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8 页/共 479 页

大昌县府东北二百里。东北至湖广竹山县二百七十里。汉巫县地。晋置泰昌县,属建平郡。宋、齐因之。后周以宇文泰讳,改曰大昌,置永昌郡,寻废。隋县属信州。唐属夔州。宋端拱初,改属大宁监。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大宁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今县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二里。县今省。   ○北井废县县东南二十五里。晋泰始初置,属巴东郡。五年,改属建平郡。宋齐因之。后周天和中,省入大昌县。又大昌废城,在县西。《北宋志》:县旧在大宁监南六十里,嘉定八年,移治水口,即今县也。   ○金头山县东北四十里。山势高耸,冬月积雪不消。又县西南三里有聚奎山,亦高峻。○九水坪,在县东百二十里。《志》云:其下水流环汇,因名。   ○大宁河在县南。自大宁县流入境,亦谓之昌溪。又东南流入巫山县界。   千顷池县西三十六里。波澜浩渺,分为三道,一道东流,经县西,为井源;一道西流,为云阳县汤溪;一道南流,为奉节县西水。又县南二十里有石柱潭,从岩岫间涌出,相传为龙湫。   ○当阳镇在县西四十里。有巡司戍守。   大宁县府东北三百二十里。北至湖广竹县三百五十里。本太昌县地。宋开宝六年,以县之盐井地置大宁监。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大宁州。明洪武九年,降为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县今省。   ○大宁城县北八里。宋盐监初置于此。丁谓《夔州移城记》:乾德中,伐蜀,师分剑、巫而入。时滟堆高,楼船难进,步骑自襄州西山裹粮兼行,林麓无际,涧壑相接,不知道路之所从,得蜀民诣王师献书,由大宁路直趣夔州。平蜀之师,实取道于此。后移监于今治。○永昌城,在县东南。《志》云:后周所置永昌郡盖治此。又永安城,在县治西。或曰,东晋置永宁县,属建平郡。刘宋初,废。即此城也。后讹为永安。   ○凤山县治东。一名东山。木石苍翠,景物幽绝。又石钟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与二仙山相望。上有大石如钟,因名。《志》云:二仙山在县东北十七里盐泉侧,山高百余丈,上下皆峭壁,有二仙洞,一名王子洞,深不可测,洞前有池,虽旱不竭。○石柱山,在县北二十里,一峰削成,与县东剪刀峰、道士峰相连,皆为奇胜。《志》云:县治东有道士峰,与东桂峰相近。又东南五里曰朝阳峰,北八里曰剪刀峰,以两峰对峙,形如剪刀也。   宝源山县北二十五里。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此独雄峻。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盐泉也。○绣墩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形如墩,顶平旁峻,惟一径可通,昔人尝避兵其上。   ○马连溪县西五里。源自达州万顷池流经县治西,历大昌县,入巫山县界,注岷江,即大宁河之上源也。溪中有大悲口。《志》云:大悲口在县治西,溪心两巨石对峙,上广下狭,旁有乞灵祠。谚云:船过大悲口,盐始为吾有。亦名南渊。   ○袁溪镇县东北二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北二十里有大宁盐课司,掌盐税。○四十八渡,在县东二百三十里。水流曲折,为行旅之阻,道出湖广房山县。   云阳县府西百七十里。西南至万县二百五十七里。汉朐忍县地,属巴郡。晋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后周改为云安县。隋属信州。唐属夔州。宋开宝六年,置云安军治焉。宋末,军废。元至元十五年,复隶云安军。二十年,升云阳州,以云安县省入。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城周八里有奇,编户九里。   ○朐忍城县西四十里。汉县。后汉兴平元年,刘璋遣赵韪击刘表,屯朐忍是也。晋改曰朐忍县,属巴东郡。阚る曰:朐,音蠢;忍,音闰;朐忍,丘蚓也。土地下湿,多朐忍虫也。颜师古曰:朐,音劬。章怀太子贤曰:云安西万户故城,即汉之朐忍县。后周改置云安县,朐忍并入焉。《志》云:旧城,宋为万户驿,今名万户坝。   云安监城县西北三十里。