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31 页/共 40 页

乃成度品各四十八   行住坐卧语默等。一一皆尔。故各四十八。 其杀千人   其应作期。 土作四释   土应作上。 乃至无着亦须料简   三教无着异。 名迦旃延子所说   前记引大论。斥其所说处处失。 但阙十一  既云此六已列在文。则但阙五耳。今画为图。使读文易晓。    随何等通。指入何教   通名慧性。若生灭慧指入藏教。乃至无作之慧指入圆教。 大论十三。初以一施生三十七品。次以一施而为相因   文在十一。文云。布施时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得正见。正见不乱得正思惟。清净说故得正语。净身得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正命。懃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痴得正命。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心中生。复次。布施是三十二相因缘。所以者何。施时其心坚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时五事围绕。受者是眷属业因缘故。得足下轮相。乃至有求乞者。意欲与时。柔软字语必与不虚。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施时不瞋不着。等心视故。得青眼相.眼睫如牛玉相。 相业   相业是同。如此卷末引注。 论棘援   援者以棘外匝而援卫也。谢灵运有南园植援诗云。插槿当列墉。谓插木以代周墙。 二十七贤圣   学人十八。谓信法二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一种子。四向。初二三果。五那含。无学有九。谓退。护。思。住。达。不动。不退。慧解脱。俱解脱。 孱   锄山切。 十中之一意   下文云。十乘次位一意。 用附文意   附教文帖释论五重等文。使次第不广不略等。 或开或合宜盈宜缩   玄文云。渐顿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则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此乃缩也。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此乃盈也。 论[璅-土+上]析   [璅-土+上]。玉篇不出。或是荡字耳。左传云。王河荡析。更详之。 义兼大小   如观无量寿佛经是圆。而频婆娑罗先证阿那含之类。 时节   如金光明属方等部。而在般若前。 因果   如法华经说文殊昔劫为释尊九代祖。今日释尊为文殊师两处师资。孰前孰后。 一义多名   如中道理。华严名法界。方等名法性。乃至涅盘名佛师。 多义一名   如涅盘一名有百句解脱之义。如真俗二谛有七二谛之义。 或离或合   离者。如实相生二法三道四果。无量义也。又如圆觉经大陀罗尼中流出一切真如涅盘等。合者。又云此经唯显诸佛境界。亦摄渐修。又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之类。 言义相乖   如阿含有中道之言。大乘有无常之说。皆相乖。 一多违诤   说一则违多。谈多则违一。 破立不同   如华严立二而破二。又云。此经不入二乘之手等。方等立四而破二三。般若立三而破通别等。 亶   音尾。 法华徧破立   施则徧立一切法权。开则徧破一切法实。 横竖并沓   且如十妙从因至果。后起用是竖也。又如境妙则有七科谛境。智则二十番不同。乃至利益妙十番各别。是横也。又境境从因至果摄无不徧。是并沓也。 总别离合   如总至一念。离为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 须附次第   横竖之义。更宜引文作证。令人生信。 将释般若持钵之名。终不可也   未审本宗如何释耶。疏云。有二意。若佛意表者。持钵示受分段身。乞食求可化机。若观行表者。持钵即受法之器。乞食求涅盘味。洗足忘定慧之用。 观心销经随经部   若随法华观心销经。须取开权意。若随般若。须取三般若即空假中意。 占察不须更加发愿。以其四悔皆是愿故   经四悔之中皆有愿字。如云。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等罪。愿十方一切成正觉者。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盘。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妬之心。三世一切剎土所有修学功德。皆悉随喜。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