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5 页/共 479 页

黎州城《志》云:在所东北圣钟山下。唐大足初,置黎州于此。贞元中,始移今治。又汉源故城,《志》云:在所南三十里。隋大业初,置汉源县,属临邛郡。唐徙治于黎州郭内,而以故县为汉源镇。   旄牛城在所南。汉县,初属沉黎郡,后属蜀郡。范晔曰:天汉四年,省沉黎郡属蜀郡,为西部,立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是也。后汉因之。延光初,改属蜀郡属国。二年,旄牛夷反,益州刺史张乔讨平之,后渐荒废。《三国·蜀·张嶷传》曰:越郡旧有道径旄牛夷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旄牛道绝,已百余年。延熙中,嶷厚赂其帅狼路开通旧道,奏封狼路为旄牛蘇毗王。晋属汉嘉郡。宋属沉黎郡。萧齐后废。《华阳国志》曰:旄,地名,在邛崃山表。《水经注》曰:汉沉黎郡,以蜀郡西部置,治旄牛道。《名胜志》曰:通望郡有古旄牛城,俗呼为牛头城。又旄牛县有鲜水,出徼外。   通望城所东南九十里。汉旄牛县地。《新唐书》云,台登县地也。武德元年,析置阳山县,属雅州,旋属登州。州废,还属雅州。贞观二年,改属州。大足初,割属黎州。神龙二年,还属州。开元中,复来属。天宝初,改曰通望县。宋初,仍属黎州。庆历二年,省入汉源县。《寰宇记》:阳山县,隋大业二年置,唐曰通望,在大渡河北十五里。○飞越废县,在所西北七十里。唐仪凤二年,分汉源县地,于飞越水置县,属雅州。大足初,属黎州。神龙三年,还属雅州。开元中,复来属。宋初因之,寻省。《志》云:飞越城西又有飞越山,山下有唐时所筑之三碉城,后讹为三交城。   大渡城所北百里。唐仪凤二年,置大渡县,属雅州。大足初,改属黎州。明年,省入飞越县。乾符二年,高骈帅西川,筑大渡城,列险戍守,以拒吐蕃,或以为即此城也。宋为大渡镇,属汉源县,后废。《志》云:司北十五里有王建城,地名木瓜园,蜀王建时筑,后人因以名城。   琉璃城在所南境,大渡河南。唐太和五年,李德裕筑,以蛮界琉璃溪为名。《志》云:琉璃溪,在司西南四百里,接蛮羌界。又潘仓城,在司东,亦唐大和中筑。五代梁乾化四年,南诏寇黎州,蜀将王宗范等击之,出邛崃关,败南诏兵于潘仓嶂,又败之于山口城,又破其武侯岭十三寨,又败之于大渡河。路振《九国志》:潘仓,在邛崃关南;山口城,又在潘仓南;武侯岭,即武侯城旁之山矣。   武侯城在所东南。相传诸葛武侯筑濠堑,故垒存焉。唐太和中,李德裕复增筑之,为戍守处。《纪胜》云:武侯城在旧黎州城外三里。又有武侯战场,今为安靖寨。○铜山城,在所东百八十里。又定番城,在所东南二百二十里,唐韦皋所筑。贞元四年,吐蕃分兵寇铜山,五年,皋遣将刘彰彩出铜山道,吴鸣鹤出清溪关道,邓英俊出定蕃栅道,逼台登城,与蕃部两林王苴那时大破吐蕃青海、蜡城二节度军于北谷,进拔于葱栅。北谷,即台登北谷也,见行都司。   仗义城所南九十里。唐李德裕筑此,以制大渡、清溪之险。又有大定城,在大度河南。《唐志》:自青溪关南径大定城一百一十里而至台登也。○要冲城,旧《志》云:在所南百里,临大渡河。唐贞元中,韦皋所筑,俗呼炒米寨,亦曰炒米城。或曰在今越卫西三十里,恐误。《新唐书》:黎州有定番、飞越、和孤三镇兵,又有武侯、廓清、铜山、肃宁、大定、要冲、潘仓、三碉、仗义、琉璃、和孤十一城,皆太和五年李德裕修筑,以夺蛮险之处。   废叶州在所西南,黎州所领羁縻州也。唐武后长寿元年,遣张元遇迎吐蕃降酋曷苏等于大渡水西,曷苏事觉,为吐蕃所擒,其别部酋昝插率羌蛮内附,元遇即其部置叶州授之,仍于大渡西山勒石纪功,是也。