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3 页/共 479 页
青川守御千户所府东百二十里。汉刚氐道地。后魏置马盘县,兼置马盘郡。隋初郡废,县属龙州。唐因之。天宝初,改为青川县。宋仍隶龙州。端平以后,兵乱,县废。元初复置。至元二十二年,省入龙州。明洪武四年,置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其地当白草番之后路,东抵白水、阳平关,接陕西宁羌州界,西通白马路转古城驿,而抵龙安,南至树园堡,丛林密箐,多盗贼,北通青塘岭,直达阶文,秦蜀间襟要处也。嘉靖四十五年,改属龙安府。所城洪武四年筑,周二里。
○大雄山所北十里。山形峻峭,出群山。又飞龙山,在所东三十里,其相近者,曰东山。○丁平山,在所北一里。《志》云:元平章丁世珍击番蛮,尝屯兵于此,因名。
○白水江所东三十四里。自陕西文县流入境,又东过剑州界,至昭化县入嘉陵江。魏邓艾伐蜀,作浮桥于江上。明初,傅友德伐蜀,渡白水江,即此。○青川溪,在所南。又杲阳河在所西北,亦自文县界流入。下流俱入于嘉陵江。
○明月关所东五里,有巡司戍守。《会典》:关属平武县。又杲阳关,在所南。明初,傅友德伐蜀,下文州,进拔青川、杲阳。是也。
北雄关在所北,接陕西文县界。相近又有控夷关,稍南为瓦舍坝。控夷关,盖万历中增设。《一统志》:所界自北雄关以下,并杲阳、迪平、白水、二牢、明月、马转、清平、胡空、叶棠、三路口,共十一关。
◇马湖府东至叙州府四百十五里,西至建昌行都司越卫六百十里,南至乌蒙府界百四十里,北至嘉定州犍为县界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一百六十里,至京师九千三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之境,后为夷獠所居或曰,府境即古侯国,汉唐蒙凿石开道处也。汉属犍为、越二郡。晋没于蛮《华阳国志》:越郡有马湖县,水通道入江,晋省。《水经》:若水自三绛又径马湖县,谓之马湖江,又左合卑水,又东北至朱提。后因之。唐为羁縻蛮州地,属戎州都督府《志》云:唐为驯、骋、浪、氵高四州地,总名马湖部。宋仍为蛮地。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寻置马湖路。明洪武四年,改为马湖府土官总管安济归附,因使世守其地。五传至安鳌而叛,弘治九年讨平之,改土官为流官,编户二十五里,领县一、长官司三。今仍旧。
府倚山控江,屏翼泸、叙,唇齿嘉、眉。隋开皇十七年,以南蛮叛,命史万岁南征。自越进兵,经马湖番山而进。唐乾符二年,高骈帅西川,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邛崃关,见前重险。大渡河,见前大川。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及沐源川,皆蛮入蜀要路也。各置兵数千戍之,自是蛮不复入寇。宋末,蒙古入蜀,往往取道马湖。盖府为西南之要地矣。
屏山县附郭。元末置泥溪长官司。明初,蛮酋王邦彦来归,命世守其地。万历十七年,改置今县,编户三里。
○马湖城在府西。唐乾符初,高骈筑马湖镇城,号平夷军,或以为即此城也。宋时蛮酋皆屯据湖内。元初置马湖路,迁于夷部溪口,濒马湖南岸创府治。然其民皆散居山箐,无县邑乡镇。至正中,复置泥溪长官司。或曰,明玉珍所置也。明初,改路为府,复移今治。隆庆初,始石为城,有门五,城周二里有奇。
废浪川州在府西南,本蛮地。《志》云:唐尝置羁縻长乐浪州于此。开元十九年,南蛮大酋长乐浪州刺史杨盛显为边患,诏内常侍高守信为南道招慰处置使讨之,拔其九城,即此。后废。贞元十三年,荆南帅韦皋表置浪川州,领郎浪、河渡等五县,属戎州都督府。又府西有废驯州,领驯禄、天池等五县;废骋州,领斛木、罗相等二县,皆唐所置羁縻州,领于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宋志》浪川、驯骋等州,皆在马湖江岸。○废氵高州,在府南,亦唐所置羁縻州也,领拱平等三县。又废柯连州,亦在府南,领柯连等三县,皆属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宋志》:在石门路。胡氏曰:即马湖南境也。元初俱废。
