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9 页/共 479 页

三龟山州治东。以形似名。中间一峰,循其趾而上,弯环有九洞。宋德初,元将汪德臣攻嘉定,守将昝万寿战败,籍境内三龟、九顶、紫云诸城以降,即此。紫云城见犍为县。又州治南有洛都山,俗名龟子山。郭璞所云将州对洛都者也。   青衣山在州东南大江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又九龙山,在州东二里,俯临大江。○锦江山,在州北四十里,大江自成都环流至此,登山下瞰,萦绕如带。又白崖山,在州北八十里,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称佳胜。   ○大江在州城东,俗名通江。自眉州流入界,又南经乌尤山下,为三江会流处。中有洲,曰黑水尾,旧为茶商批验之所。又东南流入犍为县界。《志》云:大江经州东,青水、沫水从西南来注之,谓之合水。晋永和三年,桓温讨李势,循外水西上,势遣李福拒温,自山阳趋合水。山阳,峨眉山阳也。又唐咸通十年,南诏陷犍为,薄嘉州,刺史杨与蛮夹江而军,蛮阴自上游济,背击王师,走。嘉州陷,江盖州之襟要也。余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阳江州西南九十里,亦曰阳山江。阳,一作羊。即大渡河也。源出雅州羌界,下流自越卫境流入州界,径峨眉县南,至州西,又东径州城南入大江。《通典》谓之青衣江,以与青衣水合流也。或谓之峨水,以峨眉山水流入也。自蜀以西之水,交会于此。详见大川大渡河。   青衣江州西十五里。其上流自青神县流入夹江县界,至此会于阳江,而东入大江。《图经》:青衣、沫水合流处,有观音滩,自滩而上,曰鱼村、曰浮桥口,路出雅州之道也。《郡志》:州境有渎江,发源成都府温江县,径双流县界,又径眉州丹棱县、青神县,入州境,至州城东而入大江。盖即青衣水讹为渎江耳。详见大川青衣水。   泥溪河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又临江溪在州西二十里,源出三峨山,流合青衣江而入大江。《志》云:州治北有竹公溪,又平羌县界有三溪,今皆湮。○明月湖,旧在州治南,今为平陆。又西湖,在城西,方广十里。   吕公堤在城东。《志》云:州城三江门当二水之会,岸被水啮,易于圮。宋守吕由诚筑堤,连延不断,以御冲波,郡人德之,号曰吕公堤。   ○平羌关在州西北。《唐志》平羌县有平羌关。《州志》云:白崖山南有临江关,今废,即平羌之讹也。又嘉禾关,亦在州北。又有紫石关,当嘉、眉两州分界处,山石皆赤,因名。二关皆近代所增置。○嘉庆关,在州城东大江东岸。《志》云:凌云寺之西即嘉庆关。   二石阙在州西南旧市镇。《郡国志》:龙游县有二石阙,汉武使唐蒙下夜郎置。《舆地碑目》云:旧市镇石阙上有唐李德裕领重兵过此九字。晏殊《类要》误作二石关,近《志》皆从之。宜辩。又《州志》云:关在州东。亦误。   凌云驿州治东。水驿也。又州北四十里有平羌水驿,即故平羌县,皆大江所经也。《志》云:州东南四十里有金石井巡司,万历中革。   峨眉县州西八十里。西北至洪雅县八十里。汉南安县地。后周为峨眉县地。隋开皇九年,改峨眉曰青衣。十三年,复置峨眉县于此,属嘉州。大业中,属眉山郡。唐仍属嘉州。宋因之。今城周八里,编户六里。   ○绥山废县县西四十里。刘句曰:本名荣乐城,隋招致生獠置县于此,因山为名也。唐属嘉州。宋乾德四年,省入峨眉县。   罗目废县县西南九十里。唐麟德二年,开生獠置县,并置沐州治焉。上元三年,州废,县亦省。仪凤三年复置,属嘉州。刘句曰:县初治峨眉县界内ヌ和城,如意初,移于今治,距旧县三十余里。宋乾德四年,废为罗目寨,属峨眉县。   三峨山《志》云:大峨山在县西百里,所谓峨眉山也。中峨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覆蓬山,一名绥山。