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30 页/共 171 页

准晋经云。即师子上身相。   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树。   准晋经云。其身圆满。如尼俱陀树。此则但是一相。   诸相随好悉皆圆满如雪山王种种严饰。   上但列十四。故总结云。   目视不瞬圆光一寻。   复是二相。都列十六耳。余至瞿波善友处释。   △二明其心相。即止观双运。   智慧广博犹如大海。   明观。   於诸境界心无所动。   明止。   若沉若举若智非智。   重释止观二义。止过则沉。智过则举。不沉不举。则正受现前。不智不愚。则双契中道。   动转戏论一切皆息。   起念止观。皆成动转。双非再遣。未离戏论。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则一切皆息。   得佛所行平等境界(至)不迟不速审谛经行。   随所履道。即是法门。   △三明诸侍从。   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至)住在虚空放大光明。   不无表法。恐烦不说。   △二敬。   时善财童子诣比丘所顶礼其足曲躬合掌。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云何修菩萨道。   △三正示法界二。初示依缘得法三。初总序。   善见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   初入行位。故云年少。   出家又近。   创离十住之家。名为出家又近。   我此生中。   略有二义。一念劫圆融故。如毗目处说。二显解行生。非见闻生故。   於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   供三十八恒沙者。过前位故。   △二明所修时分。   或有佛所一日一夜(至)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大劫。   △三所作成益。   听闻妙法受行其教(至)满足六种波罗蜜海。   自修愿智行。   亦见彼佛成道说法(至)住持遗教乃至灭尽。   见其果用。   亦知彼佛本所兴愿(至)清净一切佛波罗蜜。   知佛修因。   △二显法业用。   又善男子我经行时(至)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   有十二句。各先辨业用。后出所由。然皆不出愿智行三。如文思之。总云一念者。以得无依无念智故。无法不现。   △二谦己推胜二。初谦己结前。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随顺灯解脱门。   名随顺灯者。用无念之真智。顺法顺机。无不照故。   △二推胜知多。   如诸菩萨摩诃萨如金刚灯於如来家真正受生。   初句为总亦是别显家族胜。上但云灯。照未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刚智灯。亲证真如。为真正生。则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   具足成就不死命根。   二报命胜。由所证常故。即金刚义。   常然智灯无有尽灭。   三内智胜。如於所证。无尽灭故。即是灯义。   其身坚固不可沮坏。   四报体胜。法性成身。相不迁故。亦金刚义。   现於如幻色相之身(至)必令种植广大善根。   五明业用胜。即对上随顺义。以是即体之用故。皆不可坏。余并可知。   如是之人难可得见(至)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至)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为欲究竟(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二自在主。寄饶益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受善见比丘(至)前后围绕向名闻国。   国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现世界故。   周徧求觅自在主童子。   三业无非。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染。故云童子。   时有天龙乾闼婆等(至)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河渚上者。若持净戒。生死爱河不漂溺故。又无量福河。常流注故。   △二见敬谘问。   尔时善财即诣其所(至)所共围绕众聚沙为戏。   恒沙功德由戒积集。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至)云何修菩萨道愿为解说。   △二正示法界二。初举法门名体。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   文殊所学者。有智能护戒故。   书。   能诠止作分明故。   数。   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   算。   一一之因。感几何果故。   印。   持犯善恶。感果决定故。   等法。   等余医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学。下辨所悟。   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   工巧神通。皆知所为故。亦表修戒。发定慧故。   △二明业用三。初总明。   善男子我因此法门故(至)书数算印界处等法。   △二杂辨诸明。   亦能疗治风痫消瘦(至)增长决定究竟清净。   △三广辨知算二。初辨能算之数。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萨算法(至)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二算彼所算。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算法(至)一切谛名皆悉了知。   △四谦己推胜。