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63 页/共 3614 页
作泻作渴。衄血吐血。小便下血。头旋目晕。
五倍子(一作五味子)乌梅(去仁各二两)甘草(炙一两半)飞罗面(二两一方用清明日面尤佳)白矾(枯一两一方并生用)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一服即愈。
亦解诸毒物。虽平日不饮冷者。服之亦有奇效。一方加诃子肉。滴水为丸。谓之龙涎丸。仍以水调下。翟公巽参政。易名濯热散。阴干水下。
五物香薷汤调荣卫。治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或冷物过多。或硬物壅驻。或食毕
便睡。或惊忧恚。或劳役动气便欲饮食。致令脾胃不和。三脘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
邪。憎寒壮热。遍体疼痛。胸膈满闷。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
。并进三服。得汗即痊。常服益脾温胃。散宿痰停饮。能进食。辟风寒雾露之气。大能
驱暑。
香薷(三两)白扁豆(姜制)浓朴(姜制)白茯苓(各一两半)甘草(三分)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温服。入盐点亦得。不拘时。一方用茯神。
玉壶丸治中暑有起死功。
舶上硫黄焰硝滑石白矾(各一两)上为细末。入上等白面六两。拌和令匀。用新汲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新汲水吞下。如闷乱欲死者。以水调灌之立苏。其效如神。昔李昭文。何判院。徐监仓。皆抱渴疾。服此而俱效。盖此药治因暑患渴疾。功效不可具述。
香薷散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
。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米谷。致令诸邪相
干。肠胃虚弱。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
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痛。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
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
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香薷(去土四两)浓朴(去粗皮切碎姜汁炒令黄)白扁豆(各二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酒一分。同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效。不拘时候。一方加黄连煎。
治中暑复伤风。搐搦不省。心胸烦躁。只根据本方宜清煎并冷服。暑月潮泻亦加乌梅、车前子一钱。陈米一撮。暑月虚人腹痛呕泄。加丁香、白术、炮附子、木瓜各半钱。生姜五片。亦名六和汤。伤暑单有头痛。正方加山茵陈。多服取效。以上并热服。常服消暑健脾。或为末。
炼蜜为膏。酒服亦妙。一方无白扁豆。
黄连香薷散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由饱食腥脍复啖乳酪
。海陆百品无所不食。多饮寒浆。眠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诸食结而不消。阴阳
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不已。百脉昏乱。荣卫俱虚。
冷搏于筋。正宜服之。
香薷穗(一两半)浓朴(去皮)黄连(各二两锉入生姜四两同研匀炒紫色)上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半盏。银石器内慢火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浸换令极冷。顿服之。冷则效速也。又非时吐利。霍乱腹中撮痛。大渴烦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筋疼痛不可忍者。须井水浸冷。顿服极效。
消暑丸
(一名消毒丸一名黄龙丸)
治伤暑发热头痛。脾胃不和。烦渴晕眩。
寒
热。
半夏(醋五升煮干)甘草(炙)茯苓(去皮各半斤)上为末。生姜汁作薄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水下。此药合时。须用好醋煎煮半夏。姜汁作糊。无见生水。臻至修合。用之神效。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用之尤验。夏日常服止渴利便。虽多饮水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若痰饮停积。并用姜汤咽下。入夏以后不可缺此丸。细嚼尤好。胜五苓散者。以五苓有猪苓、泽泻、赤茯苓能泻肾经。兼有目疾者不宜服。秋深亦非宜也。一方以蜜为丸。脾虚感暑。呕吐不食。宜以局方枇杷叶散作生料。煎煮吞下六七十丸立效。暑中食生冷等物过多。或胸膈痞塞。呕吐清水。或干呕者。宜以生姜盐汤调下小乌沉汤。吞下即瘥。江湖闻有消暑丸。用醋煮半夏。酒煮黄连各半。枳壳净炒。茯苓各四两为丸。任意吞下。脏腑不调。服之多验。
地仙散治伤寒后伏暑。烦热不安。及烦热虚劳。
地骨皮(去木二两)防风(去芦一两)甘草(炙半两)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不以时。温服。
桂苓甘露饮
(一名桂苓白术散出宣明论)
治伤寒中暑冒风饮冷。内外一切所
伤。传受湿热内甚。头痛口干。吐泻烦渴不利。兼小便赤涩。大便急痛。湿热霍乱吐
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并宜服。
茯苓(去皮)泽泻(各一两)甘草(炙)寒水石石膏(各二两)滑石(四两)白术桂(去皮)猪苓(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新水亦可。生姜汤尤良。小儿每用猪苓。或日三服。不计时候。
桂苓丸
(出和剂方)
治大解暑毒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去皮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用新汲水或熟水嚼化下。
治中暑不拘老少
(一名黑散子出危氏方)上用不皂荚不计多少。刮出黑皮。烧烟欲尽。用盆合于地上。周回用土遮缝勿令透烟。
每一两皂荚灰。用甘草末六钱。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气虚人温浆水调下。昏迷不省者。
不过两服。吴内翰备急方。用皂荚五斤去皮弦。炙焦存性。甘草五两。盖中暑人痰塞关窍。
皂荚能疏利去痰故也。一方米饮下。
清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