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80 页/共 479 页

朝天驿府治东三里。《志》云:府南六十里有鱼洞水驿。万历元年,改鱼洞为土闹坝。府南百二十里,有铜罐溪水驿。又府东九十里有木洞水驿,北九十里有土沱水驿。隆庆六年,移土沱驿于铁山公馆。○白市铺马驿,在府西七十里。又百节马驿。在府东南六十里。   江津县府南百八十里。西南至壁山县八十里,南至綦江县五十里。汉江州县地。萧齐自郡内移治溪口,为今治。西魏改曰江阳县,置七门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渝州。十八年,改县曰江津。唐仍属渝州。宋因之。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江阳城在县西,地名口。有七门滩,西魏因置七门郡。旧《志》:滩在县西七十里,有大石横江中凡七处,望之如门,郡因以名。宋乾德五年,移县治马鬃镇,即今治也。今县治北一里即马鬃山镇,盖因以名。   ○鼎山在县治南,有三峰鼎峙。《志》云:宋尝置鼎山县。今正史不载。又治北隔江一里有石佛山,与马鬃山相连,又县西北十五里有华盖山,皆高耸。   龙登山县东百里。上有虎跳岭,双峰并峙,顶有井泉,四围石壁崭岩,有二路可升。正德八年,盗起,义兵屯此,为一方保障。○珞黄山,在县东六十里,下有珞黄镇。《巴中记》谓之东穷峡。   ○大江在县治北。自壁山县流入界,又东北入巴县境。旧《志》:江经县治西有石门,曰龙门峡,亦曰龙门滩,流入巴县界,接东阳镇。   溪县东南三十里。本名夜郎溪。源出遵义府,自南川县流经綦江县入县界,又西北注于大江,亦名南溪。唐《四夷县道记》:自江津路南,循溪水路往南平州。是也。又乐城溪,在县西三十里,流入大江,有乐城滩。   ○合小坪在县南。正德中,贼方四等攻江津,官军击败之,追至此。又山坪在县西南。正德中,贼曹甫反,据江津,抚臣林俊攻败之,又败之于山坪、伏子岸诸处,尽歼其众。   茅坝驿在县东。《唐志》:江津县有茅坝驿,蜀人谓平川为坝。唐乾宁三年,荆南将许存为万州刺史,不容于大帅,成遣兵袭之,存走屯于茅坝,降于王建,即此。今废。○溪水驿,在县治西。又西六十里有石羊水驿。百二十里有石门水驿,万历九年,改石门曰白沙驿。百八十里有汉东水驿。又白渡水驿,在县南百二十里。嘉靖中,石门、白渡二驿废,余仍旧。   壁山县府西南百八十里。西北至永川县七十里。本巴县地。唐至德二载,析巴县及江津、万寿县地置壁山县,属渝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复置。城不及四里,编户十二里。县今省。   ○壁山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巴山,亦曰重壁山。四面高峻,中央平田,周围约二百余里。唐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两面皆险绝,东南稍平,因名重壁。《郡志》:山亦名茅莱山。○缙云山,在县北二十里。茂林高峰,势若飞凤,一名凤凰山,有泉出焉,温凉各异。《志》云:县北三里又有龙梭山,拥蔽县后,南十里有龙山,倚障县南。   ○大江在县治南。自泸州合江县流入界,又东入江津县境。○涪江,在县北六十里。自合州而南,绕流经此,东入巴县界。   来凤驿县东南五十里马驿也。东去府城百五十里。旧属巴县,成化以后,改今属。《志》云:县境有壁巡司。今革。   永川县府西南二百十里。南至泸州合江县二百里。本壁山县地。唐乾元二年,分置永川县,属昌州。宋因之。元省入大足县。明初,复置,改今属。城北为石垒,南临溪树木栅,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铁山县东二十里。旧有铁山铺,今为铁山镇,以山石如铁色而名。隆庆六年,移巴县土沱水驿于此。其相近者,有同心山,以与石笋、二郎两山相连也。○龙洞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英山,上有龙湫。   ○侯溪在县北。《志》云:县北枕侯溪,波流阔远,县因以名。○松子溉,在县南百里。源出龙洞山,别流东注,下入大江。   ○东皋驿县东十里。   荣昌县府西南三百十里。西北至成都府内江县百二十里,西南至叙州府隆昌县百十里。本内江县地,唐乾元二年,析置昌元县,并置昌州治此。大历六年,州废,县属资州。十年,复置昌州治此。光启初,州徙治大足县属焉。宋仍属昌州。元改为昌宁县,寻废。明初复置,改曰荣昌。城周不及六里,编户二十一里。   ○昌元城在县西南。县旧治此,宋咸平四年,移治罗市,即今治也。   ○宝盖山县南一里。为邑中之胜。