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6 页/共 479 页
阔水在卫西北。唐贞观八年,李道彦分道伐吐谷浑,经党项中,至阔水,出不意袭败之。党项忿怒,拒道彦于野狐峡,道彦败还松州。十二年,命侯君集等分道伐吐蕃,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即此。胡氏曰:阔水在故党项中,羁縻阔州以此名。今亦见陕西西宁卫。○响水泉,在卫北六十里,泉流湍急有声,居民资以灌溉。
○望山关卫东十里。又东二十里曰雪栏关,在雪栏山上。又二十里曰风洞关,在风洞山上,皆峻险。《志》云:风洞关北有盐井墩,即古盐川废县。似误。○黑松林关,在司东七十里,地多黑松,因名。一名松林堡。又东十里曰伏羌堡,其相近者曰红岩堡,亦曰红崖关,皆东路设险处也。
三舍关卫东九十里,东至小河所,此为适中之地。关东十里为镇远堡,又东二十里为小关子堡,又东十里为松垭堡,又东十里为三路堡,又东八里为师家堡,又东十里为四望堡,堡东二里即小河所也。《志》曰:三舍关有偏将驻守,所辖上至望山,下至四望,共十三关堡。四岩绝壑,一线仅通羊肠鸟径,峭磴危湍,险万状。附近有水牛、毛公、羊洞诸番,不时窥伺。嘉靖中,何卿镇松潘,节制东南,大修长安、马路、师家、永平等堡,于善地增修御寇、靖虏诸墩,以扼险要。长安堡,见茂州境内,即长宁堡。马路堡,见叠溪所。
西宁关卫南三十里。其北八里曰熊桢屯堡,亦曰熊溪屯,南路关堡之首也。有铁炉沟诸夷在界内。万历中,河西商巴导土鞑伏于铁炉沟以牵制我,事觉扑擒之。关南八里有小屯堡,共为形援。又东胜堡,在卫东南三十五里。《志》曰:红花屯下七里为雄溪屯,雄溪左十三里即东胜堡。○安化关,在卫南四十五里。其北七里为云屯堡,南十里曰镇革堡,又南七里曰新塘关,又七里曰艾蒿堡。《志》云:卫南七十里有新镇关,其北十五里曰百胜堡,其南十余里曰龙韬堡,皆南境之襟要也。
归化关卫南百里。《志》云:唐尝置羁縻归化县,属霸州,关盖因以名。地形险要,有龙溪等寨,大小横梁,为诸番出没处。自卫城南至叠溪之永镇堡,此为适中之路。关南二十里为北定关,嘉靖七年守将边轮与横梁、监儿等番战败没于此。《边略》:松潘至茂州三百里,山嘴险恶,一蛮掷石,百人不能过。其路隋河曲折,蛮下山抢掠为易,当有以削平而制御之。
浦江关卫南百五十里。有别拓、大小耳别等寨在界内。《寰宇记》:归化县有大聋山、小聋山,在霸州西北十里,号苻坚城。又于小龙山上村置牙利县,或即大小耳故迹矣。关南四里曰平番堡。弘治中,科臣张文言:松潘南路浦江关,地势稍平,介松叠之间,极为要害,若聚兵屯粮,筑城固守,三面联络,什伍相保,卒然有警,松叠声援可立应也。
平夷关卫南百七十里,即平夷堡也。其地宽平,可容千骑,为四十八寨饮盟歃血之地,即黄沙坝矣。又南六里为金瓶堡,又南七里为镇平关,又南七里为镇番堡,又南十里为靖夷堡,又南十里为平定堡。自平定堡至叠溪所之永镇堡止八里,亦松茂接界处也。《志》曰:万历十四年,于平夷堡建城堡,增将领,所辖上至西宁,下至平定,共十七关堡。其附近诸番有河东大姓,属牛毛土官管辖,河西小姓属羊毛土官管辖,所谓牛脑、羊脑也。蛮寨以数十计,其最强者为乌都等寨,亦属茂州,北境与松潘相出入云。
流沙关卫西北十四里,虏骑经由地也。万历二十八年以后,遇秋防,尝以重兵驻此。《四夷考》:松潘西至流沙关,相连天竺,西南达红土坡,生番多系北虏出没,地势辽绝,非可限越云。