寻改为米川州。   ○邛崃山所北五里。邛人入蜀,必度此山,故名。亦名邛﹂山。盖山接荣经县界矣。其道至险,有长岭、弄栋、八渡之难,杨母阁路之峻。杨母阁者,杨氏妇始造阁其上也。又登高山,在所西五里,峰峦高耸,俯瞰城中通衢,官舍民居,一一可数。上有一小阜,曰望州坡。○圣钟山,在所东北五里,昔尝掘地得钟,因名。旧黎州城在其下,或曰,山近武侯城,一名武侯山。   大田山所西南三十里。下有大井水田。万历二十四年,改立黎州土千户所于司南大田坝。坝盖在山之东麓。又宝盖山,在所东南二十里,山形如盖,俗名凉伞山。又司南三十里有盘陀山,以山势盘回而名。○试剑山,在所南八十里,崭然高耸,上列三峰。中峰又析为二,状如剑削。又避瘴山,在所南九十里,近大渡河,山侧有二峒,一空阔高燥,一有水出其中,土人名为乾湿洞。夏秋之交,境多岚瘴,飞鸢群集其中,至立冬前后,瘴已乃飞去,土人避瘴于此,出入每以鸢为侯。又通望山,在大渡河南三十里,与众山相连,入州界,唐以此山名县。   冲天山所东八十里。险绝无路,仅通樵采。古碑云:沉黎界上,山林参天,岚雾晦日,谓此山也。又和尚山,在所东百里,山峰矗立,盘纡十余曲方至其巅。其相接者,曰狮子山,亦高耸。○朝阳山,在所北百里。《志》云:隋唐时尝置朝阳县于山下,城址犹存。今正史不载。又飞水山,在所东北二百五十里,与荣经县接界,险恶不通人迹。   飞越山所西北百余里,山高险,两面与羌戎接界,为沉黎西境之要害。唐飞越县以此名。又画崖山,在所西北二百五十里,山势险峻,不通人迹,山外即生蕃界。○笋Υ山,在所西北五十余里,曰前Υ,又行数十里曰后Υ山。多笋,又多林木,樵苏者以为衣食之源,号曰钱。宋绍兴间,尝立Υ租以赡学,岁收Υ钱八十千。又白崖山,在所西北二十里,山险峻,有风穴,亦名风穴山。山北有仙人洞,称幽胜。又雅山{山隼},《郡国志》云:在汉源县,即离山{山隼}也。秦时蜀守李冰所凿。离,古雅字。雅州之名盖取于此。   ○大渡河所南九十里。源出徼外,经雅州芦山县北,而入州境,自州西折而东南入建昌行都司界。《寰宇记》:大渡河自吐蕃经雅州诸部落至黎州东而入通望县界,为黎州南边要害。《九国志》:黎州三面阻大渡河,南至大渡河百里,东南百二十里,西南三百里。是也。详见前大川大渡河。   汉水所南二十里,一名流沙河,源出飞越山。《寰宇记》:汉水在汉源县西百二十里,从和孤镇山谷中径飞越县界,至通望县,合大渡河。不通舟船,每至春冬,有瘴气中人为疟。又罗目溪,在通望县北,其水流径山谷中,入嘉定州峨眉县界。   两涧水在所西。《志》云:所东西各有涧,至登高山下合为一。汉源之田仰此以灌溉。○渥洼池,在蛮部中,产良马,其前后之田皆膏腴也。   ○清溪关在所南大渡河外。唐时为控驭南蛮之重地。或云,即清溪镇也。唐末侨置宁州于此,去黔州二十九日行。《洪源志》:关去州七百二十里。似误。详见前重险清溪关。   黑崖关所西二十里。洪武十六年置。《志》云:司西一路为黑崖关所辖,有黎州上七枝等蛮,又一路自椒子冈、冷碛寨,直抵长河,则为大西天乌思藏进贡路,诸关堡皆大渡河官军戍守。其间东西峻岭,中流一河,有大坝筒车等五姓蛮结茆以居,贸贩茶利,资为捷径,赋税未尝敢后也。   松坪寨司东南百八十里,安抚土舍马氏所居也。《九州志》:黎州石楼之地,多长松,不生杂木,即松坪寨矣。自炒米城抵松坪寨,连接峨眉县,凡三百六十里,皆高山峻坂,密树深箐。熟夷下七枝,名曰落凶、曰牛哄、曰沙置、曰俺立、曰母姑、曰阿辉、曰他他,皆隶松坪马氏。   安靖寨在所西,相传即诸葛武侯战场也。亦曰安静寨。相近又有白水寨及大小坝等寨,俱宋置。乾道九年,青羌、吐蕃奴儿结等侵掠安静寨,至大小坝。