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1 页/共 479 页
漏明寨山县北四十里。山皆石壁,中有洞,石光穿漏,如屋室然。又北八十里有云阳山,山高耸。旧有云台观在其上。
○大江县南六里。自巴县流入界,又东入涪州境。《志》云:县南江中有龙舌滩,水落石出,状如龙舌。其西六里曰三江滩,水分二支,三滩相接。县东六里又有不语滩,俗传舟行过此,闻人语声,则江流涌。
桃花溪在县治东。上有桃花洞,或谓之龙溪。又县西北七十里有玉溪。杜佑曰:乐温县有容溪,下流皆注于江。
○龙溪驿在县南,水驿也。《会典》:旧属巴县,嘉靖十三年,改今属。又县北二十里有黔南驿。
黔江县府东八百三十里。东至湖广施州卫二百六十里。汉临江、涪陵二县地,属巴郡。晋以后为黔阳县地,属武陵郡。宋、齐因之。隋开皇初,置石城县,属庸州。大业初,改属巴东郡。唐武德初,改属黔州。天宝初,改曰黔江县。宋因之,仍属黔州。元属绍庆府。明初,改今属。县旧有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二里。
○石城废县《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隋县治此,今县治。汉建安中,刘璋分涪陵所置丹兴县也。晋太康初,县省。隋改置石城县。
○八面山县西二里。山分八面,上有池,周回百顷,四时不竭。又县南三里有三台山,三峰并峙。县东二里又有狼山,山多狼。○酉阳山,在县东五里,以地近酉阳境而名。又县西九十里有武陵山,唐天宝中,以县地旧属武陵郡,因赐今名。
栅山县西三十五里。两山壁立若门,中宽衍,有平陆数顷,可以耕屯。○大歌罗山,在县东百九十里。旧置歌罗驿于此。又小歌罗山,在县东北五十二里。其相近有黄连大垭、黄连小垭二山,皆纡回绵亘。又有羽人山,在县东四百三十里,一名神仙山,以山径幽深而名。《志》云:县境有青岩,又有二十五岩,俱藏蜂产蜜,居人取以为利。
○黔江县南七十里。《胜览》云:自思州之上费溪发源,经五十八节名滩,至黔州境,分流入县界,为施州江,入湖广施州卫,谓之清江。是也。旧《志》:源出蛮中南流,名柘林溪,经天池、洛浦,名黔黎溪,南至金洞、唐崖,入黔江县,名黔江,下流会思州水德江。误。
四十八渡水县西二十里。源出栅山,曲折流四十八弯,滩碛鳞比,舟楫不通。又西三十里峭壁中有水柜,人迹不到,曰柜子崖。《志》云:县境有大木溪,又有七十八溪,皆灌溉田禾,民以为利。
○石胜关县东五十里。又老鹰关在县东南七十里。《志》云:县与施州卫散毛宣抚司接境。正德以后,施州诸土司往往与川蜀诸土蛮表里奸宄。嘉靖十年,于黔江千户所散毛宣抚司中界,设立老鹰等三关、五堡,以控扼之。
白石寨在县境。《宋志》:县有白石、双洪、鹿角、白水、石柱、高望、茆田、石门、虎眼、木栅等寨,凡二十有七,皆置兵以控驭蛮獠。
附见:
重庆卫在府治西。洪武六年建,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四川都司。○黔江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十一年建,隶重庆卫。
合州府北百五十里。东北至顺庆府广安州三百里,北至顺庆府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潼川州遂宁县三百三十里。
