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4 页/共 479 页
存阝马阝废县在府西南。汉县,属犍为郡。后汉省。诸葛武侯南征,置存阝马阝戍。晋曰存县,改属建宁郡。宋、齐因之。梁废。隋大业中,置存阝马阝县于此,属犍为郡。唐武德二年省。三年复置,属戎州。天宝初,改为义宾县。宋初因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曰宜宾。熙宁四年,省为宜宾镇。《志》云:今府西北百六十里有存阝马阝滩。疑近旧县治。○宣化废县,在府西百八十里。唐义宾县地。宋太平兴国初,改置宣化县,属戎州。熙宁四年,省为镇。宣和初,复升为县。元属叙州路。元贞二年,置万户府,领军屯田。明初省。今为宣化驿。
朱提废县在府西南。汉县,属犍为郡。苏林曰:朱提读曰铢时。应劭曰:朱提山在其西南也。后汉初,犍为南部都尉治此。永初元年,改为犍为属国都尉。建安二十年,又改为朱提郡。晋宋因之。齐曰南朱提郡,后没于蛮。唐武德初,复置朱提县,属戎州,寻属南通州。贞观四年,废入抚夷县。○堂琅废县,《志》云:在故朱提县西南二百里。汉置,属犍为郡。后汉省。《南中志》:朱提县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县盖置于山下,蜀汉复立堂琅县,属朱提郡。晋因之。大宁二年,成李骧等攻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姚岳拒之,败骧于螳螂,追至泸水而还,即堂琅县矣。宋仍曰堂琅县。齐属南朱提郡,后废。《水经注》:自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曲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牵索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又有牛叩头、马搏颡坂。其艰险如此。
开边废县府西南百六十里。汉道县地。隋开皇六年,置开边县,以开拓边境为名,属戎州。大业初,属犍为郡。唐仍属戎州。《新唐书》:戎州旧领石门县。贞观四年,以石门、开边、朱提三县置南通州。五年,析置盐泉县隶焉。八年,改曰贤州。是年,州废,以石门、朱提、盐泉三县置抚夷县及开边县,隶戎州。又云:自开边县西南行,七十里至曲州,又四百八十里至石门镇,又一千二百五十里至拓东城,即南诏置拓东节度处。《寰宇记》:开边县界诸山自嘉州来,每峰相接,高低隐伏,奔走三峡,石状难名。宋初县废,今为开边乡地。拓东,今见云南昆明县。○奋戎城,在府南。《唐志》戎州有奋戎城,乾符二年置。
废协州府西南四百九十二里,隋开皇中所置羁縻州也。大业初,废入开边县。唐武德初,开南中复置,本在今云南曲靖府界东北,去府八百余里,治东安县,兼领西安、湖津二县。天宝末,云南残破,因移置于此。又废恭州,亦隋所置羁縻州也。大业中,与协州俱废。唐武德初,开南中复置。东北去府九百余里,治安上县。七年,改为朱提县。八年,又改州为曲州,兼领唐兴县。天宝末,移治于开边县西南百二十七里。又废悦州在府南二百七十里,领甘泉等六县,亦天宝中自南中移治此。《新唐书》:诸蛮州自南宁州以下,属于戎州都督者,凡九十有二,皆无城邑,椎髻皮服,惟来集于都督府,则衣冠如华人焉。宋时所属羁縻诸州,自协州以下,凡三十余州而已。乐史曰:羁縻州邑,虽有名额,皆散在山峒,不常厥居也。南宁州与恭、协诸州,今俱见曲靖府。○废殷州,在府境,唐开元中所移置州也。《唐志》:咸亨三年,昆明蛮十四姓内附,置殷、敦、总三州,寻废。开元十五年,分戎州复置。后又废。贞元二年,节度使韦皋复表置,隶戎州都督府,后改隶黔州。胡氏曰:爨蛮西有昆明蛮,亦曰昆弥蛮。以西洱河为境,即叶榆河也。去长安九千里,后移于戎州境内。殷州在戎州之西北,敦州在南,总州在西南,远者不过五百里,近者三百里。
