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90 页/共 479 页
荣德山县东北四十一里。唐因以名州。《志》云:山在群山中,峭拔突起,高五百余丈。有小径至山顶,以木为梯,上有石室二十四,相传皆仙真幽栖之所。一名老君山。又有荣隐山,在县北三十里,亦幽胜。一名石筠山。又荣黎山,在县东十五里,上有龙池,县有三荣之名以此。
○荣川在县东,亦曰荣溪。自成都府仁寿县界流入,又东南与双溪合流,东南入叙州府富顺县,合金川,注于大江。《志》云:荣川亦名遁水。又有东川,在县北,亦自仁寿县山谷中出,东南流经城下,会于荣川。○双溪,在县北。其水一自西来,流浊;一自东来,流清。二水相合,流经城下,会荣川东川而入富顺县界。
○新罗镇县南八十里,有盐课司。或曰,司盖与富顺县接界。
威远县州东三百里。东南至叙州府富顺县百三十里。亦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初置,属资州。唐初,改属荣州。宋因之。元省,后复置。明洪武四年,省入荣县。九年,复置,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县今省。
○和义废县在县东南百里。隋末置。唐初属泸州。贞观八年,改属荣州。宋乾德五年,并入威远县。又至如废县亦在县东南。唐贞观初,置婆日、至如二县,属荣州。二年,又割泸州之隆越县来属。八年,俱并入威远县。
○中峰山县北百里。山峰高耸,与资县分界。又两母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二峰并耸,皆有石崖下垂,望之如乳。又佛顶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悬崖百尺,上镌佛像,因名。《志》云:县东十五里有葛仙山,亦高秀。
○献宝溪县西北七十里。《志》云: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一出两母山,合流而东南入富顺县界,注于金川。又有中溪,在县南,下流合于荣县之荣川。○龙会河,在县东,曲流如盘龙,合于献宝溪。又硫黄川,在县北四十里,溪自山壑中来,旁有一窍,硫黄随泉而出。
◇泸州东北至重庆府五百七十里,南至永宁宣抚司三百四十里,西至叙州府三百五十里,北至重庆府合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嘉定州六百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八十五里,至京师九千二百里。
《禹贡》梁州地。春秋时巴国地。汉属犍为郡,后汉因之。建安十八年,析置江阳郡。三国汉及晋因之。宋、齐仍曰江阳郡按沈约《志》:江阳郡,晋安帝时乱,失本土,乃侨置于武阳。宋时,始复旧土,因为东江阳郡。《萧齐志》亦曰东江阳郡。梁兼置泸州。隋郡废州存仁寿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大业初,改曰泸川郡。唐初复为泸州武德初,置总管府,寻曰都督府。刘句曰:州督羁縻十州,天宝初,督十四州。天宝初,曰泸川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泸州亦曰泸川郡。宣和元年,赐军额曰泸川节度。乾道六年,移潼川路安抚司于此。《宋志》:泸州领羁縻州十八。景定初,没于蒙古,寻复取之,改曰江安州。元仍曰泸州,以州治泸川县省入,隶重庆路。明初改直隶布政使司,仍曰泸州编户七十里,领县三。今仍旧。
州西连道,东接巴、渝,地兼夷汉,江带梓、夔,控制边隅,最为重地。今自州而北,一军出中水,可以径达广汉。自州而东,江水兼众水之流,浩瀚洋溢,吴楚百石大舟可方行而至。自州以西,水陆兼济,不十日可抵成都,泸州惊则两川尽城守矣。宋绍定中,魏了翁知泸州,时泸为大藩,控边面二千余里。了翁乃修武备,治城郭,为捍御之计。既而叛将刘整以州降蒙古,教之侵宋,泸州失而蜀益不可为,宋之亡亦日迫矣。泸实当东西腰膂之地,谋蜀者所当先也。