古巴国。秦属巴郡。两汉因之。晋、宋亦属巴郡。齐改置东宕渠郡杜佑曰:刘宋置东宕渠郡。今《沈志》不载。《齐志》梁州有东宕渠荒郡,益州有东宕渠獠郡。梁曰宕渠郡。西魏改曰垫江郡,兼置合州以涪、汉二水合流而名。隋开皇初废郡。十八年,改合州曰涪州。大业初,又改州为涪陵郡。唐初复为合州。天宝初,曰巴川郡。乾元初,复旧。宋仍曰合州亦曰巴川郡。元因之。明仍曰合州,以州治石照县省入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枕二江之口,当众水之凑,凭高据深,屹为险要。岑彭之讨公孙述也,留将守江州,而自引兵乘利直指垫江。先主诣刘璋,取道垫江入涪。自是有事于蜀者,从内水即涪江必出垫江。垫江实控扼之所矣。胡氏曰:李雄、谯纵取蜀,东不能过垫江,以苻秦兵力之盛,取梁益如反掌,垫江以东,不能有也。北魏邢峦图蜀,所规者亦止垫江以西。盖地利足恃矣。宋自绍定失蜀,彭大雅城渝为制府,支持西蜀,且四十年。渝之所恃者,亦在垫江也。
○石照废县今州治。《华阳国志》曰:巴子尝治此。秦灭巴,置垫江县,属巴郡。两汉因之。垫,颜师古曰,读若叠。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三国汉建兴十五年,还属巴郡。晋宋因之。齐置东宕渠郡。梁曰宕渠郡,治垫江。敬帝初时,益州境内皆属西魏,惟前梁州刺史谯淹屯于东遂宁不附。魏宇文贵攻之,淹徙屯垫江,寻为魏将贺若敦等所败没。西魏改宕渠郡曰垫江,因改县曰石镜县。隋唐以来,皆为州郡治。宋乾德三年,改为石照县,仍属合州。淳三年,徙州治钓鱼山,县亦徙治焉。景炎三年,州将王立以城降元。元至元二十二年,州县复还故治。明初省。今州城,明天顺中,因旧址修筑。万历三年,增修,门十一,城周十六里有奇。
赤水废县州西北百三十里。本垫江县地。隋开皇八年置赤水县,属合州。唐因之。宋熙宁四年,省入铜梁县。七年,复置,仍属合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石照县。又巴川城在州南七十五里。唐开元二十三年,析石镜、铜梁二县地,置巴川县,属合州。宋因之。元省入铜梁县。
汉初废县州西北百九十里。汉垫江县地。萧齐置汉初县,属宕渠郡。梁置新兴郡治焉。西魏改郡曰清居。隋郡废,县属合州。唐仍曰汉初县。宋因之,皆属合州。宝中,兵乱,县废。《志》云:州南五里有巴子故城,东北又有什邡侯城。相传汉初雍齿尝筑城于此。
○钓鱼山州东十二里。涪江在其南,嘉陵江径其北,东西南三面皆据江,峭壁悬崖。山南有大石,平如砥。山上有天池,周五百余步,大旱不涸。宋淳三年,余帅蜀,兼知重庆府,时蜀已为蒙古所残破,力谋完复。冉谓曰:为今日守蜀计,其在徙合州城乎。蜀口形胜之地,莫如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从之。遂城钓鱼以备内水。又于利、阆诸州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列,为诸郡治所。凡筑十余城,而蜀始可守。《志》云:今山在州治东,隔江五里,屹然形胜。
铜梁山州南五里。东西连亘二十余里,巅平整,环合诸峰,此为独秀。有石梁横亘,色如铜,《蜀都赋》所云外负铜梁者是也。又州东五里有学士山,山耸秀而圆润。○龙多山,在州西北百里。涪江经其下,山远且高,逶迤如龙蟠。《志》曰:铜梁龙多,州境之大山也。
寨山州西二十里,峭壁如削。昔人避乱,保聚于此。又青石山,在州西二百二十里涪水之南。李膺《益州记》:昔巴蜀争界,久而不决,汉高八年,一朝密雾山为之裂,自上及下,破处直若引绳,于是州界始判。○斜崖山,在州东北八十里。崖石奇胜,崖下有洞,内有龙湫。
