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66 页/共 3614 页

(出仁存方)   治中暑烦渴。消痰饮。宽胸膈。   桂心白术(各二两)赤茯苓(二两)乌梅肉(二两半)干生姜(一两)甘草(半两)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熟水下。或至二丸。   五苓散   (出宣明论)   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   引   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及瘟疫瘴疟烦渴。   小便赤涩。   泽泻(二两半)桂心(一两)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术(去芦各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汗出即愈。温热病加甘草一两炙。瘀热在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白水调服。小儿加白术末或糖少许。发虚热。每料绵黄、人参、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分阴阳。退寒热。山茵陈、车前草、每服各二根。止泻。加紫苏、陈米各少许。姜汁半匕。久痢。加肉豆蔻五钱。每服盐梅一枚。赤痢。乌梅一枚。栗壳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栗壳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钱。渴。乌梅一个。枇杷叶二片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白茅花一握。   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栀子三个。车前子一撮。烦热。心神恍惚。朱砂一字。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片。车前草二根。伤暑吐血。白茅花一握。热泻车前子一撮。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暑湿泻。紫苏五叶。木瓜三片。车前子一撮。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大便水泻。小便不利。加真车前子末少许。不省人事者。宜先服苏合香丸。候其苏省。   却以此药加黄连、羌活各一钱。暑湿肿满。香苏散合和。加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车前草二根。伏暑头疼。小便涩浊。加山茵陈、车前草各二根。霍乱吐利。加木瓜二片。藿香少许。   生姜三片。伤暑腹痛。加陈大蓼三寸。陈壁土一指头大。木瓜二片。脏腑有热便血。加黄连、浓朴、枳壳、乌梅各一钱。小便血。瞿麦穗一钱。车前子一撮。灯心二十茎。并加之。感暑湿。手足缱痛痹冷。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木瓜三片。陈大蓼三寸。煎服。留滓再加葱叶、橘叶、椒叶、陈大蓼各一握。水一斗煮七分。先熏后洗立效。香港脚作痛行步艰辛。每料加木瓜、羌活炒、苍术、枳壳去瓤、陈皮、半夏、甘草各一两。成十二味。每服加生姜三片。葱白二根。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冒暑心腹胀满。去羌活。加藿香、乌梅各一钱。   壮热大渴。肚皮热或五心热。加灯心二十茎。麦门冬去心。白茅根各一钱。淡竹叶十片。晚禾根净洗一握。四时感冒呕泄。亦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木瓜二片。诸热毒。小便赤浊。每服四钱。加车前子、黄连去须各一钱。则清利。以上皆温服。暑月烦躁潮热甚。加茵陈、车前草各二茎。苦竹叶七片。山栀子三枚擘破。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参。   谓之春泽汤。湿泻身痛。加苍术少许。秋多淫雨。人患瘟疫。在冬时服之效。尤妙。一方加辰砂。瘀热心烦。医说戴宅崇甫。因母病孝诚感于北辰。梦授此药。但五苓散用桂。小柴胡用人参。正气用浓朴。备急丸用干姜之类。欲其刚柔相济。亦是攻守之意。故方书谓五苓散无桂。及隔年者俱不可用。近日铺家有去桂五苓散。不知者为其所误。若去桂而入参却谓之春泽汤。彭宅秘传良方。又谓五苓散可用生姜汁为丸。如鸡头大。煎五苓散服。道途间亦可   胃苓汤   (一名胃苓散出仁存方)   治伤暑烦渴引饮。所下如水。   五苓散平胃散上二药相合。每服二钱。紫苏、乌梅煎汤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来复丹亦可。   冷香饮子   (出济生方)   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   得   者。此方主之。夏宜常服。   草果仁(三两)附子(炮去皮脐)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每服一两。水   泼火散   (一名地榆散出百一选方)   治伤暑烦躁发渴。口苦舌干。头痛恶心。   不   思饮食。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及治血痢。妇人热崩。   青皮(去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一方浆水调服。治血痢。水一盏煎服。   黄龙丸   (出百一选方)   治冒暑毒。解烦渴。头疼呕逆。   半夏(半斤酽醋一斗浸三日入银器中慢火熬醋尽取出新汲水洗晒干为度)甘草(一两)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丸梧桐子大。食后。新汲水下三五十丸。   二陈汤   (出仁斋直指方)   治伤暑复感冷。及内伤生冷。   半夏(制)橘红(各五两)茯苓(三两)甘草〔炙二(一)两〕上咀。每服三钱。姜七   水浸丹   (出和剂方)   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饮食积   聚   。并宜服之。   巴豆(大者二十五个去皮心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   用黄蜡熔作汁。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一方病即复矣。   二气丹   (出济生方)   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