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3 页/共 479 页

遵义县附郭。汉郡,故且兰县地。后汉因之。晋置万寿县,为郡治。宋、齐仍旧。隋置县,州郡皆治此。唐贞观九年,改置恭水县,为郎州治,州废,县亦省。十三年,复置恭水县,为播州治。十四年,改曰罗蒙县。十六年,又改遵义县。《通典》:州治播川县,兼领遵义等县。今新、旧《唐书》皆无播川县也。宋大观中,始建播川县为州治。宣和三年,州县俱废,以播川城隶南平军,寻置遵义寨,属乐源县。开禧三年,升为遵义军。嘉定十一年,复为寨。端平二年,复置州于白锦堡,不领县。嘉熙中,迁置穆家川。元因之,置播州军民安抚司。前朝洪武九年,置播州长官司于郭内,授土酋王慈子孙世守,党于杨氏。万历二十七年,播平,一城为墟,旋于白田坝置今县,为府治,编户□里。   ○且兰废县在府南。汉初南夷且兰侯邑。武帝平南夷,置故苴兰县为郡治。颜师古曰:,系船弋也。《华阳国志》:楚顷襄王时,遣庄峤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以且兰有船处,乃改其名为。汉武又因以名郡。后汉亦为故且兰县。晋曰且兰,仍属郡。宋、齐仍旧。隋改置县。唐为遵义县地。今郡治即故且兰地云。○遵义废县,在府东北百里。唐遵义县地。宋大观三年,析播州地别置遵义军及遵义县。宣和三年,俱废,置遵义寨,改隶珍州。开禧三年,复升为军。嘉定十一年,仍降为寨。元初,废入播州。   带水废县府西北四十里。隋县地。唐贞观九年,析置盈县,属郎州,旋废。十四年复置,改为带水县,属播州。咸通以后废。宋大观中,亦置带水县。宣和三年,废为带水城,属南平军。《地记》:府东南有镡封废县。本汉郡属县也。后汉因之。晋废。《汉志》注:温水出于此,东至广郁入郁。广郁,今广西浔州府贵县。   养马城府北五十里。杨氏据播时所筑城也。万历中,川帅刘纟廷讨杨应龙,入娄山关,屯白石口。贼党攻围纟廷,纟廷击败之,追至养马城,与南川、永宁诸路之师会,连破龙爪、海云诸险囤,压海龙囤而垒,是也。   ○大楼山府北百里。上有关曰太平关,亦曰楼山关,亦曰娄关。万历中,讨杨应龙,川师至重庆,分道而进,俱刻期抵楼山关。刘纟廷自綦江进战九盘,入娄关。关为贼前门,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官军从间道攀藤,鱼贯毁栅而入,进屯白石口。贼遣其党抄后山夺关,四面合围。纟廷奋击破走之。九盘隘,在大楼北三十里。   龙岩山府北四十里。冈峦盘曲,怪石崭岩。其东曰定军山。唐咸通中,杨端击南诏,驻军于此,因名。又龙盘山,在龙岩山西,以首尾盘曲而名。《志》云:府北二里又有龙山,相传为郡之主山也。府东一里曰凤山,形如凤翥。又东一里曰湘山,以俯临湘江而名。又有锦屏山,在府西南二里,茂林修竹,如锦屏然。○碧云峰,在府治西,四峰并峙,中一峰迥出,青碧如云,下有碧水。   楠木峒府北二百四十里。其南为山阳峒及简台峒,名曰三峒。由綦江东溪入播,三峒素称奇险。万历中,刘纟廷讨杨应龙,由綦江而进。贼力保三峒,以拒官军。纟廷直前奋击,贼不能支,遂克三峒,播于是不可守。   ○湘江在府治东。亦曰穆家川。《四裔传》:宋迁遵义军于穆家川。是也。源出龙岩山,流经湘山南,东流与乌江合。又仁江,在府东南五十里,自永安驿山涧中流出,合于湘江,而注乌江。又洪江,在府东四十里,源出大楼山,合仁江入乌江。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湘、洪、仁三江合,经贵州思南府入彭水县界,为涪陵江。或谓之亏阝水,或谓之胡江。今详贵州大川乌江。   落闽水府西南四十里。源出水烟里,东流入乌江。又乐安水,在府东七十里。源出箸竹平里山涧中,转流入乌江,舟楫济此无险,因名。○夷牢水,在府北。