马げ山州东北百五十里。宋咸淳九年,叛将刘整献计于蒙古,欲自青居进筑马げ、虎头二山,扼三江口,以图合州。蒙古遣统军合剌筑之。合州将张珏闻之,乃张疑兵于嘉渠口,潜师渡平阳滩,火其资粮器械,越寨七十里,焚船场,由是马げ城筑卒不就。既而珏言于朝,请城马鬃、虎头二山,或先城其一,以据险要。不果。○北岩,在州北五里,亦曰北崖,又名濮岩。或以为古濮国,即所谓巴、卢、彭、濮者也。
○嘉陵江州北五里。自顺庆府流入州界,经州治东北,而渠江合焉,谓之嘉渠口,亦谓之渠口。又经州东南,而涪江合焉,并流至府城北,亦谓之渝水。《志》云:嘉陵水上源曰西汉水,至阆中曰阆水,至渝州曰渝水。又有鸡爪滩,在州东北江中。宋开庆元年,蒙古主蒙哥攻合州,引兵自鸡爪滩直抵城下,力攻不能克。是也。余详大川嘉陵江。
涪江在州城南。自潼川州遂宁县入州界,至州东南,而嘉陵江合渠江来会焉。亦曰三江口。并流至府城东,而合于岷江,所谓内水也。详见大川涪水。
宕渠江亦曰渠江。自顺庆府广安州西南流经州界,至州治东北而合于嘉陵江,曰渠口。详见大川渠水。
○合阳驿在州治东。水驿也。舟楫往来,此为必经之地。
铜梁县州西南九十里。西至大足县百里。本垫江县地,唐长安三年,析置铜梁县,属合州。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十一里。
○铜梁城旧在县西北。刘句曰:县初治奴仑山南,开元三年,移治于武金坑。王象之曰:旧治在县北列宿坝,后移治涪江南岸,宋又移治于东溪坝。盖迁徙不一也。元时始移今治。
○六赢山县西三十五里。唐合州刺史赵延之集义兵于此,六战六赢,因名。又龙透山,在县西三十里。山壁绝峭,中有穴,望之通明。县西南十里又有钟山。有池,大旱不涸。○巴岳山,在县南十五里,岩洞幽胜。
新开山县东六十里。山有道直走巴县。《志》云:县东七十里有南峰,高五里,为峡山之胜。两山复出对峙,中广十里,涂左有穴,谓之仙洞。深五里,水伏流其中,出为大涧。又中峰,在县东南九十里。山环如盘,周二十里。民居如画,有泉冬夏不减,俗名天池。
○涪江在县北境。自潼川州遂宁县流入界,又东接定远县境,至合州会于嘉陵江。○马滩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大足县界,东流经合滩,有楼滩河来会焉,经县南,而东注于涪江。又巴川河,在县治南,水流曲折如巴字。又有东淮远洞河,在县北四十里,小安溪,在县北二十里,皆东流入于涪江。
定远县州北百五十里。东北至广安州岳池县百三十里。宋石镜县地,名女箐平。开禧间,尝置和溪县,寻废。元至元四年,置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寻改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属合州。明因之。今县城周七里,编户十四里。
○平曲城在县西。后汉初,公孙述置城于此,贮兵积粟以御汉,建武十一年,岑彭自垫江而进,攻破平曲,收其米数十万石,既又命臧宫溯涪水上平曲,拒延岑于广汉。平曲,盖在涪水滨,以波平水曲为名也。或曰,平曲在射洪县东界。郦道元云:即潼川州之平阳乡。误。○定远故城,在县北。《志》云:旧治女箐平,涪江涨溢城坏。嘉靖三十年,移治江岸南十里,地名庙儿坝,筑城环之。即今治也。
○武胜山县治东一里。旧名飞龙峰。蒙古主蒙哥攻钓鱼城,屯兵于此,因改今名。又焦石山,在县北四十里。山高耸,石色焦赤。又县南六十里有麻油山,土黑而润,因名。
○嘉陵江旧在县治南,今在县北十里。自顺庆府南流入县境,又南入合州界,注于渠江。○涪江在县西南。自铜梁县流入县界,又东南流至合州,合于嘉陵江。
花石溪县东三十里,下流合于嘉陵江。又苦竹溪,在县南二十里,两岸多苦竹。又盐滩溪,在县南十五里,旧有盐泉,其下流皆注于涪江。
○太平驿在县治南。《舆程记》:自驿至岳池县之平滩驿,凡百六十里。