○泸川废县今州治。汉置江阳县,属巴郡。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为侯邑。武帝改属犍为郡。后汉因之。建安中,为江阳郡治。三国时,诸葛武侯尝屯兵于此。晋仍为江阳郡治。宋、齐因之。梁为泸州治。或曰州治马湖江口,误也。隋泸州亦治此。大业初,改县曰泸川,仍为郡治。唐因之。宋淳三年,徙治于江南岸神臂山,谓之铁泸城。元还旧治。至元二十年,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为土城,宋政和间旧址也,元毁。明初,因故址修筑,石为固。弘治初,增修。嘉靖中,又复营治。隆庆三年,复增拓之。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
泾南废县州西南四十五里,在泾水之南。唐贞观八年,析泸川县置泾南县,属泸州,寻复省入泸川县。
九支城州西南百余里。本南广蛮地,宋大观二年内附,因置纯州,领九支、安溪二县。宣和二年,州废,改县为九支城,属泸州。《州志》:九支城在州西五十里。似误。○武都城,在州西南境,亦南广蛮地。宋大观三年内附,建滋州,领承流、仁怀两县。宣和三年,废州为武都城,以仁怀为堡,承流县并入焉。元初废。
思峨废州亦在州西南境。唐天授二年所置羁縻州也,领多溪、洛溪二县,属泸州都督府。宋因之。熙宁八年内附。政和中,属长宁军。又羁縻顺州,亦在州境。唐载初二年置,领曲水、顺山等五县,属泸州都督府。宋因之。后俱废。今州有思峨洞,或云州盖因洞而名。
○神臂山州东八十里,亦曰神臂崖。北临江渚,险固可凭。宋淳熙三年,余迁州城于山上,所谓铁泸城也。○方山,在州西南三十五里。《志》云:山分八面,有九十九峰,下瞰江流,深无际,顶有巅池,周围一里,唐时尝改名曰回峰山。又《水经注》: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谓之绵水口。绵水即资江也,南去方山犹十余里,盖径山北东入江耳。
宝山在州城西。初名堡子山,宋陈损之,易今名。两江合流,下瞰城郭,为郡之胜。一名泸峰山。又三华山,在治北一里,有三峰耸秀。州东三里曰归子山,下临江滨。○南寿山,在州南十里,初名博望山,宋政和中,晏州叛夷平定,守臣绘图以进,诏改今名。又州南五里有瑞鹿山,亦高秀。
思峨洞州西南二百里。初入稍隘,已乃宏广,相传为故思峨州地也。又龙女洞,在州东北二十里。崖壁高峻,有二洞,甚幽邃,人不能到。又州南十里南田镇有飞云洞,亦幽胜。
○泸江在州城东,即大江也。自叙州府南溪县流径江安纳溪县,过州城南,又东北出而会雒江。今州治东隅即为江浒。夏潦水涨,两江环合,弥漫浩渺,如大海然,州人谓之海观。并流而东入合江县境。《志》云:泸江中有大石阙,亦曰黄龙堆。春水涨则堆没阙平,水涸时常为舟楫患。余详大川大江及川渎异同。
资江在州城北,即中江也。自叙州府荣昌县东南流,至州城东,合于泸江。《水经注》: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雒会。是矣。详见前大川雒水。
支江州城西北,大江分流也。自叙州府南县鸳鸯圻而东,入州界,经安流镇,又东入于资江。又有赤水,自隆昌县界流入州境。合于支江。○九曲溪,在州东北十里。蜿蜒九曲,可通小舟,引流灌溉,为利甚博。又有澄溪,在州治南。源出宝山下,流常澄洁,下流俱入于大江。
○龙透关州南七里。相传诸葛武侯所立。又州南二十里有道寨。《志》云:东汉征南夷,尝屯军于此。○博望寨,在州南十里。宋政和七年置,亦曰南寿寨,以寨在南寿山下也。又绥远寨,在州西南。宋大观中置,隶滋州。宣和三年,改隶泸州。宋末俱废。
