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2 页/共 479 页
○南宾废县县东北七十里。《唐志》:武德二年,析万州之武宁县地置,属临州,寻属忠州。宋、元因之。明初,省入酆都县。
○平都山县东北三里。《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也。汉以此名县。下有丰民洲,洲临江。今亦名酆都山。又白鹿山,在县北一里,与平都山峰峦相接。又金盘山,在县北三十里,岩石回环,如金盘然。○鸡公觜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又东北二十里有石龟山,山皆临江为险。
尖峰山县东五十里。山峰矗起,如卓剑然。亦曰尖锋山。又大峰门山,在县东七十里。峰顶二石并峙,如门之辟。又周城山,在县南七十里,石壁四周,俨若城壁。
○大江县城南。自涪州流入境县。西南二里有矾石滩,又西有观音滩,皆江流所经也。○南宾河,在县治南二里。又县西三里有石板溪,其下石平如板,县东二里有龙停溪,中有龙潭。《邑志》:县治西南有葫芦溪,治东有狼溪,下流俱入于大江。
○沙子关县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嘉靖二十七年,添土副巡司。又酆陵驿,在县东北三里。水驿也。东去忠州之花林驿百十里。
垫江县州西北二百八十里。东北至夔州府梁山县百六十里,西北至广安州梁县百二十里。汉临江县地。西魏分置垫江县,属容山郡。后周改为魏安县。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渠州。十八年,复改县曰垫江。唐武德初,属州。九年,改属临州,寻属忠州。宋因之。元至元中,省入丰都县。至正末,明玉珍复置县。明因之。今县城周七里,编户十二里。
○桂溪废县县东六十里。本临江县地,唐武德二年析置清水县,属临州。天宝初,改为桂溪县。宋初仍属忠州。熙宁五年,省入垫江县。○容山废县,在县西南。《隋志》:西魏置容山县,并置容山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县俱废。
○将军崖山县东南十里。山形陡峻,因名。《志》云:有二石柱,形若将军也。又壁斗山,在县北三十里,峰岩环列,如北斗然。又曲尾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冈陇延袤,如兽环尾。《志》云:县东北二十里又有峰顶山,亦高耸。
○高滩溪县东南五十里。其水险恶,自达州界流入县境,下流入长寿县,达龙溪,注于大江。○桂溪,在县东。溪旁多桂,下流入梁山县界。《志》云:县东三十里有三河口,有三水相合,亦入梁山县,合于桂溪。
○白渡驿在县治东。马驿也。道出广安达州之界。白渡水驿,见江津县。
附见:
忠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东。洪武十二年建,隶湖广瞿唐卫。
涪州府东三百四十里。东至忠州三百五十里,西北至顺庆府广安州渠县二百七十里。
春秋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蜀汉置涪陵郡《华阳国志》:汉建安中,涪陵令谢本以涪陵广大,白州牧刘璋分置丹兴、汉葭二县以为郡,璋乃分涪陵,立永宁、丹兴、汉葭,合四县,置巴东属国都尉,理涪陵。蜀先主改为郡。宋白曰:先主以地控涪江,于此立郡,领汉平、汉葭二县。丹兴,见黔江县。晋因之。宋、齐亦曰涪陵郡。隋初郡废,属渝州。大业初,属巴郡。唐武德初,置涪州刘句曰:于涪州涪陵镇置。天宝初,曰涪陵郡。乾元初,复曰涪州。宋因之亦曰涪陵郡。元至元二十年,以州治涪陵县省入。明仍曰涪州编户十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南通武陵,西接柯,地势险远,人兼犭襄。《华阳国志》曰:涪陵,巴之南鄙也。从枳县入溯涪水,秦司马错由之取楚黔中地此涪水,盖指黔江。今自州以南,山川回环,几及千里。唐、宋时,尝以黔州控扼形要即今彭水县,往往置镇设兵,以兼总羁縻州郡唐以黔州为都督府,督思、辰、施、播等州,兼领羁縻数十州。宋亦置军镇,领羁縻州至五十有六。明初以黔并入于涪,州之险实倍于前代。《四夷考》云:武隆一县,为州之要地。柯、黔、楚,指臂东西,北枕巴江,南通贵竹,三面皆界于土司。所谓酉阳之咽喉,石主之项背,而真州则尤胸腹之患也。南蛮有事,全蜀之患,武隆实先当之《志》云:武隆难先全蜀,险扼诸蛮。然则州之形胜,益可知矣。
