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2 页/共 479 页

飞仙关县南五十里。亦曰飞仙阁,即古漏阁也。《梁益记》:大小漏天在雅州西北,山谷高深,沈晦多雨,而黎州常多风,故谓黎风雅雨。宋宇文普《新路赋》:惟天下之至险,有严道之漏阁焉。孤峰上绝于青天,湍波下走于长川。断崖横壁立之岸,飞流溅千丈之泉。盖谓此。   附见:   雅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南。洪武四年建,直隶四川都司。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三 卷七十三   ◎四川八   ◇龙安府东北至陕西沔县五百里,南至成都府绵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松潘卫三百三十里,北至陕西文县三百三十里,东至保宁府剑州二百九十里,西南至成都府茂州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八百里,至京师一万二千二百四十里。   《禹贡》梁州之境。周秦时为氐羌地。汉属广汉郡。三国汉属阴平郡。晋以后因之。梁普通间,没于氐《志》云:普通三年,为土豪杨杰、李龙迁所据。西魏得之,置江油郡治江油县,兼置龙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州为平武郡。义宁初,改曰龙门郡寻曰西龙门郡。唐曰龙门州武德初,仍曰西龙门州。贞观初,始去西字。天宝初,曰江油郡。至德二载,改应灵郡。乾元初,复为龙州。宋初因之亦曰江油郡。政和五年,改曰政州。绍兴初,复曰龙州。元因之,属广元路《志》云:元升龙州为元帅府,寻改为宣慰司。今正史皆不载。洪武七年,仍为龙州。二十三年,改龙州军民千户所,寻复故。宣德七年,又改为宣抚司隶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升为龙安府,领县三。今仍旧。   府控扼氐羌,山川重阻,峭壁云栈,连属百里,真四塞之地也。说者谓松潘介在生番粮援之道,恃龙安以无恐。龙安者,南重成都之防,北壮松潘之势,故改建郡县,不可缓也。自魏邓艾伐蜀,而阴平遂为取蜀之捷径。艾之伐蜀也,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作桥阁,山谷高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缚而下,将士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而蜀人胆丧矣。后唐长兴二年,石敬瑭等攻两川,前军克剑门,西川帅孟知祥急遣军争剑门,而命别将李筠将兵趋龙州,守要害,盖剑门拒守,又恐奇兵自阴平故道而入也。既而官军果分道趣文州,将袭龙州,为西川兵所败。明洪武四年,伐蜀,傅友德亦自阶、文而进,克青川果阳,下油江,遂趋绵州。《修造记》:龙安路通秦、阶,严稽出入,直与剑阁为比。盖自蜀入秦之道,东则剑阁,西则阴平,剑阁之防,显而易知,阴平之道,僻而易忽。故出奇制胜者,往往托足于此焉详陕西阶州阴平道。   平武县附郭。汉广汉郡刚氐道地。蜀汉析置广武县,属阴平郡。晋太康初,改曰平广县,寻又改为平武县,仍属阴平郡。宋元嘉二十七年,以故氐王杨文德为辅国将军,使引兵自汉中西入,摇动陇,遂取魏阴平、平武,是也。齐梁仍曰平武县。西魏改置江油县,并置江油郡治焉,寻又为龙州治。隋以后因之。宋端平三年,兵乱,宝六年,徙州治今县东之雍村坝,县亦徙治焉。