虹桥关卫北三十一里。又北去漳腊堡七里,为卫境之北隘。有落虹桥,长二十丈,饷道必经之地也。关南七里曰谭屯堡,又南七里为塘舍屯堡,又南六里为羊裕屯堡,堡南六里即卫城也。《志》云:虹桥西北十五里为绝塞墩,北界黄山尖,杀鹿塘、黄胜草场等处,路通洮岷。宣德三年,蛮族作乱,陈怀奉诏趣救,由此道入解松围。今为番卤间阻,下潘州白利等番,或由阿玉岭,或由铁门墩,出抵寒ツ、祈命诸寨,贸易茶斤,稍失防范,衅端辄起,且阻绝长沟,救援难及。议者欲于墩前石砌,联城一座,直抵河下,以通水道,又依山掘壕,绝其乘高来犯云。
漳腊堡卫北三十八里。旧治于下潘州,在司北七百余里。景泰中,抚臣罗绮记曰:漳腊,潘州城故址也。下有岩穴,空洞幽邃,广可容列骑,旁有玻璃泉,冬夏渊然不涸,其土地膏腴,山川秀丽。自唐盛时所开拓,而旋入于吐蕃。洪武十一年始建置屯堡,且耕且守,边人安堵。宣德二年,为氐羌窃据。景泰六年,复收其地。盖自是以后,益徙而南。今且抚松州之背矣。《边略》:漳腊有隘口,可通北虏。嘉靖十一年,寇贼深入为害,抚臣宋沧议于漳腊后山岭建靖虏墩,西小高岭建御寇墩,设兵戍守。二十年,复展修城堡,增置官军,并筑边墙一万三千五百三十丈。又于大坝建立一堡,修筑城垣,于西山平坝,更修一墩,以防虏骑侵扰。万历六年,备兵使者杨一桂,以漳腊所属镇虏绝塞谭等十七屯堡,去松辽远,支粮不便,议于漳腊旧基修建新仓,改运关支,卒伍称便。二十八年,虏骑突自寒ツ、黄胜草场,分道驰入围漳腊,守将张良贤破之,又追破之于思答弄,敌遁去。《志》云:漳腊一镇、五隘、九屯、一十八墩堡,延袤二百余里,襟带山河杂居番族。其最切者,有寒ツ口、上中潘州、上下羊洞等隘口。自漳腊北去,辽廓幽远,一望无际,万骑可从容矣。思答弄地在堡西北。
高屯堡卫西北二十里,北去虹桥关八里。又南八里为谷粟屯堡。《志》曰:高屯堡在虹桥之内,御寇之下,谭之西,乃适中要地,松城之藩屏也。万历三十七年,尝议城此,与漳腊为犄角云。
镇虏堡在漳腊北十五里。其后为天险墩,前为观化墩,东于襄台,西制虏台,声势相望,直北则为敌贡坝,旧掘品字赚坑数百,以防敌人侵扰。北去三里为城墙岩,东临河畔,西抵山麓,掘壕宽深丈许,长六百余丈。河西为川ツ沟,壕堑之制亦如之。越沟二十里,登阿玉岭之巅,可黄胜草场,场之东有阿玉口,凡二十里。透岭出川ツ,则东西南北,惟所驰驱。议者欲于天险、观化二墩,充广宽拓,石砌墙垣一周,外掘濠堑,以防冲突,庶几扼其吭。万历二十八年,敌骑围漳腊,攻镇虏,守将杜世仁御之,又攻制虏台,复败却。《志》曰:镇虏堡北二十里之柏木桥即塞外矣。
水草坪在卫东。又卫东境有猪儿嘴诸险。正德初,抚臣刘洪言:松潘天寒地瘠,物产不多,负贩者以险远难致,东路自江油县入山口七百余里,如猪儿嘴、野猪山等处甚险,然俱可开通偏桥,如七里阁、黑旋窝、泥儿湾等处甚危,然有可改河移之彼岸者,有可用石叠为堤者,又新开一路至水草坪,与旧路接,当立一墩,宜相度修改,非惟粮运便益,而物价亦稍减矣。
赤磨镇在卫东北。唐武德七年,扶州刺史蒋善合击吐谷浑于松州赤磨镇,败之,即此。○古松驿,在卫治南。又归化驿,在卫南百里。镇平驿,在卫南百七十里。三舍驿,在卫东百四十里。《志》云:卫东九十里有松林堡站,又东八十里有三路堡站。
