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29 页/共 40 页
论径[仁-二+延]
语出庄子。彼云。肩吾问於连叔曰。吾闻言於接与。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注云。上古定切。下透定切。径庭。激过也。谓言语宏大。不近人情。彼云激过。今云越次。义亦同。
一切种智故云空观
空本一切智耳。搜要记中无种字。
五下分有身见戒取疑
妙乐记云。此三徧摄一切见惑。问。下分有五。本是思惑。何故三分属见。答。此惿舍中明随眠烦恼。乃於辨九结中云。见结者谓三见二取。三见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见十八者。苦下有身见边见。四谛下各有邪见。合成六见。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也。取十八者。苦下二取。集灭各谓见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名十八取。三见是所取。见取。戒取。是能取。预流断三结者。颂云。摄门根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苦门。戒禁取在苦道门。疑通四门。断三结者。摄彼三门。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取依戒。邪见依疑。故断三结摄彼三根。若据此文释五下分。酌然三结属见明矣。若大师判为思惑者。通总而举之耳。而别取贪瞋二分摄欲界思也。
五上分
文但列四。须加无色染也。俱舍颂云。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疏云。一色贪。二无色贪。三二界掉举。四二界慢。五二界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为上分。以贪过重。两界别论。
皆有能所
缘无明。缘法性。真缘为所。以所显能。
若境若观俱有心法。咸须捡梭
此是通结也。若观则能观谛缘度之心。若境则所观谛缘度之法。恐行人於通起塞。故须捡校。体法观亦尔。故云下去。若例上三谛之言。观则三谛之心。境则三谛之法亦尔。
百千万亿
万亿下必阙众生字。
从根利钝故使出界经劫长短
须陀洹历后位入般则钝。斯陀含人其根少利。一呼善来便证二果。阿那含人其根有利。不历前二。阿罗汉人其根大利。不历前三。故使从本为名。经劫长短。
不与唯识义同
唯识云。三人永不发心。
上菩萨位
上应作至。
与无量一人避走
寄犯国法者喻之。
前破徧中既已结成。出其元意等
搜要云。前破遍文已成一心。此中亦应只存一心。亦以次第成前次第。自以一心成前一心(云云)。意云。前破徧义便是一心。此中只应存於一心。不须云破徧也。以文次第。故节节如是耳。
举破徧等例之可见
前三破徧。为成一心破徧。
至下度入。方始以竖而入於横
却指前文以谛缘度横入空假中。故使三横织竖成竖。
三俱初发
前大品三人初发心者。
破神通者
有师谓。止观大意一章。并章安释十二部经。观心一句是顿顿。其论十乘渐顿。故义例叙。他问云。圆顿止观是何顿。答。是渐顿。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喻喻止观。以通者腾空喻於圆顿。至识通塞中破於神通。神通被破。故非圆顿。
师资不成
三种止观本传之南岳。
今借此文
经中本喻人身难得。如瓜上土耳。
几法现前
现前是三昧成就。
初义证成
如大论云。修八正道得善有漏五阴等。论中但引一文。
释於念处使成三谛
准余处释趣义。此中文略。应云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何况有趣非趣。释成三谛者。一切法是能趣。念处是所趣。有能所是俗。念处不可得是真。非趣非不趣是中。
论。一种即佛种性相体
文句释种。三道是三德种。此性种也。低头举手等是类种相。体性即十如中前之三如是。是三德之异名。
安我头南首面向北
尝捡经。非误。
二住已去乃至明别
初住是圆。二住已后复存隔历者。释签谓是圆接别。
性无住住
经中佛言。凡言住者。名为色法。从因缘生。故名为住。因缘无处。名无住住。如来已断一切色缚。云何当言愿如来住。
以五阴四念三德四德
前论云。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想行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识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四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二
论矜持
矜应作兢。诗曰。战战兢兢。
事理俱障
苦集障道灭。道是事。灭属理。余二准知。
论事之人
事。侧吏切。置也。或作剚。所以从刀者。以刃置肉中也。或作事者。非字正体。故云托跋。乃会意之字耳。儢。力莒切。心不欲为善之义。
面墙
尚书云。譬犹正面墙而立。
药病俱转
如悭用尸忍等五。名药转。若悭因尸忍等五而转者。名病转。又尸用檀忍等药病转。准说之。
是转非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