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57 页/共 171 页

又以神力放大光明(至)所有业行永出恶道。   △四现变入。   又为救护一切众生(至)与眷属俱来入我身。   △五入已游步。   彼诸菩萨於我腹中(至)微尘数世界而为一步。   △三腹包众海。   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说(至)众会道场清净严饰。   △四举此类於百亿世界。   善男子如此四天下(至)然我此身本来无二。   称一性故。   非一处住。   体周徧故。   非多处住。   不如事故。又上句不坏多故。下句不坏一故。又上句理如事故。下句事如理。又一与多相即入故。此并释中智幻之义。   何以故以修菩萨大愿智幻庄严解脱门故。   △二为过去诸佛母。   善男子如今世尊(至)示现受生我皆为母。   △三为贤劫千佛母义通三世。   善男子如此世界(至)当成佛者悉为其母。   △四结通横竖无穷。   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至)我自见身悉为其母。   △三辩法根源二。初问。   尔时善财童子白摩耶(至)得此解脱经今几时。   △二答六。初轮王久远。   答言善男子乃往古世(至)神通道眼所知劫数。   非后身菩萨所知者。显唯佛知。非但久远。亦显时无时相佛智契故。   尔时有劫名净光世界(至)有转轮王名大威德。   △二有佛魔来。   彼王城北有一道场(至)无量众俱至菩萨所。   △三圣帝助降。   彼大威德转轮圣王(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表智王助体本觉现故。此时已得菩萨神通。明今始成非实始也。   △四场神兴愿。   时道场神见是事已欢喜无量便於彼王而生子想。   智假慈兴故。神於王生如一子想。   顶礼佛足作是愿言(至)复曾供养十那由他佛。   △五结会古今。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至)今世尊毗卢遮那是。   △六为母普周。   我从於彼发愿已来(至)常为我子我常为母。   前来为佛生时之母。即是愿母。此明为佛成道时母。即是智母。   善男子过去现在十方世界(至)皆於脐中放大光明。   脐中放光者。生长同气之所表。佛佛智从无二理生故。   来照我身及我所住宫殿屋宅彼最后生我悉为母。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世界(至)其王有女名天主光。   谓悲智胜用光净自在破暗义故。父名正念者。此由定发故。故法门名无碍清净念。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敬受其教(至)恋慕瞻仰却行而退。   △二有十友。别明会缘。然位德已极。托迹凡流。深悲接生。不标神异。但以利人。又显求者道深。或但示法门之名。则悬领旨趣。人虽具十。文但分九。后二合故。今初天主。光即幻智。念力善友。文六。初之一句。即依教趣求。   遂往天宫。   △二见敬谘问。   见彼天女礼足围绕(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二示己法门二。初标名。   天女答言善男子(至)名无碍念清净庄严。   谓以一念无碍智。普观三世。无不明现。而无去来今。为无碍念。不杂异念。为清净念。念佛功德。有益悲智。故曰庄严。   △二业用三。初念最初一劫。   善男子我以此解脱力(至)常现在前念持不忘。   △二念中间多劫。   又忆过去劫名善地(至)恒河沙数诸佛如来。   △三总结多劫。   善男子如是忆念(至)持而顺行曾无懈废。   非唯忆念。亦於彼多劫。多佛闻持此门。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无碍(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迦毗罗城。   居迦毗罗黄色城者。中道轨物故。   有童子师名曰徧友。   谓为童蒙师。徧与众生。为善友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以闻法故(至)绕无数匝辞退而去。   下诸善友。六段之文。多有不具。皆可思准。   △二童子师徧友幻智师范善知识。文但有三。初依教趣求。   从天宫下渐向彼城。   △二见敬谘问。   至徧友所礼足围绕(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指示后友。   徧友答言善男子(至)汝可问之当为汝说。   不得法门者。略有四义。一与众艺法门同故。二法有所付显流通故。三一切法门体无二故。四表无所得方为得故。   △三善知众艺幻智字母善知识。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即至其所。   △二见敬谘问。   头顶礼敬於一面立(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门二。初标名体。   时彼童子告善财言(至)得菩萨解脱名善知众艺。   谓以无碍智。穷世间之伎艺故。   △二显其业用。   我恒唱持此之字母。   字母为众艺之胜。书说之本故。此徧明之。有标列结。列有四十二门。皆言般若波罗蜜门者。从字入於无相智故。字义为门故。毗卢遮那经中。皆言不可得。智无所得。即般若故。又文殊五字经云。受持此陀罗尼。即入一切法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徧。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然初五字若准阿目佉三藏。即全是文殊真言。若准今多字本。而第二字不同。今依彼经释。   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至)入无差别境界。   一阿者。是无生义。以无生之理。统该万法。故经云。无差别境。而菩萨得此无生。则能达诸法空。断一切障。故云威力。   唱多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无边差别门。   二多者。彼经第二当啰字。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今云多者。毗卢遮那经释多云。如如解脱。金刚顶云。如如不可得故。谓如即无边差别故。如不可得。顺哆字义。应是译人之误。以啰哆二字字形相近声相滥故。若顺无尘垢。释以无边之门。方净尘垢。   唱波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普照法界。   三波者。五字经云。亦无第一义谛。诸法平等。谓真俗双亡。是真法界。诸法皆等。即是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