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7 页/共 479 页

○长江废县县西百十里。汉广汉县地。晋永嘉中,李雄置巴兴县。东晋置遂宁郡,治巴兴。宋齐皆因之。梁始改治小溪。西魏改县曰长江,属怀化郡。隋属遂州。唐因之。刘句曰:旧治灵鹫山,上元二年,徙治白桃川也。宋仍属遂州。元至元十九年,省入蓬溪县。《一统志》:长江故城在今州北三十里。误。○唐兴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永淳初,置县于此,后移今治,改曰蓬溪。   ○赤城山县东一里。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高台五层,山皆赤土。又蓬莱山,在县治西,县因以名。   青石山县南百七十里。山出青石最佳,可为钟磬。《益州记》:青石岭有九折,亦名九节岭,九岭溪水出焉。山下有九节镇,其东麓入合州界。又风门山亦在县南百七十里,四面峻绝,常有清风,因名。○龙多山,在县南二百二十里,山绵亘深远,下有放生池,相传武后常令放生于此,其南亦接合州界。   伏龙山县西二百里。其山盘曲,形如伏龙,下有火井。《异物记》:山下地洼若池,以火引之,有声隐隐出地中,少顷炎炽,夏月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冬月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衣裾。   明月山县西二百二十里。两峰对峙,下临涪水,相映而明。一名鼓楼山,以登其巅可望数百里也。其下有明月池。五代唐天成中,孟知祥、董璋连兵十万侵遂州,突次明月池,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力不敌,乃坚壁清野,退守州城,知祥等自明月池进攻陷之。   ○蓬溪县城北。源出蓬莱山,东流绕赤城山下,又西南流入遂宁县界,入于涪江。○珠玉溪,在县西北七十里,昔时溪旁有珠玉村。又凤凰川,在县北百二十里,以旁有凤凰山而名。其下流皆东入顺庆府界,注于流溪,而达嘉陵江。   ○朝天驿在县西。马驿也。《志》云:嘉靖中,自广元改今属。   安岳县州南三百八十里。南至成都府内江县九十里,东至重庆府大足县百七十五里。汉为资中、牛な、垫江三县地。后周置安岳县,并置普州治焉。隋初因之。大业初,州废,县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复置普州,治安岳县。天宝初,曰安岳郡。乾元初,复曰普州。宋仍为普州治,亦曰安岳郡。宝以后,州县俱废。元末,复置安岳县。或曰,明玉珍置,属遂州。明洪武四年,复置普州。九年,省州入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九里。县今省。   ○废普州今县治。刘句曰:梁置普慈郡。后周改曰普州。隋州废。唐复置。宋亦曰普州。《宋志》:端平三年兵乱,淳三年,据险置治。宝以后,州废。是也。明初亦置州于此。县初无城,今城,成化初筑,寻圮。正德七年改筑,石为固云。   普康废县县南五十里。汉犍为郡资中县地。后周置永康县,属普慈郡。隋开皇初,属普州。十八年,改县曰隆康。大业初,属资阳郡。刘句曰:本名永唐,隋改曰永康,移治伏强城,寻又改曰隆康也。唐先天初,讳隆,改曰普康,仍属普州。宋因之。熙宁五年,废入安岳县。○石羊城,《志》云:在县东百二十里。元置县。明初,废为石羊镇。未知所据。一云,石羊城在乐至县南。   ○铁峰山县治北,高耸壁立。一名凤凰山。山之后曰大云山,亦高峻。杜佑曰:安岳郡城因山为址,四面险固,谓此也。○云居山,在县东南十里,岩壑深秀。县北二十里又有鳌鱼山,亦高广,以形似名。   ○岳阳溪在县治西。一名青竹溪,绕县治东南流入大足县界,合于赤水溪。宋时太守彭乘尝临溪凿石为曲水。一名翰林滩,以乘尝官翰林也。又大安溪,在县北八十里,下流东注于涪江。   ○龙台镇在县境。唐所置也。天复初,王建遣龙台镇使王宗侃讨妖贼杜从法等于昌、普、合三州,平之。或云,镇盖王建所置。   茗山镇县西七十里。故普慈县地,与乐至县接界,旁有茗山,因以为名。宋嘉定十一年,汉中叛将张福转掠巴蜀,入普州,屯于州之茗山。安丙自果州趋遂宁,会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福穷请降。   乐至县州西南三百九十里。西至简州九十里,东至安岳县百二十里。汉犍为郡牛な县地。