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35 页/共 171 页

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踈卷第一百三(入第六十六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九不动优婆夷。寄善法行。文亦有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教五。初思修前法。   尔时善财童子出妙光城(至)思惟彼不思议所作业。   △二因修得益。   生欢喜心生净信心(至)生无浊心生清净心。   无浊约无他。清净约自体。   生坚固心生广大心生无尽心。   △三推功归友。   如是思惟悲泣流泪。   至此偏悲者。修悲将满故。   念善知识实为希有(至)增长一切菩萨根芽。   △四广叹友能。   又作是念善知识者(至)能普增长一切白法。   △五胜缘印劝二。初印。   善财童子如是悲哀(至)觉悟菩萨如来使天。   天字两用。故晋本云。如来使天随菩萨天。随菩萨天。是己业行所感之神。如来使天。是佛慈力摄生之神。但是修行位已着者。皆有二天。常随其人。   於虚空中而告之言(至)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二劝诣后友。   善男子汝可往诣(至)不动优婆夷大善知识。   △二趣求后友。   时善财童子从彼三昧(至)即诣不动优婆夷舍。   △二见敬谘问。见中分二。初见依获益。   入其宅内见彼堂宇(至)人与非人之所能有。   △二见正超伦。   善财童子前诣其所(至)唯除具足大智慧者。   △二敬问。   尔时善财童子曲躬合掌(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称赞授法二。初赞。   时不动优婆夷(至)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正授法界二。初示法门名体。   善男子我得菩萨难摧伏智慧藏解脱门。   文势不同前例。而举五法者。亦同九地。当法师位。须广知故。五中初二所持内德。上一智慧无羁。偏名解脱。有智则烦恼不可坏。破诸取着无能胜。故云难摧伏。此智包容。故名为藏。   我得菩萨坚固受持行门。   二受持坚固。偏得行名。谓遇恶众生。而能堪忍。徧生诸趣。而心不迷。故云坚固。   我得菩萨一切法平等地总持门。   三即能持深入法门。得法性地。则无不持矣。   我得菩萨照明一切法辩才门。   四即外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别故。故得辩才。能转法轮。称众生欲。   我得菩萨求一切法无疲厌三昧门。   五即上求。一心求法。故云三昧。近佛无厌。受法无足故。   △二征业用之境界。文四。初征问。   善财童子言圣者(至)无疲厌三昧门境界云何。   △二显难。   童女言善男子此处难知。   △二重请。   善财白言唯愿圣者(至)离诸分别究竟平等。   △四广答二。初明得法因缘。以彰深远。释上难知六。初举往见佛。为发心缘。   优婆夷言善男子(至)身体柔软心生欢喜。   △二内兴观念。为发心因。   便从楼下至於地上(至)诸相随好无有厌足。   上观下念。   窃自念言此佛世尊(至)神通自在辩才无碍。   念福智等。即前五法之因。神通自在。是行坚固。   △三佛劝发心。能成前五。有十种心。   善男子尔时如来知我心念(至)无能胜心破诸取着。   上二成智慧。   应发无退怯心入深法门。   次一成总持。   应发能堪耐心救恶众生(至)普於一切诸趣受生。   次二成神通。   应发无厌足心求见诸佛(至)悉受一切如来法雨。   次二成三昧。   应发正思惟心普生一切(至)随众生欲施其法宝。   后三成辩才故。上来十句释五法门。   △四发心坚固。   善男子我於彼佛所(至)及以二乘悉不能坏。   △五经久无违。   善男子我发是心已来(至)不生胜劣想不生爱憎想。   △六彰发心胜益。   善男子我从是来常见诸佛(至)开悟法界一切众生。   即是前来五因之果。   △二显其业用四。初许现。   善男子我得菩萨求一切法(至)自在神变汝欲见不。   即举前来五法中二。   △二申请。   善财言唯我心愿见。   △三正现。   尔时不动优婆夷(至)入如是等一万三昧门。   入一万三昧者。於一求法。无厌三昧。即入一万。明知余解脱等亦摄多门。   入此三昧门时十方各有(至)转妙法轮开悟群生。   △四出定印述。   时不动优婆夷从三昧起(至)善财言唯我皆已见。   △四谦己推胜。   优婆夷言善男子(至)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无量都萨罗。   都萨罗者。此云喜生出。谓此城中出生无量欢喜之事故。以智度圆满。则能无所不生。   其中有一出家外道名曰徧行。   巧智随机。无不行故。名真实行。示外道者。能行非道故。非道不染。故曰出家。   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