《志》云:夷牢水西自带水县来,东流经城北一里,又屈曲南流,入废胡刀县界。其带水源出旧县西大山,东流经带水县城北,又东流至废胡刀县界,注胡江水。胡江,即乌江矣。胡刀,见下仁怀县。   九接滩在府东乌江中。万历中,永宁奢崇明作乱,其子寅据遵义,官军讨之,战于九接滩,复追败之于南城外锣钢渡,遂复遵义是也。   ○乌江关在府西南乌江旁,洪武中建。又东有河渡关。万历中,杨应龙败官军于乌江,旋趋河渡,贵州震动。既而黔帅童元振复克乌江关,又克河渡关是也。又黑水关,在府西九十里,路出泸州。○老君关,在府西南。万历中,贵州帅童元振率水西兵讨杨应龙,自乌江进攻,破老君关。应龙揣其必当深入,令部兵诡服水西衣甲混入营中,内外合发,官军大衄,进至乌江,断浮桥,官军溺死无算。关盖在乌江北。   三度关府东八十里,有上度、中度、下度三关。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自平越进兵,攻四牌、乾溪、旋水、天邦、三百落等寨,尽克之。长驱直抵疆界河,屯袁家渡,得降贼为乡导,潜出小溪,直抵黄滩关。乘胜追至西平张王坝及三渡关。关系楚兵出入咽喉,应祥悉拔之。由是湖帅陈自眉潭直抵上渡关,以扼播州,而应龙之势愈蹙。黄滩关,见贵州瓮安县。○桑木关,在府东北二里。万历中,川帅讨杨应龙,别将麻孔英自南川进,破桑木关是也。又太平关,在大楼山上。   落关府西三十里。万历中,水西安疆臣讨杨应龙,由西路沙溪、马站、石壁、花毛田而进,夺落关,至大水田焚桃溪庄,逼近播州,贼势遂窘。○崖门关,府西北五十里。万历中,川师讨杨应龙,别将吴广自合江进兵入崖门关,营水牛塘,进屯江水口是也。   海龙囤府北三十里。四面斗绝,后有侧径,仅容一线。杨应龙倚为天险,于囤前筑九关,以拒官军。万历二十七年,官军克播州,进围海龙囤。囤前陡绝,飞越难至,诸将以劲兵壁其间,而并力攻囤后。别将徐成夺据凤凰嘴,贼奔土城,官军毁城而入,贼进据月城,因纵火焚其土城。月城,二楼,四面奋击,遂克之。   沙溪囤府南九十里,与贵州接界。杨应龙叛,遣其子朝栋守沙溪,缉麻山,防永宁、贵州之师。既而安疆臣由西路入拔沙溪囤。是也。缉麻山,在沙溪西南。○青蛇囤,在府东。万历中,湖广帅陈自湄潭进攻播州,破青蛇囤,即此。《志》曰:杨应龙反时,增修各囤险隘,府西南有水烟、天旺诸屯,接贵州界者,又有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府北则有松坎、大阡、都坝诸屯,皆为拒守处。   白石口隘在府北。万历中,刘纟廷自楼山关进营白石口松垭地方,杨应龙自河渡突至,官军大挫。次日复战,贼败走。追奔至冠子山。冠子山,或曰在府北十余里。○岩头寨,在府西南百里,入水西境内。万历末,讨水西贼鲁钦,克岩头寨,乘胜深入,至织金堡败绩。织金堡今见水西。   官坝在府东北。杨应龙叛屯官坝,声言窥蜀,酉阳宣抚司冉御龙进攻官坝,斩关直上。贼方攻婺川,闻败遁还。婺川见贵州思南府。○张王坝在府东南百里。黔帅李应祥败杨应龙之兵,屯张王坝。既而刘纟廷之兵自白石口入,应祥自张王坝入,吴广自江水口入,陈自上度关入,安疆臣等自大水田入,共破播州是也。   湘川驿府东二里湘江上。旧《志》云:自是而东南,有仁水、湄潭、乌江、沙溪、昌田等驿,相去各六十里。又播川驿在府西六十里。自是而西北,有永安、ㄅ梓、松坎等驿,亦相去六十里。ㄅ,一作桐。   桐梓县府西北百八十里。汉夜郎县地,属郡。后汉因之。晋初仍属郡。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置夜郎郡,治夜郎。宋、齐因之。隋并入县。唐贞观十六年,开山峒复置夜郎县,珍州治焉。天宝初,曰夜郎郡。乾元初,复曰珍州。元和初,州废,县属溱州。唐末,没于夷。宋大观二年,复置夜郎县,属溱州。宣和三年废。明初,置桐梓驿于此。万历二十七年,平杨应龙,置今县,属遵义府。