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31 页/共 171 页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至)发其殊胜智慧光明。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   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故。   有优婆夷名为具足。   一器之中。无不具故。忍器徧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三具足优婆夷。寄无违逆行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尔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至)能伏异道修罗军众。   △二趣求后友。   如是思惟渐次游行(至)在此城中所住宅内。   △二见敬谘问三。如见四。初见外依报。   善财闻已即诣其门(至)四面皆有宝庄严门。   △二见友正报。   善财入已见优婆夷处於宝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   端严可喜。忍之报故。   素服垂发身无璎珞。   素服等者。忍华饰故。   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萨余无能及。   △三见内依报。   於其宅内敷十亿座(至)但於其前置一小器。   △四明其眷属。   复有一万童女围绕。   万行皆顺忍故。   威仪色相如天采女(至)见其身者悉离贪染。   △二敬。   尔时善财既见具足优婆夷(至)恭敬围绕合掌而立。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正示法界二。初举法门名礼。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   器中出物。兴福无尽。故称法界。福之所招故。   △二辨其业用三。初正显业用三。初益众生三。初总明。   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以是称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无尽缘起。故用无不应。应无不益。而其法界体无增减。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为一。内空外假。故名为器。忍能包含无外。故随出无尽。   △二别明出味。   出生种种美味饮食(至)无有穷尽亦不减少。   △三举一例余。   如饮食如是种种上味(至)随意所乐悉令充足。   △二益二乘。   又善男子假使东方(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二乘虽然不立忍名。亦能忍尽无生之理。方成果故。   △三益菩萨。   又善男子东方一世界(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约事如受於乳糜。约法谓餐上品寂灭之忍。得菩提故。净名香积。与此大同。   △二令见同益。   善男子汝见我此十千童女(至)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三令其目验。   善男子且待须臾(至)随其所须给施饮食悉使充足。   △四谦己推胜。   告善财言善男子(至)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兴。   起大精进故。   彼有居士名曰明智。   进足必假智目导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瞻仰无厌辞退而去。   △第四明智居士。寄无屈挠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前修治。   尔时善财童子(至)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种。   △二趣求后友。   渐次而行至大兴城(至)增长如来十力光明。   △二见敬谘问三。初见。   尔时善财见彼居士在其城内市四衢道。   见在四衢者。表处喧不挠无不通故。   七宝台上处无数宝(至)侍立瞻对承其教命。   △二敬。   尔时善财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合掌而立。   △三问。   白言圣者我为利益(至)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   △三称赞授法三。初叹发胜能。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至)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   △二示己所化。   善男子汝见我此众会人不(至)三菩提心生如来家。   发心眷属。生如来家者。同四住中生也。   增长白法安住无量(至)悉能救护一切众生。   △三正示法界二。初举名。   善男子我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财法无尽。蕴在虚空。随意给施。故随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见空无不备故。   △二显业用二。初略举。   凡有所须悉满其愿(至)乃至为说真实妙法。   △二举事现验二。初见众集。   善男子且待须臾(至)各随所欲而有求请。   △二广施财法二。初施财。   尔时居士知众普集(至)一切众会普皆满足。   △二施法。   然后复为说种种法。   於食一施。令成八行。   所谓为得美食而充足者(至)集福德行离贫穷行。   初二行约施辨。余六约食。食有五果。   知诸法行。   一知诸法即是慧命。   成就法喜禅悦食行。   二得喜悦者。即常安乐。   修习具足诸相好行。   三具相好。即是常色。   增长成就难屈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