○废枳县今州治。汉县,属巴郡。胡三省曰:汉之涪陵,今彭水县也;今之涪陵,乃汉枳县也。《史记》:苏代曰:楚得枳而国亡。即此。汉因置枳县。后汉因之。晋亦属巴郡。宋、齐仍旧。后周废。贾耽《四夷县道记》:涪陵故城,在蜀江南,涪江西,其涪江南自黔中来。由城之西溯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城,即汉枳县。李雄据蜀后,枳县荒废。桓温定蜀,别立枳县于今郡东北十里。周武帝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立涪陵镇。隋开皇十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城,仍改汉平为涪陵县,因镇为名。唐涪州治涪陵,实汉之枳县。《寰宇记》:枳县城在巴县北百十五里。误也。《城邑考》:州城,明初因旧址修筑。成化初,以石。有门五,城周四里。
汉平废县州东百二十里。汉枳县地。三国汉建兴中置县,属涪陵郡。晋因之。宋、齐仍旧。后周涪陵郡治焉。隋开皇初,废郡,仍移县于涪陵镇。十三年,改为涪陵县,即今州治也。胡氏曰,汉平故城在罗浮山北,岷江之南,白水入江处侧近云。
汉复城州南九十里。蜀先主置县,属涪陵郡。晋徙涪陵郡治此。宋、齐因之。后周移郡治汉平县省入焉。○汉葭废县,在州东百里。后汉建安中,刘璋置汉葭县,属巴郡。三国汉改属涪陵郡。晋、宋因之。后周废。
○铁柜山州北五里。横亘江北,与州治相望,俯临长江,屹立如柜。相传诸葛武侯曾屯兵于此,旧城犹存。一名石瓮碛。山下为北岩山,即程伊川先生注《易》之所。○龟山,在州东北。《志》云:山一名三台山,在黔江东岸。宋咸淳三年,尝移州治于三台山。即此。
五花山州西二十里。五山排列,宛然如花。又合掌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二山对合如掌,下有毛家泉,一日三潮。
黄草峡在州西。唐大历四年,泸州刺史杨子琳作乱,沿江东下涪州。守捉使王守仙伏兵黄草峡,为子琳所擒。《水经注》:涪州西有黄葛峡,山高险绝,无人居。即黄草峡也。杜甫诗:黄草峡西船不归。注亦曰,峡在涪州西。
○大江在州城北。自长寿县流入界,至城东涪陵江水合焉,又东北入酆都县境。
涪陵江在州城东。《志》云:自思州境流入黔州界,分流为施州江,其正流经彭水、武隆二县,凡五百余里,与蜀江会于州之东。以来自黔中,亦名黔江。其水渊澄清彻,可鉴毛发,盖即乌江下流矣。庾中雍云:别江出自武陵。《水经》:延江水从憋县东屈北流,至巴郡涪陵县,注更始水。郦道元曰:更始水即延江枝分之始。盖皆涪陵江矣。
横石滩在州西大江中。本名黄石滩。《后汉纪》:建武十一年,岑彭等讨公孙述,破述将侯丹将于黄石。章怀太子贤曰:即黄石滩也。杜佑曰:今谓之横石滩,亦谓之石梁。《水经注》:江水自涪陵东出百里,而届于黄石。今黄石在涪陵西。据《岑彭传》:长驱入江关,至江州,留冯骏攻围,自引兵直指垫江。述别遣侯丹拒黄石,彭乃自垫江还江州,溯都江而上,袭击侯丹,大破之。则黄石应在江津、壁山以上,不在涪州明矣。姑存以俟考。○铜柱滩,在涪陵江口,最峻急。昔人维舟于此,见水底有铜柱,因名。下有沙洲,水落则露,一名锦绣洲。又有百牵滩,在州东五十里大江中,以舟行至此,牵挽为艰也。《志》云:州治北有歇神滩。相传张桓侯被刺,其首曾漂泊于此。又州东十里有群猪滩,水落见群石如猪。
○阳关在州城西。《华阳国志》巴子所置三关之一也。汉时恒有都尉守之。蜀汉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芝以江州都督治阳关。是也。《水经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巴子梁即横石滩矣。《括地志》:涪州之阳关,夔州鱼复县之江关,峡州巴山县之捍关,此三关也。○清溪关,在州东南,亦曰清溪镇。唐开成三年,柯蛮寇涪州之清溪镇,镇兵击却之,即此。
安西寨在州西。宋末张珏守重庆,城陷,顺流走至涪,元人以舟师邀之,遂被执,至安西死之。又白马寨,在州南,宋置,旁有白马盐场。大观四年,寨废。