淳熙二年,白水寨将王文才复诱之盗边,州守陆柬之诛文才而祸熄。是也。○砂坪寨,在所东南,接峨眉、犍为之界,苗寨也。宋乾道中,砂坪番高志良为乱,犯雅州碉门。明嘉靖末,木瓜番作乱,出砂坪,嘉定、峨眉、犍为皆震扰,即此。   <多周>金堡在司西。《唐书》:黎、邛二州西百里有三王蛮,谓之浅蛮。盖笮都夷白马氐之遗种,有杨、刘、郝三姓为雄长称王,部落叠而居,号曰<多周>金。后又有赵、王二族共为五部,皆去黎州百余里,限以飞越岭,其居叠石为<多周>,积糗粮器甲于其上。朱梁乾化五年,蜀王建以杨、刘、郝三王潜通南诏为讠导,斩之,毁<多周>金堡。自是南诏不敢犯边。史曰,<多周>,大也,多也,音丁么反。胡氏曰:黎雅西南皆大山长谷,所在深远,蛮居其中。刘、郝、杨三王部落居,皆近汉界,谓之浅蛮。○消瘴堡,在司南,与避瘴山相近。《志》云:司南抵大渡河,旧有文武、消瘴、香树、黑石、流沙等堡,为戍守处。   沉黎驿所治北二里,明初置。《志》云:所南百四十里旧有河南驿。又南百二十里有镇西驿,入建昌越卫界。又大渡河巡司,在所南九十里。   鬻马场在司南,亦名买马务。旧又有茶马务,唐时剑南则市马于文黎、珍、叙等州,号川马。王建亦于汶、黎、雅、茂等州市胡马。宋韩亿知益州,移永康鬻马场于黎州,以灌茂地接西川番部,岁来互市,觇我虚实也。今市马者多由成都中江县转贩入黎、雅云。又《宋志》有博易务,在废飞越县。   大渡河守御千户所在黎州所治西北隅,洪武十五年建。今亦置大渡河守御所。   ◇天全六番招讨使司东至雅州界百里,南至雅州荣经县界六十里,西至西番长河西宣慰司界一百四十里,北至董卜韩胡宣慰司界百五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五百五十里,至南京七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九十里。   古西南夷地,汉属蜀郡西部。梁、陈时,为蛮獠所据。唐、宋时,皆为羁縻之域,隶于雅州。元置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属吐蕃等处宣慰司,后改六番招讨司一云,初名六安,后改六番,又分置天全招讨司。明初,合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土酋高国英来归,世守其地,广一百九十里,袤二百十里,所辖部落曰马村、苏村、金村、杨村、陇东村、西碉村,是为六番也,隶四川都司。   司襟带黎、雅,控扼蛮獠,为西蜀之屏蔽,通南诏之噤喉。雅州向以三路为要害,此所云始阳路也《胜览》云:司为魏始阳县地。   ○天全城今司治。汉徙县。西魏始阳县地。元分六番,置天全招讨司。明洪武初,并二司为一,寻石为城,有四门,周四里。   ○禁山司西二里。两崖对峙,高峻险厄,中有飞流,四时不竭,古谓之禁门关。又龙头山,在司北二里,又北二里为云顶山,皆峭耸。○泥山,在司东三里。四时积雨,山多泥泞。一名梅岭,以尝有梅生其上也。又金凤山,在司东北二里,山形耸峙,因名。   多功山司东五十里。昔禹凿此山以通峡水,用功甚多,故名。又女城山,在司东百四十里。相传宋元间,杨招讨家女将守此,垒石为城,遗址尚存。又东七十里有镇西山,《志》云:三国汉时,姜维曾驻师于此也。又卧龙山,在司东二十里,相传孔明南征尝屯军于此。○旗纛山,在司东南二十里,状若旌旗。又东南六十里有玄空山,卓立天半,清雅绝伦。   玉堡山司南五里。亦曰玉垒山,以积雪如玉也。其相近者又有白崖山,矗立如雪,亦名雪山。《图经》:自长河西至董卜寨二百余里,皆绕雪山而行。