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1 页/共 479 页

○腰营山卫北二十里。明初命将南征,师出州境,尝屯驻于此。又有仙洞,在卫治南半里,深一里,中有池,水常不竭。   ○宋江在卫治东。《志》云:源出大坝儿北洞,即今叙州府兴文县界也。又悦江,在卫东北,源出兴文县之氵若武箐。《志》云:以流经废羁縻悦州而名。又有思晏江,在卫西四里,源亦出兴文县界,以径故羁縻思晏县而名。皆北流径江门驿,至纳溪而注于大江。   ○洞扫堡卫南三十里。本蛮寨。成化四年,官军攻都掌蛮,破其洞扫、海纳、龙背、豹尾等寨,事平,改为堡,属泸州卫。又定远堡,在卫南五十里,太平堡,在卫南九十里,水峡堡,在卫东南一百里,亦曰水流崖堡,俱成化四年所置也。○江门堡,在卫北五十里,即纳溪县之江门寨也。又大洲堡,在卫北百三十里,即纳溪县之大洲驿。渠坝堡,在卫西北百八十里,即纳溪县之渠坝驿也。又三层堡,在卫西北百六十里。俱成化四年置,俱分拨卫兵戍守。   泸州驿卫西五里,马驿也。又有来节驿,亦在卫境。或云,本在州北,近隆昌县之玉蟾山,万历初,移于此。   ◇雅州东至嘉定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黎州所二百四十里,西至天全六番招讨司百里,北至邛州二百里,东北至眉州二百四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七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里。   《禹贡》梁州地。秦属蜀郡。汉为蜀郡西部。汉延光初,置蜀郡属国。三国汉改汉嘉郡。晋因之。宋属晋原郡。齐梁仍旧。西魏置蒙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属邛州。仁寿四年,置雅州。大业初,改曰临邛郡。唐初,复为雅州开元三年,置都督府于此,督羁縻十九州。天宝以后,多至五十七州。刘句曰:羁縻州并生獠、生羌,但有州名,无属县,亦无实土。天宝初,曰卢山郡。乾元初,复曰雅州督羁縻州如故。五代因之《五代史》:王建时以雅州为永平军。一云,后唐清泰初,孟知祥置。误。宋仍曰雅州亦曰卢山郡。《宋志》:雅州领羁縻州,凡四十有四。元亦为雅州初属嘉定路,寻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初,仍曰雅州,以州治严道县省入今编户四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三。今因之。   州襟带西川,咽喉夷落,唐韦皋、李德裕由此以挞伐吐蕃,鞭弭南诏,所谓邛崃、大度之险也。《寰宇记》:州西和川路,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从大渡西郭至吐蕃松城四日程,羌蛮混杂,连山接野,鸟路沿空,不知里数。今州之西徼迫近番戎,山高谷深,天险陡绝,灵关、碉门、始阳,向称三路,而碉门要害尤为巨防也。   ○严道废县今州治。秦县,属蜀郡。《华阳国志》云:始皇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其地,因名严道。后往往徙罪人于此。汉文帝六年,诏徙淮南厉王长于严道邛邮,即此。县亦属蜀郡。后汉延光初,属蜀郡属国。三国汉属汉嘉郡。晋因之。宋省入汉嘉县。杜佑曰:永嘉以后,李雄据蜀,此地芜废。是也。齐亦为汉嘉县地。梁因之。西魏置始阳县,并置蒙山郡治焉。隋开皇十三年,改县曰蒙山,寻为雅州治。大业初,复曰严道县。自是州郡皆治此。洪武四年,省县入州。《城邑考》:州城,明初因旧址修筑,累石为固,有门四,城周五里。   徙阳废县在州西。汉县,属蜀郡。徙,音斯。或曰,徙,榆蛮也。亦曰斯榆。《汉纪》:元狩中,发使者出ζ、出冉、出徙、出邛,指求身毒。即此徙也。又《西南夷传》:自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都,最大。又《西域传》:建元中,司马相如使西夷,邛、﹂、冉、ζ、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元鼎中,始置徙县,即斯榆地也。