趣蜀之路,云南怒引还。其后没于南诏,置会川府治焉。《城邑考》:今卫城,明洪武末,筑土城。永乐初,以石。有四门,城周八里。
三绛废县在卫东南。汉县,属越郡。后汉因之。一作三缝,误也。《华阳国志》:三缝县,一名小会无,读曰三播。通道宁州,渡泸得青蛉县,有长谷路出其中。是也。晋时县废。青蛉,见云南姚安府。○姑复废县,在卫南,亦汉县,属越郡。王莽时,越姑复夷人大牟叛,杀掠吏人,莽遣平蛮将军马茂击之,不克。后汉永平初,姑复夷复叛,益州兵讨平之。晋亦曰姑复县,改属云南郡。沈约《志》:云南有东西二古复县,即汉姑复县地。萧齐因之。梁末废。《水经注》:若水自会无经三绛县西,又径姑复县北。是也。
和集废县在卫西。《新唐书》:贞观八年置,属州。又西有昌明废县,本松外蛮地。唐贞观二十二年,开置牢州及松外、寻声、林开三县。永徽三年州废,三县皆省入昌明。天宝中,没于蛮。
会同城在卫北,唐所置会同军也。天宝九载,鲜于仲通讨南诏,大军自南溪入,别军自会同入。至德初,阁罗凤陷越会同军,据清溪关。胡氏曰:军在会川县,当泸津关之要路。南溪,见叙州府。○黄土城,《一统志》云:在卫城西,建置未详。
永昌废州卫西五里。《元志》云:故归依城即唐会川县治也。南诏初置会川都督府,寻曰会同府,又分置五睑以掌其地。元至元十四年,改置管民千户。十七年,升为永昌州,属会川路。明初因之,寻废。○武安废州,在卫南十里,蛮名龙泥城,即南诏清宁郡治也。宋时为大理高凌所据。元至元十四年,立管民千户。十七年,置武安州,会川路治焉。明初因之,寻废。
会理废州卫东南二百里。汉三绛县地。蛮名昔陀。乌蛮阿坛绛之裔罗于则居此,亦曰绛部。其后强盛,改号蒙歪。元初隶畔万户。至元四年,属落兰部。十三年,改隶会川路。十五年,置会理州。二十七年,还属畔部,寻复故。明初废。○黎溪废州,在卫西南百五十里,蛮名黎筭,讹曰黎溪。南诏时,阁罗凤徙白蛮守此。大理时,罗罗蛮据其地。元至元九年,改置黎溪州,属会川路。明初因之,后废。正统初,黎溪蛮失的等啸聚金沙江,云南帅沐节击平之。又麻龙废州,在卫南,地名棹罗能。乌蛮之裔居此,曰麻龙城。元至元十二年,并其地入会川。十四年,立管民千户,隶会川路。十七年,升为麻龙州。二十七年,割属畔部,寻复故。明初废。《志》云:卫东南百里有通安废州,亦元置。今《元志》不载。
○葛砧山卫东南八里。上产石青,有四色。又土日山,在卫东南三十里,上产石碌,有三色。又密勒山,在卫东二百里,产银矿。宣德五年,置银场,遣官开采,以云南官兵充矿夫,寻罢。
玉虚沙山卫西北四十里,山高竦,多白沙。又斜山,在卫西境,唐永徽六年,州道行军总管曹继叔破胡丛、显养、车鲁等蛮于斜山,拔十余城。胡氏曰:胡丛剑山招讨所,领五部落之一也。
○金沙江卫西南二百五十里。源出吐蕃,径云南丽江、鹤庆、姚安、武定之境,至卫界,又东合泸水,至废黎溪州,为马湖江。其江昔有岚瘴,隆冬人过,虽袒裼皆流汗,惟雨中及夜渡无害,夹岸皆石,江中沙土黄色,因名。详见云南大川金沙江。
泸水卫西百五十里。自建昌南流而入金沙江,旧多瘴气,四五月间尤甚。又水流峻急,多石,土人以牛皮为船,方涉津。杜佑曰:武侯南征,五月渡泸,盖在此处。《新唐书》云:由会川渡泸水,经裒州、维州三百五十里,至姚州。姚州,今云南姚安府也。详见前大川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