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8 页/共 479 页
建昌前卫指挥使司附郭。洪武二十七年增置,编户五里。新《志》云:万历三年,并入建昌卫。
○越废县即司治。后周置县,以汉郡为名。自隋以后,皆因之。唐末,没于南诏。南诏改置建昌郡,领建安、永宁二州。元至元十六年,分建昌为二州,在城曰建安,东郭曰永宁,俱属建昌路。明初因之,寻废。《城邑考》:今司城,洪武中筑,石为固,有四门,周四里有奇。
泸沽废县司北百二十里。汉台登县,属越郡。晋因之。大宁初,李雄将李骧等寇台登,将军司马玖战死,越遂降于成。咸和二年,朱提太守杨术与成将罗恒战于台登,术败死。永和以后,复属于晋。宋仍曰台登县。后周置白沙郡治焉。隋郡废,县属州。唐武德初,属登州。贞观初,改属州。贞元四年,韦皋大破吐蕃于台登北谷,克州。五年,韦皋复遣将曹有道等出台登谷,大破吐蕃青海、蜡城二节度。十三年,吐蕃寇州,刺史曹高仕大破之于台登城下。太和六年,李德裕徙州治台登,以夺蛮险。其后陷于蒙诏,以乌蛮酋守此,后渐强,自号落兰部,或称罗落,以其先为罗落蛮也。元至元初内附,寻叛。九年平之,设千户。十三年,升万户。十五年,改为泸沽县,属礼州。明初因之,县寻废。《志》云: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开河道,谓路之险者,莫甚于泸沽县,于是架阁凿崖,更辟新道。即此也。今有泸沽巡司。
废中县司东四百里。《元志》:县治在住头回甸,越之东境也。所居乌蛮,自别为沙麻部,以酋长所立处为中州。至元十年,内附,仍为中州。二十二年,降为县,隶建昌路。明初因之,后废。又北舍废县,在司东三百里。《志》云:元置,属建昌路。今《元志》不载。或曰,元末所增置也。明初,改为碧舍县,旋废。
遂久废县在司西南。汉县,属越郡。后汉因之。元初五年,越以卷夷大牛种、封离等反,杀遂久令。盖境内属夷也。晋改属云南郡,后废。章怀太子贤曰:废县在今靡州界。靡州,唐西徼羁縻州也。武德七年,置西豫州。贞观三年,改靡州,后废。○可泉废县,在司西北。汉邛都县地,后周置可泉县,并置宣化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州。唐初因之。天宝元年,更名西泸县。刘句曰:县盖萧梁时置,隋移治姜磨戍,唐武德初,移于今治,后废于南诏。
宝安废州在司东,本越县地。元至元十五年,置宝安州,属建昌路。二十六年,省入建安州。○废里州,在司东三百里。《元志》云:蒙诏时,落兰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后附于元。至元十年,隶乌蒙路。十八年,设千户。二十三年,升为军民总管府。二十六年,降为州,隶建昌路。明初因之,后废。又废阔州,在司东南四百里,蛮名密纳甸,乌蒙所居,其裔有名科者,因为部号,后讹为阔。元至元初降附。九年,设千户。二十六年,升为州,隶建昌路。明初因之,后废。
废泸州司西南二十五里。唐为州沙野城之地,蛮名沙城睑,相传即诸葛武侯擒孟获处。误也。北近泸水,亦名热水甸。蛮酋于甸增筑一城,谓之Д笼,属建昌府。元至元十五年,改为泸州。明初因之,后废。今曰泸州堡。○武侯城,在司南三十里泸水东。相传诸葛武侯所筑,所谓五月渡泸处也。又有孟获城,在司东二里,俗传孟获所筑。又司东南二十里有善住城。《志》亦以为武侯征南时筑,皆传讹也。
废隆州在司南,与会川卫接界。蒙氏改会川为会同、逻立、五睑,此为边府睑,后睑主杨大兰者,于睑北垲上立城,名曰大隆城。元至元十四年,改设千户。十七年,升为隆州,属建昌路。明初废。《志》云:废隆州在会川卫北二十里。误也。又废姜州,在司东南,亦近会川境,本名龙纳城,罗落蛮世居此,其后乌蛮之裔阿罗者,攻夺其城,名曰绛部,以其祖名阿坛绛也,元时内附,隶畔部。至元九年,隶会川路,寻属建昌路。十五年,改置姜州。姜,蛮名也。二十七年,复属畔部,后又属建昌。明初因之,寻废。《志》云:废姜州在会川卫东百八十里。