《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磁窑山,一名老雅山。又县东十五里有葛仙山,县南三十里有马面山,县北百里有铜鼓山,皆高耸。   ○雒江在县西北,亦谓之中江。自内江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叙州府富顺县界。今治北二里有观音滩,稍东为小滩。小滩下四里为马滩,水流湍急,势如奔马,皆雒江所经也。   ○峰高驿在治东马驿也。又县西百十里旧有隆桥马驿。今为叙州府隆昌县。   大足县府西二百八十里。东北至合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潼川州安岳县百七十五里。本合州巴川县地。唐乾元二年,置大足县,属昌州。光启初,移昌州治此。宋因之。元废州,并废县入合州。明初复置。今城周不及五里,编户三十七里。县今省。   ○静南废县在县东南。唐乾元中置,属昌州。五代初,废入大足县。   ○石龙冈山县西十里。其山回环耸秀,冈脊折纹,若龙鳞然。又县西三里有三华山,三峰屹立,因名。《志》云:县东三里有北山,唐时州城置于山上。又有白塔山在县北三里。   回万山县东三十里。山势高耸,诸山回顾。又东三十里有双山,以两峰并峙也。其相近者曰牛口山,亦高耸。○玉口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余人。   ○赤水溪县东六十里。源出安岳县界,流入县境,又东入于涪江。《图经》:县东临赤水,西枕营山,北倚长岩,最为险固。营山即石龙冈山矣。又宝珠溪在县南四十里。《志》云:唐贞观中,渔人郭福得大珠于此,因名。   ○米粮关县东二十五里。又县北三十里有化龙关。○永昌寨,在县西北。唐乾宁二年,昌州守韦君靖所建。静南令胡密作碑以纪其事,略云:景福元年,韦公卜筑,当镇之西北,维沿冈建寨,上摩掩霭,下抗平原,矗似长云,如断岸,崖重叠,磴道崎岖,一夫荷戈,万人失据,峥嵘一十二峰,周回二十八里云。   安居县府西北二百里。东南至合州铜梁县七十里,西至潼川州安岳县九十里。汉资中县地。后周置柔刚县,并置安居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普州。十三年,改曰安居县。大业初,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仍属普州。大历二年,改隶遂州,寻复故。宋仍属普州。元废入铜梁县。明成化十七年,析铜梁、遂宁二县地复置。今县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十三里。县今省。   ○崇龛废县在县西。刘句曰:后周置隆龛城。隋为隆龛县,寻废。唐武德三年,复置龙龛县,属普州,旧治整濑川。久视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改曰崇龛县,仍属普州。宋乾德五年废。《唐志》:县西三里有龙龛山,后周因以名城。   ○凤凰山在县东。《志》云:县理在波罗川东里许,又东去为凤凰山,山顶巨石平正,曰凤凰台。其西南对峙者,曰龙归山。山形盘旋如龙,亦一方之胜也。正南曰龙门山,有两峰壁立如门。○柔刚山,刘句曰:在县东二十步,旧县治此。天授二年,移理张栅。《郡志》:今县治东有飞凤山,当即桑刚山,又讹为凤凰山也。   ○安居溪在县东。亦名琼江。平滩一带,流入涪江。相传曾有琼花浮水面而出。又兜溪,在县西北三里,以水流回曲而名,下流合于安居溪。或谓之波罗川,恐误。   綦江县府南二百里。北至江津县五十里。本曰綦市,宋属南平军。元置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据蜀,始置县。明初因之。县旧为土城,周不及三里,今圮。编户四里。   ○石笋山县西二十里。又县北二十里有牛冈山,皆以形似名。○龙登山,在县西七十里。山势如龙,一名石磴山。又朽石、垭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山多碎石,有虚崖峭壁之胜。   ○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县流入,亦曰南江,至县,色如苍帛,因名綦江。亦曰东溪。万历中,杨应龙作乱,分兵犯南川、江津、綦江诸县,官军与战于东溪,贼少却。是也。西北流入江津县,谓之溪。《志》云:县东有珍珠滩,又有码脑滩,北三十里又有砂溪滩,西北三十里又有白渡滩,皆綦江所经矣。近《志》:珍珠、白渡二滩,皆在县西二十里。似误。   三溪在县南,流合綦江,有三溪渡。杨应龙作乱时,以此为播界,应龙陷綦江,退屯三溪,即此。   ○三舍溪关在县治南。