元以江油县省入龙州,又徙州治武都镇。明洪武中,又徙州治乐平镇,即今治也。嘉靖四十三年,土司薛兆乾作乱,事平,改为府。万历十九年,始置今县,为附郭,编户二里。   ○龙州城在今府东。祝穆曰:龙州城,梁李龙迁所筑,去江油东北三里,盖即隋唐州城也。宋宝以后,州益迁而东,其故城皆土筑,旋圮。明洪武七年,土官知州薛文胜创设州城于青川所。二十三年,知州薛继贤奏移今治,周以木栅。宣德五年,知州薛忠义奏筑砖城。嘉靖十三年,宣抚薛俊卿又复营筑。四十五年,改为府城。今城周五里有奇。   平武城府西三十里。《隋志》:梁末,李文智自立为藩王,以平武为国都。西魏复为县,而别置江油县,龙州治焉。隋亦曰平武县,仍属龙州。唐贞观八年,省入江油。近《志》:西魏废帝二年定蜀,置龙安县,寻改曰平武。似误。   方维城府东北百二十里。西魏置秦兴县,为建兴郡治。隋废郡,改县曰方维,属龙州。唐武德四年,改属沙州。贞观初,州废,又省县为方维镇,属景谷县。贞元初,南诏、吐蕃合兵入寇,分道趋扶文,掠方维、白坝,即此。白坝见昭化县。   德阳城府东二百里。本汉梓潼县地。后汉改置德阳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德阳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盖与剑门相近也。建安十九年,先主军涪,张飞自江州而上,定巴西、德阳。邓艾从阴平邪径经汉德阳亭,至江油,出剑阁西百里,皆谓此。晋徙德阳而南,因谓此为汉德阳。   阴平城府东百五十里,东南至剑州百六十里。宋白曰:文州为古阴平,魏晋之阴平郡及阴平县治也。永嘉末,太守王鉴以郡降李雄,晋人悉流移于蜀汉,其氐羌并属杨茂搜,于是有南阴平郡,属益州。宋永初以后,晋人流寓于蜀者,于益州立南北二阴平郡,寓于汉中者,亦于梁州立南北二阴平郡。剑州之阴平,即宋所置北阴平郡也。宋文帝元嘉九年,益州流民许穆之诈称司马飞龙,招合蜀人,攻杀巴兴令,逐阴平太守。刺史刘道济遣军击斩之。或以为此汉州苌杨之南阴平。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侵蜀,诏任大洪自阴平入魏,晋寿招诱氐羌,绝魏运路。十五年,将军王光昭与魏战于阴平,败还,即此阴平也。又大宝末,萧纪将杨乾运攻叛氐杨法琛,拔剑阁,进据南阴平,对古阴平而言,因谓此为南阴平耳。《隋志》:宋置北阴平郡,治阴平县。后魏置龙州于此。西魏改郡曰阴平,而徙龙州治江油。后周尝改郡曰静龙郡。隋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因之。端平以后兵乱,县废。旧《志》:阴平城,南去梓潼县六十里。似误。   ○药丛山府南十里。多产药材,因名。或讹为落丛山,俗名乐从山。又马头山,在府西南五里,以形似名。○火风山,在府北十里。山势峭险,其麓即箭楼山,拥抱府城。一名旗山。又崆峒山,在府西北十里,山谷深险,直接蕃界,似平凉之崆峒。又化豹山,在府东北十五里,山势高耸,林木丰茂,限隔蕃塞。   九龙山府东五十里。其地峻险,前距铁蛇关抵蕃地,一山九岭,叠耸如龙。又羊盘山,在府东北六十里,石径九曲,如羊肠然。又箐青山,在府东南六十里,重峰叠嶂,树木森郁。   马盘山府东南百二十里。高三千三百丈,其形似马,盘旋而上,重峦叠嶂,行者难之。后魏马盘县以此名。○牛心山,在府东百五十里,山秀拔,形如牛心。西魏李虎葬此。唐武后时,凿断山脉。玄宗幸蜀,修复之。回銮后,升龙州为都督府,赐名灵应郡。《唐志》云:山在江油县西一里。长庆四年,龙州刺史尉迟锐上言:山有掘断处,请加补塞。于是役数万人于绝险之地,东川为之疲弊。   马阁山在废阴平县北六十里。