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065 页/共 3614 页
寒外热伏暑。
透明硫黄(一两)玄精石(一两研细水飞)陈橘皮(去白)硝石(各一两并为细末入定盘内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篦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五灵脂(五台山者水澄去砂石日干)青橘皮(去白各二两)上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玄精末。及硫黄、硝石末。和毕以好醋打糊丸豌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或五苓散下。或水研灌亦得。此药可冷可热。
治法当与养正丹黑锡丹相类。但体轻不能镇坠耳。然硝石既寒。佐以橘皮其性疏快。硫黄且能利人。若作暖药用以止泻误矣。但霍乱一证。吐利交作。盖由饮啖生冷。或冒暑热之气。
中脘节闭。挥霍变乱。此药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服之最验。兼治反胃呕吐。其效尤着。中暑昏乱。此药最为切当。小儿惊风。用亦有验。盖以上证候。皆由涎饮中节。有以致之。此药温利。涎饮既去。则诸证悉除。若男子妇人心腹作痛。服疏利之剂得效者。未应遽补。当以药徐徐服之。令大便常通则痛不复作矣。呕吐用之。其意亦然。不可不知。肾厥头疼亦宜服之。老人寒秘悉能主之。一法治老人并虚损之人。寒气入腹。大小便不通者。用生姜半两连根叶。和泥葱一茎。盐一捻。豆豉五十粒。烂研略炒。脐中心。作两剂更易用之。以利为度。亦良法也。
大顺散
(出和剂方)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
干。
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锉寸长三十斤)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干姜(各四斤)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肉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计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得。
桂苓甘露散
(出刘先生直格方)
治痰涎。止咳嗽。调脏腑寒热。呕吐流湿烦
躁
。服之令人遍身气液宣平。及疗水肿泻痢不止。
官桂(半两)人参(半两)藿香(半两)茯苓白术甘草葛根泽泻石膏寒水石(以上各一两)滑石(二两)木香(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点下。新汲水或姜汤
白虎汤
(出儒门事亲)知母〔一(二)两半去皮〕甘草(一两)粳米(一合)石膏(四两乱绞者另为末)上锉如麻豆大。粳米拌匀。用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服。或眩呕者。加半夏半两姜制。如伏暑作寒热未解。宜和五苓散同煎服。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气在脾不觉解。令日作寒惨壮热。浑身洒淅。宜加桂煎服。出汗便解。
玉露散
(出儒门事亲)
治暑。
寒水石滑石石膏栝蒌根(以上各四两)甘草(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
新汲水调下。
石膏散
(出儒门事亲)石膏(一两)人参(去芦)甘草(炙以上各半两)上为细末。新汲水蜜水调三钱。
生姜汤亦可。
人参散
(出宣明论)
治身热头痛。积热黄瘦。肌热恶寒。蓄热发战。膈热呕
吐。烦渴。湿热泻利。或目赤口疮。咽喉肿痛。或风昏眩。虚汗。肺痿劳嗽不已者。
石膏甘草(以上各一两)滑石(四两)寒水石(二两)人参(半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温水调下。食后。兼服栀子金花丸。一名既济解毒丸。
黄龙丸
(出和剂方)
治丈夫妇人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年深暑毒不瘥
者。
黄连(一斤去须锉碎)酒(二升半浸黄连稍过用火煮干)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伤酒过多。脏毒下血。大便泄泻。温米饮下。食前二服。当盛夏于道途间。为暑气所中闷倒不省人事者。急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与冷水。当以布巾衣物等项。
热汤熨脐下。及丹田气海。续以汤淋布上。令彻脐腹。温温即渐苏醒。如若商贾及工雇之人。
仓卒无汤。掬路中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窍。令人便尿其中。更以大蒜烂研。水调灌下。一用道中热土。与大蒜等分。烂研。水调服。仍以大蒜少许置鼻中。气透即苏。凡觉中暑。急嚼姜。冷水一大碗咽下。暑气中人。谨不可以冷水。不宜单用冷水灌之。来复丹消暑丸皆可用也。中暑证。面垢。六脉沉伏。冷汗自出。昏不知人。先以汤巾如前法熨脐腹。次用来复为末。冷调灌之。仍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服之。此一定之法。不可改易。多有病家无主病人。亲故问疾各立一说。各传一方。皆谓屡经作效。来者既众。议论纷然不知孰是。犹豫之间遂致困笃。莫若参以外证确意服药。无信浮言以贻后悔。
水瓢丸
(出仁存方)
治冒暑毒。解烦渴。
乌梅肉(四两)甘草青盐(各二两)干木瓜檀香白茯苓(各一两)麝香(二钱半蜜炼过随药加减使)上除麝香别研。余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
含化。或新汲水温水嚼下。不拘时候。一方有人参。
水葫芦丸
(出百一选方)川百药煎(三两)人参(三钱)甘草麦门冬乌梅肉白梅肉干葛(以上各半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含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
上以通苓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片。车前穗五茎煎。不拘时候服。渴甚。晚禾根少许。白茅根五茎。枇杷叶二片。去白毛。蜜涂微炙。
煎
桂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