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32 页/共 171 页
四即常力。
善能了达无上食行。
五即常辩。
成就无尽大威德力降魔怨。
六亦常力。与上常力为一果。
为得好饮而充足者(至)诸佛如来上味之相。
上味之相者。四牙皆有甘露泉故。
为得车乘而充足者(至)既闻法已还归本处。
△四谦己推胜。
尔时居士为善财童子(至)彼诸功德自在神力。
△五指示后有。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师子宫。
禅定无乱。如彼深宫处之。则所说决定。作用无畏。故以为名。
彼有长者名法宝髻。
绾摄众乱。居心顶故。定含明智。加以宝名。以喻显法。名法宝髻。
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入第六十六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五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於明智居士(至)周徧推求宝髻长者。
△二见敬谘问。
见此长者在於市中。
表处闹忘怀。乱中常定故。
遽即往诣顶礼其足(至)我乘此道趣一切智。
△三授己法界四。初执手相引。即授法方便。
尔时长者执善财手将诣所居示其舍宅。
显加行智。归正证故。
△二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
作如是言善男子且观我家。
△三正证法界二。初总。
尔时善财见其舍宅(至)其宅广博十层八门。
如八角塔形。层门二事。各有三义。层别中解。门三义者。一通约所修之道。以八正为门。八正通入诸位中故。二约所依之道。即以八识为门。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则可知。三约教显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门。谓若失意。有空俱泯。便成四谤。得意通入。并称为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於理得解。即理四门。
△二别。
善财入已次第观察。
十层具三义者。一表十地。
见最下层施诸饮食。
一施食。显初地行檀。
见第二层施诸宝衣。
二地持戒。以惭愧为衣服。
见第三层布施一切宝庄严具。
三地忍行。以为严具。
见第四层施诸采女并及一切上妙珍宝。
四地道品。为内眷属。精进可珍。
见第五层乃至五地(至)诸三昧行智慧光明。
五地文显。
六地般若现在前故。文中有三。先总。
见第六层有诸菩萨(至)分别显示般若波罗蜜门。
次别显十五门。
所谓寂静藏般若波罗蜜门。
照体即寂。而无不包。
善分别诸众生智般若波罗蜜门。
即寂之照。无机不鉴。
不可动转般若波罗蜜门。
外缘不转。
离欲光明般若波罗蜜门。
内照无求。
不可降伏藏般若波罗蜜门。
惑境不摧。
照众生轮般若波罗蜜门。
徧摧诸惑。
海藏般若波罗蜜门。
包含胜德而甚深。
普眼舍得般若波罗蜜门。
普见法界而无碍。
入无尽藏般若波罗蜜门。
一即无尽。
一切方便海般若波罗蜜门。
巧化无边。
入一切世间海般若波罗蜜门。
内证世间。
无碍辩才般若波罗蜜门。
外演胜辩。
随顺众生般若波罗蜜门。
曲随物欲。
无碍光明般若波罗蜜门。
事理交罗。
常观宿缘而布法云般若波罗蜜门。
观缘授法。
后总结上文。
说如是等百万阿僧祇(至)悉能闻持诸佛正法。
七地有殊胜行。知种种教法。故云得如响忍。
见第八层无量菩萨(至)而为上首演说於法。
含於二位。一八地得无功用神通。能於二种世间自在。二即九地法师一音能演。
见第九层一生所系诸菩萨众於中集会。
亦二位。一即十地。二即等觉。此位俱可为一生故。
见第十层一切如来(至)如是一切悉使明见。
即如来地。
二表十行。谓以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系力最上故。十唯至如来智方满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向摄十地。即摄后诸位。故以十层双表二义。还如海幢。当位摄尽。十位才竟。说成佛故。前寄第六位摄此寄第五位摄。前约正报摄。此约依报摄者。皆显位胜前故。
三不表位。但此菩萨以行就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尽。初四以物施。后后渐难。次二集法施。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初狭后广。后二现胜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等法。以为长者之宅。
△四问答因缘。即后得智二。初问。
尔时善财见是事已(至)种何善根获如是报。
△二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