又南为綦市关,皆有事时戍守处也。○东溪马驿,在县南六十里,有东溪巡司。嘉靖中,移赶水镇。县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安稳马驿,旧有寨亦曰安稳寨。杨应龙作乱,綦江募兵扼安稳以拒之。既而应龙来犯,分兵屯赶水镇、猫儿冈诸隘,县寻为所陷。   南川县府东南三百十里。南至遵义府真安州百五十里。本汉江州县及涪陵县地。唐武德二年,开南蛮置南州,治隆阳县。三年,改为州。明年,复为南州。先天初,改县曰南川。天宝初,又改州为南川郡。乾元初,复故。宋皇五年,州废,仍曰南川县,属恭州。熙宁七年,改隶南平军。八年,废入隆化县。元丰中复置。元至元二十三年,废南平军入南川县,属重庆路。明因之。旧有土城,今圮。树木为栅,编户四里。   ○南州城今县治。唐置州治隆阳县,后改曰南川。宋州省而县如故。熙宁八年,熊本击渝州南川叛獠,进营铜佛坝,破其党南川酋木斗,举溱州地五百里来归,为四寨,九堡,建铜佛坝为南平军。《志》云:即板七蛮故地也。山高谷深,熊本因建为军治,在南川南七十里,因割南川县属焉。元废。《一统志》:綦江县南九十里,即废南平军。似误。   隆化废县县东南百三十里。本汉涪陵县地。唐贞观十一年,置隆化县,属涪州。先天初,更名宾化县。宋初复为隆化县,仍属涪州。熙宁八年,改隶南平军。元省入南川县。   三溪废县在县东。唐贞观五年置县,属南州。祝穆曰:县有溪、东溪、葛溪,合流于县之西北,唐因置三溪县,其所理名为石城,甚险峻。宋废。○丹溪废县,《志》云:在县东南三十里。唐武德二年置,属南州。《寰宇记》:南平西四里有赤水,亦曰丹水,唐置丹溪县以此,其水流合于溪。刘句曰:唐初,置南州,领隆阳、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南川六县。贞观十一年,省扶化、龙巫、灵水三县,寻又并丹溪、南川二县人隆阳。又当山废县,亦在县东南。唐贞观五年置当山、岚山、归德、汶溪四县,属南州。八年,皆省。   ○九盘山县东十二里。峰峦高远,九折而上。县东六十里又有九递山,亦高峻,其绝壁色白如银。上有水,潴而为池。又最高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形势耸拔,千仞干霄,俯视众山,皆如培。○熊井山,在县南三里。上有井水,清而味咸。又来游山,在县西七里。山临道旁,行者多憩息于此。   狼山在县西。一名犭巢崖。山中人巢树而居,风俗迥别,谓之狼乡。旧产茶,黄黑色,渝人重之。   ○南江县西四里。发源夷獠之界,自遵义府流入境,众流会合,经县西,又北至三溪口,始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市,谓之綦江。又西北流至江津县,入大江,谓之南江口,即溪之上源也。《志》云:县北五十里有龙床滩,即南江所经。谚云:龙床如拭,济舟必吉;龙床仿佛,济舟必没。舟人每以为验。   四十八渡水县东三十里。两山壁立,一水回环其中,凡四十八渡,有门穴如户牖然。又流金水,在旧龙化县南五里。水色如金,泥之沉下者,与硫黄无异,俗传水之发源乃硫黄所出处也。又奉恩溪,在县西十余里,其下流皆入于南江。   ○马颈关在县界。又有雀子冈关。正德中,贼方四等攻南川、马颈、雀子冈等关,又攻东乡、永澄诸处。其地盖相近云。○东乡坝,在县南。万历中,杨应龙作乱,以此为播州界。又东有永澄堡。   鹿洞堡县南四十里。又南三十里为溱溪堡,亦曰溱溪寨,其相近有吹角坝。盖与古溱州相近。《宋志》:南川境内有荣懿、开边、通安、安稳、归平等寨。又隆化境内有七渡水寨,大观四年,寨废。○白锦堡在县南八十里,南去遵义府三百里。《一统志》:昔杨光荣子孙世守其地,宋端平中,尝移置播州于此。播州旧《志》云:堡在司东二十里。   长寿县府东三百三十里,东南至涪州百十里。汉江州、枳二县地。唐武德二年,置乐温县,属南涪州。九年,改属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涪州。明玉珍时,改置长寿县,仍属涪州。明洪武六年,改今属。县旧有土城,今圮。编户二十七里。   ○永安废县在县南。唐武德二年置,属涪州。开元二十二年,省入乐温县。又温山废县在县西。唐初置,属南州,寻改属涪州。宋初因之。熙宁三年,省为温山镇,属乐温县。   ○乐温山县西南四十八里。山下有乐温滩,大江所经也。地气常温,禾稼早熟,因名。《志》云:此山人多耆,亦名长寿山。《郡志》:长寿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三峰山,在县西十里,有三峰高耸。又县治西一里有凤山,其形似凤也。一名白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