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9 页/共 479 页
○七峰山县北五里。一峰突起,分为七支,秀列如戟。《志》云:县治西有屏山,迤逦近城,平顶方麓,为邑巨镇,俗名卧牛山。近《志》:开江之源,盖出于此。○峨城山,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汉樊哙尝筑城驻兵于上,遗址犹存。
鸡足山县东二十里。逶迤绵亘,麓分五支,如鸡距然。亦曰鸡山。《唐志》:鸡山接蓬、果二州界。大中五年,蓬果群盗依阻鸡山,寇掠三川,果州刺史王贽弘讨平之。三川,谓东、西两川及山南西道也。其相连者曰八面山。山形秀整,望之八面皆方,因名。○五诰山,在县南五十里。五峰相连,如诰轴然。又南有百节山,峰峦绵延,分为百节。《志》云:县南五十里又有联珠峡,以众山夹峙而名。又县西四十里有七里峡,境内诸水多出于此。
○开江在县东。县境山溪诸水,多汇流于此。又东入开县界,谓之开江。《志》云:今县治西有澄清河,即开江之上游也。
建始县府南五百里。西南至湖广施州卫二百十里。汉巫县地。晋泰始初,置建始县,属建平郡。太康初省,寻复置。刘宋初,废。齐、梁时复置。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清江郡。义宁二年,复置业州。唐初因之。贞观八年,州废,县属施州。宋、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连珠山县西十里。五峰相连,如贯珠然。又县西五十里有石乳山。山石层叠,多生石乳。《志》云:县在万山中,多产麸金,而产于石乳山者为最。○禄山,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山多禽兽,洞蛮恃为廪禄,因名。又东十里有州基山,相传业州旧基也。
○清江县南一百五十里。自施州卫东北流经县界,又东北出湖广宜都县界,入大江县境,诸小川皆流合焉。
○野厢关县南百三十里。旧为戍守处。《志》云:县西有石乳关,县东南又有建阳关。○连天寨,在县境。宋置,今废。又县有枝陇驿,今革。
附见:
瞿唐卫在府治东北。明洪武四年,建瞿唐守御千户所。十二年,改为卫,属湖广都司。
达州府西北八百里。西至顺庆府蓬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宁府巴州三百里,东北至陕西兴安州一千一百里,北至陕西洋县四百三十里。
古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晋蜀巴西郡。宋属巴渠郡。齐因之。梁置东关郡,兼置万州杜佑曰:以州内地万余顷而名。西魏改曰通州以居四达之路而名。隋初,郡废,仍曰通州。大业初,曰通川郡。唐初,复为通州三年,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贞观五年,府废。天宝初,曰通川郡。乾元初,复故。宋乾德三年,改为达州亦曰通川郡。元因之。明洪武九年,以州治通川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正德九年,复升为州编户十三里,领县二。今仍为达州。
州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形四通,土田饶沃,峡右之名郡,沔南之奥区也。
○通川废县今州治。汉宕渠县地。后汉为宣汉县地。刘宋置始兴县,属巴渠郡。齐因之。梁曰石城县,置东关郡,兼置万州治焉。西魏为通州治。隋初郡废,又改县曰通川。唐、宋以后,皆为州郡治。明初省。《一统志》云:通川故县在州西二十里,后移今治。似误。《城邑考》:州旧有土城,成化初,始砖石。正德初,增修。城周四里有奇,门五。
石鼓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或曰,刘宋所置始安县也,属巴渠郡。齐因之。梁曰石鼓县。西魏置迁州治焉。后周废州,置临清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通州。唐因之。宝历初省。大中元年,复置。宋初因之。熙宁七年省。又阆英废县,《志》云:在废石鼓县西二十里。《新唐书》:天宝九载置,属通川郡。宋乾德三年省。○巴渠废县,《志》云:在州东二百三十八里。《新唐书》:永泰元年,析石鼓置巴渠县,属通州。太和三年,改隶开州。明年,复旧。宋属达州。元省。