编户十里。   ○夜郎城县东二十里。《志》云:汉县置于此,郡都尉治焉。其东北有且同亭。成帝河平中,夜郎王兴等叛,太守陈立出行县,至兴国且同亭,兴从邑君数十人见立,立责兴,斩之,即此。又谈[A10J]城,在县西南。汉县,亦属郡。始元初,谈[A10J]、同、并二十四邑皆反,即此。后汉亦曰谈[A10J]县,诸志亦作谈指。晋仍属郡。永嘉以后,属夜郎郡。宋、齐因之。后废。   废平夷县在县西北。汉置县,属郡。后汉因之。蜀汉建兴初,南中未定,使李恢为降都督,治平夷。三年,武侯南征,恢按道以向建宁,及南中既定,马忠为督,乃自平夷进治建宁。建宁,今云南曲靖府。裴松之曰:降,去蜀三千余里,时未有宁州,置此职以总摄之。晋为平夷县,属郡。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表请分立平夷郡。建兴三年,郡守雷叛,降于成。咸安初,桓温以父嫌名,改曰平蛮。宋、齐因之。梁末,郡废。   废{敝邑}县在县北。汉置县,属郡。《志》云:县有不狼山,{敝邑}水所出,东入沅。{敝邑},音。县以水名也。后汉因之。晋永嘉中,改属平夷郡。《华阳志》:平夷县有安乐水。又云:犍为符县治安乐,水会南通,平夷、{敝邑}县、符县,今泸州合江县也。又符县有温水,南至{敝邑}入<黑甘>,<黑甘>水亦南至{敝邑}入江。又汉阳县汉水,东至{敝邑}入延<黑甘>水,即今黔江水,亦名延江水,即涪陵江上流也。刘宋时,县属平蛮郡。齐因之。梁末,废。   ○柜岩县东北百里。高百丈,广半之,中有石穴,穴前巨石如柜,因名。旧《志》云:岩在播州北三百里。   ○斋郎水在县东。旧《志》云:在播州北百里。源出蒿芰里楚米坡,过县北,经小溪里,入泸州合江县界,会于蜀江。宋时有苗斋郎者居水旁,因名。亦曰斋郎江。   真安州府东北二百里。北至重庆府南川县百五十里,东至贵州思南府三百七十里。   汉郡地,晋宋以后因之。隋亦为郡地。唐贞观十六年,置珍州刘句曰:珍州治夜郎县,本置于旧播川城,以县界有隆珍山,故曰珍州。元和初,废入溱州。宋大观二年,复置珍州亦曰乐源郡。时涪州守庞恭孙诱属夷内附置。时又置承州。元为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宣抚司。明玉珍窃据,讳珍,改为真州。前朝洪武十七年,改为真州长官司土官郑瑚世有其地。万历二十七年,改置真安州编户□里,领县二。今因之。州介巴、黔之间,控蛮、之要,山溪环亘,物产饶给。西南有事,州实当其冲。   ○废珍州州西南四十里。唐珍州治此。新、旧《唐书》:州俱治夜郎县。《通典》:州治营德县。考《唐志》不载营德县。或以废州即营德县地也。《寰宇记》:宋乾德四年,珍州首领田迁请改州名,诏改高州,继以岭南有高州,改西高州,皆为羁縻地。大观中,复置珍州,移于今治。《四夷考》:明玉珍时,其将江中立筑旧州城以守,州将郑昌孙据石城扼之,今南山寨是也。明兵至,昌孙执中立以献,因得世有其地。其判官有骆姓者,即宋大观中献地立州者也。万历中,废司置州,始莅以王官云。   乐源废县州西七十里。刘句曰:唐贞观十六年,开山峒置。又有丽皋废县,在州西二十里,亦是时所置,俱属珍州。元和初,州废,改属溱州,后没于蛮。宋大观中,复置乐源县,属珍州。元废。   荣懿废县在州东南。汉夜郎县地。刘句曰:唐贞观十六年,置荣懿县,为溱州治。天宝初,曰溱溪郡。乾元初,复故。咸通以后,没于蛮。宋初为羁縻溱州,仍治荣懿县。熙宁七年,招纳降附,置荣懿寨,隶恭州,寻隶南平军。大观二年,复置溱州,改荣懿寨为溱溪县。宣和二年,州废,又改溱溪县为寨,隶南平军。元废。《志》云:播州北二十五里有废溱州。恐误。○乐来废县,在州东。唐贞观中置县,属溱州。咸亨初,废入荣懿县。   ○罗蒙山州南六十里。罗蒙,唐遵义县旧名也。《志》云:此山之高,远瞰罗蒙。又松山在州东南六十里,曰东松山。