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5 页/共 479 页

○己废县在县南,唐所置羁縻县也。《新唐书》:久视初,置高州,领己、移甫、徙西三县。宋设长宁军,附近十州族姓皆效顺,高州其一也。《元志》云: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遣官招谕诸蛮内附。十七年,仍置高州,其蛮人皆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其故县不可得而考矣。旧《志》:唐高州故址,在今县南百二十里,元移州治怀远寨。明初,复移今治。景泰初,始创筑县城。成化二年,增修,邑始有定址云。   宋水废县在县西。《新唐书》:羁縻宋州领县四,龙、支、宋水、卢吾也,属泸州都督府。宋因之。今县有宋水州县,盖因以名。   ○阁梯山县南七里。峭壁如阁,有路盘旋如梯。又连珠山在县治北一里,以九山错峙如连珠也。又马鞍山,在县治西一里,俗呼朝天山。又西一里有远眺山,蛮人出没,登此可以远眺。《志》云:县西五十里有滕山,山多雾雨。   ○清泠溪在县治东。出珙县九寨,流入县界,又东北经庆符南溪县境,注于大江。溪多石,舟楫难行,昔人凿去险阻,方可通筏。一名复宁溪。又宋水,在县西五十里,水流屈曲,东合清泠溪。   ○安边堡在县城北。《志》云:其地当兴、拱、筠三县之要道。永乐中置堡于此,以为控御,叙南卫官军戍守。又江口镇在县南四十里,有巡司戍守。   筠连县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南至镇雄军民府三百二十里。本夜郎属境,唐置羁縻筠、连二州,属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元并为筠连州,属永宁路。明初降州为县,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腾川废县在县南。唐为羁縻唐川县,属筠州,寻废。元置腾川县,属筠连州。明初废。又盐水废县,在县境。《唐志》:筠州所领有盐水、云山等八县,连州所领有当为、都宁等六县,后俱废。《名胜志》:今县南通芒部,西控乌蒙,四山皆竹,一色相连,县名筠连,盖以此也。   ○亭台山县南二十五里。山形壁立,状如亭台。又南五里为黄牛山,山高耸,亦以形峙名。《志》云:县东五里有蛮夷山,山多岩穴,蛮夷依阻其中,因名。   ○定川溪在县治西北,乱流自山而下,汇积成溪。其下流入石门江,注于大江。又县西南有孔雀溪。《志》云:旧有孔雀巡司土舍主之,唐武后时,开拓边境置。   ○县西堡县西二十五里。明初置,亦叙南卫官军戍守。又三岔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戍守。县南又有三土巡司,正德中置。   珙县府南三百三十里。东南至贵州普市所二百二十里。本蛮地。唐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巩州。先天初,降为羁縻州,隶泸州都督府。天宝初,亦曰因忠郡,寻复故。宋因之。熙宁八年,内附。政和中,属长宁军。元亦为羁縻蛮部。明玉珍时,改为珙州。明初,降州为县。城周五里,编户九里。   ○哆楼废县在县西南。《唐志》:巩州所领有哆楼、都檀等五县。后废。   废纳州在县南。《唐志》:仪凤二年,开山洞置纳州,领罗围、播罗等八县。先天二年,降为羁縻州,属泸州都督府。天宝初,亦曰都宁郡,寻复故。宋因之。又废萨州在县西,亦唐仪凤二年招生獠置,领黄池、播陵二县,寻降为羁縻州,隶泸州都督府。天宝初,曰黄池郡,寻复故。宋初因之。熙宁八年内附。政和中,隶长宁军。后俱废。萨,或作薛,误也。《名胜志》:元上下罗计长官司,即纳州、萨州之地。   ○芙蓉山县北三十里。有九十九峰,环错耸秀,状若芙蓉。又南有二峰突起,亦曰小芙蓉。○冠帽山,在县北一里,峰峦巍峨,形若冠冕。又北二里曰麒麟山,蹲踞如角端然。《志》云:县南三十里有落浦洞,甚深邃。   ○珙溪在县治南。多石,不通舟楫,民以筒车引水灌田,利泽甚广。又鱼孔洞溪在县治西一里,水从洞口出,鱼亦从中来,因名。下流合于珙溪。   ○上罗计堡县南六十里,景泰初置。又下罗计堡在县西五十里,洪武中置。俱有官兵戍守。《志》云:上下罗计堡即元上下罗计长官司也。自古为夜郎地。宋置长宁军,巩、萨等十州族姓俱效顺,各授官羁服之,为西蜀后户屏蔽。其后分姓析居,遂有上下罗计之分。元至元十三年,蛮夷部宣抚昝顺率蛮酋归附,因置上下罗计长官司分授之。二十二年,上罗计部蛮多叛,寻击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无县邑乡镇。明初改置下罗计堡,调叙南卫兵戍守,以控扼蛮獠。景泰初,群蛮叛服不一,因复设上罗计堡,增置官兵戍守。正德十一年,抚臣马昊讨都掌叛蛮,屯驻于此。○罗星渡堡,在县南八十里。元至元中,亦尝设罗星长官司于此,后废。洪武中设堡,并调叙南卫官军戍守。又底东堡,在县南三十里,亦洪武中置,有官军戍守。   盐水镇县南百二十里。《志》云:明初置盐水坝巡司于此。万历初,改为歇马堡巡司。《会典》:盐水巡司在长宁县。又县北有洞门巡司,明初置,万历初,移于建武所城内。○都宁驿,在县南八十里,万历初增置。   兴文县府东南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永宁宣抚司二百三十里。本蛮地。唐仪凤二年招生獠置晏州。先天初,降为羁縻州,隶泸州都督府。天宝初,曰罗阳郡,寻复故。宋亦为羁縻晏州。熙宁八年内附。政和四年,隶长宁军。元至元十七年,设大坝都总管,以授蛮酋。二十二年,升为戎州,隶马湖路。明初降为县。万历四年,改今名。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二里。   ○思晏废县在县境。《唐志》:晏州领思峨、阴、新宾、思晏等县七,后俱废。或云,今县西南有晏峰,思晏县旧置于山下。《元志》:戎州本西南蛮种,号大坝都掌,分族十有九,唐时恢拓蛮徼,设羁縻十四州五十六县,晏州其一也。宋时亦尝内附。元虽置戎州,而叛服不常。州治在林箐间,所领俱村囤,无县邑乡镇。○哆刚废县,在县东南,亦唐所置羁縻七县之一也。后为多刚寨,为都掌蛮屯据处,盖以故县名。   甘泉废县在县北。唐置羁縻悦州,领甘泉、临川、悦水等六县,属戎州都督府。宋仍为羁縻州,改隶泸州都督,后废。旧《志》:废悦州,在府南二百十七里。   凌霄城县东百二十里。宋置,属长宁军。明初属戎县,都掌蛮依为巢穴。成化四年,枢臣程信督兵讨叛蛮,别将李钅广破凌霄城。城三面峭壁不可登,其南则深箐,连亘数十里。贼缒藤架木而巢其上,钅广循南崖而北,梯岩架壑以进,贼不意官军蹑其后。后山高,自高攻下,贼多坠崖死,遂破之。隆庆中,蛮复据险叛。万历初,抚臣曾省吾复督兵进讨,帅臣刘显攻凌霄城,遣别将先下落豹诸寨,遂拔凌霄。时贼据九丝城为巢穴,凌霄,九丝门户也,最高险,以落豹、恶戾坎两寨为羽翼。官军破凌霄城,贼势始蹙。事平,诏改凌霄曰拱极城。   九丝城在县东南。山箐峻深,至为阻隘。自宋元以来,常为都掌蛮依阻之地。前朝隆庆中,蛮叛据为巢穴,四出焚掠。万历初,官兵进讨,蛮固守鸡冠岭及九丝大城两地,雄峻相望,几四十里,其间陇坂盘折,崖壁对峙,中阻长谷、军人谷,两阵夹攻,无得脱者。又有内官、钓猴诸寨相形援。既而官兵攻九丝,一由黑帽山入其西,一由印坝山入其南,一由得挖麦易口入其东北,一由爆洞入其北。九丝山形盘礴,上修广,可容万灶,而四面峭仄壁立,真蛮中天险。其旁有凤头山,贼据守其顶,官军袭夺之,为营以逼贼,寻破九丝城。贼平,诏改九丝城为平蛮城,仍置官兵戍守。《志》云:九丝城壁立万仞,周围三十余里,上有九岗四水极广,可以播种,仅通一径鸟道。又去城十五里有左榜山,今立头、腰、尾三墩堡。   ○南寿山县南五里。山高大。宋时蛮酋卜漏据山为寨,一豆一蛮,数有五斗,故名五斗夷。山其依阻处也。旁有炮架山,即赵征蛮遗址。○摩旗山,在县东五里。山峻耸,形如展旗。   晏峰县西南五里。峰峦峭拔,唐以山名州。又丹霞箐,在县南二十里。