忠州府东六百四十里。东至夔州府万县二百六十里,南至涪州彭水县五百九十里,西北至顺庆府广安州三百四十里。
古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后汉末,属永宁郡《晋志》:汉献帝初平六年,以临江县属永宁郡。晋仍属巴郡。宋齐因之。梁置临江郡。西魏废帝二年,兼置临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属巴东郡。义宁初,复置临州。唐初因之。贞观八年,改曰忠州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严颜并著忠烈而名。天宝初,曰南宾郡。乾元初,复曰忠州。五代因之唐末,王建移镇江军于此,兼领夔、万二州,朱梁乾化四年,军还治夔州。宋仍曰忠州亦曰南宾郡。咸淳初,升为咸淳府以度宗潜邸也。元复曰忠州。明因之,以州治临江县省入编户七里,领县二。今仍旧。
州东通巴峡,西达涪、渝,山险水深,介乎往来之冲,居然形要。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石主女官秦良玉趣援,留兵守忠州,以为犄角之势。兼令夔州设兵防瞿唐,为上下声援云。
○临江废县今州治。汉县,属巴郡。王莽改曰监江。后汉复曰临江县。晋、宋皆属巴郡。梁为临江郡治。西魏为临州治。隋大业中,属巴东郡。唐为忠州治。宋以后因之。明初省。今州城,洪武中,调长沙卫官军修筑,以砖石,为门五,城周四里有奇。
龙渠废县州东南百八十里。《宋志》:南渡后增置,属忠州。元初省。○石城,在县东。《水经》:江水又东得黄华水口,左径石城南。《寰宇记》:石城在临江县东百里岷江北岸。李雄之乱,巴西郡尝寄理于此。其城四面悬绝,亦谓之巴子城,又或谓之临江城,汉县盖治此云。
○屏风山在州城南隔江一里。一名翠屏山。一名夏祠山,以上有禹庙也。亦曰南山。又引藤山,在州南四里。山出引藤,可以吸酒。又州东南六十里有倚天山,山高耸,势若倚天。
涂山州东南八十里。亦曰方斗山,以形似名也。山有龙洞,亦曰蟠龙洞。《华阳记》:临江县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今涂溪发源蟠龙洞,来经涂井,在州东八十里。
○大江在州城南。自涪州流经酆都县南,又东入州界。今州东五十里有黄华洲,亦曰皇华洲,江浦周回可二十里。又州西二里有石梁,亘三十余丈,横截江中,俗呼倒须滩。《水经注》:江水径虎须滩,滩水广大,夏断行旅。即此滩也。《郡志》:州东二里江中有猴子滩,西三十里有白马滩,皆以形似名。州东三十里又有折鱼滩,石觜入江,水势冲激,鱼不能上,往往折回。舟行至此,水涨则平,水落则凶。
鸣玉溪州西北十里。上有悬崖瀑布,高五十余丈,潭洞幽邃,古木苍然。亦名西溪。流经州治西二里,入于岷江。
○临江镇州西一里。有巡司戍守。又州东一里有云根递运所。《志》云:州旧有云根水驿,在治南。嘉靖中革。○花林水驿,在州西八十里。又有曹溪水驿,在州东百二十里。皆江行者必经之道。
酆都县州西二百里。西南至涪州百四十里,西至广安州邻水县百八十里。汉巴郡枳县地。和帝永元二年,分置平都县。三国汉并入临江县。隋义宁二年,分临江,置丰都县,属临州。唐属忠州。乾宁二年,荆南帅成与其将许存溯江略地,黔中帅王建肇弃黔州,收余众保丰都,将赵武自黔中数攻丰都,建肇不能守,降于王建。又后唐长兴初,孟知祥将朱侵涪州,武泰帅杨汉宾弃黔南奔忠州,追至丰都,还取涪州。是也。宋初废。绍兴元年复置,仍属忠州。元因之。明初,改丰曰酆。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