后汉改属蜀郡属国都尉。晋曰徙阳县,属汉嘉郡。大宁初,越斯叟攻成将任回,斯叟即徙之遗种也。宋属晋原郡。齐因之。后废。   蒙阳废县在州西北。《新唐书》:唐初析州界,置蒙阳、长松、灵关、阳启、嘉良、大利六县,属雅州。武德六年,俱省入严道县。   罗岩废州州西四百八十里。《寰宇记》:雅州管和川路、夏阳路羁縻州,凡四十有六,罗岩其首也。诸州去雅州近者四百余里,远者六百余里。和川路有罗岩以上三十七州,夏阳路有让川州以下九州。《宋史》:雅州西山蛮有部落四十六。是也。○会野废州,《通典》云:在州西北五百七十里。贞元中,吐蕃会野首领高万唐等来降。又有东西二嘉梁州,在州西五百六十余里。贞元中,其首领亦来降。又欠马、白坡等州,亦在州西五百余里。宋时诸州仍在四十六州之列。按:《新唐志》雅州羁縻有欠马州而无白坡,唯黎州羁縻有柏坡州。   晏山城在州西界,唐置。《新唐书》:雅州有和川、始阳、灵关、安国四镇。又有晏山、边临、统塞、集重、伐谋、制胜、龙游、尼阳等八城,盖皆置兵以控扼蛮部处。○逋租城,在州西徼外。又西北境有木波城。唐贞元中,韦皋使雅州将路惟明趋吐蕃逋租、偏松等城,既而皋败吐蕃于雅州,克木波城。是也。又有嵬龙城及业城,俱唐时吐蕃所置,近雅州西界。   ○蔡山州东五里。《禹贡》:蔡、蒙旅平。即此蔡山也。岩峦高耸,为州之望。州东十里有地,名旅平,即大禹旅祭处。俗呼为落平。又诸葛武侯祀周公于蔡山,今亦名周公山。○雅安山,在州治西,由沉黎而来。一名月心山。州旧治山上,宋大中祥符间,州守何昌言以地多岚瘴,徙治于山麓。   严道山州南五里。本名鹿角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悬空山,在州南二十里,层峦耸翠,称为奇胜。○金鸡山,在州北二十里,上有金鸡关。又北十里有凤飞山,峰峦起伏,如凤飞然。又翠屏山,在州西二十里,山峰环列,因名。   万胜冈在州治西,山势起伏,环绕州治。相传诸葛武侯擒孟获,还师至此,冈下人聚观之,因名。   ○青衣江州西六十里。源出卢山,东南流至州境,合沫水,经名山县南,又东入嘉定州洪雅县界。详见大川青衣江。   平羌江在州城北。源出徼外,流入境,绕州城西北郭,下流合于青衣江,故青衣亦兼平羌之名。旧传羌夷入寇,诸葛武侯击平之于水上,故曰平羌。又长江,在州东南二里,一名邛水。其源自邛崃山涌而出,绕城东北,入于平羌江。   沫水州西五十里。源亦出卢山,东流至此,会于青衣江,故青衣江又有沫水之称。又有周公水,在州东四里。源出荣经县瓦屋山,流经周公山,因名。下流入嘉定州洪雅县界,即花溪也。《志》云:周公山下有麒麟渡,即周公水津济处。相传麒麟尝游此。   和水州西南四十里。源出蕃界,流入境,合于平羌江。《禹贡》和夷底绩,唐有和川路,皆以此水名。   ○金鸡关在州北金鸡山上,一名山鸡栋关。又金沙关,在州东北二十里。○雅安驿,在州治东,马驿也。《志》云:州城内旧有茶场,宋熙宁中置,城南又有阜民司,明洪武九年置,收买番马,后罢为民居。今州治北有税课司。   绳桥在州西北平羌江上,所谓多功路之绳桥也。旧名高桥,以绳架栈,下瞰峡江,为险要处。《志》云:州西北一里曰清源桥,东北十里曰龙门桥,三十五里曰道远坝桥,五十里曰鱼喜河桥,州西七里曰铜头河桥,其近多功路者,曰大绳桥,皆索桥也。   名山县州东北四十里。东至邛州蒲江县百二十里。汉蜀郡青衣县地。后汉为汉嘉县地。晋以后因之。西魏置蒙山县,属蒙山郡。隋初,属邛州。开皇十三年,改始阳县曰蒙山,因改县曰名山,寻属雅州。唐、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复为县。土城,周二里,编户三里。   ○汉嘉废县在县西。本青衣羌地。汉高六年,置青衣县,属蜀郡。十一年,废梁王彭越为庶人,传处蜀青衣,是也。武帝天汉四年,废沉黎郡,分置西部都尉治青衣。后汉延光元年,置蜀郡,属国都尉。阳嘉二年,改青衣曰汉嘉。三国汉为汉嘉郡治。章武二年,汉嘉太守黄元以汉嘉叛,寻讨平之。晋仍为汉嘉郡治,寻废。宋以县属晋原郡。萧齐因之,后废。《水经注》:汉嘉县,故青衣羌国。《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汉武置西部都尉主青衣。