○宝屏山府东十里,山如屏障,县以此名。又赤崖山,在府东北三里。○镜山,在府西三十五里,山下有水,澄清如镜。
雷番山府西三百八十里。隋史万岁征西南夷时,道经此。山中草有毒,经过头畜必笼其口,行人亦必缄默,若或高声,虽冬月必有雷霆之应。
○马湖江在府南,即金沙江也。自乌蒙府流入府界,经蛮夷长官司南,又东流径府城南,至叙州府界,流合于大江。宋庆元二年,地震马湖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宝中,蒙古将纽侵蜀,自成都入马湖,既而复渡马湖江入蜀,是也。今府西十五里有结发滩,江流经此,滩水萦回,状如结发。府西四十五里又有铁锁滩,夹江两岸,石壁峭立,每夏秋水涨,舟楫不通,用锁悬于江之北岸,舟行至此,数人攀援崖上,拽舟而过,故名。《志》云:府西四十里又有鸡肝石滩峻险,俱在马湖江中。又有鸡公滩,在府东二里,崖势耸立,如鸡公然。余详大川泸水。
马湖府西百七十里。湖在山顶,长二十里,广七里余,中有土山,可居四百余人,亦谓之龙湖。《志》云:龙湖四围皆峻崖,去大江止二里,水与江同消长,日夕作潮。相传昔曾有龙马见于此。
泥溪府西二里。源出叙州府宜宾县,流入马湖江。又三公溪,在府西五里,黄龙溪在府西四十里,金鱼溪,在府南三里。又有悔泥溪,在府东十五里,源出宝屏山,皆流注于马湖江。○盐井涡,在府北四里,其水咸氵卤,可以煎盐。
○新乡镇府北二百里沐川司境内,本名赖因乡。《志》云:镇东去犍为县二百里,西至建昌都司千二百里,南接大凉山五百里。万历十六年,于此建城垣,设安边同知驻焉。又于烟草峰设守备司,以资弹压。北有水池,为后营,南有大河坝,为前营,中有两河,为中营,以成犄角之势,盖于诸蛮所出没处扼其吭而守之也。其水池一带则界老鹰山,大河坝一带则界大凉山,雷坡、黄郎等处则界分水岭,为西陲障蔽。
泥溪驿府东一里。又东六十里有罗东驿。又龙华驿在府西百里,本名蛮夷驿,万历中改今名。《志》云:县有悔泥溪、宁戎二巡司。
平夷长官司府东南四十五里。元至正间置。明初因之。长官王氏世守其地。编户一里。
○隆马崖山司西北二里,山形峻耸。又书楼山在司东百二十里,以岩石层叠而名。
○大纹溪司治南。又司东十里有小纹溪,二溪俱出乌蒙府界,流入境,水流洄漩,宛如罗纹,俱流注于马湖江。向设罗东驿。又桧溪在司东二里。又大龙涡,在司南二十里,流汇纹溪,入马湖江。
蛮夷长官司府西百四十里。元至正间置。明初因之。长官文氏世守其地。编户二里。
○大鹿山司东南二十里。山谷深邃,多麋鹿。又小悍山,在司西北百里,山崖斗峻,水流急悍,因名。
○马湖江司治南。自乌蒙府流入境,又东入屏山县界。
什葛溪司西二里,源出小悍山。又大鹿溪在司东二十里,出大鹿山,二溪俱流入马湖江。《志云》:司东二十里有水海,相传旧有龙生海中,当即马湖矣。
○桧溪堡在司南。《志》云:司境有四山,龙源、青冈、黄郎、麻坡等处诸蛮与建昌乌蒙沙骂连接。万历中,设桧溪、烟溪等堡及龙源巡司,以为守备之御。
沐川长官司府西五百二十里。元至正中置。明初因之。长官悦氏世守其地。编户二里。
○神木山司西二十里。旧名黄种溪山。永乐四年,伐楠木于此,一夕自移数里,因改今名,而祀其山神。又南现山在治南半里,山高峻,为南境之望。永乐五年,建神木祠于山上。又治北有夷都山,亦高耸。
青孤山司东十里,山多林木,望之郁然,突出群山之上。又龙源山在司西北六十里,山顶有潭,深不可测。
○沐川司北百里。源出夷都山,曲折流至嘉定州犍为县界,入于蜀江,即沐源川矣。唐咸通十年,南诏寇州,既而分兵四出,掩至沐源川,寻渡江,陷犍为。乾符初,高骈筑沐源川城,以扼蛮险,皆以此川为名也。《志》云:川旁有峰崖竦立,如人新沐,故曰沐川。
芭蕉溪司东四十里,源出隆马山。又黄种溪在司西二十里,源出神木山。下流皆入于马湖江。《志》云:旧有蛮夷土官驿。
◇镇雄军民府南至乌撒军民府二百一十里,西南至乌蒙军民府二百四十里,北至叙州府珙县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八十里,至南京六千七十里,至京师九千二百三十里。
