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26 页/共 40 页

一月两次行欲。可以养生。 三种色   记引大论。次引大品。文意是同。搜要云。大品过一切色。是灭可见有对色也。灭有对色。是灭不可见有对色也。不念种种色。是灭不可见无对色也。初色是色。次色是五根四尘。第三色即法入少分无表色也。空观成时无表亦破。 五根四尘   五根有对。声香味三不可见。 无教   无表之名。 故后两番   如论借别名通。菩萨位中。一番约三地不出观断见。又一番约忍智四地不出观断见。 初十二有八   谓初地有十功德。二地有八功德。三地有五功德等。 三五四有十   三地行五法。四地不舍十法。 五十二六六   五地远离十二法。六地具足六法。 七二十八五   七地不着二十法。八地具足五法。 九十二十佛   九地具足十二法。十地当知如佛。十五心虽已有七智八忍。未入果位故。道比忍犹名。 为因   世第一后。无漏因缘引苦法忍初心入见道。有无漏法生。名苦法智忍。此剎那心断苦下十惑(一心)。次起一剎那心。名苦法智择灭无为(二心)。次观上界苦。名苦类智忍(三心)。断上界苦谛下烦恼法后。得苦类智(四心)。次观欲界集。集法智忍(五心)。集法智(六心)。次观上界集。集类智忍(七心)。集类智(八心)。次观欲界灭。灭法忍智(九心)。灭法智(十心)。次观上界灭。灭类智忍(十一心)。灭类智(十二心)。次观欲界道。道法智忍(十三心)。道法智(十四心)。次观上界道类智忍(十五心)。已上名未入初果已前七智八忍。此十五心后无间道。断谛下见惑名初果向。次起一剎那道类智是第十六心。 大论五十三云。尔时须菩提作是念   论云。尔时众中天人菩萨作是念。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皆从此中生。须菩提小人。云何佛赞。欲说般若波罗蜜当如所说。是故言须菩提所说皆承佛力(云云)。今记中文略云须菩提作是念者。本是人天菩萨念耳。 依梵法治   众僧默摈。 隈水曰港   派水曰港。隈字恐误。 不知三空   所施物空。能施人空。受施者亦空。 乃至般若亦须知三事皆空   所观之境空。能观之智空。及能观之识空。中间尸.忍.进.禅。皆须一一三空。故云乃至。 俱舍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析身无忿。赞叹底迦佛。次无上菩提。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初一谓布施。次二谓戒忍。次一谓精进。次二谓禅智。如次对四句   捡疏略消。但由悲普施者。明施也。若施时乃至眼髓而无吝惜。但由悲心。非求人天生也。此明布施满也。被析身无忿者。明戒忍二也。若时菩萨被析身支。心无少忿。析身不报。戒满。心无忿。忍满也。赞叹底沙佛者。此身明精进。若时菩萨勇猛精进。见底沙佛。忘下一足。经七日无怠。净心赞佛(云云)。此精进满也。次无上菩提者。明定慧也。金刚喻定邻次成佛。名无上也。此定慧波罗蜜多满也。如是四位者。初是施位。第二无忿位也。第三精进位。第四次无上位。一二又一二者。一者初施位。一波罗蜜多也。二者无忿位。二波罗蜜多也。又一者。精进位波罗蜜多也。又二者。无上位二波罗蜜多也。如次对四句。是记主言。非俱舍语。 且寄一法   破假一法。开十六门。 离邪曲误   内正直是。外邪曲非。 孟浪行说   孟浪。庄子释云。率略也。文选注云。鄙野也。南山云。高谈虚论。世表有余。摄心顺教。一事不彻。今以行不符其说。非孟浪是何。 并如初释   说身无常。是经。不同凡夫等计以为常。净名疏语。不说厌离。是经。不同二乘。是疏。并如初释者。亦应例云。说身有苦。不同凡夫计之为乐。说身无我。不同凡夫计之为我。说身空寂。不同二乘一向入空。 从现入过   净名疏云。若毗昙明三世。有罪从未至现世入过去。得绳系属行人。若成论明三世。无罪但随心现。又正理论云。诸有为法差别作用。未已生名未来。此才生名现在。若已息名过去。 论。入假四法   入假意有入假因缘油法。 释第二句   谓身力雄庄乃至无能当者。 善八种术   谓吐。下。涂身。灌鼻。熏。洗。丸。散。又有八。谓治身。治眼。治胎。治小儿。乃至知星辰。 故在七地   十功德对十地。今七功德知是第七地。 饭牛   饭。上声。书注云。以杂草饲牛。 舜膳   膳应作禅。谓舜禅位与大禹。 禅   或应作单。音丹。 伊尹邀相   好大言之语。记主引之耳。文在史记殷纪中。孟子不取。孟子曰。伊尹耕之於有莘之野。禄之以天下。弗顾。 妄语亦尔徧於诸根   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乃至触言不触。 郑卫   二国名。以二主淫乱。乃变雅乐为淫乐。今之俗乐是也。诗序云。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击缶   亦非古乐。今之打水瓯者是也。缶。烧土为之。八音中谓上。恐是吹埙耳。 论。有信解见得   前破见假。有信法二行在初果前。若入初果。转二行为信解见得。文中并皆云四悉是惑者。以菩萨出假。二乘之空是所破故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