小峨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铧刃山。三山相连,谓之三峨。详见前名山峨眉。   龙门山县西十里。两崖峭峙,仰观青天,仅露一罅,岩壑奇胜,不一而足。又罗蒙山在县南三十里,一名罗目山,亦高广。二山盖即峨眉之别阜。   ○阳江县西南百里,即大渡河也。自越界流入境,经废罗目县南罗目江流入焉,亦谓之峨水。又东入州界。   罗目江在县西。出峨眉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茅平以北,至罗目废县之上,合二溪之委为江。水石甚奇险,下流入于阳江。《寰宇记》:罗目县西南五里有小铜梁,盖在罗目江之上。○符文水,在县西三十里。出峨眉山洞中,北则白水,南则黑水,过双飞桥下而汇流为一,下流亦注于阳江。   夷惜水县东南五十里。又天津水,在县西南百五十里。皆出越界,东北流入县境,注于阳江。○秦水,在县西南二十里,亦出峨眉山麓,下流汇于阳江。《志》云:秦惠王克蜀,移秦人万家以实之,秦人思秦之泾水,遂于此水侧置戍,谓之泾口。唐天宝六载,改曰秦水。《名胜志》:今夹江县治名泾上。泾水疑在其地。又种玉溪,在县西十里,出龙门山,亦曰龙门溪,流合于秦水。   ○土地关县西南四十里。《边略》:县地西南二边,邻松坪木瓜、大小赤口等处,自县三十里至高桥,又十里至土地关,二十里至龙池场,二十里至大围关,五里至铁索桥,五里至射箭下坪,三里至射箭上坪,此县之旧界也。坪外八里至黑龙溪,四里至虎皮冈,始分两岐,右路由上马胜溪至金口厂,为邛部司新附之民,名归化乡,有阳化堡设焉。由金口厂二十里至楠木园,五十里至天池,八十里至万家石,三十里至松坪,则黎州境内矣。左路由下马胜溪至古金寺,渡中镇河,有中镇巡简戍之。又十七里而至太平墩。墩有两岐,右路过阳村行百里,乃至猡犭回。猡犭回,亦新附蛮种也。左路上蛮鬼冈,冈势险峻,树木丛杂,入冬徂春,烟雾不收,雨雪层积,即蛮人亦鲜踪迹。又十五里至空木,即永宁墩。八里乃至栖鸡坪,今筑平夷堡处,城池候馆咸备焉。由栖鸡五里至泠溪,二十里至热水河,十里至四百囤,又二十五里而主西河,设有镇远墩,过墩四十里为杀马溪,悬崖峭壁,中逼河流,人过此者,两头牵索,缘索而步,至下山处,名为马漕。又五十里则木瓜夷种巢穴也。栖鸡,一作茜鸡。   靖夷堡在县西南。《志》云:万历初,猓夷猖獗,增设此堡以备之。又中镇亦在县西南,临中镇河,明初置巡司于此。又ヌ和镇在县西南,后周时置戍于此。唐仪凤中,为罗目县治,寻改置ヌ和镇兵于此。宋废。○峨眉驿,在县西南。唐置峨眉镇于此,寻改为驿。明初,傅友德于大渡河造船,以达建昌,曹震言,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多瘴疠。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可行,乞以时开通,移温江至建昌,各驿马置峨眉新驿为便。从之。寻废。   夹江县州西北八十里。东北至青神县六十里。本龙游、平羌二县地,隋开皇三年,析置夹江县,属嘉州。唐、宋因之。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南安废县县西北二十五里。汉县,高帝封功臣宣虎为侯邑。武帝时,属犍为郡。后汉因之。自晋以后,皆属犍为郡。梁属齐通郡。后周属平羌郡,寻废。今为南安镇,亦曰南安乡。○夹江旧城,刘句曰:本夹江废戍也,在今县北八十里,地名泾上,隋于此置夹江县,唐武德初,移于今治。   ○万松山县东北三十里。山有三峰,中峰尤为峻耸,环山皆松也。其南曰天马山,山势高骞,一名马鞍山。相近者曰伏龟山,冈峦绵亘,盘曲有九。又有葛藤山,以形如葛藤也。滨江又有帘钩山。《志》云:以两山夹江,状若帘钩而名。自天马以下俱在县东三十里。○丈人山,在县东十里,亦曰九盘山。上有石,峭拔如人立,俗谓之丈人峰。相近者曰虎履山,上多虎迹,因名。   平羌山县西十五里。山高广,下瞰平羌江。后周以此山名县。又凤凰山在县南十里,冈峦攒列,飞翥若凤。