隋为普慈县地。唐武德二年,析置乐至县,属普州。宋因之。宝中废。明成化二年,复置。今县隶潼川州。正德十年,改隶简州。嘉靖九年,还隶潼川州。今城周五里,编户七里。   ○普慈废县县东北三十五里。后周置多业县,并置普慈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普州。十三年,改县曰普慈。大业初,县属资阳郡。唐仍属普州。宋乾德五年,废入乐至县。《郡志》:普慈废县在安岳西北百里,境相接也。   大娑婆山县治南一里。又治北一里有小娑婆山,山高险,皆可屯兵。《志》云:县治北又有镇山,治南又有印山,与大小娑婆山相接。○七盘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冈峦曲折,凡有七盘,因名。又金马山在县西北十里,亦高耸。   ○胜水河县东六十里。一名倒流河。北流入遂宁县界,入于涪江,亦曰倒流溪。○放生溪,在县西十里,西流入简州界,注于雁水。   ◇眉州东至成都府仁寿县八十里,南至嘉定州百七十里,西至邛州百六十里,北至成都府崇庆州二百里。自州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南京六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一十里。   《禹贡》梁州之域。秦蜀郡地。汉犍为郡地。后汉因之。晋、宋仍属犍为郡。齐析置齐通郡《地记》:齐建武三年,置齐通左郡于犍为郡南安县之西界。梁因之,兼置青州。西魏改曰眉州以峨眉山名也。后周复曰青州,寻改嘉州。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大业二年,又改州曰眉州。三年,废州,属眉山郡。唐武德二年,复置眉州。天宝初,曰通义郡。乾元初,复曰眉州。宋因之亦曰通义郡。元仍曰眉州,属嘉定路,而以州治眉山县省入。明洪武九年,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为州编户二十一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三。今仍曰眉州。   州迫近江浒,密迩成都。吴汉之攻公孙述也,战于武阳、南安之间。桓温之平李势也,战于合水、彭模之上。朱龄石之讨谯纵也,亦战于彭模以北。盖自外水而指成都,不得眉州,未足以制成都之肘腋也。眉州举而成都在掌中矣。且江山清秀,土田腴衍。《志》称为岷峨奥区,允矣。   ○眉山废县今州治。汉武阳县地。晋宋因之。齐建武中,析置齐通县,为齐通郡治。梁置青州治焉。隋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初,又改曰通义,嘉州治焉。大业初,为眉州治,寻废州,改属眉山郡。刘句曰:后周改齐通曰安洛,寻曰广通。《隋志》不载也。唐复置眉州于此。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眉山县。元至元二十年,并县入州。明初,降州为眉县,属嘉定州,寻复曰眉州。《城邑考》:州城,五代时摄守山行章筑。宋淳化五年,乱贼李顺攻围半年,不能下,俗谓之卧牛城,以其坦而难攻也。又沿城多芙蓉,亦谓之芙蓉城。岁久,城濠颓塞。明成化十七年,因旧址修筑。正德中,复缮城浚濠,石为固。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   裴城《志》云:在州治东。相传昔有裴姓者夜筑此城,天明而毕。又州治东北二里有洛城,相传后汉时筑,三国时废。皆未知所据。   ○峨眉山州西南二百里。绵亘深远,蟠踞嘉、眉二州,并为形胜。详见前名山峨眉。   蟆颐山州东七里。自象耳山连峰壁立,西瞰玻璃江,五十余里至此,磅礴蹲踞,形类蟆颐。上有淘丹井,山腹有穴,曰龙洞。大江流至山下,曰蟆颐津。唐田令孜沉左拾遗孟昭图于此。又白虎山,在州东北八里,其山壁立,西临导江。一名白兽山,下有白虎潭。○醴泉山,在州西八里,环绕州城,山半有八角井,清甘如醴。又州西北九里有快活山,平地突起,高百余丈。   盘龙山州北四十里。状若盘龙。一名走马山。下有腊鱼堰水。《志》云:州西北十里有回龙冈,自盘龙山南来,或起或伏,至此冈阜高出,遇双河口水,折而西旋,状若回龙云。○七龟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南北两山对峙,延亘十余里,中平坦,有七山罗列前后。又笔架山,在州西二十五里。