○登高山府治东二里。大江东岸,险固可凭。宋咸淳中,移郡治此,遗址犹存。又七星山,在府治东。七峰圆秀,状若连珠。其相接者,曰小梁山。《寰宇记》:郡有大黎山、小黎山,四时常雨,霖淫不止,俗呼大漏天、小漏天,即此也。○仙侣山,在府治西北。竹木耸翠,山腰有清泉一,石洞四。其北曰翠屏山,以山色常青也。又西北曰赤崖山,崖岸壁立,下瞰大江,色若绮霞。治西五里又有天仓山,相传前代屯兵处,其北有天仓滩,近大江。
朱提山府西五十里。连绵高耸,上侵霄汉,旧尝产银,诸葛武侯所谓汉嘉金、朱提银也。或曰,故朱提县以此名。○可峰山,在府西北七十里,峻险难越。一名梯云岭。又夷牢山,在府西北百四十里,山高旷,夷人尝会聚于此。土语乐为牢也。
石城山府西南百里。山高峻,环列如城,又有石夹立如门。《志》云:汉武使唐蒙凿石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堑凿之迹犹存。隋史万岁南征经此,赋诗云石城门峻谁开辟是也。唐贞元九年,韦皋遣崔佐时由石门趋云南南诏,复通石门者,即史万岁南征路也。自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兵南溪,道遂闭,至是蛮径北谷近吐蕃,皋治复之。又贞元十七年,韦皋遣威戎军使崔尧臣引兵出石门南路攻吐蕃,即此也。
朝阳崖府西北二十里。一名赤崖。《水经注》:道江中有崖,阻险不可穿凿,李冰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犹有赤、白、玄、黄五色。或曰,公孙述以岑彭来伐,使侯丹将兵拒黄石,即此。既而彭自平曲分兵浮江下还江州,溯都江而上,袭击侯丹,大破之,因晨夜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是也。平曲,见合州定远县。武阳,见眉州彭山县。按:涪州横石滩,在江州之东,而朝阳崖至武阳,不及千里,或者总计彭自江州至武阳之道云。
○大江在城东。一名都江。自嘉定州犍为县流入境,经宣化故城,又东流绕府城北,而东南出,合于马湖江。《志》云:府城北两岸有大石屹立,昔人置铁横绝其处,控扼蛮寇,名曰锁江。《汉纪》:河平三年,犍为山崩,壅江水逆流。疑即此处。今为济渡处,亦曰锁江津,又东流入南溪县界。详见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马湖江在府城南。一名泸水。一名金沙江。自马湖府流入界,经城西南一里,有蛮口津,蛮人津渡处也。又东合于大江。欧阳曰:马湖之上源即若水。是也。详见大川泸水。
石门江府西南百三十里。俗呼横江,又名小江。自乌蒙蛮部流经府界,又北与马湖江合,又东北会于蜀江,所谓三江口也。江中有滩,其水常若钟鸣,名曰钟滩。
黑水在府东南十五里。自西南夷界流经南广洞,又北入于江。一名南广溪。《汉书》注:黑水出南广汾关山,北至道入江。或以为即庆符县之南广水,误也。
马鸣溪府西十九里,俗名龙马溪。源出庆符县西,会马湖江达于大江。昔土人郑氏牧马溪上,产龙驹,因名。又越溪,在府西北百二十里,自嘉定州荣县流入界,有石梁横截溪水,冒越而过,流入大江。又城北二里有苏溪,又北八里有涪溪,以苏轼、黄庭坚而名。下流皆入大江。
天池府西二十里。一名滇池。又名波氵池。《志》云:池长五十里,阔七里,风起则波浪凌山。秦惠王破滇池,始通五尺道,即此也。池畔有石如梁,横亘南北,往来者由之。