蔺市在州西六十里。宋开庆元年,蒙古主蒙哥攻合州,命其将纽造浮桥于涪州之蔺市,以杜援兵。吕文德攻浮梁,力战得入重庆。是也。今为蔺市水驿。《志》云:州治南四里有马援坝,为伏波征武陵蛮时驻兵处。盖传讹也。○涪陵驿,在州治东滨江,水驿也。又东六十里至东青水驿,又东北八十里至酆都县之酆陵驿。
武隆县州东南百七十里。东至黔江县二百三十里。汉涪陵、枳二县地,属巴郡。唐武德二年,析置武龙县,属涪州。宋因之。宣和初,改为枳县。绍兴元年,复故。元仍曰武龙。明初,改龙为隆,仍属涪州。县无城,编户二里。县今省。
○信宁废县县西百里。刘句曰:隋置信安县,以境内有信安山而名。唐武德二年,改曰信宁,属义州。贞观十一年,州废,来属黔州。宋因之。嘉八年,省入彭水县。今属县界有巡司戍守。
○龙桥山县东五十里。逶迤如龙,下有空洞,一名武龙山,唐以此名县。○七龛山,在县北二里。山高大,上有七穴。又青云山,在县东北五里。县北三十里又有钻天山。皆以高耸得名也。
○黔江在县治南。自彭水县东北流入境,又折而西北流入涪州界。县西三十里有白马滩,西五里有石床滩,皆以形似名。又有关滩,在县东五里。两山排列,中多巨石,江经其间,飞湍激怒,声震如雷。旧《志》:县前江中有蜀江门滩,即关滩矣。今有关滩公馆。○龙宝潭,在县东北七十里。林箐幽绝,入可十里,平沙旷野,自为一境。
○信宁镇即县西废信宁县,有巡司戍守。又县东百五十里有郁山盐课司。
彭水县州东南三百四十里。北至忠州五百九十里,东北至湖广施州卫六百里。汉涪陵县地,属巴郡。晋属涪陵郡。永嘉以后,没于蛮獠。后周武帝保定四年,得其地,置羁縻奉州,寻改黔州。隋开皇十三年,置彭水县,为黔州治。大业初,改州为黔安郡。唐武德初,复曰黔州。四年,置都督府于此。十一年,罢都督府。先天二年,复为都督府。天宝初,曰黔中郡,兼督羁縻五十州。十五载,又置黔中节度使。乾元初,复为黔州都督府如故。大历以后,又改节度为团练观察等使。元和三年,复为节度使。光启三年,曰武泰军节度。天复三年,王建移军于涪州,黔州属焉。宋仍曰黔州,亦曰黔中郡。武泰军领羁縻州四十九,绍兴以后,领五十六州。绍定元年,升为绍庆府。元因之。皆治彭水县。明初,省府存县,改属涪州。县无城,编户八里。
○废黔州即今县治。本汉之涪陵县也。《华阳国志》:涪陵,巴之南鄙。汉兴,置涪陵县,常为都尉理。山险水滩,人多犭襄。蜀汉置涪陵郡于此。延熙十一年,涪陵大姓徐巨反,邓芝讨平之。晋仍属涪陵郡。《太康地记》:涪陵在江之东。是也。永嘉以后,没于蛮獠。后周保定四年,蛮帅首领田思鹤归化,因以涪陵地置奉州,寻改为黔州。说者遂以黔州为秦之黔中,非也。胡三省曰:汉涪陵地大而远,唐之夷、费、思、播及黔府五州,悉涪陵地。晋季多故,涪陵陷于蛮獠。延至西魏,《图记》不传。后周始置奉州,授蛮帅田思鹤,寻曰黔州。隋人因之。大业中,又改黔安郡。因周、隋州、郡,遂与秦、汉黔中郡交互难辨。今湖广之辰、奖、锦、叙、溪、澧、朗、施八州,是秦汉黔中地,与涪陵隔越峻岭。岭之东,有沅江,与诸溪并会,而东注于洞庭湖。岭之西,有巴江水,亦名涪陵江,自柯北历播、费、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涪陵与黔中炳然自分也。唐、宋皆置都督节度于此,至明降为属州之邑,盖因革不同矣。又《读书杂记》、杜氏《通典》云:黔州治彭水县,即秦之黔中、汉之武陵地。权载之《观察使厅壁记》有云:黔州地近荆楚,候如巴蜀,五溪襟带,蛮聚落。《寰宇记》曰:刘先主于五溪蛮地置黔安郡,即今黔州。《一统志》则云:自孙吴至梁,皆为黔阳地。皆未考黔州之为涪陵也。今黔中节镇,详州域形势。
盈川废县在县西南。刘句曰:唐武德二年,分彭水地于巴江西置盈隆县,属黔州。先天元年,避太子讳,改曰盈川。天宝初,改曰洋水。宋因之。嘉八年,省入彭水县。又都濡废县在县南。唐贞观二十年,分盈隆县,置都濡县,属黔州。宋因之。嘉八年,亦省入彭水县。
洪杜废县在县东。刘句曰:唐武德二年,分彭水置洪杜县,治洪杜溪,属黔州。麟德二年,移治龚湍。宋仍属黔州。嘉八年,废为洪杜寨,属彭水县。○万宁废县,在县南境。本涪陵地,刘璋分立永宁县。蜀先主改曰万宁。晋因之,属涪陵郡。《太康地志》:万宁,在涪陵郡南,水道九百里。胡三省曰:今费州是其地。费州,见贵州思南府。