公孙述有蜀,青衣不服,世祖嘉之,建武十九年尝置青衣郡云。   百丈废县县东北六十里。刘句曰:在临邛县南百二十里。唐初,置百丈镇,以百丈山为名。贞观八年,改置县,属雅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省入名山县。元二年复置。元因之。明初废。今为百丈驿,有百丈桥。又废土城邑,《志》云: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周七十二丈。相传武侯征蛮时所筑,遗址犹存。   ○蒙山县西十五里。山有五峰,前一峰最高,曰上清峰,有甘露井。《禹贡》:蔡、蒙旅平。此即蒙山也。《水经注》:青衣水出于蒙山,宋人谓梁州之山,西山皆岷,北山皆れ,南山皆蒙,峨眉在《禹贡》则蒙山之首云。○莲花山,在县北十五里,山有五峰,耸列如莲花。   百丈山县东北六十里。上有穴,圆百尺,深百丈,唐以此名县。又泉池山,《寰宇记》云:在百丈县东四十里。其山四面悬绝,上有泉池。《邑志》云:百丈县近南五里有铜鼓山,为汉唐戍守之地。○鸡栋山,在县西南十七里,一名鸡鸣山。王象之曰:鸡鸣山,即古之名山,因为名山戍。隋以此名县,盖即州北之金鸡山矣。   大山县东四十里。南接河罗戍,北入邛州,高七十里,上耸天际。《寰宇记》:县西又有罗绳山,自蒙山西北入芦山县界,东北接邛州火井县界,皆山之高大者。   ○青衣江在县南。自州界流入,又东南流径嘉定州洪雅县,北入眉州丹棱县境。亦谓之邛崃水,又名平羌水。○百丈河,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莲花山,径百丈废县东,下流入邛州蒲江县界,为铁溪河。一名千尺潭,以水源远而深也。   ○鸡栋关县西南鸡栋山上,即金鸡关也。《唐志》名山县有鸡栋关。○百丈马驿,在县东北,即故百丈县治。   荣经县州西南百二十里。南至黎州所百三十里。本严道县,后废。唐武德三年,改置荣经县,属雅州。宋因之。元末,省入严道县,设巡司焉。明洪武十三年,复置今县。土城周三里,编户二里。   旄牛废县在县西。汉县,属蜀郡。后汉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二年,旄牛夷反,益州刺史张乔讨平之。是也。三国汉属汉嘉郡。晋因之。宋属沉黎郡。萧齐仍旧,后废。俗亦谓之牛头城。○邓通城,在县东三十里。相传汉文帝赐通严道铜山,铸钱于此。旁有饿死坑,亦以通名。又古城,在县西五里。相传诸葛武侯征南时,屯兵处也。唐李德裕增筑之,置兵戍守。   御侮城在县西。唐太和中李德裕帅西川,作仗义城,以制大度、清溪关之阻;作御侮城,以控荣经犄角之势;作柔远城,以扼西山吐蕃,复邛崃关,又于雅州筑伐谋、制胜等八城。是也。仗义城,今见黎州所。○静寇城,在县西境。唐乾符二年,于雅州置金汤军,并置静寇军,是也。《新唐书》:静寇军,故延贡地。   ○邛崃山县东四十里。一名邛﹂山,亦曰邛山。山峻阻,凝冰夏结,冬则剧寒,产竹,高节而中实,所谓筇竹杖也。有九折坂,亦曰邛崃坂。李吉甫曰:邛崃山自沉黎直走千里,至临邛,环抱为镇山云。详附见前重险临关。   铜山县东北三十里。山产铜,相传即汉文帝赐邓通铸钱处。萧齐永明八年,议更钱法,益州行事刘悛上言,蒙山下有严道铜山,旧铸钱处,可以经略,不果。宋初平蜀,其故将全师雄等复叛,讨平之。余党据铜山,推谢行本为主,复击败之,即此。○自由山,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山深远,连亘黎州界,上出群山之表。又有孟山,亦在县东二十里,俗传孔明擒孟获处,其下有七纵桥。盖传讹也。   大关山县西八十里。山极险隘,当西南夷要路。或曰,山即邛崃之西麓,邛崃关置于此,因名。又晒经山,在县北二十里。山高峻,俗传唐三藏晒经处。○瓦屋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山多灵异,上有雷洞。又石狗山,在县南六十里,以石形似狗而名。《寰宇记》:县东西皆连接,大山岩峦,阻绝不辨疆界。   鸡止崖县西二十五里。本名栖止,其崖西临险路,由大关山而东,至此,方坦平。