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70 页/共 3614 页
治暑月口干烦躁。渴不思食。
黄地黄芍药五味子麦门冬茯苓(各半两)甘草(一分)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生姜三片。枣二个。乌梅一个。煎服。无时。
四君子汤
(出鲍氏方)
治怯弱人用暑药太过。脉虚而热不退。或微渴。冷热
药
皆难投。只用此加陈皮徐徐调之。或泻入生姜或白姜少许。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分)上为散。每服四钱。煎服。
治中暑迷闷欲死
(出传信适用方)上取蒜一瓣生嚼。以新水送下。或不能嚼。水研灌之。并可救热死人。切勿便与冷水及卧冷地。正如冻死人须先与冷水。若遽近火即死。一法行路死人。唯得置日中或令近火。
以
二香散
(出如宜方)
治夏月得病头疼身热。伏暑伤寒疑惑之间。
香薷散香苏散上等分。水煎。脑痛加莲须葱煎。
又方。二香散对藿香正气散。名正气二香散。若先饮冷后伤暑。五苓散主之。此必
下痞。浓蒲黄(三钱)滑石(五钱)生甘草(一钱)上为细末。热水调下。
橘皮半夏汤
(出卫生家宝方)
治中暑伏暑。及痰在胸膈。服此大有神效。
陈橘皮(六两去瓤)白术(三两去芦头)白茯苓(三两)人参(一两)枳壳(一两去瓤麸炒)当归(一两去芦头)半夏(三两汤洗七次锉如米)甘草(三分炙)上除半夏外。咀同不拘时候。
饮灵丸
(出卫生家宝方)
治中暑神效。
牛胆制天南星(无以法制半夏代)人参茯苓桔梗干葛麦门冬(不去心)桂(去皮)紫苏叶(极香者)甘草(炒以上各一两)乌梅肉余甘子(去核二味各一两半无余甘以百药煎代)上为末。以夹绢筛过。炼硬蜜和匀。入臼杵数百下。先以酥涂臼杵。丸如樱桃大。生朱砂为衣。常用一丸含化。舌下灵液涌出。此药大去水息。除烦下气。老人虚热宜服此药。若燥渴嚼二三丸。麦门冬水送下。此药仍无药石气味。
水瓢丸
(出卫生家宝方)
消暑毒。
丁香枝杖(一两)甘草(半斤炙)白梅肉(三两为末)乌梅肉(一斤)紫苏叶(去土三两)檀香(半两)麝香(一字)上为细末。蒸熟药木瓜两枚。同蜜拌和为丸。如弹子大。
温熟水嚼下。不拘时候。每服一丸。
金露解毒丸
(出卫生家宝方)
大治暑毒。
用舶上明净硫黄、蛤粉以上各一斤。上为末。用连皮生姜作片子。取自然汁为丸。如弹子大。阴干每服一丸。生姜薄荷研细。入蜜一小匙。新水调下。
玉壶丸
(出卫生家宝方)
治暑气。
硫黄(一分)寒水石石膏()盆硝甘草绿豆粉(各一两半)太阴玄精石(一两)上为细末。蒸饼丸如弹子大。与生姜同嚼。新水下。
良姜香薷汤
(出澹寮方)
治伏暑伤冷。致作霍乱。
陈皮(去白)藿香叶香薷叶甘草(炒)生姜(和皮)良姜(炒)枣子(去核)紫苏叶木瓜(去瓤)上锉散。每服三钱重。煎服。一方用木瓜、香薷、高良姜等分。煎服。一方用藿香叶、良姜、木瓜各半两。水二盏。煎一盏服。一方用胡椒、绿豆粉各四十粒研破。
水煎服。或为末。研木瓜汤调。一方以平胃散五苓散等分。和为一处。热汤点服。若因暑霍乱。烦躁发渴。随意饮浸冷香薷散或缩脾饮。病去药除。不宜过多服。阳明主宗筋。属胃与夫大肠。今暴下暴吐。津液顿亡。外伤四气。内积七情。饮食甜腻。攻开诸脉枯削于筋。宗筋失养必致挛急。甚则卵缩舌卷。为难治之。
滑石甘桔汤
(出鲍氏方)
治脏腑蕴热。气实燥渴。心神烦躁。口苦唇焦。咽
膈
不快至于肿痛。小便秘涩。大便亦实。感暑烦渴。
滑石(五两)甘草(一两)桔梗(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煎八分。食前。旋利愈。病在膈上食后服。一方去桔梗。名滑石六一汤。
凡中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