刘句曰:云安多有盐利,自汉以来,皆置官司之。唐末置云安监。五代唐长兴初,时云安、大昌、南浦皆有盐官,属东川。孟知祥请割云安十三监隶西川,以盐直赡宁江军屯兵。时西川分兵屯夔州,以拒荆南也。明年,知祥将李仁罕陷万州及云安监。宋亦置监于此,属云安军。熙宁四年,以云安监户口析置安义县。八年,户还隶云安县,复为监。元并入云安军。明置云安盐课司,即故监城矣。   ○飞凤山在县南大江南岸,与县对峙。以形似名。又石城山,在县治北二里。○汉成山,在县北十五里。《志》以为仙真栖止之宅。   马岭山县北二十九里,与三牛山相对。汉初扶嘉言: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今三牛山去马岭十里,皆近盐井。又马鞍山,在县北三十里,亦与三牛山相连。○上下岩,在县西百里,其下岩亦名燕子岩。   ○大江县治南。自万县流入界,江中有碛,矫如游龙,亦谓之龙脊。又东入奉节县界。《志》云:大江经万户驿,旁有横石滩,上有横梁候馆。又有宝子塔,在治东大江中。古人凿石为塔,以为行舟之则。谚云,水浸宝塔脚,下舟休要错,即此。○小江,在县西六十里。源出新宁县界,流经开县,合清江入县境,又西南注于大江。亦谓之开江。对大江而言,谓之小江。   汤溪在县东,接奉节县界。常璩曰: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县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因名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王隐《晋书·地道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汤溪下与檀溪水合,上承巴渠水,巴渠南历檀井溪,檀井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所谓汤口也。○东,在县东北,流入云安场,下流入江。以水在县东而名,非奉节之东也。   天师泉县治西二里。每五月江水涨浊,一水自岩窦间溢出,甘洁清冽,一邑用之不竭,尽九月而止。又瀑布泉,在县南飞凤山之麓,下流入江。   ○五溪镇在县西北。有巡司。旧《志》云:县北三十里有铁檠巡司,西北三十里则云安盐课司也。○巴阳水驿,在县西二十里。又有五峰水驿在县南。《舆程记》:自巴阳驿至五峰驿,水道凡九十里。五峰驿西有橘官堂故址。《汉志》朐忍有橘官。《元和志》云安县有橘官。此即其治所也。又百里而接于夔州之南沱驿。   万县府西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忠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开县二百三十二里。汉朐忍县地。三国汉建兴八年,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沈约曰,时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县,是南浦本名羊渠,蜀前此所置县也。晋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后周置安乡郡治焉,寻改县曰安乡,郡曰万川。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浦,属信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武德初,仍属信州。二年,置南浦州。八年,州废,以南浦县属夔州。是年,复立浦州。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曰南浦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亦曰南浦郡。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县省入州。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五里,编户四里。   ○南浦城今县治。三国汉置县于此。刘句曰:后魏分朐貼县置鱼泉县。后周改为万川。今本志不载也。唐宋皆为州郡治。元省。今县城成化末筑,正德初增修。   武宁废县县西百二十里。汉巴郡临江县地。晋、宋以后因之。后周析置源阳县,并置南州及南都郡治焉,寻改郡曰怀德,县曰武宁。隋开皇初,州郡俱废,县属临州。唐属万州。刘句曰:县治即巴子故城也。宋仍属万州。元因之。明初省。今武宁巡司置于此。   ○都历山在县治北。一峰突出众山之上,氵礻卑为平阜,气象融结,为县之主山。