峻峭がテ,极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山因以名。《旧唐书》:阴平北有十八陇山,其山有陇十八,或以为即马阁山。又左担山,《志》云:在府东百八十里。邓艾伐蜀,路经江油,因山高江险,修凿栈阁,以通担负,今七里阁是也。胡氏曰:自文州青塘岭至龙州一百五十里,自此而南者,右肩不得易所负,谓之左担路,邓艾伐蜀之道也。祝穆云:左担路上涪水崖壁,有阁道六,曰青崖、曰蟆颐、曰石回、曰七里、曰东阁、曰石城,又有二阁不在左担之数,曰猿臂、曰黄林,皆阁道之险者。○两垭山,在府东北七十里。山岭分峙,两垭路通青川、广昭等处。   弩牙山府东南百六十五里,状如弩牙。相传邓艾伐蜀屯军于此。又东南五里曰石门山,两崖相对如门,与氐羌分界处。左思《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梁大宝中,氐酋杨法琛据黎州附魏,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杨乾运讨之,拔剑阁,法琛退保石门。《舆地纪胜》龙州江油县东百里有石门戍,《唐志》利州景谷县西有石门关,即此石门也。   ○涪江府西北二百里。源出松潘卫小分水岭,经小河所而东,至府城西,又历城南而东,下入江油县境,盘纡萦带,为郡境之险。详见大川涪水。○青漪江,《志》云:源出落丛山,下流至绵州彰明县,合于涪江。   青川溪府东百二十里。源出西蕃界,经青川所,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又醍醐水,源出府东清潭岭,接青川溪,流入嘉陵江。《图经》云:清水出啼胡山,阔五丈,东流入利州界。其水清美,亦云啼胡水,《志》作醍醐,美其名也。○大溪河,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志》云:源出白马路西番界,流至此,入于涪水。又府境有木瓜官渡、古城、高村、大印等河,皆源出蕃界,下流入于涪江。《志》云:废阴平县西四十里有扬帆水,下流入梓潼县界,合于潼水,泛涨奔注,势若扬帆云。   利人渠在废阴平县西北二里,引马阁山水入县溉田。唐龙朔二年,县令刘凤仪开,宝应中废,后复开。景福二年,又废。   ○胡空关府西北四十里,永乐中置。又羊昌关,在府西北十五里,其地有羊昌山,山崖层叠,通铁蛇官道。○铁蛇关,在府东十里,为番夷出入之冲。又有黄杨、和平、大鱼等关,与胡空诸关共为六关,俱永乐中置,为府境之要险。   涪水关府西北涪水上。《唐志》江油县有涪水关,即此。又龙门关,亦在府西,隆庆中置。○芍药戍,在府南九十里,唐置。本名溪戍,永徽中,改今名。   兴文阁在府东南二十里海棠铺。山路盘束,下临急湍,置阁其上,以通行旅。又南岩阁,在府东六十五里,正德初修凿,平坦可行。《阴平修路记》:龙安栈阁,在治东者凡八,曰石城、曰佛崖、曰麻园、曰蟆颐、曰黄林、曰三店原、曰七里、曰飞仙;在东南者凡三,曰石回、曰兴文、曰猿臂;在东北者凡二,曰秦陇、曰东阁;在府东者凡九,曰金鼓、曰芭蕉、曰楮株、曰卢崖、曰天井、曰桑坪、曰兜索、曰木蕊、曰飞泉;在西北者凡十五,曰金匮、曰桐油、曰隆奉、曰胡空、曰黄梗、曰刘屯阝、曰鹅顶、曰禅峰、曰石门、曰仙女、曰马桑、曰溪坝、曰黑水、曰罗汉、曰羊肠。《志》云:邓艾伐蜀,置秦、陇等阁道一十二处。明洪武十一年,开设松潘卫,又置飞仙等阁道二十五处。   溪子驿在府西。《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古城驿,百七十里有武平驿,二百里有小溪驿。又水进驿,在府西北九十里,又府西二百里有小河驿。