肩担背负者,悉栖止于此,因名。《寰宇记》谓之鸡心山,传讹也。又大相公岭,在县西百里,相传诸葛南征时经此,因名。《志》云:大相公岭有虚阁险崖,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尝修治之,以通行旅。   ○荥经水在城东。荥水出大相公岭,流至城北,经水出瓦屋山,流经城南,会流而东北入于平羌江。隋时置荥经口戍,唐因置县。○菩萨溪,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瓦屋山,东北流入州界,注于平羌江。   ○邛崃关县西八十里,今曰大关。隋大业十年置,为控扼番戎之要隘。详附见重险临关。○天险关,在县东北四十里,据邛崃九折坂之险,至为要害。又紫眼关,在县西北三十里,昔有紫眼番人流寓于此,因名。《土夷考》:紫眼夷编氓殆半里,其地紫眼关与西番相接,广可四十里,袤百里。自瓮溪、飞水,小路直透冷碛番,皆为紫眼关地。又飞水关,亦在县西北,路出西番。   碉门寨县西北百五十里,即和川镇、雅州西通蛮路也。元至元初,置碉门等处安抚司于此。二年,安抚司高保四言,碉门旧有城邑。中统初,为宋所废,众依山为栅,去碉门半舍,欲复戍故城,便于守佃,敕秦蜀行省相度行止。明初,亦设碉门百户所,有石城足以控御,盖州之灵关、碉门、始阳,皆通番之道,而碉门最为要害。两山壁立,一水中通,特设禁门以限中外。碉门以外,即天全境,所谓万里乾河,直达碉门者也。○蛮宿川,在县西境,亦唐时招纳吐蕃之道。又有夏阳路,俱近天全招讨司界。   雄边寨在县西北。中有讲武堂,宋淳熙间,创屯营于此。○太平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又有黄土堡,在县西五十里,俱明初置,属大渡河千户所官军戍守。大渡河所今见黎州所。   箐口驿县东三十里。县南三十里又有新店驿。○大通桥,在县西三十里。洪武五年,因征云南,置为﹂桥,往建昌、云南之要路也。   芦山县州西北百里,东至名山县九十里。本严道县地。隋初,置卢山镇。仁寿末,改为卢山县,属雅州。唐宋因之。元末,省入严道,设巡检司。明初,复置今县。县土城周五里,编户三里。   ○大渡废县县西北五十里。唐仪凤二年,析卢山县置,属雅州。长安二年,复省入卢山县。又故灵关道,在县西北六十里。汉置,属越郡。后汉因之。晋废。即今临关也。○姜维城,在县治南。《志》云:姜维置城于此,以拒西羌,隋开复此地,即故城置县。又开明城,在县西七里,相传蜀王开明所筑。   ○卢山县东九里。接黎州所界,隋以此名县。或谓之卢奴山。其相接者,曰始阳山,俗呼为罗绳山,在县东十里,西魏以此置始阳县。《寰宇记》:卢山高八里,束道控川,横亘入邛州大井县界,青衣水出焉。○百步山,在县北四十里,路接蛮界,仅百步许,险隘难行。   灵山县西北五十里。峰峦竦峻,林木深阻,为蜀西之襟要。刘句曰:县西北六十里有卢山,下有硖口,开三丈,长二百步,俗呼为卢关。关外即生獠,盖即灵山矣。又龙头山,在县西南。绵亘四十里,绕县前后,夭矫如龙,连接番部,实为要害。又有崖钵山,在县西百里。上耸云汉,莫测其高,崖上有石,其状如钵,因名。   ○大渡河县北四十里。从生羌界流入境,邛雅西道往来者,必渡此水。又南入黎州界。详见大川大渡河。○青衣江,在县东南,源出卢山,流入州界。详见大川青衣水。   龙门河县东北五十里。有二源,一自邛州界九子山西流,一自徼外东流,经冷砧河,南流会于金鸡峡口,过鱼喜河、八步关、青源河,南流入于青衣江。○浮图水,在县西北五里,亦从生羌界来,中有孤崖如浮图,因名。流合于大渡河。   圣水县东十里。连筒引之,行里许,伏流二三里,复涌出分为五,因以圣名。又老君溪,在县南六十里,相传以老聃曾经此而名。下流皆入青衣水。   石波堰县东三里。源出始阳山,用木槽接水溉田。又涌泉,在县东北五里,泉水涌出,为居民灌溉之利。○三江渡,在县南十里,路通天全六番。《志》云:三江渡水注多功峡,入平羌江。又多功河,上有飞仙阁,为木栈道,即古漏阁也。   ○临关县西北六十里。本曰灵关,亦称零关。正统初,改今名。有巡司戍守。详见前重险临关。○八步关,在县东北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