《禹贡》梁州南裔,代为蛮夷所居。宋时蛮名芒布部《志》云:故名屈流大雄甸,其后乌蛮之裔阿统与其子芒布居此,因名芒布部。熙宁以后,为羁縻蛮地,寻置西南番部都大巡简使于此。元至元中,置芒布路,隶乌撒乌蒙宣慰司。明初,改为芒部府,属云南布政司。洪武十六年,升为芒部军民府,改隶四川布政司土官陇氏世守其地,广袤五百十五里。嘉靖三年,改为镇雄军民府编户一里。《土夷考》:时土官陇慰嫡子寿继职,庶子政弑寿窃据,官军进讨,事平,改今名,设流官。七年,蛮酋普奴等叛,寻以事宜改命寿子胜世袭本土,而流官复罢,领长官司四。府今省。
府山川险厄,地势崎岖,控御群番,屏障内地。成化中,程信言,永宁抵江门永宁北百里江门水驿是也、戎县今叙州府兴文县,川、贵、云南水陆噤喉之会也,普市、芒布,又川、贵、云南肘腋腹背之所也。
○芒布城府西南七里。《志》云:府旧无城。明洪武中,颍川侯傅友德调指挥郑祥驻兵芒布,因筑土为城。后班师还,城废。今名旧土城。又今府治地名纳冲在旧府治西北七里。成化中,旧治毁于火,因迁今治。旧治本洪武中所建也。
○乌通山府北五里。蛮语首曰乌,立曰通,谓此山巍然独峙,如人翘首而特立。又绰纽山,在府东二十里。蛮语清气曰绰纽,谓此山清气郁然可爱。○硌砌雄山,在府西百八十里。蛮语石曰硌,鹿曰砌,凉曰雄,谓此山之石类鹿而又高耸清凉也。又乐安山,在府北二百二十里。山有数峰,路径曲折,乃芒布、叙州之界山。
○白水江府西北二百八十里。其上源曰八羌河、却佐溪、黄水溪、勿食料溪,会流于此,北入叙州府界,合石门等江,而注于大江。
纳冲河府东十里。源出乌通山麓,过府治东南流,入苴斗河。又白鸟河在府东北二十里。源出白鸟地界,南流入乌撒府境之七星关河。○苴斗河,在府南二十四里。其地有六丈山,箐河源出焉,经阿赫关,合纳冲河,而入七星关河。又八羌河,在府西八十里。源出乌撒,下流入乌蒙界。又托诺河,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流入乌蒙界。蛮语松曰托,沙石曰诺,以此河畔有松树及沙石,故名。
却佐溪府西百五十里,下流入白水江。又勿食料溪在府北百八十里,源出乐安山,西流入白水江。又黄水溪,在府东北二百四十里,下流入勿食料溪。○沱泊溪,在府治西,源出山涧,下流入纳冲河。《志》云:府北百八十里有盐泉二,其水俱可以煮盐。
○阿赫关府南一十五里,乃芒部乌撒地界。明洪武二十一年建,有官军戍守。
怀德长官司府西百五十里,本却佐寨。嘉靖三年,抚臣王轨讨平陇氏之乱,增置四长官司,怀德其一也。
威信长官司在府南。本毋响寨,嘉靖三年,改置是司。
归化长官司在府西南。本夷良寨,亦嘉靖三年改置。
安静长官司在府西北。本落角寨,嘉靖三年改置。
◇乌蒙军民府东至乌撒军民府界二十五里,西至建昌卫界四百九十里,南至东川军民府界百五十里,东北至叙州府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三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八百二里。
《禹贡》梁州荒裔,历代为蛮獠所据,后为乌蒙部《志》云:故名窦地甸,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有阿统者始居此,其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因号乌蒙部。宋封阿杓为乌蒙王。元初归附。元至元间,置乌蒙路,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明初,改为乌蒙府以土酋阿普效顺,使世其职。地东西广五百十五里,南北袤七百六十里。洪武十六年,改乌蒙军民府编户一里,隶四川布政司。府今省。
府下临滇、黔,俯视巴、蜀,地高山险,屹然屏障,亦西南要地也。
○乌蒙城府东二十里。《志》云:府旧无城,元初,遣兵戍守于此,因筑土城,寻废。洪武中,土官阿普即元总管府旧址建立府治。又有小乌蒙在府治北七十里,四围皆山,中央平坦,蛮人耕种于此,号为杰纪。
○铁炉山在府治东,山形如炉。又我未山,在府东二十五里,有五峰横列。蛮语五为我,横为未也。○朴窝山,在府东南三十里,其山四望平坦。蛮语谓平坦为朴窝云。
博特山府东南五十里,有两峰对峙。蛮语相对为博特。又撒途山,在府东北八十里,其山悬崖陡峻。蛮语陡峻为撒途。○凉山,在府西百里,高广百余里,绝顶颇平,风气甚肃。蛮酋每夏于此避暑。府西百三十里又有雪山,其巅冬有积雪,春半方消。又界堆山,在府北六百三十里,与叙州府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