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67 页/共 3614 页
。
硝石硫黄(等分)上为末。于银石器属性武火上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送下。不拘时候。一方水丸如指大。每一丸细嚼。腊茶下。
冰黄散
(一名却暑散出和剂方)
治冒暑伏热。头目昏晕。呕吐泻痢。口干烦
渴
。背寒面垢。
赤茯苓(去皮)甘草(生各四两)寒食面生姜(切碎搜面匀日干各一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新汲水或冷水热水调下。不拘时候。
通草散
(出经验济世方)
治伏暑下血如久痢。崇宁二年。自太府出为发运。
自
夏及秋患痢两月。一日一夜三四十次。然血多白少。名医皆曰此痢也。闻泗州青阳镇李
中和助教善医。即遣人召之。中和至看脉。即曰此非痢也。始甚怒之。徐叩之。李曰血
多白少。小便涩少。即非痢。其言中余之病。心已神之。乃是旧因伏暑。小便传导入大
肠。由心经而过遂化为血。
安。
木通通草(各半两)泽泻(一分)竹茹(二钱少用不妨老人减半)上锉如大米粒。或为细末。就锉时即每服秤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细末即每服抄二钱。根据前法煎。
食后中夜卧各一服便住。信知天下有如此妙医。余家数婢患久痢。服之皆安。故记传后。
益元散
(出经验良方)
治身热呕吐泄泻。肠下痢。赤白浊。癃闭淋痛。利
小
便。偏主肠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利中。除
烦热心燥。治腹胀痛。补益五脏。大养脾胃之气。理内伤阴痿。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
。一切虚损。主痫惊悸健忘。止烦满短气。脏伤咳嗽。疗饮食不下。肌肉疼痛。治口
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血脉。和气血。消水谷。保真元。解百药酒食邪
毒。耐劳役饥渴寒热。辟中外诸邪所伤。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
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并解两感伤寒。能
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及妇人下乳催生。并产后损液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
证。并宜服之。兼才患方发吹乳。或已觉吹乳疖。频服即愈。乃神验之妙药。惟有孕妇
人不得服。恐滑胎也。
腻白滑石(六两)甘草(一两炙)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欲冷新汲水调下。发汗煎葱白豆豉汤。并三四服。此药解散热甚。多服无害有益。
谷神散
(出仁存方)
治中暑泄泻。
陈仓米(一升)干姜(一两)甘草(一两)楮实(青者蒸晒一升)上为细末。
饭饮调下二钱。食前服。
二黄丸
(出经效济世方)
治伏暑狂燥。及下血痢泄泻等。凡因暑而得疾者皆
治
。
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各二两)肉豆蔻(二个)干姜(一分炮)上为细末。
水面糊为丸。如梧子大。再曝干。每服三十丸。温热水下。患痢甘草汤下。水泻米饮下。
治伏暑暴泻兼去暑毒
(一名枇杷叶散出鲍氏方)枇杷叶(去毛)生姜(湿秤)罂粟壳(去瓤蒂各三钱)上细锉。用水二大盏。蜜一合。
粟米百余粒。酒半合。同煎至一盏以下。温服一服即愈。暑天有初感便渴。或赤或白小便不利。烦躁而呕。此由暑而得。当用五苓散六和汤。未止用此方。有呕者勿用。
玉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