又县西三里有云吟山,亦耸秀。○千佛崖,在县西八里,数峰崭然,崖石峭拔,崖旁多镌佛像,因名。西岩瀑布悬流,响震林壑。   ○青衣水县西十九里。自眉州青神县流经县界。洪雅川亦自县西流合焉,因有夹江之名。或曰,非也。大江经县东,青衣经县西,故云夹江。旧《志》:青衣水经南安故城,亦谓之南安峡口。蜀汉章武三年,汉嘉太守黄元叛,杨洪度其必乘水东下,敕诸将陈等于南安峡口邀遮,果得元。是也。青衣水又东南流,至州城西而入于阳江。   洪雅川县西三十里。自洪雅县流入界,东西曲流百三十里,与青衣水合,亦谓之雅江。○至川溪,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出峨眉山麓,流入县界,合青衣水而注大江。又龙鼻溪,在县西南十五里,其地有龙鼻山溪流绕其下,因名。又飞水溪,在县西十里,状如素练,一名瀑布泉,皆东流注于大江。《志》云:江西去县三十里也。又天水溪,亦在县西。有天生桥,在依凤冈东,其桥天成,涧水出其下,流而为溪,灌田千顷。   向君堤在县西南,延袤数里。《志》云:蒙江啮岸,县令向君捍之,锸沙泞中,得白金一箧,资以就堤,亦名白金堤。蒙江即青水江也。   ○弱氵焉镇在县东南。有弱氵焉渡,盖青衣水渡口。《后汉志》县有鱼涪津。《蜀都赋》注:津在县北三十里。或以为即今武阳县之鱼符津也。   洪雅县州西北百三十里。东北至眉州丹棱县六十里。汉南安县地。后周为齐乐县之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改置县,属嘉州。唐武德初,置犍州治此。贞观初,州废,改属眉州。开元七年,复置义州于此。明年,州废,仍属眉州。宋初因之。淳化四年,改隶嘉州。元至元二十年,废入夹江县。明成化十八年,复置。今城周六里有奇,县编户三里。   ○南安废县在县东南。贾耽曰:后周废南安县,隋义宁初,改置南安县于废县西,属嘉州。唐武德二年,改属眉州。五年,省入洪雅县。开元八年,复以獠户置南安、平乡二县,属义州。明年,州废,二县俱并入洪雅。是也。《州志》:县西四十五里有洪雅故县。县初置于此,后移今治。   ○九胜山县北一里。九峰屹立,近如屏阑,远如户闼,为县之胜。又八面山在县南三十里。峰峦高峻,黛色参差,八面如一,因名。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金釜山。冈陇回环,草木丛郁。一名主簿山。下有金釜渡,洪雅水所经也。或以为即丹棱县之金釜山。恐误。   竹箐山县西三十里。上多竹,蒙茸茂密。昔人以石梯磴,盘折而上。宋尝置关于其巅,设巡简司,后废。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又云占山在县西七十里,高出诸峰之上,四时云气笼罩尝半县。西百里又有阿吒山,岩石雄峻,其东岩瀑布千仞,响撼山谷。《志》云:县西又有思经山,与雅州分界,其北有废严道县址。   雪坡在县南,即峨眉山麓也。胡氏以为雪岭之坡。今夹江县西有雪岭,一名宝子山,坡盖在其西。唐咸通十年,南诏入寇,与官军相持于大渡河,蛮密分兵开道逾雪坡,奄至沐源川,渡江陷犍为。沐源川,今在犍为县界。   ○青衣水县西北七十里。自雅州名山县东南流入县界,又东南入眉州丹棱县境,亦曰平羌江,下流入夹江县。○洪雅川,在县西七十里。一云源出阿吒山,绕流县界,而入夹江县境,县以此名。唐武德九年,益州将郭行方击破眉州叛獠于洪雅川。是也。   花溪县西六十里。其上流为雅州之周公水,流入县界,东北流入青衣水。又有龙溪,在县西南六十里,分流为二,左流为大龙溪,右流为小龙溪,盘曲围抱,如游龙然。下流皆注于洪雅川。   犍为县州南百里。东南至叙州府三百里。汉南安县地。后周置武阳县。隋初改名属戎州。唐初因之。上元初,改属嘉州。宋、元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八里。   ○沉犀城县南十五里。《志》云:后周保定初,置沉胥郡治此。隋开皇初废。