雪山垂尽,有山曰大铁围山,盖西境高寒,山常积雪,故多以雪山为名。   ○和水司南四十里。《胜览》云:源出蛮界,羁縻罗岩州是也。东流经司境,又东入雅州界,合于平羌江。○硫黄溪,在司东三十里,溪水作硫黄气,浸灌瘠田,禾苗特盛。   ○禁门关司治西禁山下。又紫石关在司西百里,仙人关,在司西六十里,俱雅州千户所官兵戍守。   碉门寨在司东,与雅州接界。有守御百户所。洪武中,百户盛茂,垒石为城,险固可守,属雅州千户。又西有柘木场,亦要口也。明初重茶市,洪武五年,命左都督徐增寿曰,碉门距河西口,道路狭隘,跋沙艰难,市马数少,闻自碉门出柘木场,径抵长河西口,通杂道长官司,道路平坦,尔宜檄所司,开拓以便往来。是也。余详见雅州荣经县。○冷碛寨,在司西南。《志》云:司有冷碛等十八寨,为三十三种番人出入之路。   剑山屯在司西南。唐贞元中,韦皋分兵侵扰吐番,攻下羊溪等三城,取剑山屯。既而吐蕃大发兵,欲出西山、剑山,收州以绝南诏。是也。○安桥,在司西三十五里,以竹索为之。路通番界,亦曰龙安桥。又太平驿,在司治西,明永乐八年设。   ◇松潘卫东南至龙安府三百三十里,南至叠溪所一百八十里,北至陕西洮州卫界八百六十里,西至吐蕃草地界四百八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七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二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七十里。   古氐羌地。秦汉时,亦为羌戎地刘句曰:松州,历代生羌之地。汉时招慰之,置护羌校尉,别无州县。后魏时,白水羌像舒活据此地。后周置龙涸郡,兼置扶州治嘉城县。《后周本纪》:天和元年,吐谷浑龙涸王莫昌率部落内附,以其地为扶州。是也。隋郡废州存《隋志》:后周置扶州总管府。开皇初,府废。三年,郡废。七年,改邓州曰扶州,而嘉诚之扶州废。邓州见陕西文县。大业初,属同昌、汶山二郡。唐武德初,置松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五州,其后多至百有四州,皆生羌部落,或臣或否,无县邑户口。天宝初,曰交川郡。乾元初,复为松州。广德初,陷于吐蕃。宋仍为吐蕃地。元时内附,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一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二十年,改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有左右中前四千户所,俱在治内,编户二十五里,隶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改松潘卫,领千户所一、长官司十七、安抚司四。今因之。   卫控制番戎,山川险峻,川蜀之襟带,而亦关陇之藩篱也《形胜志》:卫东连龙安,南接威、茂,西尽吐蕃,西北则与洮、岷连壤,直接虏界,盖四面皆险也。说者谓松潘为西陲重地,深入番境,东南两路,仅通一线,故置关设堡,绸缪联络,为虑切焉。然自宣德以后,患多在蛮族。万历二十四年以来,患又在北翟矣。说者又谓松潘蜀西之门户也,漳腊又松潘之咽喉也。高屯堡居漳、松之间,为适中要地,宜添设戍守,以犄角漳腊,屏卫松潘。然势且日蹙矣。夫松潘旧界,广六百七十里,袤千六十里。今乃亟亟于三十里之漳腊乎?噫!无具甚矣《边略》云:松、茂之俗,大抵相似。自松达茂,不三百里,路循江岸,夷碉棋布,山岩如蜂房然。