人荒寨在卫东南,番寨也。万历六年,备兵使者杨一桂言,松潘诸番最桀骜者,无如丢骨、人荒、没舌三寨,屡为边患,议先剿之。既而三寨蛮谋劫军饷,纠众伏于安化关之凝水沟,突伤官军。别将曹希彬等击却之,复追败之于安贯顶。未几蛮众复炽,官军御之于安贯顶及黄草岭诸处,皆败之,乘夜进攻,焚其丢骨、人荒、小寨。七年,丢骨寨蛮突犯,礻卑将李承芳等奋击,群番溃走,官军进夺其敛坎,焚河西大小碉房五十余座,追至河东,番皆震慑,呷竹林洞等四十八寺寨首领,俱率其众降,三寨始戢。
小河守御千户所卫东百九十里。古曰涪阳。宣德四年,调成都前卫后所于此,为小河千户所,增置城堡,又添调官兵,更番戍守。编户一里。今设小河营。
○师家山所北二十里。一名文山,宋时有师、文二大姓居此,山麓有文山关。又有师家铺,与龙安府接界。
○涪水所北二里。自卫境流入,又东流入龙安府界,其水浅隘,故有小河之称。
○叶堂堡所东南十六里。《志》曰:小河以东,凡七堡,惟叶堂为要隘,有官军屯戍,东通白马、毛公,西逼竹头、野猪、白草诸寨,其西北六里曰峰岩堡。○马营堡,在叶堂东四里,又东七里为水进堡,又东八里为镇夷堡,又东十里为乾坤堡,皆有兵戍守。
铁龙堡所东七十六里。有两山对峙,峭壁万仞,二水会流,深不可测。上为铁索桥,索凡六条,各长一十五丈,引于河之西岸,系以铁柱,中道板荡,行者戒心焉。嘉靖间,龙州宣抚薛兆乾作乱,斩铁桥以拒官兵,旬日,松州米贵如金矣。《志》曰:铁龙堡至龙安府不过二十五里。○小河驿,在所治北。所东十里有水浸驿,又东十里有溪子站。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
蜡匝簇长官司。
白马路簇长官司。
山洞簇长官司。
阿昔洞簇长官司。
北定簇长官司。
麦匝簇长官司。
者多簇长官司。
牟力结簇长官司。
班班簇长官司。
祈命簇长官司。
勒都簇长官司。
包藏簇长官司。
阿昔簇长官司以上俱洪武十四年置。
思曩儿簇长官司洪武二十六年置。
阿用簇长官司宣德十年置。
潘寨长官司正统初置。
八郎安抚司永乐十年置。
麻儿札安抚司永乐十五年置。
阿角寨安抚司。
芒儿者安抚司俱正统初置。
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东至龙安府石泉县八十里,南至成都府茂州百二十里,北至松潘卫一百八十里,西至黑水生蕃界六十里。自所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八百二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七十里。
古氐羌地。汉属蜀郡。后汉因之。晋属汶山郡。宋、齐亦为汶山郡地。后周置翼针郡。隋开皇初,郡废,属翼州。大业初,州废,改属汶山郡。唐武德初,复置翼州咸亨三年,置都督府。上元二年,府罢。天宝初,曰临翼郡。乾元初,仍曰翼州,后没于羌戎。明洪武十一年,平定西羌,以古翼州置叠溪右千户所,隶茂州卫。二十五年,改叠溪守御军民千户所编户一里,隶四川都指挥使司,领长官司二。今设叠溪营。
所北瞰松潘,西控维州,制御生番,良为要地。唐之中叶,吐蕃据此,屡为西川之祸。韦皋镇蜀,于西山南北,分道出师,翼州其必争之地也。明初,虽收其地,而迫近诸番,东西不过六十五里,南北不过九十五里,盖视汉唐之旧封地,利有未尽廓者矣。使赫然芟除,建为雄镇,北接洮、岷,南连威、茂,西北之藩卫,不且益壮欤《边略》云:松、茂所以隔绝吐蕃,叠则松、茂脉络也。大抵吐蕃入寇,必道松、茂,由松、茂而东,必经灌口,灌口失守,则长驱入蜀矣。叠州与松、茂,盖灌口之障蔽也!