其在州西南六十里者,曰西松山,山多松,因名。又有豹子山,在州西八里,山恒产豹。   ○芙蓉江州南百里。自乌江分流,东经故思义寨,环流出州东北境,又北入彭水县界,注于涪陵江。○三江,在州南五十里,一名明溪。源出州西境羊毛坡,东南流,合于虎溪,州境诸溪,悉流合焉,下流注于芙蓉江。   虎溪州西南七十里。源出遵义北委家岭,径旧珍州城,下流入于三江。又思溪在州西七十里。源出重庆府南川县界,流入州境,东南流,入于三江。州西南八十里又有虹转山,贯珠溪出焉,东北流,盘旋屈曲,亦注于三江。   ○南山寨州西南七十里。亦谓之石城,即郑昌孙屯据处也。又思义寨,在州东南九十里。《志》云:唐初为思义县,属夷州。贞观初,属务州,后废。旧称珍州五堡,曰丽皋,曰思义,皆因故县置,曰白崖,曰安定,曰寿山,则择险置戍处也。万历中,官军征播,皆屯驻于此。   绥阳县州东南二百五十里。刘句曰:汉郡地。隋招慰徼外夷,置绥阳县,属明阳郡,盖羁縻夷郡也。唐武德三年,复置绥阳县,属义州。贞观十一年,改属夷州,寻为州治。天宝初,曰义泉郡。乾元初,复曰夷州。宋为羁縻蛮地。大观三年,酋长献其地,改置承州,仍治绥阳县。宣和三年,州废,以县属珍州。咸淳末,废入珍州。明初因之。万历二十七年复置今县,编户十里。   ○都上废县县西南二十五里。刘句曰:隋末置。唐武德初,属黔州。贞观四年,改置夷州于此。十一年,州移治绥阳,县仍属焉。唐末,没于蛮。宋大观三年,复置都上县,属承州。宣和三年废。○义泉废县,在县西南百里。《新唐书》:隋置,本隶明阳郡。唐武德二年,以信安、义泉、绥阳三县置义州。五年,改曰智州。十一年,曰牢州,自信安徙治义泉。十六年,州废,县属夷州。宋为羁縻蛮地。大观中,复置义泉县。宣和中废。《志》云,信安废县在义泉县南。唐武德初置,贞观中,废入义泉。   宁夷废县县东二百里。本绥阳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宁夷县,并置夷州治焉。六年,州废,县属务州。贞观四年,改务州为思州,县仍属焉。开元二十五年,改属夷州。宋为羁縻蛮地。大观三年,仍置宁夷县,属承州。宣和三年废。《寰宇记》:县西北百里有旧明阳郡城,隋所置郡也,理明阳县。唐武德四年,明阳县隶夷州。六年改隶务州。贞观中省。○高富废县,在县东北百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县,属夷州。六年,改属务州。贞观十年,属黔州。十一年,又改属夷州,寻省。   洋川废县县西北百里。唐武德二年置县,属义州。贞观十六年,改属夷州。宋初为羁縻蛮地。大观中,复置洋川县,属承州。宣和三年省。又宜林废县在县南境。唐武德初,置县,寻属牢州。贞观十六年,与州俱省。《通典》:夷州所领五县,宜林与焉。新、旧《唐书》有宁夷,无宜林也。○鸡翁废县,在县东南。唐武德四年置县,属夷州。六年废。贞观六年,又置鸡翁县。永徽中省。   ○波利山县北二十里。又县北十里有碧霄洞,悬石嶙峋,最为奇胜。   ○涪江水县东十八里,即乌江别名也。流经贵州思南府界,北入涪州彭水县境。○安微水,在县南八里,一名孤微水。东流入于涪江。   仁怀县州南百里。唐芙蓉县地,属播州。宋大观中,为琅川县地,寻废为琅川城,属南平军。端平中,复属播州。元废。前朝万历二十七年,改置今县,编户□里。   ○芙蓉废县在县南。唐贞观五年置,寻隶牢州。二十年,改隶播州。咸通中废。又郎川废县,在县东南,亦贞观中置,隶牢州。十六年,改属播州。开元二十六年,省入芙蓉县。宋大观中,更置播州,兼领琅川县,即郎川也。宣和三年,降为琅川城,隶南平军,寻亦废。   胡刀废县《志》云:在县西南五十里。唐贞观九年,置释燕县,属郎州。十一年,州废,县亦省。十四年复置,改为胡刀县,以县南一里有胡刀水,东流合于乌江也。县属播州。开元二十六年废。○舍月废县,《志》云:在县东南九十里。