板桥堡在州西南。相近有政和堡。俱宋政和初置。《宋志》:州境有羊羝寨,治平四年废。又有白{艹刀}寨。皇初,知益州田况发白{艹刀}子弟讨叛夷,是也。元丰二年废。又有大硐寨,元丰三年废。○石门堡,在州境,宋李焘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是也。或曰,即今州南石棚镇。
石棚镇州南二十里,有巡司。又有李市镇巡司,在州北百里。○泸川水驿,在州治东。又东六十里有黄舣水驿。又立市马驿在州治北,盖州当水陆津涂也。
纳溪县州西南四十里。西南至叙州府长宁县二百二十里。本泸川县地,宋为纳溪堡。皇二年,增置军寨巡简。绍定五年,升为纳溪县,属泸州。旧有土城,今废。城址不及三里,编户三里。
○旧县城县北十里。元大德中,移县于江北,以避水害,即此城也。至大初,复还今治。今亦谓之旧县坝。
楼子山县治东一里。层峰叠嶂,俨若楼阁。又县东四里有掇旗山,相传武侯树旗于此,以誓蛮人。又舞凤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山势起伏,横开如凤舞。
○大江在县城北。自江安县流入界,又东南出泸州城南。《舆程记》:自县至州江道凡七十里。盖水流盘曲也。又有掇旗滩,在县东二里江滨,相传亦以武侯名。
纳溪县治西。县境大川也。永宁宣抚及泸州卫以北之水,汇流经江门峡口大洲,而北至县西门入于大江。亦谓之纳江。旧《志》云:源出阿永蕃部,即永宁属夷也。今县有纳溪河口巡司。
○倒马关县南百三十里。明初置,路通云南、交趾,因倒马坎为名。又石虎关,在县南百五十里。明初置,通云贵之道,关前有石如虎,因名。○保子寨,《志》云:在县西十里,相传武侯南征尝驻兵于此。
江门寨在县西南。宋元丰四年,置江门寨,属乐共城。后城废,寨属纳溪县。今为江门堡,南去永宁一百三十五里。江门水马驿亦置于此。《舆程记》:由江门水道而北,径峡口水驿至纳溪县,共二百四十里。是也。○大洲堡,在县南百四十里,亦宋元丰中置,属乐共城。今为大洲水驿,又改大洲驿为通邮驿,属江安县。《舆程记》:县南七十里至渠坝驿,又七十里至大洲水驿,又南六十五里为峡口水驿,与永宁接界。《州志》:渠坝驿在泸州治南,大洲驿在江安县治东。似皆误。
江安县州西南百二十里。西至叙州府南溪县百二十里。汉江阳县地,后汉置汉安县,属犍为郡。晋属江阳郡。刘宋为东江阳郡治。齐、梁因之。隋开皇初,仍曰汉安县,属泸州。十八年,改县曰江安。唐仍属泸州。宋因之。今城周六里,编户二十里。
○绵水废县在县西绵水溪口汶江中洲上。晋太元中置县,属江阳郡。刘宋属东江阳郡。齐梁因之。隋仍曰绵水县,属泸州。唐仍旧。宋乾德五年,废入江安县。○施阳废县,在县西。唐贞观初,以夷獠户置施阳县,又置思隶、思逢二县,属泸州。八年,省施阳县入江安。十三年,又省思隶、思逢入焉。又废南井监,《志》云:在县东北,宋南渡后置监。有凤凰山,山有雁塔,元初监废。今为南井铺。
阴废县在县西南。唐羁縻晏州所领县也。宋熙宁七年,熊本降泸夷阴酋不下,本合晏州十九姓之众,发黔南军讨败之于黄葛下,追奔深入,阴乞降,本受之。以其酋个恕知归徕州,于是氵育井、长宁乌蛮、罗氏鬼主诸蛮,皆愿内附。黄葛,或曰山名也,在县南归徕州,即阴县改置。
乐共城在县南百里小龟山上。宋元丰四年置城于此,后并入江安县。《宋史》:元丰元年,命韩存宝经制泸州纳溪蛮,存宝破其后城。二年,罗苟蛮叛犯纳溪,议者言罗苟不加诛,则乌蛮观望,为害不细。存宝檄归徕酋乞弟击平之。既而乞弟率兵至江安城下责赏,寻益桀敖,官军击之,败没。四年,改命林广讨之。广败乞弟于纳溪,破乐共城,进至斗满村,又次落婆囤。乞弟遁,广率兵深入,自发纳江即入丛箐,无日不雨雪,士卒死者不可胜计。过老人山,山形剑立,度黑崖,历鸦飞不到山,进抵归徕州,竟不得乞弟,师还,筑乐共等城为戍守。政和五年,晏州夷卜漏反攻乐共城,官军拒却之,是也。纳江,即纳溪。
○汉阳山县南四里。孤高突起,为南境之望。又县南四十里有照山,峰峦岩壑,为一邑之胜。○连天山,在县南七十里。回旋曲折,高耸连天。又南三十里即小龟山矣,乐共城旧置于山上。
