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8 页/共 479 页

○栅头镇县南四十里。镇有九龙洞,其中幽胜,上有峰峦。《志》云:镇当嘉、眉、雅往来之冲,人物阜繁,商旅辏集,甲于西南。   青神县州南八十里。西南至嘉定州夹江县六十里,东至成都府井研县百里。汉南安县地。西魏置青衣县,盖取蚕丛氏青衣以劝农桑为名。后周为青神县,并置青神郡。隋初罢郡,以县属嘉州。唐属眉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县今省。   ○青衣城在县东南。刘句曰:青神县临青衣江,魏因以青衣名县。本治思水口,唐武德八年,移于今治。《州志》:梁青州城在今县南五里,后周改为青神郡。误。   ○熊耳山县治西。《蜀志》:望帝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水经注》:江水又东南径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悬既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既,李冰所平也。《华阳国志》:青衣有沫水,触山胁为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李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汉书·沟洫志》:李冰凿离{山隼},避沫水之患。即此。{山隼},古堆字。《寰宇记》:古老言诸葛武侯凿山开道,即熊耳峡东古道云。沫水即青衣水之异名矣。○伍渡山,在县东十里。水径山下,绕流屈曲,渡处凡五,因名。   上岩县东北五里。又五里为中岩,上有唤鱼潭、罗汉洞,岩之半有三石笋,青衣水经其下。又下岩,在丹棱县东南二十五里。《一统志》:县东五里有慈姥岩,下临青衣水,亦曰慈姥矶。   ○大江县东二十里。自州境南流至此,又南入嘉定州界。县东南旧有松柏滩,昔多覆舟之患,相传宋天禧中,县令张逸为文祷江神,不越月而滩徙五里。   青衣水县东五里。自丹棱县流经州界,入县境。晋永和三年,桓温伐蜀,军至青衣,即此处也。又南入嘉定州夹江县界。或曰,县境之青衣水以青衣教民事而名,非即雅州之青衣江。似误。○鱼蛇水,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成都府仁寿县界之木梓山,流经县境,入大江,以水中有鱼似蛇,因名。一名鱼鲫江。   芙蓉溪在县东南,流入大江,夹岸多芙蓉,因名。又东为五渡溪,在伍渡山下,亦流入大江。○青神渠,在县西。《唐志》:太和中,荣县夷人张武等百余家请田于青神,凿山酾渠,溉田二百余顷。   ○﹂关在县南境。汉唐蒙通夜郎,从巴蜀﹂关入。《郡国志》:唐蒙破西南夷路,始于此邑。盖汉建元中,未开西南夷,县与夷接界云。○犁头湾巡司,在县境。青神驿,在县东三里,水驿也。又县东南六十里有峰门水驿,接嘉定州界。《舆程记》:峰门驿,又南五十里至嘉定州之平羌驿。   ◇邛州东至眉州百六十里,东南至嘉定州四百二十里,西南至雅州二百里,北至成都府崇庆州百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一百三十里,至京师一万五百七十里。   《禹贡》梁州地。秦属蜀郡。两汉因之或曰,蜀汉时,属汉嘉郡。   晋仍属蜀郡。永和以后,属晋原郡。宋、齐因之。梁置临邛郡,兼置邛州。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属临邛郡《隋志》:大业初,改雅州为临邛郡,治严道县,临邛县属焉。唐武德初,复置邛州治依政县。显庆三年,移州治于临邛。天宝初,改临邛郡。乾元初,复故咸通九年,置定边节度治邛州,寻省。文德初,复置永平节度。大顺中,又省。五代时,王建亦尝置永平军于此。宋仍曰邛州亦曰临邛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抚司行邛州事,寻复为州,并临邛县入焉,属嘉定路。明洪武九年,降州为县。成化十九年,复升为州编户十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二。