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6 页/共 479 页

○废县今州治。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晋省。刘宋复置。元嘉十年,贼程道养等兵败,逃入山。山,即县山也。寻分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萧齐因之。梁始置新州,并县入伍城县。西魏又改曰昌成,并置昌城郡。隋郡废,寻为梓州治。大业初,改伍城曰县,为新城郡治。唐仍为梓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宋白曰:故城在县南九十里临江,一名王城,盖以江名也。一云,汉县在今州西百里,梁移今治。《城邑考》:州城,唐、宋以来故址,状若蛇盘,与西川龟城对峙。前朝天顺、成化中,修筑,皆以石。又于城外凿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于中。嘉靖初,湮废,复加疏浚,仍于城东筑堤三十余丈,以御水害。城为门四,周九里有奇。   涪城废县州西北五十里。汉涪县地,属广汉郡。晋、宋因之。萧梁侨置始平县及始平郡。西魏改郡曰涪城。后周又改曰安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安城。十六年,又改为涪城,县属绵州。刘句曰: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涪城郡及潼县,隋改潼县为涪城也。唐仍属绵州。大历十三年,改属梓州。中和四年,东川帅杨师立拒命,举兵屯涪城,西川帅陈敬遣高仁厚拒破之,即此。宋仍属梓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县。《志》云:县在绵州东南四十里,盖境相接也。   黄虎城在州北,涪水所经。晋时李氏据蜀,尝置戍守于此。其后谯纵叛,亦置戍焉。义熙四年,刘裕使刘敬宣讨纵,溯涪江而上,至黄虎,去成都五百里。纵遣谯道福悉众拒险,相持六十余日,不得进而还。胡氏云:黄虎近涪城。或曰,当在今遂宁县西北。○废富国监,在州南九十里。本县新井盐场,宋置监领之,后废。《宋志》:梓州所领县皆有盐井,而最多者,涪城则二十七盐井,县则三十四盐井,盖置监领盐税也。或云,监盖五代时所置。今有华池盐课司,在州西三十里。   ○牛头山州治西南二里。形如伏牛,俯临城郭,上有浮图。州西三里又有龙顶山,蜿蜒于牛头山之后。又长平山,在州城北,冈陇延袤而平广,因名。○东山,在州东四里,涪江之左,修阜如长城,下顾州郭,有苏公泉及石塔诸胜。《志》云:州西五里有三台山,突起三级,状若层台。   五层山州北五十里。一名天柱山,有重冈五层。又北十里曰马头山,山势昂起,形若马首。又香积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北枕涪江。○灵台山,在州南百里,山形如台,高耸云汉。又望川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天晴日霁,登绝顶遥望西川。   ○涪江在州城北。自绵州罗江县流经州城西北,又东南流经州城东,历射洪县及遂宁县,至重庆府合州,而合于嘉陵江。唐时曾以涪江逼近城,横溢为患,乃凿江东地别为新江,东北注,使水道与城相远。至宋渐堙。往往修筑长堤,以防冲啮。庆元中,暴溢为患,提刑王勋度水所向,依江Й伐石为堤,由是横流不至西啮城址,谓之王公堤。至今以时修筑。余详大川涪江。   江在州城西南。源自中江县铜官山流至废飞乌县,会众流绕牛头山下,又东南经射洪县,至遂宁县界,而合于涪江。其合处谓之口。○桃花水,在州东三十里流入涪江。又州城西有西溪流入江。   ○张杷寨在州南。《九域志》:县有张杷镇。唐中和四年,高仁厚讨东川帅杨师立,围鹿头关。师立将郑君雄出兵掩击,军中惊,别将杨茂言走至张杷而还,仁厚斩之。或以为即此张杷也。又乾宁四年,王建攻梓州军于张杷寨。即此。○楸林寨,在州北。唐乾宁二年,王建攻东川,顾彦晖拔其楸林寨是也。今为秋林马驿。   平阳乡在州西北。后汉岑彭讨公孙述,分遣臧宫溯涪水而上,宫破延岑于沈水,乘胜追北至平阳乡。王元举众降,遂拔绵竹。郦道元曰:平阳乡盖在故绵竹境内。今由州境抵故绵竹,不过百余里。○皇华驿,在州治南。马驿也。又州西六十里有建宁马驿,州北六十里为秋林马驿。又板桥,在州东南,道出遂宁。   射洪县州南六十里。西北至中江县百七十里,西南至成都府金堂县百八十里。汉广汉、二县地。西魏置射江县。后周改曰射洪,属昌城郡。隋属梓州。唐、宋因之。今城周三里,编户三里。   ○广汉废县县东南百里。