唐贞观九年,置高山县,属郎州,旋废。十三年复置,改曰舍月,以境内舍月山为名。又胡江废县,在县东南四十里,亦贞观九年置,属郎州,旋废。十四年,改置胡江县,以界内胡江水为名。又罗为废县,在县西南二百里。贞观九年,置邪施县,属郎州,旋废。十四年,改置罗为县,以县南罗为水为名。县俱属播州。显庆三年,悉并入遵义县。   ○舍月山《志》云,在县南,山高耸,唐以此名县。又罗为山,在废罗为县西百里,罗为水出焉,东流经罗为县,南入胡江水,其下流注于乌江。   ○仁水县西南一里。或曰,即之溪上源也。曲折流入泸州合江县界,而注于大江。又芙蓉水,在县东南三里,东南流,合于湘江,亦曰芙蓉江。唐以此名县。   ◇叙州府东至泸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故镇雄军民府五百五十里,西至马湖府四百十五里,西北至嘉定州四百五十里,东北至重庆府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三十五里,至京师九千二百五十里。   《禹贡》梁州之域,后为蛮地《志》云:春秋战国时,皆为侯国。汉建元六年,开西南夷,置犍为郡治道县。后汉因之徙治武阳。晋亦曰犍为郡。宋、齐仍旧齐时仍治道。梁置六同郡及戎州。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复曰犍为郡。唐武德初,复曰戎州贞观四年,置都督府于此。天宝初,曰南溪郡。乾元初,复为戎州刘句曰:州初督羁縻十七州。天宝初,督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并荒梗无户口。后又增督至九十二州。宋初因之亦曰南溪郡。《宋志》:戎州领羁縻州三十。政和四年,改曰叙州取西戎即叙之义。元升叙州路《元志》: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寻罢,复为叙州。十八年,升为路,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治焉。前朝洪武六年,改为叙州府,领县十。今因之。   府负山滨江,地势险阻。蜀中有事,取道外水,此其必出之途也。且自府以南,蛮獠环错,通接滇、黔,尤为冲要。秦时破滇,通五尺道。汉开蜀故徼,使唐蒙发蜀卒治道,自道抵。蜀汉时,武侯南征,亦尝取途于此。隋史万岁入南中,路经石门。唐韦皋亦由此以通南诏宋白曰:戎州西南取曲协州及南宁州安宁盐井路,至南诏所居羊苴咩城,二千三百里。唐贞元九年,南诏异牟寻遣使,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诣韦皋。是也。今西南不靖,我出我车,自叙而南,远近蛮部,皆将环伏而听命矣。岂非藩屏重地欤?   宜宾县附郭。汉置道县,为犍为郡治。后汉徙郡治武阳,县仍属焉。晋、宋因之。萧齐复为郡治。梁置戎州,亦治此。后周改为外江县。隋开皇初因之。大业初,复改道县,为犍为郡治。唐初,戎州治南溪。贞观中,还治道。宋因之。熙宁四年,省宜宾县入道。政和四年,改道为宜宾县,为叙州治。今编户二十八里。   ○道城《图经》:故城址有三。汉武帝时,治中方乡,在今府西南接庆符县界,即元光五年发巴卒治道处。唐太宗时,徙于蜀江之右三江口,即今治也。武宗会昌中,大水,徙城于蜀江北岸,今谓之旧州城。宋咸淳三年,蒙古入蜀,安抚郭汉杰移郡城治登高山,寻以城降元。元至元十三年,毁山城,复徙治三江口。今因之。《城邑考》:郡城,唐贞元中韦皋所建。会昌中为江水荡啮,城废。元时,循复旧址筑城,至正未,城毁,明玉珍将杨琮立栅以守。前朝洪武中,复因旧址增拓,砌以砖石。有门六,城周六里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