永穆废县州西百里。汉宕渠县地。梁置永康县,并置万荣郡。后周因之。天和初,郡民反,攻围郡城,遏绝山路。辛昂募兵讨平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十八年,改曰永穆。唐武德二年,置万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县属通州。宗因之,改为永睦县。元省。○太平废县,在县西南。刘句曰:唐武德初,割永穆县地,置太平、恒丰二县,属万州。贞观初,州废,二县皆省入永穆。又思来废县,在州北。唐武德二年,析通川县置,属通州。贞观元年,复废。
○凤凰山州西北五里。高耸舒展,形如飞凤,掩映城郭,有梧桐坪、宝芝洞诸胜。又翠屏山在州治南,亦名真武山,以上有真武庙也。又州西北五里有龙爪山,圆耸悬绝,如龙擎珠。
石城山州西三十里。四面峭绝,惟西南一径可登。梁石城县以此名。或谓之铁山,以石色如铁也。《志》云:州西二十里又有铁山。又铜钵山,亦在州西三十里,石壁圆峙,三面封固,惟南一径可通。《志》云:州西四十里有金华山,与石城山相接,亦境内之名山也。○北岩,在州西五里。岩壁耸峭,下有平池。又州西北五里有垂虹岩,以水自岩而下,如垂虹也。又龙洞,在州东南五十里。高数丈,内有重门复洞,相传龙窟其中。
○渠江州东三十五里。源出太平县之万顷池,西南流入州界,经废石鼓县而南,合群川之水,经州西南入广安州渠县界,会于巴江。有南昌滩,在州南江中。○明月潭,在州东七里;又有黑潭,在州之安居镇,俱有灌溉之利。
○铁山关州西三十里。以铁山而名。旧为戍守处。○龙船关,在州西北。《志》云:州境山溪绵亘,其西北尤为险僻。正德中,为盗贼渊薮。嘉靖初,以次讨平。因即其险阻增置龙船诸关,与巴州黄城诸关相为形援。
东乡县州东百二十里。汉宣汉县地。刘宋属巴渠郡。梁置东乡县。西魏置石州治此。后周废州,置三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通州。唐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八年,州废,仍属通州。宋属达州。元省。明正德九年,复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五里。
○宣汉废县县东北八十里。《巴汉记》:后汉桓帝分宕渠东界,置宣汉县,仍属巴郡。晋初省。惠帝复置,属宕渠郡。刘宋属巴渠郡。齐梁因之。西魏置井州及永昌郡。隋开皇三年,郡废。五年,州废,县属通州。唐武德初,置南井州。贞观初,州废,仍属通州。刘句曰:县旧治和昌城,贞观元年徙治新安城,诸城皆萧梁时所置也。宋仍曰宣汉县。乾德五年,废。○下蒲废县,在县西,刘宋置,属巴渠郡。齐梁因之。后周废。唐武德三年,析东乡县,置下蒲、昌乐二县,属南石州。八年,省昌乐入石鼓,下蒲入东乡。昌乐废县盖在下蒲西北。
东关废县县东百里。刘宋置,属巴渠郡。齐梁因之。后周废。唐武德元年,析宣汉县地,置东关县,属南井州。贞观初,仍省入宣汉县。
○印石山在县治西,以山形方整而名。又西有鼓楼山,峰峦层叠,形如鼓楼。
○长乐河在县南。其源为白龙、赤甲二泉,会而为河,下流达于渠江。
○深溪关《志》云:在县东北八百里。路出陕西兴安州。又高桥关在县东四百里。石门关在县东十五里。又县西北二百里有马渡关,北六百里有盐场关。
太平县州东北二百里。本东乡县地。正德十年,割东乡之太平里置县。旧土城周二里有奇,今圮。编户二里。
○明通废县县东北二百里。五代时为通明巡院。宋初因之。绍兴中,改置通明县,属达州。元废。今为明通巡司。
○天马山在县治东。山势高骞,如天马然。又县北有峡口山,相近者曰城口山。○八台山,在县北百里,山有八峰,顶皆高平。
高眉山县南百五十里。山高而长,两峰相对,状若列眉。《志》云,县东百十里有银盘山,又县西三百里有三盘山,皆以形似名。○三条岭,在县治北二里,县北十里又有火岩岭。《志》云,县东北旧明通乡有明通井,峡内有十穴,皆产嘉鱼。
○后江县北二百里。《志》云:源出陕西兴安州万山中,下流汇于万顷池。
