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33 页/共 40 页

所起烦恼乃至四弘   非发来之烦恼。乃至非发来之菩萨。 三阴所摄   烦恼业魔诸见上慢秽污阴摄。病患果报阴摄。禅定二乘菩萨善五阴摄。 蟹类   蟹八脚。前两俱首。大者曰螯。荀子曰。蟹六跪而二螯。注云。跪。足也。螯者。蟹首上如钺者是也。 论。利钝之名通於见思   十使本是见惑。今以十中五利属见。五钝属思。则八十八使中有五十二思。三十六见。非迷事思。 超越三昧。从灭定起。入散心中   少取法界次第释之。一超入三昧。二超出三昧。言超入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言超出者。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广如彼文。 以三止观结发心中说   前文约十种发心中广四教论惑智界内外权实等法。中判思议不思议。后用渐次不定圆顿止观结。 句数多少   前对治中。若以度治蔽。此对治也。对治非宜。如用檀治悭不去。则转用余五度治之。余五度亦如是。则成三十六句。此多也。今治四分。各有转治粗具等。治则妙也。 今对治中十二   外贪以不净助。内贪以背舍助。内外贪以八胜处助。瞋痴亦各三助。第四明觉数息助。沉昏觉观息助。半沉半明觉随息助。 即指亲想以之为净   修不净观有二义。或於己起贪。或於他起贪。若於他起贪者。修不净观治他不去。宜於他起亲想。转修慈悲观以治之。又转修不净。 未来四句   外道本功本见未见。未见本劫本见。第三有四句者。一神及世间有边。二无边。三上下有边四方无边。四以捷疾智说。 四药互转为十二句   如治贪。转用息用慈用智等三。余治瞋。转用不净等三治之。三四成十二句。 如上随自意中观贪欲等   彼观贪欲中。历四运推捡。欲心起灭不可得者。空也。欲中具河沙佛法者。假也。尘劳之俦是如来种者。中也。 师资之失   如云。准河有行大乘空人无禁捉蛇。此人於善法作观。经久不入。放心向恶作观。薄生空解。后不达佛法意。纯将此法一向教他。令他造恶。放舍禁戒。罪积山狱。毒气深入。 不住观察名不住不调   搜要云。夫食果者。存核留种。果甘核苦。碎已俱失。背佛方便如失果。纵而不观如失核。 第一第二句失   住调伏是空。第一句也。住不调伏是假。第二句也。 第三第四句失   迷第四非调伏非不调伏之句。而行第三句亦调伏不调伏之义。空假相带。於义成失。 论我修无相则非修无相   则非下修无相一句。验是斥上句邪空之人。 从第三第四句生   知於双非。不碍双注。便住调伏不调伏。 是故相违   初心若断贪欲是住调伏。调伏是渐。既云非圆非渐。是住亦调伏亦不调伏。 宇文邕   毁废佛教。由於卫元嵩魔业。此乃灭佛法之妖害。 随顺方便教意   住调伏。 及迷法者   迷不住调伏之义。广行非法。谓之无碍。 居是言   是应作土。 瞋他顺理   我三业不清净。嫌他清净。故瞋。 瞋他违理   他三业不清净。我清净。故瞋。 善恶业成各为一念   光明空品疏引经示相。华严经云。十二因缘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识色共识行名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於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已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如是。一日一夜凡织几许十二因缘轮网以自缠回。 法界次第释名义   彼云。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 分位   识名色六入。胎位也。触受等。出胎位。 即是出入各作根本   搜要云。须两根本者。若作两本者。应云不断烦恼。不入涅盘。不断烦恼不出涅盘。乃至非不断烦恼非不入涅盘。非不断烦恼非不出涅盘。今论但先列断。后方列出。 柝体无学恐文误耳   准记。五意断入是柝无学。不断入是体无学。 文殊传旨问果疾竟   经中文殊问曰。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捐。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此问界疾也。 拆小弹偏叹大褒圆   折三藏小。叹三教大。弹三教偏。褒於圆教。具如笺难引文。 三观拆伏已如前说   前助览中亦引文已。 纯陀请住。与文殊往复已开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