《会典》:县有明月所巡司。○永济桥,在府西北二十五里,路接小河所。明洪武中,土官薛文胜以蔑缆架桥。永乐初,薛忠义造铁索六条,长十五丈,架板为桥,名曰垂虹。俗名铁索桥。详见小河所铁龙堡下。又天生桥,在府西北九十里,通羊洞寨,河水奔险,中有三巨石如柱,居民架木为桥。   白马寨府北三百里,番寨也。《志》云:白马番北通阶文,西抵潭腊。其生番号黑人,延袤数百里,碉房不计,有名色可举者凡十八寨,多不过四五百人,少可百人而已。嘉靖元年,白马跳梁,用兵五千,分五路,一由松潘小河所之铁龙堡,一由松潘东路之三舍堡,一由府西北之黄杨关,一由青川所之北雄关,一会兵陕西,由阶文而进,蛮畏慑听命。今为府境属夷。   白草寨府西南四百里,亦曰白草坝,番寨也。《志》云:白草番东抵石泉县,约七十里,西抵南路生番,南抵茂州番,北抵平武界,凡十八寨。部曲素强,恃险阻,往来剽夺为患。成化十四年,抚臣张赞督兵剿白草坝及西坡、禅宛诸大寨生番,皆顺命,寻复叛。嘉靖十三年,抚臣宋沧遣兵击平坝底、白草等寨,诸蛮献侵地二千余里。未几复叛。十五年,大征,用兵三万七千,一由龙州,一由坝底,斩获甚多,事平,增置双溪、大鱼、永平、奠边诸堡,革抚赏,断盐茶。万历七年,坝底、河西、风村等十一寨,永平、河东、白草等十七寨,相率来降,许为编氓。自走马岭一带分十村,由平一至平十村,又西射溪沟一带分八村,由一化至八化村,村立一长,以统率之。又有风村岭等十八寨,尚承旧名,亦同时归顺者。○木爪番寨,在府西北二百里,近小河所。境土迫促,种类不繁,虽有五寨,约男女不过二三百人。嘉靖二十三年,导白草番为乱,事平,止许岁至小河领赏,不得过府西大鱼关。   江油县府东南百三十里,东北至剑州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梓潼县百里。汉为刚氐道地。蜀汉置江油戍。邓艾至阴平,欲与诸葛绪自江油趣成都是也。晋、宋为平武县地,属北阴平郡。西魏为江油县地,龙州治焉。宋末屡经迁改。元至元十二年,并入龙州。至正中,尝迁县于兴教镇,属广元路,即今治也。明洪武十年,并入梓潼县。十四年,复置,属剑州。嘉靖四十五年,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江油城《志》云:在县西北。今县所辖之乡,曰武都、曰雍村,皆故龙州治也。一云,今青川所之明月关,即故县治。似误。元末移治于此。《防险说》:江油虽在腹里,实龙安粮道之咽喉也。今有石城,明天顺六年创筑,成化、正德、嘉靖、万历以来,相继增修。   ○窦山县北十里。两峰耸立,山麓纡回,南接彰明县界。杜光庭云:山西接长冈,乃通车马,东临峭壁,陟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两崖中断,相去百余丈,跻攀绝险,人所不到。○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高耸盘纡,亦接彰明县界。其南二十里有点灯山,即彰明之小匡山也。一名读书台,以李白得名。   天柱山县北五里。山小而峻,形如立柱。一名天池山,以山顶有池也。又名石人山,天宝六载,敕改为灵液山。○太华山,在县南十里,三峰奇秀,有似西岳,亦南接彰明县界。   ○涪水县北一里。自平武县界流入,又东入剑州境。○汇溪,在县西十五里,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百汇洞,细流十里,合于雍村河。又龙潭溪,在县北,源出窦山,下流俱合于涪水。   ○马啼关县西二十里。又县境旧有鬼门关,两山险迫,暴风从中出。○平渡驿,旧在县北五十里,接龙安府界,亦曰西平驿。   