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55 页/共 171 页
△六恋德礼辞。
尔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辞退而去。
已下入第七十六经。
△大文第二。有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谓会前诸位差别之缘。令归一实法界生於佛果。如摩耶生佛。故次明之。然人虽十一。约法唯九。约会为十。初一为总。余九为别。故摩耶得智幻法门。末后德生亦得幻住。始终相会。该於中间。总别圆融。归实无二故。摩耶既会缘入实。何得更须十人。岂不向言总别相会。非别无以成总故。又显余是所会之缘。所以语十。表其无尽。无尽之缘。皆成摩耶之实德故。又此一相。义当等觉。等觉方能亲生佛故。等觉却入重玄门中。故有十人。多明入俗。初天主光。且须正念无失。次可为世师。徧穷众艺字智之门。无依无尽。无着清净。清净则净智发光。发光则智相无尽。无尽则成愿不违。方能还归幻住。故虽十一。不失入实之言。始末皆幻。方知诸缘体虚即实。今初总中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将诣观成三。初标将诣观成。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欲诣(至)即时获得观佛境界智。
摩耶昔云天后。天后能生佛。故权教中说。生佛七日。命终生天。晋经指在迦毗罗城。则显常不灭矣。又上文云。此世界者。亦表即佛境界。是故证得观佛境智。然说摩耶。或云是实非化。或云是化非实。或云亦化亦实。或云非化非实。皆带方便。约此宗说。即法界实德。人法圆融。
△二别明观念二。初总。
作如是念是善知识(至)以如幻愿而持佛身。
总念胜德已。能暗合愿智幻门。
△二别。
随意生身无生灭身(至)唯是普贤净目所见。
别念一十七身。唯普眼见。冥契下文天后所现。
△三思欲亲承。
如是之人我今云何(至)思其语言受其教海。
△二胜缘引导三。初主城神显教修心三。初以华散。
作是念已有主城神(至)众色宝华以散善财。
△二正以言教。有三十门。分三。初明十度行。
作如是言善男子(至)听受一切佛所说法。
有十二门。初施后智。各有二句。中八各一。城神既尔。令护心城。是知无有一事一尘非法门矣。心名城者。盖其中有正觉法王。万德所聚故。
△二有十一句。即初地净治地法。
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功德海。
十种胜行。文小不次。而数全足。上一信。
应广大心城谓大慈普及一切世间。
二慈。
应善覆心城谓集众善法以覆其上。
三坚固。
应宽广心城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
四悲。
应开心城门谓悉舍所有随应给施。
五舍。
应密护心城(至)逐诸恶法不令其住。
六七皆惭愧。谓不容恶故。
应决定心城谓集一切智助道之法恒无退转。
八无疲厌。
应安立心城谓正念三世一切如来所有境界。
九如说行。
应莹彻心城(至)所有法门种种缘起。
十知诸经论。
应部分心城(至)皆令得见萨婆若道。
十一即成就世智故。能普晓众生。
△三有七句。福智圆满。
应住持心城谓发一切(至)周徧法界大福德聚。
上二是福。下五是智。
应令心城明了(至)谓正念一切诸佛如来。
此三权智。
应知心城自性(至)谓以一切智了诸法。
此二实智。
△三结赞微释。及成胜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乃至究竟必当成佛。
△二身众神密加授法二。初赞友令欣。
尔时有身众神名莲华法德(至)种种称叹摩耶夫人。
△二放光加被。
从其耳珰放无量色相(至)乃至徧入身诸毛孔。
△三善财获益。所谓十眼。
善财即得净光明眼(至)见佛平等不思议身故。
不思议身者。十身无碍故。佛平等者。佛佛同故。故异於前。但明法身。余可准思。
得无碍光眼(至)睹一切剎诸佛出兴故。
△三法堂罗剎。教求友之方三。初教二。初教十法增其智。
时有守护菩萨法堂罗剎鬼(至)则得亲近诸善知识。
△二先标次释。
何等为十。
有十一心。
所谓其心清净离诸谄诳。
一直心。
大悲平等普摄众生。
二悲心。
知诸众生无有真实。
三智。
趣一切智心不退转。
四进。
以信解力普入一切诸佛道场。
五信。
得净慧眼了诸法性。
六深。
大慈平等普覆众生。
七慈。
以智光明廓诸妄境以甘露雨涤生死热。
九益。
以广大眼彻鉴诸法心常随顺诸善知识。
十一常。后是为下结。
是为十。
△二息其乱三。初标。
复次佛子菩萨成就(至)则常现见诸善知识。
△二征释。
何等为十所谓法空清净(至)不舍离不缺减三昧。
於境不舍离等者。凡夫染境。二乘舍境。权教纵观。空有互陈。并为缺减。若圆修者。触目对境。穷尽法源。不取不舍。故央掘经云。摩诃衍者。所谓彼眼根。於诸如来常了了分明见。具足无减修等。又云。所谓眼入处。於诸如来常明见来入门。具足无减修等。
普见一切佛出兴三昧(至)善知识所无过失三昧。
△三结。
佛子菩萨成就(至)处处值遇诸善知识。
△三诘遇友者。既定慧双游。无境不契。并为道品。则真友悬通能如是行。为护正法堂也。
△二问。
说是语时善财童子(至)城邑聚落求善知识。
△三答。文有四法。
罗剎答言善男子汝应普礼十方求善知识。
一以友无不在故。
正念思惟一切境界求善知识。
二以法为体故。
勇猛自在徧游十方求善知识。
三身同友徧故。
观身观心如梦如影求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