○摸索关府南三百里,当蛮夷溪口。蛮有摩些种,洪武初,禁私茶不得入蛮境,俗呼为摩些关,语讹为摸索也。又落捍关,在府南五百里,又有闹造关在府西南五百里,皆捍御蛮獠之所。○石门镇,在府西南。或云,镇置于石城山下。《新唐书》戎州有石门、龙腾、和戎、马湖、移风、伊禄、义宾、可封、泥溪、开边、平寇等十一镇,是也。
横江镇府西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宣化镇巡司,即宣化故县也,宣化水马驿并置于此。《志》云:府城南有姜维屯,群峰环秀,一峰突立如笔,高千仞,其顶平正。相传姜维曾屯兵于此。○汶川驿,在府治东北,水驿也。又牛口水驿在府西北六十里,真溪水驿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又西北六十里即宣化水驿矣。嘉靖中,改宣化驿为来节马驿。《志》云:府西北二百四十里为月波水驿,自是而西北六十里,至嘉定州犍为县之下坝驿,皆江行所经之道也。
南溪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至泸州江安县百二十里。汉犍为郡南广县地。后汉因之。晋属朱提郡,寻置南广郡治。宋、齐因之。梁改置六同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改县曰南溪,属戎州。《新唐志》:戎州本治南溪,贞观中,徙道。长庆中,复治南溪。宋南溪县仍属叙州。乾德中,移治奋戎城,今府境废城也。寻复旧。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南广城在县治南。汉县也。《蜀志》:后主延熙中,立南广郡,以常竺为太守。晋废,以县属朱提郡。怀帝复分置南广郡,治南广县。宋齐因之,后废。梁改置南广县于此。《元和志》:后周于南广废县置南武戍,隋改龙源戍,盖以控御诸蛮也。又旧《志》:县西南七十里有废戎州。唐武德初,戎州治南溪,盖尝置城于此。
○龙腾山县东二里。下瞰大江,其北有石横空,长四丈许,俗呼为龙桥。○平盖山,县西十五里。其地有三山、九陇,惟此山一峰特出,顶圆而平,故名。一名牛心山,又名玛瑙山。
云台山县北八十里。耸秀干云,俯视众山,悬崖石壁,有石磴萦纡而上。○可卢山,在县南五十里。山多筇竹。《蜀志补遗》云:古宜宾县也。本名可无山,讹为可卢。
○大江县东三里。自宜宾县流入境,径县北,又东入泸州江安县界。县西三十里有石笋滩,江涨时险甚,穷冬水落,岸有石笋,长数丈。又县东三里有九龙滩,石碛凡九,皆状如龙头。又东七里有铜鼓滩,旧时滩涛极险,后忽有石碛障水,高数丈,势稍平,皆江流所经也。
青衣江县南十五里。《志》云:蜀中以青衣名江者凡三,一在汉嘉,即大渡河所经。《汉书》公孙述僭据,青衣人不宾,是也。一在青神,以蚕丛氏衣青而教民农事,人皆神之也。此则以古有青衣国与叙州邻慕义来宾而名。又北入于大江,亦谓之龙腾溪。
九盘溪县西北四十里,其水盘曲入于江。又县西六十里有溪,相传武侯南征,夷于此归服,一名服溪。又名福溪。《志》云:治西北旧有覆溪,唐改为福溪。即此溪矣。○鱼符津,在县西北五十里,亦曰鱼凫津。津南有鸳鸯圻,以唐人张真妻王氏自沉于江求夫尸而名。《志》皆以为桓温讨李势,势将昝坚拒温处。误。
○龙腾驿治西二里青衣江口,水驿也。又李庄水驿,在县西七十里。或曰,南溪县旧治于此。又西至宜宾县之汶川驿六十里,皆江行所经。
庆符县府南百二十里。西南至高县九十里。汉南广县地。唐南溪县地。宋叙州徼外地也。政和三年,置庆符县,并置祥州治焉。宣和三年,州废,县属叙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