又南山在县治南,下瞰大江。《图经》云:面揖南山,背负都历是也。○天城山,在县西五里。四面峭立如堵,惟西北一径可登。一名天生城。相传汉昭烈尝驻兵于此,常璩所云小石城也。《纪胜》云:天城山三面峻壁,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累石为门,俗亦谓之天子城,以昭烈名也。又县西三里有西山,上有太白岩,以李白名,岩下有池,为登临之胜。   羊飞山县西南五十里。《蜀鉴》云:三国时有羊渠县。盖置于山下。又人存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万户山。又县西十里有鱼存山,下广上锐,崖面有石,形如双鱼。又县北八里有狮子山。《志》云:山形如狻猊,四面险绝,惟鼻尖可登。○木枥山,在县西百里。相传洪水时,惟此山木枥不动,因名。又西百二十里有黄芦山,与忠州接界。   岑公岩在县南大江南岸。盘结如华。盖左为方池,有泉涌出岩际,盛夏注水如帘,隋末有岑道愿者隐此,因名。又县治西有古练岩,东二里有下岩,皆幽胜。○黄金岛,在县南三里,近江南岸,屹立江心,高数丈,土人淘金于此。   ○大江县治南。自忠州东北流入界,经县治南,又东北入云阳县界。县西六十里有湖滩,水势险急,春夏泛溢,江面如湖。宋嘉熙中,蒙古渡湖滩,施、夔震动,即此。又有峨眉、盘龙诸碛,皆在县西江中。   溪县西五里。自梁山县流入界,春夏涨潦,则并舟为筏,济往来者。溪之上流有天生桥,巨石成桥,长与溪等,平阔如履平地,溪流出其下,下流注于大江。○彭溪,在县东八十里。《水经注》:彭溪经朐貼县西六十里,南入于江,谓之彭溪口。即今开江之下流也。旧设小彭驿于此。   北集渠在县东。《水经注》:源出高梁山,径新浦县西,又南百里入朐貼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又有南集渠,出涪陵界,谓之于阳溪。至县南,北流注江,曰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   ○西柳关在县西。北宋宝元年,蒙古渡汉江,寇万州,入西柳关,荆湖将高达拒却之。关今废。   集贤驿在县东五里,水驿也。又周溪水驿,在县东五十里。涂水驿,在县西北百里。《舆程记》:自忠州水程东行,九十里至漕溪驿,又六十里至途驿,又六十里至集贤驿,又六十里即周溪驿也。旧《志》以漕溪为巴郡、巴东之界。今属忠州。○分水公馆,在县西百里。《志》云:弘治末建。又递运所,在县东二十里。县治东又有盐厂,商贾辏集处也。   开县府西北四百七十里。西北至达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梁山县百五十三里。汉朐貼县地。后汉建安末,析置汉丰县。三国汉,属巴东郡。晋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梁仍曰汉丰县。西魏改曰永宁。隋开皇末,又改县曰盛山。大业初,属巴东郡。义宁二年,析置万州于此。唐武德初,改为开州。天宝初,曰盛山郡。乾元初,又为开州。广德元年,又改县曰开江县。宋仍为开州治,亦曰盛山郡。元省县入州。前朝洪武六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七里。   ○开江城今县治。《地志》:后汉末,刘璋所置汉丰县也。《通典》曰:先主所置。隋曰盛山,唐曰开江,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元省开江县,明又改州为县。今县城,成化二十二年修筑,周三里。   清水废县县东六十五里。汉朐忍县地。刘宋置巴渠县,并置巴渠郡治焉。齐、梁因之。后周改县曰万世县,亦曰万世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开州。大业初,改属通川郡。唐初仍属开州。贞观二十三年,改曰万岁县。宝历初,省,寻复置。宋初改县曰清水,仍属开州。元省。○新浦城,在县西南四十里。本汉丰县地。刘宋析置新浦县,属巴东郡。齐梁因之。后周置周安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开州。大业中,属巴东郡。唐属开州。宋庆历四年,并入开江县。   西流废县县西北百五十里。《隋志》:后魏置汉兴县。西魏改曰西流,兼置开州及万安、江会二郡。后周省江会郡。隋开皇初,并废万安郡,而开州如故。大业初,州废,县属通川郡。唐武德初,改属开州。贞观初,省入盛山县。   ○盛山县北三里。突兀高耸,为县主山,隋以此名县。又县治东有神仙山,东北五里有熊耳山,皆秀耸。《志》云:县南隔江有瑞贤山,群峰秀矗,俗呼州面山。○九陇山,在县西二十里。