今亦曰邛州。   州屏蔽川蜀,控扼西番,邛崃、零关,近资羽翼之势,清溪、大渡,遥为肩背之形,使任得其人,未始不可以靖西山之烽火,戢南诏之戈矛也。说者谓唐置定边军,而西川益以多事,州不足为缓急之藉也。岂笃论哉?   ○临邛废县今州治。秦置县,属蜀郡。汉因之。王莽改蜀郡太守为导江卒正,治临邛,公孙述因以篡窃者也。后汉仍属蜀郡。章武三年,汉嘉太守黄元叛,烧临邛城,即此。晋仍属蜀郡。永嘉中,李雄分立汉原郡,临邛县属焉。永和中,属晋原郡。宋齐仍旧。梁置临邛郡。刘句曰:西魏移临邛县于故县西置郡。隋罢郡,移治于今所。唐因之。初属邛州,显庆三年,始为州治。宝应元年,又置镇南军于城内。宋仍为邛州治。元至元二十一年,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无城,成化中,始筑土城。正德六年,以石。有门四,城周八里。   依政废县州东七十里。汉临邛县地。西魏置依政县,改置邛州于此。隋初因之。大业初州废,县属临邛郡。唐初,复置邛州治焉,寻移治临邛。宋仍属邛州。元至元二十一年省。刘句曰:依政故城,本秦之蒲阳县,汉为临邛县,后魏析置依政县,为蒲阳郡治。隋改为临邛郡治。似未核也。旧《志》:依政故城在州东北三十里。又公孙述城在州南十里。《志》云:即汉时临邛县治也,公孙述为导江卒正时治此。《华阳国志》:秦张仪城临邛,周围六里,高五尺,其址与成都郫同一云。临邛故城,在州南五里,盖西魏时临邛县治也。   火井废县州西南八十里。刘句曰:后周置火井镇。隋改为火井县,属临邛郡。唐属邛州。宋因之。《宋志》:开宝三年,移县治平乐镇。至道三年复旧。元省。《一统志》:火井城,在大邑县东四十五里。误。又《州志》:在州东南八十里。按:火井,今在州西南八十里,其东北有相台山,以袁天纲为火井令,登山相视县治而名。《州志》盖误以西南为东南也。《新唐书》火井县有镇兵,有盐。《宋志》邛州有惠民监铸铁钱,建炎二年废。   ○古城山州西七里。亦谓之古石山。《华阳国志》:临邛有古石山,山出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汉文帝以赐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匠,故王孙货累巨万亿,邓通钱亦遍天下。《寰宇记》:铁山铸钱,即此山也。《州志》云:山在州南十里,山有五面,对拱州治。○铜官山,旧《志》:在州东南八里。《史记》:卓氏之先,赵人。秦破赵,迁卓氏。夫妻推辇而出,曰,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即山铸钱。即此山也。汉文帝常以此山赐邓通。今州南五里有卓王孙宅基,方十里,耕者往往得古钱。《州志》云:山在州治东南二里。   七盘山州西八十里。有石径自趾至巅,委曲七盘。其相近者,曰马崖山,以崖石如马形也。○白鹤山,在州西八里。旧名四明山,一名群羊山。魏华父曰:白鹤林麓苍翠,江流萦纡,蔚为是州之望。又盘陀山,在州西十里。山高峻绝,顶宽平。《志》云:县南八里有邛崃山,汉张骞奉使西域得高节竹,植于邛山,故名。自沉黎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相台山州西八十里,即火井令袁天纲登山相视县治处。山之西南,即火井也。《华阳国志》:火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水,以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斛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耳。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博物志》:临邛火井,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泉。是矣。其井深二三丈,以竹木投取火。后人以火烛投井中,火即灭绝,不复然。隋、唐间,于其地置火井县云。   ○邛水州南五里,俗呼南河。源出雅州邛崃山,流入州界,与山溪诸水合,东流至崇庆州新津县境,而入大江。郦道元曰:邛水南入青衣江。似误。