有三峰峙立,山之阴为卢崩沟。又州西四十里有息台山,在东馆镇之北,亦雄峻。   大旺山州东南五十里。自蟆颐山南趋,或起或伏,至此,峰峦屹立,回拱州城。又连鳌山,在州西南九十里,山势连续,其形如鳌。又石佛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下有尔家川,地膏腴,宜种植。   ○大江州东六里。自成都府新津县流入彭山县境,其华阳双流之支江,亦流合焉,流经蟆颐山下,山在江之东岸,江流至此,莹若玻璃,因名玻璃江。亦曰蟆颐津。又南流入青神县界。《志》云:州东四里有玉津,即玻璃江渡口也。余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松江在州城东南。自蜀江分派,西南流绕州城,与醴泉江合,复入蜀江。江中有哭王滩,孟昶降宋入朝,国人哭送之于此,因名。○醴泉江,在州西八里。其上流曰双河,源出蟠龙山,分流自山东者,曰腊鱼堰水,自山西者,曰柏堰水,至州西北十里而合流,名双河口。又东南流,为醴泉江,绕州城,与松江合入蜀江。   思江州南五十里。其上流即青衣江也。自丹棱县东南流入州界,过思乡,至青神县境,下流入蜀江。详见大川青衣水。○金流江,在州西南八十里。源出丹棱县,东南流经州境金流乡,至青神县南而入青衣江,以其峻急难渡亦名难江。又有多棱川在州西南七十里,亦自丹棱县流入,南接青神县界,下流入金流江。   环湖在州治西。旧有沼州人为工梁塞之,宋魏了翁为守,特疏凿之,名曰环湖。又龙潭在州西南十余里。源自笔架山泸崩沟,东流而入醴泉江。又有白龙池,在州西南八十里。四山环绕,中为池,其水久旱不竭,久雨不溢。   蟆颐堰州东七里。唐开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琼开,障蜀江水溉眉山、青神田亩七万二千有奇。宋嘉定间,魏了翁来守是州,又畚武阳石垒堤,其利视昔尤博。   ○鱼耶镇《志》云:在州东两河口,有巡司。又东馆镇在州西七十五里。○眉州驿,在州东七里。水驿也。又州东南三十里有石佛水驿。《志》云:州东玻璃江滨有江都馆,旧名共饮亭,宋邑宰胡文靖建,为迎劳宾客之所。嘉定间,魏了翁来为州,更拓之,改曰江都馆。   彭山县州北四十里。北至成都府双流县九十里。秦置武阳县,属蜀郡。汉属犍为郡。后汉为犍为郡治。晋、宋因之。齐仍属犍为郡。梁改犍为县,置江州。西魏改县曰隆山。后周省州置隆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陵州。唐初因之。贞观元年,省入通义县。二年复置,属眉州。先天初,改曰彭山县。宋、元因之。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编户五里有奇。县今省。   ○武阳城县东十里。相传蜀国故城也。秦惠王使张仪伐蜀,开明拒战不胜,退走武阳,即此。秦因置武阳县。汉因之。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晨夜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是也。晋仍曰武阳县,兼置西江阳郡治此。萧齐因之。萧梁改县曰犍为,因置江州,今亦谓之江州城。周省江阳郡。隋初,省江阳县。又《郡志》:县西北五里有犍为城。汉昭帝时,犍为郡自道移治武阳。萧齐时,郡还治道。因名故郡治曰犍为城。或曰,萧梁时,犍为县盖治此。今县唐贞观初所改置。   绵水废县县东南十余里。刘宋置绵水县,属江阳郡。萧齐因之。《志》云:后周改为白水县。隋废。   ○鼎鼻山县东北二里。山形曲如鼎鼻。刘句曰:西魏改犍为县曰隆山,以界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也。《广记》曰:今县南十余里之打鼻山,乃故鼎鼻山,县东北之鼎鼻山是其支峰耳。《地志》:打鼻山,山形孤起,东临江水。俗云:昔周鼎沦于此,或见其鼻,故名鼎鼻。晋义熙中,刘裕遣朱龄石伐谯纵,纵将谯小苟塞打鼻山以御之,即此。《益州记》:山上有城,亦名鼎鼻。鼎鼻、打鼻音相近也。大江过山下有滩,朱龄石伐蜀时立寨于此。《括地志》:鼎鼻山北有龙洲,东接导江水。○平盖山,在县治北,下临系龙潭。潭在县西北四里,有系龙桥。又金华山,在县东六里。又县东北六里有盘石山。皆近郊之胜也。   彭亡山县东十里。《郡国志》:周末彭祖家于此而亡,因名。后汉岑彭击公孙述,至武阳营所,问山名彭亡而恶之,改曰平无。欲徙,会日暮而止。是夜果为刺客所杀。山亦名彭女山,亦曰平模山,亦曰彭模山。