新安城在司南界。唐开元中所置城也,后废。咸通五年,南诏寇州,戍将颜庆请筑新安、遏戎二城,从之,旋为南诏所陷。《唐会要》:咸通六年,西川节度牛丛于蛮界筑新安城,以遏戎寇。又有保塞城,在司西南,亦唐所置。咸通五年,西川奏保塞城使杜守连不从南诏,帅众诣黎州降,即此。《新唐书》:州有宁远军,有新安、三阜、沙野、苏祁、保塞、罗山、西泸、蛇勇、遏戎九城,皆戍守要地。
○泸山司南十五里。以山之西近泸水而名。又南十里有马鞍山,两峰并耸,状如马鞍。《志》云:司西四里有吕金坂山,以昔有土酋吕金居此山之坂也。又西十里有天王山。○青山,在司北三十里,上有松林,四时苍翠。又北有鹦鹉山,近台登县界。《九州要记》:台登县有鹦鹉山、奴诺水。
螺髻山司东南四十里。山高竦,状如螺髻。又鹿角山,在司东百十里,山峰尖削,状如鹿角。元至顺初,罗罗斯酋撒加伯等合诸蛮军攻建昌,守将跃里帖木儿等追战于木托山下,败之。或以为即鹿角山之讹也。又凉山,在司东百三十里,群峰嵯峨,四时多寒。○落腰山,在司治南二百六十里,东西高而中凹,蛮人因呼为落腰也。
○泸水司南十里。源出番界,流入境,又南流入金沙江,至废黎溪州而接马湖江。或谓之若水。《史记》: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盖在此。《通鉴注》:自州西南行八百余里,渡泸水。《元史》云:泸水深广而多瘴,鲜有行者,冬夏常热,其源可鸡豚。今司西十里有泸川桥,亦曰泸水桥。唐贞元五年,韦皋招东蛮内属,绝吐蕃盟。东蛮断泸水桥攻吐蕃,皋亦遣精卒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东北谷,是也。详见前大川泸水。
孙水在司北,一名长河。源出西番界,南流径宁番卫,东流入境,会于泸水。《汉志》注:台登县有孙水,南至会无入若,行七百五十里。若水,即泸水也。
怀远河司城南大通门外,源出东北山麓,经城南合于泸水。今城南三里有怀远桥。又宁远河在城北宁远门外,源出青山西南,合于泸水。
海子司东十五里,其水澄澈,浩阔如海,多产嘉鱼。又热水池,在司北七十里,四时常热,流入溪河,合泸水,接金沙江。○深市井,在司南三十里,自山顶流下,如白练然。
○泸沽关司东北百里。有泸沽峡,为险厄之道。又有泸沽巡司,或曰即故台登县治也。又老君关,在泸沽关南,有栈道,至为险峻。又司东北百二十里有太平关。○甸沙关,在司东南三百七十五里,建昌、会川分界处,北接威龙州,南近米易所,东连普雄、法果诸夷。《志》云:关在会川卫北百六十里。
山堡司南十里泸水上。又理经堡,在司北十里。《志》云:自礼州行四十里,历安宁、北哨、青山、理经四堡。又十里而至建昌卫。○金川堡,在司东南二百十五里。《志》云:自司北禄马驿东南行,历巴西、鹿角、凹脑、者者、黄泥、什结诸铺,至阿用驿。自阿用至白水驿百里,金川堡当适中之地。由白水三十里,至可郎铺,系威龙州地,夷猓出入之乡。又二十里有公母石,以两石相随而名。又五里即甸沙关矣。
纸房堡司西四十里。《舆程记》:盐井卫之沙平驿,在泸河西,东十五里为纸房堡,又东十里为泸州堡。是也。《志》云:建昌卫所属有纸房、泸州等堡。又高山、沙平、德力、黄泥诸堡,皆接盐井卫界。其前卫所属,则有青山、松林、平蛮、镇夷等堡,皆分拨卫军戍守。
龙溪镇司东四十里,有龙溪巡司。又司东南三百里有白水巡司。司南三百八十里有麻剌巡司,司北废泸沽县又有泸沽巡司。《志》云:司南百四十里旧有打冲河巡司。又泸川递运所,在司南。○泸川驿,在司西五里,马驿也。又溪龙马驿,在司北八十里,其前有溪龙桥。