山多林木,霞彩照映,其色如丹。又恶戾坎,在县东南五十里。山高道险,宿草荒塞,故名。万历初,官军击败蛮贼于此。   ○水车河县北十里。源出山都乡,流经泸州江安县入大江。居人以竹为轮,高二三丈,斜列以筒,汲水而上,可溉田畴,号曰筒车。   ○李子关在县东南百余里。成化四年,攻都掌种大坝叛蛮,督臣程信驻永宁,命一军由戎县进,一军由芒布进,一军由普市水脑洞进。又以贵州帅毛荣为左哨,由李子关进,别将宰用为右哨,由渡船铺进。又分遣罗秉忠等由金鹅池进。毛荣进至李子关,伐木开路,叠石成桥,诸将又攻破其落崖、落魏及铁炉、勇番等寨。贼登高倚险,力拒我师。诸军力攻,贼不能支,遁入深箐。我军乘风纵火,焚其屋庐,蓄聚殆尽。各路军复破其龙背、豹尾等百余寨。前后共焚贼寨七百五十六处。贼党平,于渡船铺置泸州卫。金鹅池见永宁宣抚司。   昔乖寨在县东。蛮寨也。相近有昧漏寨,又有大穴塘、天井洞诸寨,皆都掌叛蛮保聚处。宣德二年,招抚昔乖等寨叛蛮。景泰初,复叛,官兵进讨,破其箐前、昔乖等寨。成化三年大征,官军分五路,同时俱进,焚破诸蛮寨,又进破大穴塘及昔乖、昧漏、天井洞诸寨,蛮贼以次就平。是也。   石头大寨在县西南。亦都掌蛮寨也。正德十年,蛮部葛魁种普法恶等作乱,诏抚臣马昊等讨之。昊遣兵分道,东从珙县,西从筠连,南自乌蒙、东川进讨,攻取老虎、牡猪、岩底等寨。既而西路军围石头大寨,恃险无备,为贼所败。官军寻复破其落崖川、山洞、猫儿崖、鸡爪山等寨,又攻青山寨不下。崖旁有碓丘坡,高峻略与寨比,乃营其上以逼贼,寻克其峰崖寨及磨底等寨,又擒贼渠于大井坝,贼党悉平。   都都寨在县东南。亦蛮据险处。《志》云:寨为九丝左臂,险比凌霄,而广袤过之。万历初,官兵克凌霄城,进攻都都寨。寨旁有蓝坡及洪崖等险,又有阿儿等寨为唇齿。官兵进夺其蓝坡及阿儿寨,又会兵攻破其高寨、平寨、董木等坝,又仰攻洪崖,至绝,寻拔都都寨,进兵搜两河、印坝诸处,斩获甚众。事平,诏以改都都寨曰都定寨,印坝山寨曰文印寨,仍置兵戍守。   落豹寨在县东。亦蛮寨也。万历初,大帅刘显讨都掌蛮,袭破其落豹寨,取其恶戾坎,遂进克凌霄城。于是分兵攻落亥寨,一军军蓝坡袭洪崖,一军军董木坝相犄角,尽收都都寨部落。是也。   鸡冠岭寨在县南。亦都掌蛮依阻处也。其相近又有内官、钓猴诸寨。万历中,官军克九丝城,拔其旁寨十三,又克其鸡冠寨,平旁寨十六,追至后山钓猴崖。崖不可登,官兵造敌楼,发鸟铳击之,贼不能支,于是尽克其附崖十三寨,又进破其牡猪寨,追获贼渠于贵州境上大盘山,都掌悉平。前后共下寨栅六十有奇,拓地四百里。诏改钓猴山寨曰降蛮,鸡冠寨曰金鸡,而内官寨曰武宁寨。其地广衍,旁皆沃壤,遂均田授,即其列雉为城,设官兵屯戍,诏名为建武所。是也。   轮缚大囤在县东南。宋政和四年,晏州蛮卜漏反,破梅岭寨,梓州转运使赵倍道趋泸州,时贼据轮缚大囤,其山崛起数百仞,林箐深密,垒石为城,树栅以守,军不能进,用奇计,以火猱攻囤,遂克之,辟地千余里。《志》云:即今南寿山也。梅岭寨,见泸州江安县。○两河口镇,在县东北,有巡司,万历初增置。   隆昌县府东北二百六十里。东北至重庆府荣昌县百十里,东南至泸州百二十里。本荣昌县之隆桥驿,介泸州、富顺之间,旷远多盗。隆庆元年,抚臣谭纶奏割泸、富、荣犬牙地置县,命名隆昌,编户二十里。   ○玉蟾山县南四十里。盘旋耸峙,如蟾蜍偃仰,南眺雒江,回环如带,为登临之胜。《志》云:山东南去泸州八十里。○金鹅洞,在县西里许,亦曰换鹅洞。在孤山峭壁间,有溪水东来,绕城西折,环山之趾,下为县崖,壁立千尺,飞流如练,称为奇胜。   ○雒江在县西南。亦曰金川。自富顺县流入界,又东南至泸州北,入于大江。县境山溪诸流,皆附雒江而注大江。   ○隆桥驿在县治东。明初置。《志》云:县址故属荣昌,而为隆桥驿之地,故以隆昌为名。   附见:   叙南卫在府治东。洪武四年建守御千户所。十年升为卫,隶四川都司。   建武守御千户所府南四百二十里。东北至泸州卫九十里,东至永宁宣抚太平长官司八十里,西至珙县百五十里,南至镇雄府安静长官司八十里,北至长宁县百五十里。古国地。唐、宋以来,为羁縻晏州地。