○老鹰寨山在县治东。山形若鹰。宋元丰间,屯兵于此,以御蛮寇。又壶头山在治西二里,亦高耸,以形似名。《志》云:县治东又有甘山,峰岭奇秀,泉石清幽。○摩围山,在县西隔江二里。道家以为洞天福地,上有石泉,下有五龙室。蛮人呼天为围,以山高极天,因名。又十二盘山,在县西二十里,山高险,盘折十二始至其巅。
独勇寨山县东二十里。山险峻,昔人避乱居此,蛮獠不敢攻。又歌罗山,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回旋起伏,如歌罗然。蛮獠多倚阻于此。县东二百四十里又有伏牛山,左右皆有盐井。○恶崖,在县西八里。高峻险恶,有小径路出思州。《志》云:县北五十里有侧坡,崎岖险侧,有小路可通夔州。县东百七十里又有梅子坡,路通湖广之散毛、盘顺、思南诸土司,为襟要处。
○涪陵江在县城西。亦曰黔江,亦曰巴江。自贵州思南府流入境,东北入武隆县界。《志》云:县北有木梭滩、上新滩、鹿角滩、石蛇滩,黔江经此,水势最险,舟行必出所载,然后可行。又有曲尺、下岩、下新、替蛇、土脑五滩,水势略平,舟过此入武隆境,始为安流。
水德江在县东南。其上源即乌江也。自贵州思南府流入界,入于涪陵江。
○界山寨在县境。《宋志》彭水县有洪杜、小洞、界山、难溪四寨。○安定洞,在县东南,接湖广施州卫界。《宋志》施州南六百八十里至安定洞。嘉三年,诏以施州蛮向永胜所领州为安定州,即安定洞矣。其相近者,又有安远洞,亦曰安远州。宋天圣二年,诏安远等州蛮道远,听以方物留施州。盖皆宋时羁縻蛮酋屯聚处。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
卷七十
◎四川五
◇遵义府东至贵州偏桥卫界四百八十里,南至贵州养龙坑长官司界九十里,西至泸州合江县界九百里,北至重庆府六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九千七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巴郡地。汉初为夜郎侯国。武帝平西南夷,置郡。后汉因之。晋仍为郡地。宋、齐因之《齐志》:曰南郡。隋开皇初,置州。大业初,曰郡。唐初,没于蛮。贞观九年,始置郎州以本夜郎地而名。十一年,废。十三年,复置,改曰播州景龙四年,以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天宝初,曰播川郡。乾元初,复为播州。大中末,没于南诏。咸通初,收复太原人杨端收复,遂世有其土。宋为羁縻蛮地。大观二年,复建播州南平蛮人杨文贵献地,因置州,亦曰乐源郡。宣和三年,州废。端平三年,复置《宋志》:宣和中,州废为城,隶南平军。端平中,复以白锦堡为播州。堡,见重庆府南川县。《通考》:先是置军曰遵义,寻废为播川县,隶南平军,又改县为寨,隶珍州。嘉熙三年,置播州安抚司。元曰播州军民安抚司《元史》:至元十三年,杨汉英以播州降元,元仍授为安抚司。二十八年,汉英言所授安抚职任隶顺元宣慰司,其所管地于四川行省为近,乞改为军民宣抚司,直隶四川。从之。因授汉英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司,行播州军民宣抚司。于是播州亦兼宣慰宣抚之称。前朝洪武四年归附,亦曰播州宣抚司。六年,升为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改为遵义府,领州一、县四。今因之。
府重山复岭,陟涧深林,土地旷远,延袤千里。战国时,楚威王使庄乔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即其地也。汉元鼎中,欲平南越,唐蒙上书曰:浮舡,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说者谓去越,道颇迂远。今其地介川、湖、贵竹之间,西北则堑山为关,东南则附江为池,蒙茸削,居然险奥,川、黔有事,此亦棋劫之所矣。万历中,杨应龙作乱,竭三省之兵力,然后克之《平播考》:万历中,应龙叛,诏川抚李化龙督兵讨之。化龙督川帅刘纟廷进綦江,吴广进合江,麻孔英进南川,黔帅董元镇进乌江,曹希彬进永宁,李应祥进平越,湖帅陈进湄潭,朱鹤龄进沙溪,八路并进,自正月至六月,始克平。岂非以地势险远,负难犯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