泸沽驿司北百八十里,马驿也。元至顺初,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罗罗斯土官撒加伯合乌蒙蛮兵攻建昌,蜀军败撒加伯于泸沽驿,即此。又北八十里曰禄马驿,东去马湖府七百里,北至邛部长官司二十里,往来通道也。又阿用马驿,在司南二百里。又南百里为白水马驿,白水巡司亦置于此。《志》云:司东四百里有龙溪索桥,东出乌蒙之道。
守御礼州后千户所都司北六十里。汉置苏示县,属越郡。后汉因之。晋废。宋曰苏祁县,仍属越郡,后废。后周复置苏祗县,并置亮善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州。唐曰苏祁,仍属州。后为吐蕃乌白蛮所窃据,号曰笼么城。元至元九年,设千户。十五年,改为礼州,属建昌路。明初,改为守御礼州后千户所,属建昌卫,编户一里。今亦置礼州守御所。
守御礼州中中千户所都司北六十里。亦汉苏示县地,与后千户所同置,编户一里。今亦置礼州中所。
○苏祁废县今所治,即汉苏示县也。示,读曰祗。刘句曰:后周开越,于汉故城复置苏祗县。唐因之。《新唐书》:自台登城南九十里至苏祁县,又南八十里至州,又经沙野二百六十里至羌浪驿,又经杨蓬岭百余里至俄准添馆。杨蓬岭北州境,其南南诏境也。又经箐口、会川四百三十里至河子镇城,又三十里渡泸水,又五百四十里至姚州,又南九十里至外荡馆,又百里至亻去龙驿,与戎州往羊苴咩城路合。贞元十四年,内侍刘希昂使南诏出清溪关,由台登。苏祁,南行之道也。
○泸河在所西南,流入建昌卫界。
○安宁堡所南四十里。南至建昌卫二十里。旧为戍守处。
守御打冲河中前千户所都司西百四十里。唐为州沙野城地,后没于蛮。元为泸州地。明初拨官军守御,后置所,属建昌卫,编户二里。
○邛都废县在所西北。汉县,为越郡治。后汉因之。建武十九年,越太守邛王任贵谋叛汉,刘尚分兵先据邛都,掩贵诛之。是也。晋亦为邛都县,属越郡。宋仍为郡治。齐时越降为獠郡,县废。后周复置邛都县,属西宁州。隋属州。唐初因之。上元二年,移治于会川镇。《志》云:隋分邛都,置越县为郡治。唐又改邛都为越县,而以隋所置越县并入焉。亦似误。
○打冲河在司治西,蛮名黑惠江,又名纳夷江。源出吐蕃,流径盐井卫界,又南流径此,水势奔急,洪涛汹涌,因名打冲。下流至会川卫合金沙江,亦曰大冲河。明初讨建昌叛帅月鲁帖木儿,破之于打冲河,贼兵溃,溺者甚众。
○水寨关在所东北。明初月鲁帖木儿叛,诏蓝玉等讨之,四川都指挥使瞿能率兵破双狼寨,进破托落等寨,又破水寨关及上寨,进至大冲河三里所,叛兵溃溺者半。○天星寨,在所南。瞿能破贼众于大冲河,还克天星、卧漂诸寨。是也。又有截路寨,在所西南。时官军入德昌,又分兵入普济州,别将李华追托落寨余孽,进至水西,破其截路等寨。今皆废。
守御德昌千户所都司南百四十里。汉邛都县地。唐为越地。后没于南诏,名吾越甸。苴龙蛮居此,曰<赤页>纟延部。元至元十二年,立千户。十三年,改为德州,属德平路。二十三年,改隶德昌路。明初因之。洪武二十五年,改置今所,属建昌卫,编户一里。今亦置德昌守御所。
○废德州《志》云:在泸水西十五里。盖在所西境。
昌州长官司都司南二百里。汉邛都县地,唐越县地,后没于南诏。乌蛮阿屈之裔居此,号曰屈部。元至元九年降附。十二年改屈部为昌州,属定昌路。二十三年,以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昌州之葛鲁城。明洪武十八年,蛮酋卢尼姑归附,改路为德昌府。二十五年,府废,改昌州为长官司,仍以卢氏世守其地,隶建昌卫,编户二里。
威龙长官司都司东南四百十里。蛮名巴毕部。旧领小部三,曰沙涡普宗、曰乌鸡泥祖、曰娲诺龙菖蒲,皆犭卢鲁蛮种也。元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置威龙州,属德昌路。明洪武十八年,其酋吉撒加归附,仍为威龙州。二十五年,改为长官司,命吉氏世守其地,属建昌卫,编户一里。