○汉阳废县在县西南。汉县,属犍为郡,郡都尉治此。后汉永初元年,改属犍为属国。蜀汉属朱提郡。晋宋因之。齐属南朱提郡,后废。○抚夷废县,《志》云:在县西。唐贞观八年,置县,属戎州。天宝初,废入义宾县。
来附废县县西北十五里。宋政和三年置,属祥州。宣和三年,并入庆符县。今为来复铺,讹附为复也。○归顺废县,在县北四十里。本存阝马阝县地,唐圣历二年,以生獠户析置归顺县,属戎州。宋省入道县。又废支江县,在县东南。唐羁縻定州属县也。宋亦为羁縻定州地。元为豕峨夷地。至元十三年,置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领之。明初废。
○迎祥山县东二十里。宋置祥州以此。又县南十五里有兴庆山,县因以名也。《志》云:县治南有石门山,下瞰石门江,即故石门道也。唐石门路有羁縻协、靖等十二州,领县三十七。盖控扼南蛮之要隘矣。○汉阳山,在县北八十里,相传诸葛武侯南征,驻军此山。或云,故汉阳县盖治此山之侧。又七星山在县北百二十里。七峰连秀,状若七星。
○石门江在县西南。自蛮界流经此,又北入宜宾县境。县北四十里有荔枝滩,即石门江所经也。○南广水,在县东南。旧《志》:源出吕郜蛮部,径豕峨夷界,历县东北,至南广镇,南去县百三十里入于江。或以为即黑水云。
○靖边堡县东五里。前朝宣德中建,有叙南卫官军戍守。又石门寨在县南。《宋志》:县有柔远、乐从、清平、石门、怀远等五寨,靖康初,废柔远、乐从二寨入怀远。元俱废。
富顺县府东北百八十里。西北至嘉定州威远县百三十里。汉犍为郡之江阳县地。后周析置富世县,并置洛源郡治焉。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泸州。唐初因之。贞观二十二年,改为富义县。宋乾德四年,升为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讳义,改曰富顺监。治平初,置富顺县属焉。熙宁初,县省。嘉熙元年,蜀乱,监废,寻复置。元至元十三年,置富顺监安抚司。二十年,升为富顺州,属叙州路。明初,降州为县。旧有城滨江,周三里有奇,今多倾圮。编户九十二里。
○虎头城县西南六十里虎头山上。其山高六十余丈,蹲踞江边,状若虎头。宋咸淳元年,徙富顺监于山上,因山为城,不假修筑,足以御寇。元复还今治。○来凤废县,在县东。唐武德初置,属泸州。九年,并入富世县。
○凌云山县治西。大江前横,一峰突兀。其相接者,曰马脑山。西北诸山惟此最高。有二岩,曰中岩、北岩,皆奇胜。又西有养秀山,一峰耸秀。一名积草山。○劝农山,在县治南,岩洞殊胜,前接圣灯山,山之西有石峰峭拔。又龙山,在县治北一里,山势蟠回,如卧龙然。
兜子山县西南三十五里。耸拔高峻,有巨石若兜轮之形,因名。又西南三十里有虎头山,虎头城在其上。
○大江县南六十里。江中有海螺堆,山峙江中,形若海螺也。西南接宜宾县界,东南接泸州江安县界。
金川县治东。一名中江,亦曰中水,即雒江也。自成都府内江县来,径重庆府荣昌县西入县界,自县西绕而东,至隆昌县界,至泸州入大江。《志》云:中水中流,有石堆高出水面,分布两层,前三后七,世传为三台七曜石。又云雒水经金堂峡,故曰金川。亦谓之釜川,以其盘绕县治,形若釜然。○荣溪,在县西二十里。发源成都府仁寿县,过嘉定州荣县,合金川入于蜀江。又有鳌溪,在县治东五里,亦合于金川。
西湖在县治西。方广二顷,水洁鱼美,菱、芡、蒲、荷,充仞其中。又百支池,在县西北四十里,灌溉田亩,支派不一,故名。
盐井在县治南。刘句曰:县界有富世盐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以达盐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曰富世。《郡国志》:剑南盐井,富顺为最大。旧日为额八百余斤,今日为额千五百余斤。宋置富井监,专掌盐税。今有富义盐课司在治南,新罗盐课司及税课局在县西。