万顷池县东北八十里。相传为楚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之水多源于此。《通释》:万顷池洒流有四,三入于夔,一入于渠。是也。○龙潭,《名胜志》:在县东七里,群峰环拱,有七十二浦、四十八渚,汇而为潭,广逾百亩,其深叵测。
○蓝津关在县东北。《志》云:县境又有吊累关、铁炉关。
◇重庆府东至夔州府一千一百里,南至遵义府六百九十里,西南至泸州五百七十里,北至顺庆府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五百里,至京师八千七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秦灭巴,置巴郡《巴记》:周慎王五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仪贪巴之富,因取巴垫江以归,置巴郡,城江州。两汉因之《晋志》:初平元年,刘璋分巴为永宁郡,治江州。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郡。章武元年,改巴东仍为巴郡。晋亦为巴郡。宋、齐仍旧。梁置楚州。西魏改为巴州。后周又改楚州。隋开皇初,废郡,改州曰渝州。大业初,复曰巴郡。唐初,复曰渝州。天宝初,曰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宋初因之亦曰巴郡。崇宁元年,改曰恭州。淳熙中,升为重庆府以光宗潜邸也。元置重庆路至正末,明玉珍都于此。明初,复为重庆府,领州三,县十七。今因之。
府会川蜀之众水,控瞿唐之上游,临驭蛮,地形险要。春秋时,巴人据此,常与强楚争衡。秦得其地,而谋楚之道愈多矣。公孙述之据蜀也,遣将从阆中下江州,东据关,光武使岑彭讨述,自江州而进。先主初入蜀,亦自江州而北建安十九年,诸葛武侯等由巴东至江州,破巴郡,乃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张飞定巴西、德阳。盖由江州道涪江,自合州上绵州者,谓之内水;由江州道大江,自泸戎上蜀郡者,谓之外水。内、外二水,府扼其冲,从来由江道伐蜀者,未尝不急图江州。江州,咽侯重地也晋桓温讨李势,朱龄石平谯纵,路皆由此。后唐长兴二年,孟知祥遣将张武为峡路招讨等使,武引军至渝州,渝州降,遂进取泸州,又分军取黔涪。宋淳初,余帅蜀,兼知重庆府,时巴蜀残破,多方拮据,力谋完复,西南半壁,倚以无恐。彭大雅代之,急城重庆,以御利、阆,蔽夔、峡,为蜀之根柢。狡悍如蒙古,旦夕不能以得志也,岂非地有所必争欤!孙氏曰:重庆三面临江,春水泛涨,一望弥漫,不可卒渡,其出入必经之要道,惟佛图关至二郎关一路耳。万历中,永宁奢崇明作乱,据重庆,分兵扼夔州江口,陷遵义、泸州,截川西栈道,全蜀震动。识者谓但守佛图关,贼立可饥死。既而贼纵横四出,直逼成都,官军扼之,引还重庆,诸军齐进,夺其佛图关,而重庆遂下。盖佛图关者,又重庆之噤要也。
巴县附郭。古巴子国都也。秦置江州县,巴郡治焉。汉以后因之。齐梁间改曰巴县。隋唐以后因之。皆为州郡治。编户九十二里。
○江州城在府治西。相传秦张仪所筑,置县于此。汉因之。后汉初,公孙述据蜀,遣将从阆中下江州是也。建武十一年,岑彭讨述,述将田戎败保江州。彭至城下,以城固粮多,难卒拔,留冯骏守之,即此。建安六年,赵韪叛刘璋,围城都,败走江州,被杀。十六年,先主入蜀,至巴郡,由江州而北。十九年,诸葛武侯等至江州,破巴郡。章武二年,东伐孙权,张飞自阆中发兵,会江州遇害。建兴四年,丞相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自永安移屯江州,因筑大城,即今郡城也。庾仲雍曰,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巴志》:汉世郡治巴水,北有甘橘宫,今北府城是;后徙南城,在江南,今南平城是。《城邑考》:今郡城堑崖为垒,环江为池,相传即李严故址。有门十七,九开八闭,俗以为九宫八卦之象。今城周十六里有奇。
万寿废县府西南九十里。唐江津县地。武德三年,分置万春县,属渝州。明年,改为万寿县。宋乾德五年废。又东阳城,《志》云:在府西百里,萧齐置东阳郡,治巴阳县。梁因之。后周废。今亦名东阳镇。○多功城,在府西四十里。《志》云:宋淳中筑,以拒蒙古。