○蚕陵废县所西百三十里。汉县,属蜀郡。后汉因之,元初元年,蜀郡夷寇蚕陵。延熹二年,复来寇。晋亦为蚕陵县,属汶山郡,其后荒弃。后周改置翼针县为郡治。隋郡废,县属翼州。大业初,属汶山郡。唐武德初,属翼州。六年,移州治焉。咸亨三年,州侨治悉州之悉唐县。上元二年,还治翼针。天宝初,改曰卫山县。刘句曰:汉蚕陵城在蚕陵山下,隋时翼针县治七顷城。唐贞观十七年,移治七里溪。唐末县废。《志》云:今所西五里,即唐废卫山县治。
翼水废县所西南九十里。本蚕陵县地。后周置龙水县,并置清江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清江。十八年,又改县曰翼水,属会州。唐属翼州,后废。太子贤曰:翼水县西有汉蚕陵故城。○鸡川废县,在所西南百里,有栖鸡川。唐先天二年置县,属翼州。又昭德废县,亦在所西。刘句曰:显庆中,置识臼县,属悉州。天宝元年,改属翼州,更名昭德。五载,分鸡川、昭德二县,置真符县,并置昭德郡治焉。乾元初,改为真州,以州治真符县为名,寻废。
峨和废县所西北六十里。本蚕陵地。唐武德初,析置峨和县,属翼州。贞元十年,韦皋败吐蕃,克峨和城,既又遣将出峨和、薄松州。是也。○左封废县,在所西百九十里。后周置广年县,并置广年、左封二郡,又置翼州治焉。隋开皇初,郡俱废,县属翼州。仁寿初,改县曰左封。大业初,属汶山郡。唐武德初,隶翼州。三年省。贞观四年,复置。二十一年,改隶当州。刘句曰:县在当州东南四十里。显庆初,改属悉州。咸亨初,移州治焉。仪凤二年,羌叛,悉州寄治当州城内,寻还旧治。载初元年,移治匪平川,在旧治东南五十里。天宝初,改州为归诚郡。乾元初,复为悉州。唐末,州县俱废。又归诚废县,在废左封县西南。唐垂拱二年,析左封县置,属悉州。今皆为生蕃地。
废静州所西二百六十里,南至成都府威州界百里。刘句曰:左封县有悉唐川,显庆初,置悉唐县,并置悉州治焉。咸亨初,移州治左封于故悉唐县,置南和州。天寿二年,改为静州,仍治悉唐县。天宝初,曰静川郡。乾元初复故。又南有静居废县,天授初,以悉唐县之静川地置。其相近又有清道废县,俱属静州,后皆废。○废当州,在所西北二百七十里,本羌地。后周置通轨县,并置覃州及覃川、荣乡二郡治焉。隋开皇初,郡俱废。四年,州废,县属翼州。大业初,属汶山郡。唐初属松州。贞观二十一年,置当州治焉。刘句曰:以地出当归也。初治利川镇,仪凤二年,移治蓬白桥。天宝初,曰江源郡。乾元初,复曰当州。杜佑曰:故通轨县在州西北二百里。《隋志》县有甘松山。是也。盖后移今治。《会要》:大历五年,当、悉、柘、静、恭五州,并徙置山陵要害地,以备吐番,而旧封不可问矣。
白岸城在所西。唐贞元中,韦皋破吐蕃论莽热兵,进屯白岸,西山诸羌皆降。《新唐书》:翼州有峨和、白岸、都护、祚鼎四城,合江、追、三谷三守捉城,陇东、益登、清溪、御藩、吉超五镇兵。
○蚕陵山在所西北,汉因以名县。又犁牛山,在所东五里。《志》云:所之东界止此。正统中,番贼窥境,官军追之,遇伏于犁牛山,败绩。又云峰山,在所东六里,高耸凌云。○排栅山,在所南五里。洪武十一年,大军至此屯驻,立栅为营,山因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