○赵化镇县东五十里,有巡司。《志》云:县东九十里有柳沟公馆,宋置。县西八十里又有通邮马驿,陆走成都之道也。○西畴,在县西南。《纪胜》云:由城南绝江而上,西行六七里,广六十亩,万松森列,嘉树离立,为李氏西畴。
长宁县府东南二百七十里。东北至泸州二百六十三里。汉犍为郡汉阳、江阳二县地。隋为泸州泸川县地。唐置羁縻长宁州。宋亦为羁縻州。熙宁八年,内附,始置氵育井监,属泸州。政和四年,建为长宁军。元因之,改属马湖路。明初,降为县,改今属。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安宁废县在县东南。本蛮地,唐置婆员县,属长宁州。宋初蛮名婆娑寨。熙宁七年,改置安夷寨。大观四年废。政和六年,复置。嘉定四年,升为安宁县,属长宁军。元废。又废武宁县在县东,蛮名小溪口。宋熙宁七年置寨。十年,改曰武宁寨。元丰四年废。五年,复置。政和四年,建长宁军,以武宁为倚郭。五年,晏州叛夷卜漏攻长宁军武宁县,官军却之。宣和二年,废县为堡。四年,复为寨。元废。
新定废县在县西北。《唐志》:久视元年,置羁縻氵育州,治新定县,兼领氵育川、固城、居牢等县。宋时亦为羁縻氵育州。后废。
○宝屏山县治北一里。环列如屏,县之主山也。一名登云山。又金龟山,在县治南一里。四面平广,中突一峰。一名松子山。又笔架山,在治西五里,壁立万仞,三峰如削。又有牛心山,在县治东,山形律,如牛心然。○龙翱山,在县北四十里,山形蜿蜒如龙。一名龙峨山。
虞公峡在县治东。昔有石闭塞水道,不通舟楫。宋嘉定间,虞抗孙来知军事,开凿大石,舟楫始通。《名胜志》:峡在县东十五里武宁溪上。○燕崖,在县治北三里,列石数百,岩高耸。又小离堆,在城北,溪中有怪石如离堆,因名。
○氵育溪在县东。《志》云:县治东有东溪,发源县东白崖山,县治西有西溪,发源县南二十里之越王山,合流而为氵育溪。又有泠溪,亦在县治西,出笔架山,下流会于西溪,而合东溪。三溪流合处,亦名三江口。下流为武宁溪,东北流入泸州江安县界,注于大江。
清溪县东七十里。其地有泾滩,山顶出泉,悬流为瀑布,高数丈,下有深潭,流为清溪。又东合于氵育溪。又砚石溪,出县东牛心山北,梅岭溪,出县东梅岭,与梅洞溪合,皆流汇于氵育溪。○介湖,在县西城下,今废为田。又享德池,在县东五里松山下,源泉涌出,潴为池。又嘉鱼泉,出县东一里马鞍山下,与享德池水俱流合于东溪。
氵育井在县治北。泉有二脉,一咸一淡,取以煎盐,塞其一,则皆不流。又谓之雌雄井。宋置氵育井监,以收盐利。祥符六年,泸戎蛮酋斗望寇氵育井监,夺盐井。转运使寇合两路兵至江安,诱溪、蓝十一州长吏及八姓乌蛮首领进讨,缘氵育井溪与斗望斗,凡十一战,大破之。贼多坠崖死。七年,更城氵育井监,浚三濠以环之。今城即其遗址。《会典》县有盐水坝巡司。
○梅洞堡在县东五十里。宋政和五年,置梅峒寨。元废。前朝因旧址设堡于此,并置梅洞巡司。又城西堡在县西三里,俱有泸州卫官军戍守。又县治东有东溪公馆。
宁远寨县东七十里,宋置。本名三江寨。庆历四年,叛夷犯三江寨,寻复来攻,官军击走之。皇二年,改曰宁远寨。宣和二年,降为堡。四年,复为寨。又清平寨在县西北。政和二年置,属祥州。州废,改隶长宁军。又石笋堡,在县南。宋政和五年,置梅赖堡,后改今名。元时俱废。《志》云:县治东有烽火台,在马鞍山上。
高县府西南百五十里。西北至马湖府二百里。本夜郎属境。唐置羁縻高州,隶泸州都督府。宋因之。熙宁八年,内属,隶于长宁军。元亦置高州,属叙州路。前朝改州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