又牙江,在州东四十里,源出大邑县凤凰山,东南流至州东,合于邛水。其合处有石如象牙,因名。   斜江县东七十里。源出大邑县鹤鸣山东斜曲,流径废安仁县,又东南流至州东,亦入于邛水。《志》云:县东六十里有泉水河,平地涌出,流合斜江,入于邛水。○水,在州西,源亦出大邑县凤凰山,流至州西南,合于邛水。《志》曰:水发源处,亦曰坝。又有布濮水,在州西八十里,源出獠界,流合于水。   东湖池州治东一里。《志》云:孟昶所凿。又有西湖池,在州西十里白鹤山之左。○盐井。《元史》:邛州有二盐井,宋名金凤、芳池。天历初,地震,盐水涌溢,州民侯坤愿作什器煮盐,而输课于官。诏四川盐运司主之。今废。   ○夹关在州西南。两山夹立,耸峙如门。自关以西则土汉接壤,蛮獠错杂处也。昔尝置兵于此,为戍守重地。   火井镇州南二十五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司本置于故火井县,后移于此。○石盘戍,在州西百里。相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呼望军顶,与獠界相接。又白鹤驿,在州治东一里。   大邑县州北六十里。北至成都府灌县九十里,东至崇庆州百三十里。本蜀郡晋原县地。唐咸亨二年,析置大邑县,属邛州。今城周八里,编户七里。   ○安仁废县县南三十里。《九域志》云:在邛州东北三十八里。是也。唐武德三年,析临邛县置,属邛州。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初复置。宋仍属邛州。元初,并入大邑县。   ○鹤鸣山县西北三十里。形如覆瓮,上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又东西二溪,出其两腋。山之东南,又有石峰,名曰天柱,三面悬绝,其形如城,亦曰天城。又有青霞嶂、环玉潭,皆称佳胜,盖川西之名山也。今亦见崇庆州。   凤凰山县西八十里。山形如凤,有虎劈泉、骑鲸柏诸胜。又雾山,在县北五十里,山多云雾。《名胜志》:县有静惠山,一名东山,上有土城,相传蜀汉赵云所筑。盖云尝防羌于此。   ○水在县西。出凤凰山下,流入州界。又有牙江,在县东,亦流入州界,俱注于邛水。又牡丹池,在鹤鸣山牡丹坪上,水极清洁。   ○延贡寨在县东南二十里。《志》云:在安仁废县北。是也。唐中和二年,高仁厚降阡能之众于此。胡氏曰:自成都双流县西南出新穿口,又西至新津县,又西至延贡寨,相去皆不过四五十里。《宋志》安仁县有延贡寨。○思安寨,在县西。宋置,为戍守处。元废。   蒲江县州西南百里。东南至眉川丹棱县百五十里,西至雅州名山县百一十里。本临邛县地。西魏置广定县,并置蒲原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邛州。仁寿初,改县曰蒲江县。大业初,属临邛郡。唐武德初,仍属邛州。太和四年,改隶州,寻复故。宋仍属邛州。元至元二十一年省。明洪武十三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蒲江旧城县治北一里。蒲,《隋志》作υ。《志》云:西魏置蒲口镇,并置蒲阳郡,寻改县曰广定。恐未可据。今县城,天顺间筑。正德中,重修。盖移治于旧县之南。   临溪废县县北五十里。本临邛县地,西魏析置临溪县,属蒲原郡。隋属邛州。唐因之。宋仍属邛州。熙宁五年,废为临溪镇,属临邛县。明改属今县,仍曰临溪镇。   ○长秋山县东二十里,山高耸。一名主簿山,以昔有主簿王兴者得仙于此而名。《寰宇记》谓之小可慕山。又九仙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有九峰,如列屏然。○金釜山,在县南八里。下有盐井,亦以金釜为名。《宋志》县有盐井监及盐井寨,以此。又有白鹤山,在县北三里,山亦耸秀。   ○蒲水县治南。发源雅州名山县界,亦谓之蒲江。汉宣帝地节中,穿蒲江盐井,并置铁官,是也。蒲水流合邛水,出新津县而入大江。   铁溪河县北二十里。其上流为百丈河。自雅州名山县流入界,合蒲水,又东北注于邛水。故邛水亦兼铁溪河之名。《唐志》临溪县有铁官,盖溪旁山中旧产铁也。下流入崇庆州新津县界,注于大江。   ○双路镇县西六十里,有巡司。宋《九域志》蒲江县西有合水镇,为戍守要地。又县南十五里旧有莫佛镇。