普济长官司都司西南二百四十里。蛮名于甸,犭卢鲁蛮居之,后属屈部。元至元十五年,置普济州,定昌路治焉。二十三年,废定昌路,改属德昌路。明洪武十五年,蛮酋白氏归附,仍为普济州。二十五年,改为长官司,以白氏世守其地,属建昌卫,编户一里。
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都司城北百九十里。东至乌蒙府界四百六十里,西至盐井卫界百三十里,北至越卫九十里。
汉越郡地。晋、宋因之。隋唐时,皆为州地,南诏隶建昌府。元末,置苏州《志》云:取汉苏示县为名,隶建昌路。今《元志》不载。明初因之。洪武二十二年,改置苏州卫。二十七年,改宁番卫编户三里,属行都司,领千户所一。今亦置宁番卫。
卫迫临边隘,控扼吐蕃《志》云:今环卫而居,皆西番种也,故曰宁番,唇齿建昌,藩屏川蜀,亦西南之襟要也。
○宁番城今卫治。洪武中,置苏州卫于此,编栅为城。二十五年,改筑土城。永乐初,复以石,环城为濠。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
○南山卫南五里。山势屹然南向,旧产白铜。《汉志》:邛都南山出铜,即此山矣。又卫南四十里有白土山。
○长河在卫东,即孙水也。自西番界流入境,南合于泸水。《史记》:司马相如定西南夷,桥孙水以通邛都。《汉志》注:孙水入若,若水入绳,绳水出徼外,东至道入江。盖谓泸水为若水,金沙江为绳水也。《志》云:长河一名白沙江。
温泉卫东百四十里,或谓之温水。其水四时常温,可以疗疾,居民引流,以资灌溉。
○沙陀关卫东百七十里。其并列者曰罗罗关。又九盘关,在卫东百八十里,南接白石、泸沽峡、老君等关,皆称险绝。一夫荷锸,千骑辟易。旁有桐槽、铁厂诸蛮,习奸盗,尤为行旅之患。一云,九盘关,在卫西南五十里。○乌角关,在卫南五十里,又卫北二十里有北山关,皆为戍守处。
泸沽关在卫南,与建昌卫接界。《志》云:宁番卫所属有泸沽关、铁厂堡、北山堡、太平关、冕山堡、巡哨堡、李子坪堡、双桥堡、白石堡、三桥关,皆分拨卫军戍守。
定番堡在卫西。万历十五年置。《土夷考》:宁番东南东北诸蛮颇驯扰,惟西去月落、三渡水、妙竹等一十九寨,恃其险隘,常引水外生番入寇,自堡设而稍敛迹云。
苏州驿卫治东。卫北又有龙溪马驿,接越卫界。又太平桥,在卫东百二十里,或云桥在孙水上,往来通道也。
守御冕山桥千户所卫东一百二十五里。明初,为宁番卫之冕山堡。正统七年,改置千户所,仍属宁番卫,编户一里。今亦设冕山营。
○冕山所东三里。山高耸而方正,如冠冕然。
○泸沽河在所西。源出越卫小相公岭,引流而南经所境,又东南流,至会川卫南合金沙江。或曰,泸沽河即孙水也。冕山桥,旧在其上,即汉孙水道桥之址云。○东河,在所东三里,亦出小相公岭,南流会于泸沽河。
○冕山关所北五里泸沽河滨,即孙水之浒也。《志》云:冕山所诸关堡,与建昌卫境内诸关堡,皆犬牙相错。建昌之泸沽驿,去冕山所止六里,与桐槽站同处,驿属建昌,而供帐骑乘,则宁番职也。去桐槽八里为太平关,关在孙水上,有渡军守之。十里为盐井哨,路通东山铁厂,军民杂聚冶铸之所。又云建昌之泸沽关,即泸沽峡,两山壁立,峡深百余丈,阔不盈寻,孙水流其中,淙淙有声,人行东山岭上,俯视魂摇,南北长五里,中有观音岩、老君关,栈道危峻,设泸沽巡简司于泸河东。去巡司五里为镇夷堡,过此历五十里,为平蛮、松林、深沟、龙溪、平哨诸处。又十里则建昌卫之礼州城矣。
越卫军民指挥使司都司城东北二百八十里。东至马湖府界三百里,西至盐井卫百九十里,北至黎州所二百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