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37 页/共 40 页

一修方便。二证中间证相。六初禅发相   释云。行者於未到地中证十六种成就。即初禅发相。十六者。谓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又掉。猗。冷。热。浮。沉。坚。软。 二支义   支离为义。如因树根根茎则有支条。 三因果体用   因果者。内外方便及未到地为因。感得初禅为果。又五支为因。第六默然定体为果。体用者。还以默然心为定体。从默然触至初发起。五支为用。从体起用。用则在后。又默然果起五支之法。此就默然为体。五支为用。 四明浅深   佛弟子修诸禅时。有下中上。离此三品。故有九品。若细而论。应有无量品。 五进退   证初禅时。有四种人。根性不同。谓退。住。进。达分。若退分者。若人得初禅时。或有因缘。或无因缘而便退失。住分者。不退失。进分者。或不加功。任运自进。或勤修乃进。达分者。有人得初禅时。即发无漏。达到涅盘。 六功德   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得离过善。心正行二善。二禅三禅四禅证相。皆有此六义。 禅门明触有一十六。四大各四。地大重沉坚涩。水大凉软滑冷。火大暖热猗痒   释云。如热是火。体兼水故有暖。兼风故痒。兼地故猗。余三各兼。类此。 风大动调轻浮者四大   者应作问。 次以三禅对中十界五阴名   应云以三禅对四禅。文脱四禅两字。又多中十界五阴名六字。 为对五欲名为五支。若对善法名为五法   修证中释云。若对不善法。即破五欲五盖。若对善法。即对行五法。故释论云。离五盖。行五法。具五支。 初禅八触四大。体用各别   轻暖冷重是体。动痒涩滑是用。 论。经论出之或前或后   如成论明五支次第者。舍念智受乐一心。阿毗昙明次第者。慧念乐舍一念。大集次第者。念舍慧安定。璎珞经中次第者。乐护念智一心。释论次第。文则不定。 论云。缘少许识。若尔即是无所有处。亦是不用处   禅门中问云。有人言修无所有。取少识缘之入定。此事云何。答。不然。应舍一切。但念无所法。故名无所有处。而言少识者。但意根对无所有法尘。生於少识。非是缘少识也。入定名少处也。 肪   普防切。脂也。 三事通修   身。息。心。 大论。如旋师旋师弟子。知绳长短   旋。论中作旋。论云。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云云)。旋者。圆辘轳也。辘轳运转须以绳。 黄淡癊   淡应作痰。 [狦-(狂-王)+月]   先安切。脂肪也。 有八复次。皆自结喻。除一阐提   菩萨品云。譬如良医善解八术。所谓吐。下。涂身。灌鼻。若熏。若服。若丸。若散。而贫穷人不肯服之。经中喻意药除诸病。如大涅盘能除无量烦恼。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者。悉令发心。除一阐提。经有八复次。即八法。喻意大同。 胜处一切处。合在背舍中明之   胜处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内无色相外观色多。并一切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等。同合在八背舍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并内无色相外观色中明之。 阿罗汉退   约六罗汉说有退不退。一退法。最是钝根。才遇少缘便退学位。二思法。於所得果恐有所失。恒思自害。三护法。於所得果恒自守护。既得之又患失之。四安住法。於所得法能自安住。五堪达法。谓堪能修练根达不动。六不动法。最为利根。不为烦恼所动。更无有退。前之五种是钝根者。随信行性。名时解脱。要得好衣。好食。好卧具。好房舍。好同学。好说法人。於此六中但随得一方得解脱。若第六不动法人。从前随法行。见至性生。名不时解脱也。又此六种有退不退及果退与性。且第一退法者唯有果退。无性退。第六不动法。性果俱不退。中间四类有退不退。若果退者。退归学位。若性退者。但退种性不失无学。若至学位中。本是思种性。今至无学。从思上练成。护.住.堪达。此三容有。是一道所成故。若思种性。即定不退。以是二道所成。故论云。四从种性退。五从果非先。言非先者。非学位中根性也。又四句分别。一退果不退性。第一退法者是也。二退性不退果。即从思法上练成者。但退此练成种性耳。三性果俱退。谓退法上练成种性。四俱不退。谓二道所成种性及不动种性。已上为约第四果说也。若通约四果论者。三宗不同。有部中说。初果不许有退。以断迷理惑。定无漏故。从三果断事惑。证得事相浮伪。故许有退。二大众部说。前三果皆许有退。以断惑未尽故。唯第四果不退。断惑尽故。三经部说。初后果不许有退。定是无漏道证故。中间二果容许有退。若无漏道证不许有退。若有漏道证即许有退。问。经部若不许第四果有退者。何故教中说有退果等六。答。但约现法乐住说有退不退。谓退此静虑名退法。思此静虑名护法等。故通明退不退等。今记中云。并依世道用欣厌断者。即彼文云。有漏道乃世禅六行观。 作初果人所作事   非妇不淫。垦地不天。 黮   徒感切。又他感切。黑貌。 [泳-永+柴]   时介切。 黵   丁感切。大污垢黑也。 [(鼬-臼+((巢-果)/(ㄇ@人)))-由+皮][(大/目)*皮]   上腊。下都恰反。 拽   音曳。 大小别故   下文云。就声闻法。谓言如此。於菩萨法。禅禅转变。何得无耶。 大经十三迦叶难佛。如是思惟无有实利   文在第十四。因佛说四无量心云。初住菩萨修大慈时。於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於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乃至云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迦叶白佛言。世尊。除无利益与利乐者。实无所为。如是思惟即是虚观。无有实利。世尊。譬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着衣悉是皮想。而实非皮。所可食啖皆作虫想。而实非虫等。 肉瓨   瓨恐误。只是瓫字。 第三背舍中却观前二   二者谓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又内有色相外观色多。 作前四也   谓二背舍。二胜处。 次於此后成余胜处   净背舍后。成於余胜处中内无色相外观色少等。 闻说不净观法。自谓已作所作。后往犍驮罗国见於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