石泉县府西南二百十五里。南至成都府二百九十里。本汉蜀郡汶江道地。晋属汶山郡。后周为汶山县地,属汶州。隋初,属会州。唐贞观八年,分汶山县地,置石泉县,属茂州。宋初因之。熙宁九年,改属绵州。政和七年,于县置石泉军。宣和三年,仍属绵州。七年,复置军。元废军,以县属安州。明初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改今属。有石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北川城县西三十里。本汶山县地。后周置北川县,属北部郡。隋属会州。唐属茂州。永徽二年,省入石泉县。   威蕃城县西三十里。唐之威蕃栅也,亦曰威蕃亭。《唐书·王涯传》:吐蕃有两道,一由龙安、青川,一由绵州、威蕃栅,抵栖鸡城,皆番之险要。宋神宗时,静州蛮攻茂州,窒陇东道,以孤石泉。成都守孙羲叟经画事宜,以石泉为邑,介绵、茂之间,道里阔远,缓急不相应,非扼其冲要不足捍外患,于是请改石泉为军。德阳人张上行言于羲叟曰,去石泉三十里,威蕃亭地名栅底,即唐之威蕃栅也,宜先筑堡寨以御其来,然后建军调兵以图之。于是城其地。栖鸡、陇东道,俱见茂州。   ○石纽山县治南一里。《帝王世纪》:禹生于石纽。谯周曰:禹生于汶山广柔之石纽,其地为刳儿坪。陈寿曰:禹生汶山石纽,至今番人不敢牧其地。宋祁曰:汶川县有石纽山,《志》以为即此山云。又凤凰山,在县治北二里,其下有二水合流,形如飞凤。○三面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龙湫。   ○湔水县西一里。源亦出玉垒山,分流入县界,经县界十里,复东南出,合于新都之湔水。○安昌水,在县东南,源出三面山,合诸山溪之水,东流入安县界,又经绵州西,而入于涪水。亦曰龙安水。《志》云:县南一里有甘泉,水甘冽,县因以名。   ○松岭关县西北七十里。杜佑曰:在龙安县西北七十里。开元二十八年,关废。今仍为守御处。龙安见前安县。○石板关,在县西六十里。又有上雄关,在县西北,旧皆为戍守处。   坝底堡县西北四十里,与茂州接界。成化以后,为戍守要地,其地东抵通宁堡,西连白草番,南距石泉,北通青片。由坝底而南十五里,即石板关,东十五里有石泉堡,又东五里为白印堡,俱坝底将领分兵屯戍。○永平堡,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堡设在山崖,形势陡拔,控制白草诸番隘口。由永平而西三里,为奠边关,关南里许为火草坪,坪北十五里为万安堡,万安东二十里为嘉定堡,俱属永平偏将屯守。   大印堡在县东北。《边略》:堡设在山阜,巍然天险,亦白草番出没要路也。堡西二十里为茆堆堡,又西五里为山茅堡,山茅东三十里为徐塘堡,徐塘北三十里为伏羌堡,伏羌北六十里为大方关,俱属大印将领驻守。《志》云:大方相近者,有观子、徐坪、平通三堡,而诸堡中徐塘又为控扼之要。   复土堡县西北十里。堡南十里为青冈堡,二堡之间有青泗口,路通坝底,为河东、河西、白草、青片诸番出入处。○奠酒哑堡,亦在县西,其相近又有平番、赤土诸堡,皆控扼白草番之处。嘉靖二十四年,白草等一十八寨番蛮聚众于羊角、白泥一带,劫掠攻陷平番、奠酒二关,截占漩平,以阻石泉兵粮之路。抚臣张时彻督偏帅何卿剿平之。《志》云:旧有马坪口巡司,今革。   宝朱寨县北百二十里。《志》云:宝朱古寨口与县西北百五十里之赤朱古寨口,俱为番蛮出入要口。昔时立此二寨,以限隔之,今故址犹在。○漩平桥,在县东二十里,县之津要也。又有上下索桥,在县东十五里。   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