宋政和间,蛮卜笼谋叛,先据五斗坝,后据九丝天险,号九丝山都掌。元至元间归附,为水都四乡,山都六乡,隶于戎州。明初为戎县地,其水都则阳顺阴逆,山都则猖獗日甚,先后凡十有二征,俱弗克。万历元年,剿平山都,水都震惧,悉归编户,拓地五百余里。于是择山都六乡适中处建所城,设将领。所治,即内官寨也。寨址坐西向东,前对印坝山,后坐鸡冠岭,左扼九丝城,右挹都都寨,实为雄胜。前有大河,因为城濠。城开四门,周七里有奇,环四山而连云贵,襟三水而接叙泸,屹然雄峙矣。万历二十三年,松潘多事,将领多奔命于西北,而建武之守备弛。   ○得胜营在所西北。《经略志》:建武道路可以通行者,西则由歇马汉村,达黑帽尖山,入得胜营;东则由长宁,达蛮哑口,至毛坝营;北则由得挖口,达鱼井坎,至文印山。外有南广水路一道,自庆符直达所城,中间有趱、木二滩,亦当开浚,径通舟楫。陆路至叙州,经庆符、高县至珙县,计程速则三日,缓则四五日。若自南广间道,从穴口、汉阳、薄刀岭、罗洗场、龙湾镇,日半可以径透珙县,因于罗洗场适中处设一公馆。令庆符于薄刀岭、汉阳坝二处添设递铺,则往来便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一 卷七十一   ◎四川六   ◇潼川州东至顺庆府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重庆府九百里,西至成都府汉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简州百八十里,西北至成都府绵州百三十里,北至保宁府剑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保宁府三百十五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二百六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后为蜀国地。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晋仍属广汉郡。宋置新城郡。齐因之。梁末置新州梁武陵王纪置。西魏改置昌城郡。隋初,郡废。开皇末,改州曰梓州。大业初,曰新城郡。唐初,复曰梓州。天宝初,曰梓潼郡。乾元初,复为梓州先是,至德初,分置剑南、东川节度,其后分合不一。详见州域形势。五代因之朱梁乾化四年,王建改东川节度曰武德军。宋仍曰梓州亦曰梓潼郡。《宋志》:乾德四年,改军号曰静戎军。太平兴国中,改曰静安军。端拱二年,曰东川节度。元丰三年,复曰剑南东川节度,本路安抚司治此。重和初,升为潼川府。元因之。明初,仍曰潼川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县省入编户六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七。今仍曰潼川州。   州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要冲,为剑南都会。后汉初,讨公孙述,述使其将延岑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岑彭使臧宫将降卒五万从涪水上平曲拒之平曲,见合州定远县。或曰在州境。先主之入蜀也,诸葛武侯等分定州郡,略地至。刘裕伐谯纵,遣刘敬宣从垫江今合州转战至黄虎,纵悉众拒之,不能克也。既而遣朱龄石从外水取成都,而以别将从中水取广汉中水,即绵水。广汉,今汉州,以疑兵从内水向黄虎内水,即涪水。州实据涪水之上游,从来有事蜀中者,用奇用正,不一其法。自唐季分两川,东川与西川常为争衡之地。顾彦晖败灭于前,董璋覆亡于后。二子皆庸才,故不足以有为耳。地居成都肘腋间,恒足以制西川之命。《志》云:州有盐水铜山之富,农桑果食之饶,山川绵衍,人物阜繁。州之形胜,甲于西南,有自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