或曰,即故犍为县治。《宋志》大中祥符四年,徙县于惩非镇,即今治云。○紫云城,在县东南十五里。亦曰子云城,相传杨子云曾居此。宋宝中兵乱,筑城置戍于此。德初,昝万寿以紫云城降元。是也。今其地为水月市。   玉津废县县西北三十九里。《志》云:隋大业中置。唐初属嘉州。宋乾德四年,废入犍为。   ○犍为山县南十五里。相传汉以此名县。又南五里曰沉犀山,近大江亦曰沉犀滩。沉犀城以此名。○四望山,在县东北百里,山高耸,可以四望。   ○大江在县城东。自嘉定州南流经此,又东南入叙州府宜宾县界。唐咸通十年,南诏攻黎州,分兵东出,诡服汉衣,济江袭陷犍为,遂焚掠陵、荣二州间。《州志》:县北十里有蟆颐滩,大江所经也。湍流峻急,为行舟患。近凿而平之,公私便利。   沐源川县西南百里。自马湖府沐川长官司流入界,经县南入于大江。今县南有清水溪,源出马湖界,流入境,下流至孝女渡入江,曰清溪口,即故沐源川矣。唐咸通中,南诏蛮自雪坡奄至沐源川,寻陷犍为,即此。又四望溪,在县东北百里,发源三江镇,下流入岷江。○汉水,《志》云:在县东北百八十里。汉成帝时,得古磬十六枚于水滨,名宝磬川。其下流东入资江。   鸳鸯奇在县东北,临大江。晋永和三年,桓温伐蜀,李势将昝坚拒温,至合水,诸将欲设伏于江南,以待晋兵,坚不从,引兵自江北鸳鸯奇渡向犍为,温军至青衣,从彭模直指成都,坚至犍为,知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军遂溃。合水,今州东阳江合大江之口也。彭模及沙头津,俱见眉州彭山县。   ○沐源镇在县西南,以近沐源川而名。唐嘉川二十四镇兵之一也。乾符初,高骈筑沐源川城,盖即故镇筑以御蛮寇。《新唐书》县又有犍为市、庄牛径等镇。   石马滩镇县北四十里,有巡司。又县东北百里有四望溪口巡司。其相近者,又有永通盐课司。又税课局,在县西十里。○沉犀驿,在县治南。水驿也。又南四十里为下坝驿。又六十里接叙州府境之月波驿,县北五十里又有三圣驿,又北六十里达于凌云驿。   大佛寺县东南四十里,唐所建。元末完者都以明玉珍据重庆,屯兵大佛寺,将攻之,明玉珍遣兵捣嘉定,遂攻破大佛寺。   荣县州东二百里。西北至成都府井研县百五十里。汉南安县地。隋大牢县地,属资州。唐武德初,置荣州,治大牢。贞观初,析置旭川县。永徽二年,移州治焉。天宝初,曰和义郡。乾元初,复曰荣州。继又增置威远军于城内。宋因之,亦曰和义郡。治平四年,改旭川县曰荣德。绍熙中,又升州为绍熙府,以光宗潜邸也。端平以后,废徙不一。元亦曰荣州,以州治荣德县省入。明初因之。洪武九年,降州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七里。   ○大牢废县县西南五十里。宋白曰:萧齐置南安郡,治南安县,即此地也。后周废。隋置大牢镇。开皇十三年,改置县,属资州。仁寿初,山獠作乱,以卫文为资州刺史,到官,獠方攻大牢镇,文单骑谕降之,即此。唐初,析置荣州,寻治大牢。永徽中,州移治旭川,大牢属焉。天宝初,改曰应灵郡。宋仍属荣州。明初省。○罗水废县,在县南,唐初置。《新唐书》:景龙二年,省云州及罗水、云川、湖连三县入大牢,其地皆与大牢相接也。   公井废县县东三十五里。刘句曰:唐武德元年,割资州之大牢、威远二县地,于公井镇置荣州,以界内荣德山为名。是年,改镇为公井县。六年,州移治大牢,公井属焉。宋初因之。熙宁四年,省为公井镇,入荣德县。《宋志》公井有盐场一,端平三年废。   资官废县县西南百二十里。本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宋齐因之。后周省。隋末复置,改曰资官。唐武德初,属嘉州。六年,改属荣州,县有盐有铁,故曰资官也。宋仍属荣州。元省。《邑志》:县治西一里有荣王城,宋宝庆初筑,以封弟与芮,周一里有奇。元末隳。   ○凤鸣山县治西北。《志》云:自县治北至县治西南之浮图崖有五山相连,亦曰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