明初,以戎俗尚异端,故于松潘复立番僧二人为国师,曰商巴、曰绰领,二人为禅师,曰黎巴、曰完卜。商巴事道,黎巴事佛,皆受银印,分建寺、观于诸寨落,化导番族。宣德二年,渐倡诱其属攻围城堡,遣兵攻剿,不克。三年,复征之,犹弗靖。八年,益调兵进讨。十二年,抚臣寇深议伐之。景泰二年,复议讨之,患稍息。天顺五年,复炽,入龙州石泉等处。成化十一年,势益张。十三年,抚臣张赞督官兵攻灭掇坪、懦弱、白羊岭、鹅饮溪、大白、饮马池、通林等二十一寨,又攻破木瓜、竹头坪等寨。于是商巴等二十六族降。十四年,佥事林壁进攻黄头、复水诸寨,别将复攻西坡、禅宛等寨,又分兵为五哨:一从靖夷岗,一从擂鼓坪,合攻西坡;一从回子嘴,一从荞坝,合攻列四;一直攻双桥儿寨,又分精兵,一从牛尾巴山口,一从双桥儿山岭,进攻树底寨;一从麻答山口,一从山岭,进攻麻答寨;一从永镇堡山岗,一从禅定山口,进攻禅定寨;一攻挖撒寨,前后杀获甚众。会礻卑将谢琳等穷追牛尾巴山贼被杀,我军夺气,蛮亦困惫,乃输款。弘治中,蛮复纵,官军失陷,南路梗阻。正德二年,官兵又杀其绰领等国师雪郎三出,诸番怨恨,嗣后本寺小宛卜等屡屡围杀官军,松城之外,不敢昼牧。十一年,别将张杰等整兵击贼,贼稍敛。嘉靖初,乌都、鹁鸽、鹅儿、鸡公、刁农五寨番蛮,纠合黑虎等寨八百余番,攻围长安等堡,阻绝南路,势甚猖獗。十二年,抚臣朱廷立等调官兵协剿,乌都等十一寨次第皆平,又屠遮花寨,于是黑虎等寨亦送款,自是寇患稍息。万历初,河东羌为乱。十四年,讨降之。时河西恃长江之阻,颇逆我文告,至是亦震慑请命。王廷相曰:松、茂诸番,居止皆依山险,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谓之碉房。天气多寒,土地冈卤,不生谷粟麻菽。番性勇戆嗜利,往往侵夺内地,使民失业。莅兹土者,非以德怀之,以计困之,患未易弭也。   ○嘉诚废县今卫治。三国汉时,为平康县地,属汶山郡。晋因之。后没于羌,寻为吐谷浑所据。后周天和初,得其地,置嘉诚县,龙涸郡及扶州治焉。隋仍曰嘉诚县,属扶州。大业初,属汶山郡。唐武德初,改置松州治焉。广德以后,废于吐蕃。刘句曰:嘉城本生羌地,后魏时,白水羌舒彭遣使朝贡,乃拜龙骧将军甘松县子,始置甘松县,魏乱而绝。后周复招慰之,于此置龙涸防。天和六年,改置扶州。隋改甘松为嘉诚县。或曰:刘句误也。甘松盖在陕西岷州境。《城邑考》:今卫城,明洪武十七年筑,即隋唐嘉诚县地也。石为城,有濠环之,门五,城周七里有奇。   龙鹄城在卫东。《志》云:龙涸本名龙鹄。后魏太和九年,宕昌王梁弥博为吐谷浑所逼,奔仇池。仇池镇将穆亮帅骑三万军于龙鹄,击走吐谷浑,改立梁弥承而还。后周龙涸防盖置于此。杜佑曰:龙涸城为吐谷浑之南界,去成都千余里。是也。宕昌,见陕西岷州卫。仇池,见陕西成县。   平康废县在卫西南。蜀汉时,置平康县,属汶山郡。延熙九年,汶山平康夷反,姜维讨平之,是也。晋仍为平康县,亦属汶山郡,后废。后周复置。隋因之,属会州,寻属汶山郡。唐初废。垂拱元年,复置平康县,属当州。天宝初,改属松州,后废。○交川废县,在卫南。本嘉诚县地,隋开皇初,析置交川县,属会州,寻属汶山郡。《隋志》:县有关官。是也。唐仍为交川县,属松州。后废。《寰宇记》云:交川县亦后周天和中置。误。   废潘州《志》云:故潘州在卫北七百五十里。汉武逐诸羌渡河湟居塞外,筑此城置护羌校尉御之。唐广德初,松州以北皆陷于吐蕃。宋崇宁三年,秦凤招纳司言,阶州生蕃纳土,得邦、潘、叠三州。潘州盖属吐蕃首领潘罗支,故名。又分潘州为上下中三州。元属吐蕃宣慰司。明初本设松州、潘州二卫,后并为松潘卫。今阿失寨,盖上潘州也。班班簇,即下潘州地也。中潘州界其间,其地愈北,山愈平。旧漳腊之设,在下潘州。