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71 页/共 3614 页
(出金匮方)屈草带绕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途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
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人参益气汤
(出试效方)
商人杜彦达。五月间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
嗜
卧。乃热伤元气也。
黄(八钱)生甘草(半两)炙甘草(二钱)人参(半两)升麻〔二(三)钱〕白芍药(三钱)五味子(百四十个)柴胡〔八(二)钱半〕上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盏。
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远。神效。
暑毒连脾。湿热在脚。不泄不终。则为疟。独炼雄黄。蒸饼和却。甘草作汤。服之
安乐。若作别治。医家大错。
(于丞相梦中韵语出永类钤方)
治热方
(出千金方)张死人口令通。以暖汤徐徐灌口中。少举死人头令汤入腹。须臾即苏。
主胸中伏热。下气消痰化食。
(出本草)以橘皮半两。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治暑气
(出本草)用甜瓜暑月服之。永不中暑气。
治伤暑
(出本草)以建茶煎饮之。
治夏月热烦闷不止
(出本草)捣小蓟叶取汁半升。服之立瘥。一方用苗生绞汁服。
去热
(出本草)以榉树皮削取里皮。去上甲煎。夏日作饮服之。
治烦热少睡多渴
(出本草)用小麦作饭。水淘食之。
疗热止渴
(出本草)以芋蒸煮。冷啖之。
除热病
(出本草)以天名精捣汁。夏月服之良。
水沉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伏暑伤冷。霍乱转筋。虚烦燥渴。心腹撮痛。吐
利
交作。四肢逆冷。
香薷叶(三两)白茯苓(一两去皮)浓朴(去粗皮蘸生姜汁炙令紫色秤二两)白扁豆(一两)丁香(半两)甘草(半两炙)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好酒半盏。
同煎至一盏。水中沉冷服。不拘时候。
治时暂伏暑。
上用香附子。手中捻去皮。入姜汁炒香熟为末。入沙糖丸如龙眼大。先嚼油麻少许。次嚼药。冷水送下。当时便觉清凉。
又方
上用姜汁沙糖丸。不炒。同前。
治人中大热。
用芹菜作食之。或煮食亦得。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中湿附论
夫湿者。天之阴雨宿雾。地之山泽蒸气。人或中之必溢于血脉。而流于关节也。其或久处卑湿。常住水泾。或冒雨露而行。劳伤汗出。衣里冷湿。皆能为病。经云。湿为停着。左传曰湿淫腹疾。是以受湿之人一身痛重。百节酸痛。四肢肿满。筋脉弛长。发热恶寒。小便秘涩。大便飧泄也。若气不和平。湿中稍重。亦令人半身不遂。口眼斜。涎潮昏塞。有类风证。治之之法。宜利小便。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宜于渗湿汤方中求之。切不得以火劫发汗。并妄转泻。湿家误汗必作。令人角弓反张如中风状。下之则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夫寒热风湿皆能并合为病。故有风湿湿温。证各不同。为治亦别。不可不明辨也。风湿者。风气与湿气相搏也。其证肢体烦重。不可转侧。筋脉掣痛。
不得屈伸。额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肿。欲发其汗。但身润则风湿俱去。若大发其汗。则风气去而湿气相并也。其证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缓而细。宜与麻黄白术汤。
以发散实表。除湿去寒也。中湿者。脉沉而细微缓。以湿溢入肌肤。脉则沉细。夫湿者。在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为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使人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着肾者。腰痛身重如坐水中。着脾者。
四肢浮肿不能屈伸。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拳拳掣痛。或泄泻发黄。身热鼻塞。直视郑声。
虚汗香港脚。腹中胀。脐下坚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