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53 页/共 171 页

现日月星宿影像身(至)现常游虚空利益身。   上十即应机摄化身。   现一切佛所顶礼身(至)现法灯普灭世暗身。   此六是应法成行身。   现了法如幻净智身(至)现本清净法性身。   并是离障契理。身多随内德。显身差别。见身了心。   △二设敬证入四。初设敬陈礼。   时善财童子见如是等(至)良久乃起合掌瞻仰。   △二发增胜心。   於善知识生十种心(至)得一切佛法故是为十。   △三深证悬同有三。谓标释结。今初标。   发是心已得彼夜神与诸菩萨佛剎微尘数同行。   由前起同己等十心。故得同善友等行。通论同有四义。一人法无二。与一切法界同。二因果无二。与一切诸佛同。三自他无二。与一切菩萨同。四染净无二。与一切众生同。今云得彼夜神与诸菩萨同菩萨行。则正是第三义。兼余三。由见初故。则不殊余二。方为究竟之同。良以八地证无生理。自他相作。皆无碍故。偏此明同。故下列中。有无生忍。   △二列释。   所谓同念心常忆念(至)成就如来十力智故。   八十四同。各有标名释义。文相自显。   △三总结。   时善财童子观察大愿(至)佛剎微尘数同菩萨行。   △四以偈庆赞三。初有八偈。颂前发增胜心。   既获此已心转清净(至)一心合掌以偈赞曰。   我发坚固意志求无上觉(至)圆满白净法。   次第颂前十句。初之六偈。各颂一句。第七偈中。上之三句。颂第七句。下句颂第八。第八偈中上半颂。第九下半颂第十。   △二有一偈。颂前深证悬同。   我以此等故功德悉具足普为诸众生说一切智道。   △三有一偈。荷恩深重。   圣者为我师与我无上法无量无数劫不能报其恩。   △三谘问法要。   尔时善财说此偈已(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来已睹解脱之用。是故不问云何修行。但直征名。文有三问。   △三授己法界。前即默授。今方言授。於中有二。初答名问。后答发心久近。所以不答成菩提者。有二意故。一显悲增。如休舍说。二显久成。示居因位。故下所救。千佛尚已久成。况能救耶。前中二。初标名。   夜神告言善男子此解脱门名教化众生令生善根。   谓现身广化。令生诸善。究竟得佛。故名为根。   △二显其业用。谓契理之用。故用而无涯。动寂无二。於中有三。初明内契理事。   我以成就此解脱故(至)性皆不实无有差别。   △二大用无涯。   而恒示现无量色身所谓种种色身。   约其类别。   非一色身。   非一。约一类而多。下可思准。   无边色身清净色身(至)现普贤菩萨像色身。   略显九十八种色身。并初后标结。即成百身。起信等论明八地。当色自在地故。此广辨色身。   △三总结深广四。初结所作之业。   念念中现如是等色相身(至)舍不善业住於善行。   △二结能现因。   善男子当知此由大愿力故(至)大慈力故作如是事。   △三双结寂用无碍。   善男子我入此解脱(至)而能示现无量色身。   △四结成深广。   一一身现无量色相海(至)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二答发心久近二。初叹深许说三。初牒问许说。   善男子如汝所问(至)承佛神力当为汝说。   △二叹法甚深二。初法说。   善男子菩萨智轮(至)如是诸劫分别显示。   上标。下释。先正释。   何以故菩萨智论本性清净。   本性约理。   离一切分别网。   离分别约智。   超一切障碍山。   超障约所。断后释妨。   随所应化而普照故。   既无长短今说长短者。为利生故。欲长则长。显法根深。欲短则短。显法超胜。   △二喻显有五。初皎日随时喻。   善男子譬如日轮无有昼夜但出时名昼没时名夜。   谓日体恒明。映山出没喻。智无三世心障见殊。   菩萨智轮亦复如是(至)言其止住前劫后劫。   △二日轮现影喻。   善男子譬如日轮(至)而彼净日不来至此。   谓白日无来。随处隐显喻。智轮常寂。机见短长。   菩萨智轮亦复如是(至)现众生前教化调伏。   △三虚舟运物喻。   佛子譬如船师常以大船(至)而度众生无有休息。   喻於菩萨无住摄生。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未曾分别劫数长短。   △四太虚无碍喻。   佛子如太虚空一切世界(至)尽未来劫持一切剎。   喻於菩萨无功益物。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而无忧喜疲厌之心。   △五幻化无真喻。   善男子如幻化人(至)忧喜生死十种之事。   喻即用而寂。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无取无舍无安无怖。   然上诸夜神叹深。皆仿斯法喻。   △三结承力为说。   佛子菩萨智慧虽复如是(至)满足大愿成就诸力。   △二正答所问。先长行。文三。初善光劫中行因得法二。初明最初佛所修证三。初古佛出兴。   佛子乃往古世过世界海(至)已成熟者演说正法。   △二先王治化。   是时国王名曰胜光(至)调伏彼故造立囹圄。   囹圄者。周之狱名。   枷锁禁闭无量众生於中受苦。   △三夜神修因三。初在家本事十。初悲救罪人。正答发心之始。   王有太子名为善伏(至)或以烟熏或被榜笞。   榜笞捶击也。   或遭膑割。   膑谓刖足之流。   裸形乱发饥渴羸瘦(至)愿垂宽宥施以无畏。   △二臣议非理。   时王即集五百大臣(至)有哀救者罪亦至死。   △三请代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