《边略》:中潘州去卫二百五十里而远。   废居州在卫西北。唐贞观中,党项部细封、拓跋等氏相继来降,以其地置居、奉、岩、远等州。又轨州亦在卫西境,贞观三年置。《唐史》:党项,汉西羌别种,魏晋后微甚,周灭宕昌邓至,而党项始强。其地古析支也,东距松州,西距叶护,南春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浑,山谷崎岖,亘三千里,姓别为部。太宗置松州都督府,督羁縻居、懿、麟、雅等二十五州。是也。○废麟州,在卫西。唐贞观五年置,以处生羌。又废剑州,唐永徽五年,羌酋冻就内附,以其地置剑州,俱属松州都督府。   废霸州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唐贞观中置。十二年,霸州山獠反,杀其刺史向邵陵,州废。仪凤初复置,属松州都督府,寻复废。天宝初,招附生羌,置静戎郡,治信安县。乾元初,改为霸州。贞元中,剑南节度使韦皋招纳降蛮,处之于维、保、霸等州。是也。又废柘州,亦在卫西南。《通典》:柘州东至静州三十里,南至维州三百里。本生羌地,显庆元年置。天宝初,改为蓬山郡,领柘县及乔、珠二县。又有废拱州,显庆中以生羌钵南伏浪恐部置,与柘州俱属松州都督府。静州,见叠溪所。○废阔州,在卫西境,相近者又有废诺州,俱唐贞观五年置,以处党项及降羌,属松州都督府。十二年,吐蕃破党项、白兰诸羌,屯松州西境,寻进攻松州,败州兵。阔州、诺州二部遂叛归吐番,寻复内属。   ○雪栏山卫东三十里。山势蟠蜒,四时积雪,其色如银,俗呼宝顶山。亦名雪岭,崖路险,有雪栏关。又风洞山,在卫东五十里。山高险,行数里始至其巅,上有风洞,深不可测。《志》云:洞多恶风,每午辄大作,作则灰沙蔽天,人马俱辟易,寒气袭人,触之多死,否则喘息旬日始止。盖山岚郁结之气所发。   红花山卫南十五里,有屯田,名红花屯,岷江所经也。又牛心山,在卫东南十五里,峰峦圆秀,若牛心然。又东四十里为火焰山,山无草木,色如赭。○金蓬山,在卫东南五里。《志》云:羌人金蓬者昔居此山。   甘松岭卫西北三百里。亦曰甘松山,一名松桑岭,土人谓之松子岭。后魏有甘松县,唐置松州,皆以此山名。《新唐书》:开元十九年,吐蕃请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岭,中国之阻,不如许赤岭。是也。今大江经其下。杜佑曰:甘松岭乃江水发源处。似误。赤岭,见陕西西宁卫。   大分水岭卫北二百三十里。其山高峻,水分二流,或以为大江导源处也。又小分水岭,在卫北九十里。其山平坦,有龙潭,其水亦分二流。○羊峒,在卫北,接陕西洮州界。《志》云:松潘东通任昌、蜡梅,北接羊峒、洮州,任昌、蜡梅盖番族也。   野狐峡在卫西境。唐贞观八年,别将李道彦分道击突厥,至阔水,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等屯野狐峡拒之。道彦不得进,为其所败,退保松州。   ○岷江在卫西。《江源记》:岷江发源于临洮木塔山,山顶分东西流,由甘松岭八百里至漳腊西,其水渐大,复径镰刀湾,达松潘,于下水关入红花屯,达叠溪界。《一统志》:司西北六十里有潘州河,即岷江矣。河东、河西诸蛮,盖以江为界云。余见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涪江在卫东。发源小分水岭,东南流入小河所界,又东南入龙安府。《汉志》注:涪水出刚氐道徼外,南至垫江入汉。是也。详见大川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