桓温伐李势,至彭模,直指成都,留参军孙盛等守辎重于此。李势将李福等来攻,盛击走之。既而温平蜀,命益州刺史周抚镇彭模。义熙九年,朱龄石伐谯纵,自外水至平模,去成都二百里。纵遣其党侯炜等屯平模,夹岸筑城以拒,龄石攻拔其北城,南城亦溃,遂趣成都。是也。《水经注》: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谓之平模水,亦曰外水。彭亡聚,盖在山下。   象耳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形耸秀,连峰接岭,南至蟆颐山。下有宝砚、磨针二溪,龙池、蟹泉诸胜。又居崃山,在县东北十二里,导江水在其南。○天社山,在县北。《华阳国志》:武阳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桥,曰汉安桥,广一里半。每夏秋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李严乃凿天社山,寻江通车道,省桥梁,吏民悦之。即此。   北平山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天柱峰。《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石仓,在半山石壁间,岩窦如蜂房,相传窦中尝出米,谓之石仓米洞。   ○大江县东北二里。又成都府之内外江,俱自双流县流入焉,合流而南,亦名武阳江。《志》云:县东北二里有龙爪滩在江中。又有鼓楼滩在县南十余里,江流峻急,声如击鼓,因名。○赤水,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自成都府仁寿县流入境,注于大江。汉建安末,黄龙尝见于此。一名黄龙溪。   馨堰县西南二十里。拥江水为六堰开、六水门,灌郡下田。相传亦李冰故址也。后汉初,公孙述僭位,犍为不屈,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先埋其车轮于桥侧,以示死守。今县北二十里有埋轮桥。   通济堰县西北四十里。有大堰一,小堰十。自成都新津口引渠南下,灌溉彭山、眉山、沿江之田,凡百二十里,计田千六百顷。唐开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琼所开。五代时,张琳复自新津修觉山浚故址,至州西南合于松江,其利尤博。   鱼凫津县东北二里。或曰,即鱼涪津也。《后汉志》:南安县北有鱼涪津,广数百步,临大江。建武十二年,吴汉破公孙述将魏党等于鱼涪津,遂围武阳。晋惠帝永康元年,赵据益州以叛,遣兵袭杀西夷校尉陈总于南安鱼涪津。旧《志》:津在嘉定州夹江县界。○沙头津,在县北,亦大江津济处也。晋永和三年,桓温自平模直指成都,李势将昝坚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陌,其众遂溃。《志》云:津在县北二十里。   ○武阳驿在县治东。水驿也。隆庆二年,自眉州改今属。或曰,驿旧置于龙爪滩,旁亦名龙爪驿。   丹棱县州西八十里。西南至嘉定州洪雅县六十里,西北至邛州蒲江县百五十里。汉南安县地。后周置齐乐县,属齐通郡。隋开皇中,改曰丹棱县,属嘉州。唐属眉州。宋因之。元省。洪武十三年,复置。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四里。   ○齐乐城县东北二十里。刘句曰:萧齐置齐乐郡。今《齐志》不载。《州志》云:齐曰南乐县,后周改为齐乐。亦误。县盖后周时置,本治此,隋唐间迁于今治。   ○赤崖山县北二十里。高耸赤色,如鸟ヵ之状,拱翼县治。又北五里曰簸箕山,山圆而大,以形似名。又三箐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接彭山县界。○龙鹄山,在县北十五里,山高耸。宋李焘父子读书于此。一名龙鹤山。   飘然山县西五里,山幽胜。又县东南二十二里有金釜山,下临平羌江。   ○青衣水县东南十七里。一名平羌江。源出雅州芦山县之卢山,经洪雅县北流入县境。又东南流经州南,历青神县东而入嘉定州夹江县界。○雍泔水,在县南二十里,下流合青衣水。《州志》:蛮语药曰雍,浆曰泔,是水可以愈疾而甘美如浆也。又夷郎川,在县东二十里,土地平旷,宜耕稼。本名夷朗,讹为夷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