○大江在县北。自南溪县流入境,又东接纳县界。《志》云:县西旧有三江碛,控江为险,宋嘉熙三年,筑城于此,以御蒙古。或曰,三江碛即绵水口也。
绵水在县治西。源出连天山,北流经废绵水县,入于大江,谓之绵水口。或曰,绵水合于氵育溪诸水,同入大江也。○氵育溪,在县南。源出叙州府长宁县,流入县界,入大江。又安乐溪,宋邓绾云:在县东北。自合江县南境上接蛮界,西北流至县境,入江。一云,即纳溪分流也。时未建纳溪县,故云自合江境流入耳。○泾滩,在县南三十里。滩上有山插天,瀑布悬流,侧有卧石,下流会于绵水。
○安远寨县南七十里。世传诸葛武侯征蛮,于此屯驻。《宋志》:元丰三年废平夷堡,于罗池改筑安远寨,属泸州。后废入江安县。又有西宁等寨,亦元丰中置,后废。
梅岭堡县西南百二十里,相传亦诸葛武侯屯兵处。又南有镇溪寨,《宋志》:元丰四年,置乐共城,领江门寨、镇溪堡、梅岭堡、大洲堡。是也。政和中,晏州蛮卜漏反攻破梅岭寨,寻讨平之。元废。江门、大洲,见上纳溪县。○席帽溪寨,亦在县境。《宋史》:元丰五年,林广入归徕州,师还,筑乐共、江门、梅岭及席帽溪等寨,西达氵育井,东到纳溪,皆控制要害。是也。寨旋废。
江安驿在县西,水驿也。《舆程记》:自南溪县之龙腾驿,东六十里至江安驿,又六十五里为董霸驿,自此而东六十里即纳溪县之纳溪驿。《会典》有通邮驿,即纳溪之大洲驿改今属。
合江县州东百二十里。东北至重庆府江津县二百七十里。汉犍为郡符县地,后汉为符节县。晋仍曰符县,属江阳郡,县寻废。永和中,改置安乐县。宋齐因之。梁时亦曰安乐戍。后周置合江县,属泸州。隋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废符县在县南。汉置县于此。《水经注》:汉建元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符关,即此。元鼎二年,始置符县。后周时,置合江县于今治。隋以后因之。宋嘉熙三年,兵乱,移县治于榕山。四年,又移县治于安乐山,皆筑城为守。元复还今治。明天顺中,始筑土城。成化中,以石。弘治正德中,皆增修之。
安溪废县县西南百里。本蛮地,宋大观中,置纯州,并置安溪县隶焉。又南为美利城,亦属纯州。宣和二年,州废,县及美利城皆降为寨,属合江县。元俱废。
○榕山县南五里。山高秀,上有芙蓉池,即宋嘉熙中筑城处也。俗亦名容子山。其相近者,曰月台山,孤峰突立,之溪环绕其麓,如新月然。○安乐山,在县西五里。三峰奇秀,中有八洞及泉石诸胜,亦宋嘉熙中筑城处。《志》云:唐天宝中,尝改山名曰合江山。俗亦谓之笔架山。
○大江在县北,自州东流入县界。县西北二十里有白龙滩,即大江所经也。至县治东有之溪流合焉,因谓之合江。又东北入重庆府江津县界。
之溪在县治西南。一名小溪。源出遵义府仁怀县境,环绕如之字,径县南十里之丁山及安乐山之麓,复绕流而东北出,合于大江。
○遥坝寨在县南。宋大观中置,属合江县。宣和二年废。四年复置。《志》云,县境又有安溪、小溪、青山等寨,皆宋皇以后置。元初俱废。
冈门镇在县南。路通遵义。万历中,杨应龙之乱,合江募兵扼冈门以拒之,是也。○牛脑水驿,在县治北。县西六十里又有神山水驿,西去泸州黄舣水驿六十里。又史霸驿,在县东六十里。又东七十里为汉东驿,即江津县界也。
附见:
泸州卫州西南二百九十里。《志》云:卫地东西广二十里,南北袤九十里,东至永宁卫界,西至九姓长官司界,各十里,南至太平长官司界五十里,北至纳溪县界四十里。洪武二十五年,陕西长安卫军征云南还,命驻守州城,改为泸州卫,分立左右中前后五所隶焉。正统中,调前所于利州卫,后所于青川所。成化四年,都掌种大坝蛮叛,事平,因迁卫于宋江渡。其地本名渡船铺,增置官军,并调重庆卫前所充之,即今卫也。卫城即成化初筑,以石,周四里有奇,有门四。弘治间,复于东城外筑土城,周一里有奇,控制蕃落,为西南之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