汉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高帝置广汉郡,本治广汉县之绳乡,后移治涪。是也。后汉因之。建武十一年,岑彭等伐公孙述,述悉兵广汉、资中以拒汉,即此广汉矣。三国汉尝析置东广汉郡于此。晋为广汉郡治。永和中,改属遂宁郡。《水经》:涪水自涪县又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郦道元注:小广魏,即广汉县也。宋、齐因之。西魏废。   德阳废县县东南三十里。本后汉析阴平县置,在今龙安府东。晋太康中,移治于此,仍属广汉郡。永宁元年,李特攻广汉,太守辛冉溃围奔德阳,时广汉仍治雒也。大安元年,诏以张微为广汉太守,军德阳,复为特所败,特因置德阳郡,使其党骞硕守之。二年,诏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救罗尚于成都,阜为前锋,进逼德阳,特遣李荡等拒之。永和中,郡废,改属遂宁郡。宋、齐因之。西魏并入射洪县。   通泉废县县东北七十里。萧梁时置县,并置西宕渠郡治焉。西魏改郡县俱曰涌泉。隋郡废,县复曰通泉,属梓州。唐、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射洪县。又废光汉县,在废通泉县境。梁置,属西宕渠郡。隋初,废入通泉县。《一统志》:通泉城在潼川州东百三十里。   ○金华山县北二里。上拂霄汉,下瞰涪江。又县东七里有武东山,亦高秀,以武水经其西而名。武水即水也。又玉屏山,在县南十五里。一名白崖山。远望悬崖,皎如白雪,岩阜逶迤,宛类玉屏,亦曰悬岩山。   独坐山县东南二十里。射江、涪江,左右合流,此山卓然孤立,因名。○通泉山,《寰宇记》云:在通泉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百余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水,西魏因以涌泉名郡县。   ○涪江县东北七里。自州境流入,经独坐山下,合于射江,又东南入遂宁县界。又江,在县北。自州境流入,经武东山下,又东南入遂宁县界。   射江县东南十五里。源出剑州界,历潼川东境,至独坐山下合于涪江。《益州记》:娄偻滩东六里有射江,西魏因置县,土人讹江为洪,后周从俗,改县为射洪云。○大弥江,在县东。源出剑州,经盐亭县流入境。又有小弥江,在县北,下流皆注于涪江。   沈水县东南八十里。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等讨公孙述,别将臧宫从涪水上平曲,述将延岑盛兵沈水以拒,宫击破之,斩溺万余,逐北至平阳乡。《水经注》: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寰宇记》:通泉县北有沈水,即臧宫破延岑处。○可波水,在县东,流入盐泉县界,合梓潼水。又盐井,在县界。《宋志》:射洪县有盐井。又通泉县有三铁冶。   ○九井驿在县西。马驿也。嘉靖中,自广元改今属。   中江县州西百二十里。北至绵州罗江县六十里,西北至汉州百里。汉薑县地。三国汉析置伍城县,属广汉郡,寻废。晋咸宁四年,复置,仍属广汉郡。太康六年废。七年复置。宋齐因之。后周置玄武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玄武,属益州。仁寿初,增置凯州。大业初,州废,仍属蜀郡。唐武德初,属益州。三年,改属梓州。宋因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中江县。今城周七里,编户五里。   ○伍城废县县治南三里。《华阳国志》:汉时立仓于此,发五万人,尉部主之。晋咸宁四年,因立五城县,亦曰伍城,属广汉郡。宁康二年,时苻秦置宁州于垫江,以姚苌为刺史,晋将竺瑶等败之,苌退屯五城。太元七年,桓冲遣将杨亮等攻蜀,拔伍城,进攻涪城。苻秦遣张蚝等救却之。隋改曰玄武县。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高崇文讨之,败其众于玄武。乾宁四年,王建攻东川,凤翔帅李茂贞遣军来救,建败茂贞将李继徽等于玄武。是也。《九域志》:玄武县在梓州西九十里。   飞乌废县在县东南。旧《志》云:古王城也,在梓州西南百三十里。隋开皇中,置飞乌县于此,属新州,寻属梓州,以飞乌山为名也。唐仍属梓州。乾宁二年,王建攻东川,其将王宗侃略地至飞乌,为东川帅顾彦晖所擒。宋属潼川府。元初废入中江县。○铜山废县,在县西南九十里。本飞乌县地。唐贞观二十三年,置铸钱监。调露初,改置铜山县,并析县地益之,属梓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年,并入中江县。   ○玄武山在县城东南。涧中石多龙蛇状,因名。圣水泉出焉。《九州要记》:山一名朱雀山,一名宜君山,又名大雄山。《华阳国志》:玄武山亦名三山,其山六屈三起。又天柱山,在城西南,山峦孤秀如柱。《志》云:县东南三里有烽火山,诸葛武侯置烽火处也。又城东北有五城山,或曰晋以此名县。   覆舟山县西南三十里。高五里,山腹有风穴,人往视,则风起,甚至折木。《益州记》:覆船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羊肠坂,屈曲壁立,艰于升陟。又《十道录》:山亦名泊山。尧时洪水,州人泊舟于此,覆于树下,山因以名。   铜官山县西南九十八里,产铜。《志》以为卓王孙、邓通冶铸之所。又县南九十五里有赖应山,产铜及空青。○可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产铜。又县南百三十里有私熔山,产铜矿,唐因置铜山县。   会军山县东南百六十里。汉昭烈入蜀,遣诸葛武侯、张飞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师,因名。○飞乌山,在县南百七十里,峻削如飞乌之状。《寰宇记》:大飞乌山高二里,周回二里,小飞乌山高一里,周回二里,两山相向,隋因以名县。   ○中江在城东南。有二源:一为南江,来自旧神泉县,经县城西南;一为东江,来自废涪城县,经城东北。至玄武山下合流,又东南会于江。旧谓之五城水,其合处为五城水口。东晋义熙初,毛璩讨桓振,使参军谯纵等出涪水,至五城水口,纵遂作乱。《志》云:中江,一名玄武江。唐太和五年,玄武江涨高二丈,溢入梓州罗城是也。旧神泉县,见成都府安县。   江县东南十五里。源出铜官山下赤岸溪,东北流,会中江水,东入州界。一名武水,以中江有玄武江之名也。又有小江,出县南莲池乡,东流六十里,入江。故有大水、小水之称。○盐井,在县界。《宋志》:县有盐井。又飞乌县有五盐井,铜山有铜冶,是也。   ○五城驿县治北。又县西五十里有古店马驿。   盐亭县州东百里。东至保宁府南部县百七十里,东南至顺庆府西充县百二十五里。汉广汉县地。梁置盐亭县。西魏置盐亭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新州,寻属梓州。唐、宋因之。今城周六里,编户三里。   ○永泰废县县东南三十里。本盐亭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永泰县,又分剑州之黄安、阆州之西水二县地益之,属梓州。宋因之。熙宁五年,省为镇,属盐亭县。绍兴中,复为永泰县,属潼川府。元初,复省入盐亭县。《志》云:废城在州东百三十里。《名胜志》云:在县东北八十里。恐误。○东关废县,在县南四十里。宋乾德四年置县,属梓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盐亭县。《名胜志》:废城在县东百里,今名东关市。   高渠废县县西十六里。西魏置高渠县,属盐亭郡。隋开皇初,属新州,寻属梓州。大业初废。《志》云:县西北二十六里有故宕渠郡城,萧梁时废,盖即高渠之讹矣。○略城,在县西南。晋末,益州刺史毛璩东讨桓振于江陵,至略城,会谯纵作乱,奔还成都。《晋书》:略城去成都四百里。   ○负戴山在县城西。自剑门南来,起伏四百余里,自此屹然蹲峙。上有飞龙泉,味甘美,南流入梓潼水。《寰宇记》:负戴山,一名高山,有龙虎踞之胜,下瞰梓潼水。○董叔山,在县城东九十步,高一里,西临盐亭水,孤峰绝岛,峭壁千仞,旧名潺亭山。隋开皇四年,县令董叔封有德政,时游宴于此,后人因号曰董叔山,亦曰董政山。《十道记》:董政山,原名凤凰山。   金紫山县北十五里。相传以唐邑人严震、严砺俱贵显而名。一名紫金山。宋宝二年,西川帅佘晦城紫金山。山,蜀之要地也。蒙古将汪德臣袭取之。○龙固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山高四里,四面悬绝,可以固守。   女徒山县东北七十里。昔有女徒千人行役,路逢贼,乃于山顶置栅御之,因名。又鼓楼山,在县东百二十里,山有三层,高五十余丈。《志》云:前蜀时,尝营鼓楼,置烽火于此。   ○梓潼水在县治南。亦曰潼江。自剑州梓潼县南流入县界,又西南流注于涪江。《志》云:县南有白马河,与梓潼水会流而注于涪水。○盐亭水,在县城东,亦谓之弥江。自剑州南境流入县界,又南流,达射洪县界,而注于涪水。   鹅溪县西北八十里。自绵州界流入,地产绢,所谓鹅溪绢也。又有麟溪,在县西,下流皆入于梓潼水。○杨溪,在县东南。自顺庆府西充县流入境,合于盐亭水。   盐井在县东。《宋志》:县有盐井六。又县与射洪县旧皆产铁,其利属于官。   ○云溪驿在县治西。马驿也。又西六十里有富村马驿。   遂宁县州东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顺庆府百七十里,东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三十里。汉广汉县地。后汉因之。晋为德阳县地,仍属广汉郡。永和以后,于德阳东南界置遂宁郡。宋仍曰遂宁郡。齐亦曰东遂宁郡。梁因之,郡治小溪县。西魏改县曰方义。后周又改郡曰石山,兼置遂州。隋开皇初,郡废,仍曰遂州。仁寿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又改州为遂宁郡。唐武德初,复为遂州。二年,仍置总管府。贞观初,府罢。十年,复置都督府。十七年,又罢。天宝初,改为遂宁郡。乾元初,复故。天二年,王建请置武信军,孟氏因之。宋仍为遂州,亦曰遂宁郡武信军节度。太平兴国初,复改方义县曰小溪。政和五年,升州为遂宁府。宣和五年,又升为都督府,以潜邸所在也。元初因之。至元二十二年,降为遂宁州。明初因之,以州治小溪县并入。洪武九年,改为县。今城周十里,编户十七里。   ○方义废县在县治南。晋德阳县地。齐分置小汉县。梁曰小溪,为郡治。西魏改小溪曰方义。自隋以后,州郡皆治此。或曰:小溪,即小汉之讹也。广汉县,旧属广汉郡,谓之小广汉。省文为小汉,如沛郡之沛县为小沛,桂阳郡之桂阳县为小桂也。梁时,误汉为溪耳。未知然否。宋复改方义县曰小溪。刘仪凤曰:遂州平原沃野,贯以涪江,气象宽舒,为东蜀之都会。元人降府为州。明初,又以小溪县省入,降州为县。今城相传后唐天成中武信节度使夏鲁奇筑。明天顺、正德中,皆因故址增修,以砖石,环城为池。嘉靖中,又复营治。有门四。   青石废县县西北五十里。东晋置晋兴县,寻属遂宁郡。宋齐因之。西魏改曰始兴县,寻又改曰青石,置怀化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遂州。唐因之。宋熙宁六年,省入遂宁县。七年复置,仍属遂州。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县。《一统志》:青石故城,在今州北五十里。误。又遂宁废县在县西七十里。唐景龙元年,以故广汉县地置遂宁县,仍属遂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县。   ○长乐山在县治西,形如蟠龙,顶平如砥。其相接者,曰宝台山,顶平如台。又梵云山在县西南二里。《寰宇记》:山三面悬绝,东临涪江,西枕落星池。○玉堂山,在县北十五里,峰峦耸秀,气象雄峙,县之主山也。又县东北二十里有鹤鸣山,亦高秀。   灵泉山县东十里。数峰壁立,有泉自岩滴下,流注不竭。宋宝六年,蒙古将纽侵蜀,入成都,蜀帅蒲择之命其将杨大渊等守剑门及灵泉山,自将兵复成都,纽大败大渊等于此。又铜盘山,在县东五十里。壁立四绝,人莫能上。《志》云:县西五十里有石城山,以四面如城而名。   广山县北二十里。山极孤峭,斗入江心,涪江水会其下,下有龙潭,相传山常动摇,以龙潜其中也。又伞子山,在县北十五里。山形圆耸如伞,环山之民以植蔗凝糖为业。○隆龛山,在县南百四十里。其东有废隆龛县,今入重庆府安居县界,盖境相接也。   ○涪江在县城南。自射洪县流入境,至城西南复折而东,又东南入合州铜梁县界。县东有箭滩渡,即涪江津济处也。宋宝六年,蒙古纽入蜀,将趣成都,蜀帅蒲泽之遣刘整据遂宁江箭滩渡,以断东路,至不能渡,既而整败走,遂长驱入成都。   江在县北。亦自射洪县流入境,至广山下合于涪江,谓之口。宋元嘉十三年,遣将萧汪之将兵讨贼程道养,军至口,贼党帛氐奴请降,道养兵败,还入山。   赤溪县北十五里。自蓬溪县流入界,经县治东流入涪江。又倒流溪,在县西十五里,水流旋绕,北入涪江,即乐至县胜水河之下流也。○涌泉,在县西北玉垒镇,镇之曲有泉涌出,灌溉垒旁之田。   ○倒流镇在县西南,以近倒流溪而名。万历中,永宁贼奢崇明作乱,据重庆,侵掠城邑,西逼成都。官军赴援,复安岳、乐至县,与贼战于倒流镇、石桥、永济铺,皆克之。贼寻逸去。《志》云:安岳县东十里有石桥铺,乐至县东十里有永兴铺。永清盖永兴之讹矣。○广福镇,在县西百里,有盐课司。   蓬溪县州东南二百二十里。东北至顺庆府西充县九十里。汉广汉县地。唐初,为方义县地。永淳初,析置唐兴县。长寿二年,改为武丰。神龙初,复故。景龙二年,分唐兴置唐安县。先天二年,废唐安移唐兴治焉。天宝初,改为蓬溪县,属遂州。宋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四里,编户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