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62 页/共 3614 页
。
黄(一钱汗少减半钱)人参(半钱)升麻(一钱)泽泻(半钱)苍术(泔浸一钱)炙甘草(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个)白术(半钱)神曲(炒半钱)麦门冬(去心三分)黄柏(酒洗三分)当归身(三分)橘皮(半钱)青皮(去白二分半)上同咀。都作一服。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卧斟酌。得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作病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草、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若于无病时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两目也。
复立变证加减法于后。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外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化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脾虚缘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最多。
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之甘温。以益皮毛之气。而闭腠理不令自汗。而损其元气也。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补之。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甘草最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
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若从权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行阴道。故使引阳道上行。若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又宜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平安。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又助甘辛为用也。夫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太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此三伏中长夏正旺之时药也。
凡暑月间。忽有男女老幼昏闷不省人事。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如小儿惊风之状。或上吐下泻。其热如火。皆因伏暑兼感风而得此证。当服枇杷叶散。如乡村僻地无问药处。只以枇杷叶炙去毛为末。用西瓜一个捣汁。调叶末灌之。醒然无事。误投他药十有九死。近俗治沙证。不问感冒暑湿风寒。饮食所伤。凡觉头疼。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冷。先以艾煎汤试。如吐即是其证。及有腹痛。手足冷者亦是。(出经验良方)用五月蚕蜕纸碎剪。安碗中以盘盖之。以百沸汤泡半碗许。仍以别纸封盘缝。良久乘热饮之。就卧以浓被盖之。汗出愈。又近时人多看头额上。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
却用纸捻成条。微蘸清油。于清油灯上点烧纸捻。于红点上淬爆者。是名水沙。却用樟木煎汤服。汗出愈。如腹痛不止。又用针于两手指甲梢针出血愈。又有用青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覆衣被。饮食粥汤。或葱头汤。或清油生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
白术茯苓干姜汤
(出三因方)
治伏暑中风湿。烦渴引饮。心腹疼。燥闷。口
干
面垢。洒洒恶寒。淅淅恶风。微汗。饥不能食。
青金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中暑烦躁大渴。吐泻不止。
生硫黄寒水石(火)玄精石焰硝青黛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加减十味香薷汤
(出经验良方)
夏月常服清头目。去暑湿。顺气清神。理
脾。
香薷穗(四两)白扁豆(炒)浓朴(姜制)茯神(去皮木)紫苏叶甘草陈皮(去白各二两)檀香(一两)干木瓜(二两)丁香(半两)上为细末。百沸汤调服。治秋用青蒿二两。木瓜、半夏、生姜各半两。同煎八分滤过。用锡器盛。于井水中浸极冷。不拘时。任意服。
秦艽散
(出传信适用方)
治中暑。
秦艽(去土)当归(去芦)桔梗黄连(去须)乌梅(去核)甘草(炙)青皮(去瓤)柴胡(去芦)干姜(炮)芍药上各等分为细末。解暑。浓煎灯心汤下。心痛。煎菖蒲汤下。
泻
十味香薷饮
(出医方大成)
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气。心腹膨闷。饮食无味。
呕
哕恶心。五心潮热。力乏体倦。常服消暑。健脾进饮食。
香薷叶(一两)人参(去芦)白术陈皮(温汤浸去白)白茯苓黄(去芦)浓朴(去粗皮锉碎生姜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干木瓜白扁豆(炒去壳)甘草(炙以上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一方为细末。热汤或冷水调下亦可。
广顺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中暑烦渴。
甘草(三两半炙)肉桂(去粗皮一两)干姜(一两炮)紫苏叶(半两)乌梅肉(一两半焙干)上为末。每服二钱。冷水调下。沸汤调服亦得。
大黄龙丸
(一名清暑丸出仁斋直指方)
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半热
半
寒。或寒热往来。或烦渴呕泄。昏闷不省。或不能饮食。此方曾治暑甚妙。尝有中已
昏欲死者。灌之立苏。
舶上硫黄硝石(各一两)白矾雄黄滑石(各半两)白面(四两飞罗者)上为细末。入面在内。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小儿黍米大。如无硝石以盆硝代之。来复黄龙。大抵性温。道途中暑昏仆。即扶起以手巾蘸热汤暖其脐腹。即渐苏醒。次以来复丹为末。井水调下。无药则以大蒜细研。新水调与之。仍以蒜少许置鼻中。
或谓中暑最忌得冷。来复黄龙并蒜以水调下者何。盖其药性温。因寒而发用也。同卢祖常纠缪。谓有李昭文患渴疾。卢诊之曰。暮暑月得疾否。李曰然。卢煎参汤候冷。咽下玉壶丸遂愈。
龙须散
(一名甘草散)
治冒暑伏热。心膈燥闷。饮水过度。不知人事。及霍
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