南平废县府东南二百三十里。本巴县地。唐贞观四年,分巴县南界置,并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县。八年,改州曰霸州。十三年,州废,以清谷等县俱省入南平,属渝州。宋初仍曰南平县。雍熙中废。《郡志》:霸州城在府东南二百六十五里。《旧唐书》:南平州本置于南平县南也。○古滩城,《志》云:在府东八十里岷江岸,相传巴子于此置津立城。
○涂山府东八里,岷江南岸。山之址有石中分,名曰龙门,其下有水,与江通。古《巴郡志》:山高七里,周围二十里,尾接石洞峡,峡东西约长二里许。刘先主置关于此山之上,禹庙及涂后祠在焉。杜预曰:巴国有涂山,禹娶于涂山是矣。山足又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郦道元云:江水东经黄葛峡。即此。
昆蝼山府东北七十里,据渠合之境。山高十里,林壑深翠,一名塔平山。又方山,在府东北三十里,一名凝脂山,以常有云气若凝脂也。相传尧时洪水不没,亦名浮山。○石狮垭山,在县北九十里,二山峭峙,四壁绝险,中盘小径,分渝合之界。
瀛山府南百二十里。崖壁峭拔,有四十八面之险,四时青翠,宛若蓬瀛。唐贞观中尝于山下置瀛山县。又南平山,在府南百五十里,一名青山。○逾越山,在府西七十里。其峰峻拔,高出众山,因名。又寨山,在府西九十里。上有古寨,兵乱时,昔人保聚于此。
明月峡府东四十里。《志》云:治东江浒有广阳坝,亦曰广阳洲,洲东七里水南有追石,俗名遮夫追,追石东二里即明月峡,峡前南岸,壁高四十丈,有圆孔如满月状。《华阳国志》:郡东有广德屿,有明月峡。《峡程记》:明月、仙山、广溪,所谓巴有三峡也。
铜锣峡府东二十里。悬崖临江,下有圆石如铜锣之状。明初平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升出降处也。○温泉峡,在府西南百六十里。温泉自悬崖下涌出,四时腾沸如汤。又鱼鹿峡,在府西北百二十里,涪水自中流出,有石状如鱼鹿,因名。《志》云:府西三里又有洪崖洞,瀑布悬流。一名滴水岩。
○岷江在府城南。自泸州流入境,历壁山,江津县,而东北流,又东经长寿县及涪州、忠州境,而入夔州府界。远近群川,多流会焉,滩峡曲折,波流浩瀚,为郡境之巨防。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涪江在府城西北。自潼川州东南流,经合州城南,而嘉陵水、渠水合焉,又东南流,径府城北,又东而入于岷江。杜佑曰:巴江在府城东北,阆水与白水合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有三巴之称。盖即涪水合大江处矣。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攻合州。石主宣抚女官秦良玉进营城下,遣兵袭两江,烧其船以阻贼泛舟东下。二江,即涪、岷二江也。
丹溪府东南二十八里。从群山中流出,水色如丹。又交龙溪,在府东北二百八十里。皆流合于岷江。○新井,在巴县治南。《志》云:郡依险置城,高亢无水。萧梁时,地忽自开成井,方六丈,深三十六丈。后涸。唐刺史皇甫于县南凿石六丈得泉,号为新井。
○佛图关府西十里。《志》云:李严城江州,欲凿城后山,知汶江通水入巴江而未果。今佛图关左右顾巴、岷二江,是严欲凿处,斧迹犹存。其西南又有二郎关,皆府之要津也。万历中,奢崇明作乱,据重庆,自城西通远门城濠,至二郎关,连营十有七。官军力攻,夺其佛图、二郎两关,进逼重庆,克之。
铜锣关府东二十里。据铜锣峡之险。又石洞关,在涂山石洞峡口。相传先主所置。又城南隔江有南坪关。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分兵四出,进攻合州,石主宣抚女官秦良玉讨之,卷甲疾趋,潜渡重庆,营于南平关,扼贼归路。是也。
扶桑坝在府东。宋景炎三年,元将不花等攻重庆,守将张珏与战于扶桑坝。元兵从后合击,珏溃走,城遂陷。○大洪江镇,在府东百里,亦曰大洪江壁山镇,有巡司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