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34 页/共 171 页
△二睹其逆化。
其前复有十万猛卒(至)譬如众合大地狱中。
△三不了生疑。
善财见已作如是念(至)发大悲心救护众生。
△四空天晓喻二。初令忆念前教真实。使不生疑。
作是念时空中有天(至)至无险难安隐之处。
△二辨后行洪玄。令其信入。
善男子菩萨善巧方便智(至)调伏众生智不可思议。
然善财虽常忆教。而生疑者。逆行难知故。贪益此世。不疑婆须。瞋痴现损。是故胜热及与此王。并生疑怪。言深玄者。通达非道。故梁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杀众生等。生无量福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此有二种。一者实行。二者变化。言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造作无间之业。无分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已。必墯地狱。为彼受苦。彼人虽然现受轻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此文。下王自说。
△二敬问。
时善财童子闻此语已(至)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界二。初授法方便。
时阿那罗王理王事已(至)将入宫中命之同坐。
执手同坐。示无间之仪。表摄彼加行令趣真故。
△二正示法界令证相应四。初举果令入。
告言善男子汝应观我(至)先起后卧软意承旨。
△二以实显权。
时阿那罗王告善财言(至)如是富赡如是自在。
△二示其所得二。初名。
善男子我得菩萨如幻解脱。
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
△二明法门业用。
善男子我此国土所有众生(至)三藐三菩提意。
△三明法门胜益。
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至)究竟住於一切智地。
△四直显实德。
善男子我身语意未曾恼害(至)能生一切诸善法故。
慈念之深。然诸位至七。皆方便故。休舍观自在。开敷树华。多约慈悲。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脱(至)知诸有趣悉皆如幻。
由了如幻。方证此忍故。又后位中。当此忍故。
菩萨诸行悉皆如化(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光。
前位悲增。今此已得无住妙慧。运众生故。
王名大光。
慈定之智。无不该故。广大愿中。皆彻照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绕无数匝辞退而去。
△第八大光王。寄难得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至)如幻变化如是思惟。
△二趣求后友二。初推求得知。
渐次游行或至人间(至)是大光王之所住处。
△二自庆当益。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至)不思议境界广大清净。
△二见敬谘问三。初见亦三。初见依报二。初所见殊胜。
作是念已入妙光城(至)彼大光王常处其中。
云十由旬者。欲明圆满。既有十亿衢道。道各无量众生。岂世间十小由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应圆融表法。如理思之。
△二能见无染。
尔时善财童子於此一切(至)一心愿乐见善知识。
△二见王正报。
渐次游行见大光王去於所住楼阁不远四衢道中。
以四无量。用四摄法。摄众生故。
坐如意摩尼宝莲华藏(至)二十八种大人之相。
二十八相者。因未满故。
八十随好而以严身(至)种种智宝充满其中。
△三主伴摄生三。初列所施。
於王座前有金银瑠璃(至)悉置一切资生之具。
通情非。情六十四能。如第五地。
△二能施人。即是助伴。
一一道傍皆有二十亿菩萨以此诸物给施众生。
△三明其施意。
为欲普摄众生故(至)为令众生净诸业道故。
△二敬。
时善财童子五体投地(至)经无量匝合掌而住。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界三。初总示法门。
时王告言善男子(至)我满足菩萨大慈幢行。
谓大慈首。出离染圆满故。
△二明得法因缘。
善男子我於无量百千万亿(至)思惟观察修习庄严。
问难是闻慧。以三种慧。庄严此慈。
△三明其业用五。初以法摄化。
善男子我以此法为王(至)能以正法教化世间。
△二以无畏摄。
善男子我国土中一切众生皆於我所无有恐怖。
△三以财宝摄。
善男子若有众生贫穷困乏(至)随意而取勿生疑难。
△四随机徧摄。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众生(至)众宝严净余皆见秽。
△五以三昧摄二。初以言告。
善男子此国土中一切众生(至)且待须臾自当现见。
△二正以定示。
时大光王即入此定(至)毒恶众生悉亦如是。
显定业用。情与非情咸成胜益者。谓同体大慈。物我无二故。如世间王。德合乾坤。则麟凤来仪。宝璧呈瑞。况於出世大慈之力。不令草木屈膝归耶。
△四谦己推胜。
时大光王从三昧起(至)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
慈本为物。名顺世间。高出众行。故名为首。即是幢义。上谦己知一。下推胜知多。
如诸菩萨摩诃萨(至)能赞叹彼大慈悲云。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王都。
王子位故。
名曰安住。
智契实法。不为缘坏。名为安住。
有优婆夷名曰不动。
自发心来。於一切法。无不得定。烦恼二乘。不能动故。亦令众生心不动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