九峰连峙,势相起伏。其相近又有九折山,山形九折,俗名观音山。《志》云:县南二十里有射洪山,上有旧城址。   石门山县北百里。山有石穴,名盘头洞。洞有水,出嘉鱼。又鲤城山在县西百余里。四面悬绝,东面有城,城间有浦,多生鲤,因名。又有常渠水,流经山下。○崖飞山,《志》云: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崖势高悬,如飞鸟然。   ○开江县南一里。《志》云:源出新宁县之雾山坎,流入县界,合于清江,又东南入云阳县境,即《水经注》所谓彭溪也。○清江,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达州万顷池,流入县界,经县治东合于开江,谓之叠江。《水经注》:清水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是也。   垫江县南四十里。源出梁山县之高梁山,春夏泛涨,人多垫溺,流经渠口浦,入于开江,亦谓之浊水。○三潮溪,在县东北五十里温汤井侧。《志》云:井有三水,曰杉木,曰柏木,曰龙马,皆开湔盐课。溪水经其旁,一日三潮,冬温夏凉,颇为神异。又白水溪,在废清水县西南,下流亦注于开江。   ○虎爪关县北三里。又县北五十里有金练关,百里有高桥关。○茅坡关,在县西九十里,又西三十里有豆山关,旧皆为戍守处。   梁山县府西六百里。东北至开县百五十三里,西南至忠州垫江县百六十里。汉朐忍县地。西魏置梁山县,属万川郡。隋属信州。唐属万州。宋开宝二年,置梁山军,以县属焉。元初,还属万州,寻复故。元至元二十年,升为梁山州。明洪武七年,省州入梁山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高梁城在县西。《宋志》:开宝二年,以万州丕氏屯田务置梁山军同下州,亦曰高梁郡,因割梁山县隶焉。熙宁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益军。元初亦曰梁山军,寻升为州,皆治此。明初省入县。《志》云:县西有万川城。西魏取蜀,尝置万川郡于此。万川今见万县。《志》误也。   ○高梁山县北二十里。《寰宇记》:山东尾跨江,西首剑阁,凡数千里。山长岭峻,其峰崔嵬,蜀中望之,如长云垂天,登者穷日乃至其顶。俯视众山,泯若平原矣。明正德中,贼方四等作乱,西攻重庆府之江津县,官兵击败之,追至高梁山,贼据险拒战。官军分六哨,由大垭、小垭、月垭关并进,直冲其巢,六面皆合,贼大败,溃走。又都梁山,在县北十五里,亦曰高都山。旧有高都驿,乃天宝中进荔枝之路。山壤腴而黄,民以种姜为业。○利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俗名狐狸山。正德中,抚臣林俊以其丰腴改今名。又西北一十里曰小碧山,孤峰峭直,色碧如玉。   峰门山县东十五里。山有两崖对峙如门,顶有寒泉。又蟠龙山,在县东三十里。孤峙秀杰,突出众山之上,下有二石洞,洞有二石龙,首尾相蟠,旁有喷雾岩,洞中之泉下注,喷薄如雾。○七城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有七峰,壁立如城。又县西百里有白云山,奇峰突出,势如卓笔,一名笔山。又西二十里有瓦城山,一名石瓦山。山顶坦平,居民耕其上。《志》云:县南百里有柏枝山,下有丙穴,出嘉鱼。   ○桂溪县西南三十里。自忠州垫江县流入界,两岸多桂,因名。下流经万县境,入于大江。又蟠龙溪,在县南三十里。源出蟠龙山,下流合于桂溪。   ○牛头寨在县西二十里赤牛山上。亦名赤牛城。宋淳二年筑,周三百六十步,敌楼百四十三座,四隅有门,盖戍守之处。   峡石市县东五十里。其北有书院峡,市因以名。峡中又有夫子崖、子贡坝,皆传讹也。《志》云:县有太平驿。嘉靖三十六年,自定远改属此。   新宁县府西北六百四十里。西至广安州大竹县二百二十里,北至达州百八十里。汉宕渠县地。梁置新安县,并置新安郡。西魏郡、县俱改曰新宁。隋初郡废,并县入三冈县。唐武德二年,复置新宁县,属通州。太和三年,改属开州。明年,还属通州。宋属达州。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省入梁山县。十四年,复置县,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县今省。   ○三冈废县县西北五十里。梁置,属新安郡。西魏属新宁郡。隋属通州。唐因之。宝历元年,废。大中五年,复置。宋属达州。熙宁三年,省入新宁县。又新宁废城,在县西南十七里,故县治此。唐贞观八年,移治ク城,即今治也。ク,或作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