今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二 卷七十二   ◎四川七   ◇嘉定州东至成都府内江县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叙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雅州二百三十里,北至眉州百七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南京六千七百七十里,至京师九千八百四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汉为犍为郡地。后汉因之。晋仍属犍为郡。宋、齐因之。梁属齐通郡。后周析置平羌郡。隋开皇初,郡废,属嘉州时州治广通县。广通,今眉州治也。或曰,隋移嘉州治此。大业二年,又改眉州。大业二年,改置眉山郡于此。唐复为嘉州。天宝曰犍为郡。乾元初,仍曰嘉州《旧唐书》:是年剑南节度使卢元裕请升州为中都督府,寻罢。宋因之亦曰犍为郡。庆元二年,升嘉定府以宁宗潜邸也。开禧初,又赐军号曰嘉庆节度。元曰嘉定府路。明洪武四年,复为嘉定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编户十里,直隶布政司,领县六。今仍曰嘉定州。   州倚三峨而带二江唐杜佑曰:州在大江、青衣二水之会。宋鲜于绘曰:州背负三峨,襟带二江,山川之胜,为蜀冠冕,且北去成都不过五驿,东指江阳,易于一苇,从来繇外水而指成都、犍为、武阳,其必争之道也。宋牟子才言,嘉定为镇西之根本,以州据黎、雅上游也。然津途便利,密迩叙、泸,讵非成都之噤吭乎?   ○龙游废县今州治。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峨眉县,平羌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嘉州。开皇九年,改县曰青衣。平陈日,有龙见水中,随军而进,十年,因改曰龙游。大业初,为眉山郡治。唐为嘉州治。宋因之。宣和初,改曰嘉祥县,寻复故。明初省。《城邑考》:州城,宋开禧中故址,西北依山,东南临江,江水啮城,城辄坏。明正统中,障以木栅。成化中,复捍以石堤。正德中,于城东南两面掘地石,深厚皆八尺余,高倍之,复编柏为栅以附石,始称坚完。嘉靖二年,复改筑西北一隅,又于水城增崇雉堞。自是皆以时修葺。城周十二里有奇。   平羌废县州北四十里。后周置平羌县,属平羌郡。《志》云:本汉时平羌戍也。后周保定间,因故址置县。隋因之,属嘉州。大业初,属眉山郡。唐仍属嘉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废为平羌镇,属龙游县。《一统志》:平羌故城在州南十八里。似误。○废丰远监,在州界。《宋志》嘉州有丰远监,掌铸铁钱。元废。   ○九顶山州治东一里隔江。山有九峰,曰凤集、曰栖鸾、曰灵宝、曰就日、曰丹霞、曰祝融、曰拥翠、曰望云、曰兑说。山下有凌云寺,唐开元间,僧海通者,于渎江、沫水、蒙水之会,悍流怒浪之滨,凿山为弥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覆之。咸通十年,南诏蛮陷犍为,掠陵、荣二州,既而大集于凌云寺,与嘉州对岸。州刺史杨等勒兵拒之,蛮潜遣奇兵自东津济,夹击官军,官军溃,遂陷嘉州。《志》云:寺在州城东南。又乌尤山,在九顶山之东。旧名乌牛,突出水中,作犀牛状。黄庭坚改为乌尤,亦名乌龙山,俗仍呼为乌牛山。明初,明玉珍据重庆,元将完者都将攻之,屯嘉定之大佛寺,明玉珍遣兵劫乌牛山寨,捣嘉定,是也。大佛寺,见犍为县山之左。又有马鞍山,《唐志》:嘉州有二十四镇兵,一曰马鞍镇,盖置于此。一云在州南八里。又有圣冈山,在州治东南,山冈与凌云寺相连,因名。一名东山。   高标山州治西半里。一名高望山。巍然高峙,万象在前,旧有层楼,江山千里,一目可尽。其相接者有杨雄山,有洞深邃,相传子云所居。《志》云:在治西一里。又城西门外有古像山,有石镌佛像,如凌云大佛而略小。俗云,初作此为式也。又茶山,在州西二里,产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